當前位置:學問君>辦事指南>社保政策>

關於第一代農民工的社保分析

學問君 人氣:1.4W

第一代農民工八成無養老醫療保險

關於第一代農民工的社保分析

誰來給農民工養老?老不起、病不起……第一代農民工八成無養老醫療保險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到2014年,50歲以上農民工在總量中的比例達17.1%,人數已超過4600萬。

辛勞了半輩子的第一代農民工,現在又面臨着養老問題的考驗:養家養到何時,纔敢“退休”?他們中超過八成沒有參加養老、醫療保險,老得起、病得起嗎?城市和農村,哪裏才能安放暮年?

即日起,本版與人民網強國論壇共同推出“關注農民工養老”系列報道,透過對高齡農民工及專家的採訪,探究真實情況與有益路徑。

北京夏天,通州郊外,忙活了半晌的段雙喜,回到了臨時租住的偏僻小院。

個子不高、體格精瘦、面板上烙着常年日曬印記,河南漢子段雙喜,已記不清自己有多長時間沒好好休息過了。現在,北京的工期結束,他終於能暫時停下來喘口氣。

因爲青年時代就外出打工,多年的辛勞使老段的體力大不如前。然而已年過五旬的老段,目前沒有任何“退休”的打算。“在外面幹到幹不動爲止。”這對他和大部分工友來說,是理所當然的。

?“進城將近30年,還是沒攢下錢,看病養老還顧不上想”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學歷不高、消息渠道不多的老段開始跨省打工。他從最艱苦的建築工人幹起,一干就是半輩子。

進城將近30年,老段仍然沒有攢下太多積蓄。“每天一睜眼,想的還是怎麼掙錢,看病養老什麼的還顧不上想。”

上一個工程不包吃住,每天的130塊工錢刨去維持自己基本生活的花銷,老段將餘下的錢全都寄回了老家,給獨自留守在那兒種地、照顧兩家老人的妻子補貼家用。

而這樣的收入,也並非一直穩定,老段也曾有過血汗錢被無良包工頭捲走的遭遇。

“城裏的工作要看年齡、看學歷。我們這種年紀,除了在工地幹,還是得在工地幹。”憑着多年的一線經驗,老段現在多少能看懂點工程圖紙,有時也能自己承包點小活兒。如今他發愁的是,隨着年齡增長、體力下降,工地上的活兒也越來越不好找了,“看上去比身份證上年紀大的、病懨懨的,都沒人要。”老段爲了讓工地覺得可靠,還專門染黑了頭髮,在找工作時儘量挺起腰板。

?“工地從來不給上養老保險”

常年奔波勞累和省吃儉用,使老段的身體並不像看上去那麼結實。“幹我們這行,身體好的也有不少毛病。”身體不舒服時,買點藥扛過去是家常便飯。看病的花銷,對他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工地一般只給工人上人身意外保險,養老、醫療等方面的保險都沒有,去醫院看病的錢全靠自己出。說起最近工友在北京治病剛到一半就花了近兩萬元的遭遇,老段唏噓不已:“如果自己幹活沒攢下錢,得了病就要跟別人借錢,欠了錢又得去幹活兒還債。”

對老家實行的新農合等社會保險,老段坦言“怕上當”。多年來,“繳費積極、索賠麻煩”的經歷,讓他對政策的執行效果充滿疑慮。“上面政策好,但到下面就不是這回事了。”雖然新農合實行多檔次繳費、多繳多得,但老段顯然沒有在其中多投錢的心思,“萬一多交了以後沒多給,怎麼辦?保險公司還不是避重就輕,撿着損失少的給你賠點,多的就找各種理由少賠或乾脆不賠?”

?“回家了基本沒有什麼生活保障”

“在我們這個年齡,身體好的還能多幹兩年,身體不好的,回家了基本沒有什麼生活保障。”老段有3個孩子,目前兒子、女婿也在外面打工,女兒留守在家帶孩子種地,子女們似乎仍在重複着自己的人生軌跡。經歷過先供弟弟妹妹、後供孩子老人的辛苦,老段並不想爲兒女增加負擔,“孩子出來打工,自己還有老婆孩子要養。當兒女的孝心誰都有,但心有餘力不足,經濟能力達不到。”對於能否跟着孩子們留在城裏,他並不抱太高的期望,只舉了個旁例,“鄰居孩子在鄭州上大學學電子,畢業了在當地也找不到好工作,還是回家種地了。”

說起“退休”回家的打算,老段有些猶豫:“回家了只能湊合着種種地吧,還能幹啥?”他眼中的家是“想回不好回”:一是自己沒攢下錢搞不了副業,二是家附近沒有企業。“高科技的咱不會,老家又不搞建築工程,總得掙錢生活啊。”

