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企業管理>

國學經典的孝道文化

學問君 人氣:1.44W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尊老愛幼的民族,而孝敬老人更是我們世代相傳的傳統美德,自古就流傳着“百善孝爲先”的經典語錄。然而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很多人,卻把真正的孝曲解化了,狹隘化了。

國學經典的孝道文化

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國學中關於孝道的著作頗豐,論述也極爲精闢。一部《論語》就有十九處明確提到了孝,《孟子》、《荀子》、《莊子》、《春秋》、《