等到幹不動了怎麼辦?將來如何養老?“我們閒下來也討論過這些問題,但想不到解決辦法。”老段搖頭說,“我們怎麼不想等老了有個安心的去處?但想歸想,沒啥法子。”

>>>連結·農民工參加養老保險,比例不足兩成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14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在2010—2014年5年間,50歲以上的農民工在總量中的比例增加了4.2個百分點,達到17.1%。由於受教育水平偏低,這部分農民工大多隻能從事建築、環衛等技術含量低、工作強度大的重體力勞動,在各行業中收入增長較少,在城鎮社保的參保率也偏低。隨着年歲老去、體力日漸衰弱和病痛的增多,養老和醫療保障成了他們的一塊心病。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傑華認爲,子女教育是許多高齡農民工“不退休”的原因之一。農村基層的學校一再出現留不住老師的現象,對於孩子尚未成年的農民工來說,他們往往會選擇繼續咬牙在城市奮鬥。

根據國家統計局調查結果顯示,2014年,農民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比例爲16.7%,而在高齡農民工聚集的建築行業,養老保險的參保率僅爲3.9%。

人社部勞動科學研究所所長鄭東亮認爲,參保率低與建築行業不規範的用工方式有關:建築工程大多是層層承包,資金鍊條薄弱,最後多靠“包工頭”召集工人,人員流動性較大,勞動關係模糊,用人單位繳費的積極性和農民工個人的參保意願都受到了影響。陸傑華認爲,政府監管不到位也是導致農民工參保率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從觀念上來講,早早離開故土的這一人羣大多還抱着回原籍領低保、在老家養老等觀念,對參加社保缺少熱情。

去年2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決定將現行新農保與城居保合併實施,建立全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鬍曉義表示,最大的受益羣體是在城鄉之間流動的或者是轉移的羣體,包括農民工及其家屬。

2014年7月1日,國務院提高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至每人每月70元。胡曉義認爲,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雖然現在的標準不是很高,但是它是從無到有的。對於廣大農民來講,最主要的收入來源還是靠土地的收益和家庭收入,當然也包括家庭成員到城市打工工資性的收入。基本養老金可以說只是補充性的收入。不過,他同時表示,待遇水平的提高要循序漸進。在此次國務院的《意見》中,已提到要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金的正常調整機制,爲下一步完善這方面政策指明瞭方向。

>>>評論·農民工的暮年安放何處

曾經爲“中國奇蹟”添磚加瓦的勞動力大軍的養老問題,社會應該給予充分關注

改革開放後第一撥走出家門打工的農民工,日漸接近養老大關。對他們,社會應該給予充分的關注。

農民工吃的也是青春飯。超過一定年齡,工地上的活就幹不了了。沒有退休金可拿,如果也沒有入養老保險,就面臨“斷了進項”的窘境。如果年輕時候家庭負擔重,錢沒攢下來多少,子女心有餘而力不足,“怎麼養老”的問題馬上就會浮出水面。

從個人層面說,家庭的保障作用不可少,有計劃、有意識的儲蓄和保險意識不可少。說白了,要讓人能掙錢,而且會安排養老錢。掙錢,依賴的是就業穩定和收入增長穩定,這依賴經濟發展的大勢;會安排錢,並不是那麼簡單,很多人沒有這個意識。比如,養老保險參保率低的一個原因,是農民工並不瞭解,或者疑慮:城裏交錢老家領錢,靠譜嗎?實際上,農民的新農保,城裏居民的城居保,二者已經統一了,並且可以和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相互轉化,實現了“不論你在哪裏幹,養老保險接着算”。

從政府的層面說,兜底的制度要牢靠。這個牢靠,一是要有制度,二是要走下紙面。從建章立制的角度看,政府近些年做了大量的工作。前面所提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農民工就是最大的受益羣體。然而,在制度落實上,還需要下大功夫。比如,數據顯示,建築領域農民工參加養老保險的不足4%,這個比例,制度的利好怎麼發揮?只是農民工的意識缺乏問題嗎?用人單位有什麼責任?政府怎麼督促?

從改革的層面上說,養老保障也需要新探索。比如,有專家提出,城裏人養老也不是依靠養老金,關鍵是有不動產等養老資產。“家有一套樓,養老不用愁”,農民工承包的土地,能否也成爲養老的保障呢?地要成爲保障,關鍵在土地的增值能夠與農民共享,需要土地經營制度上的改革。

總之,要未雨綢繆,幫他們托起一個安穩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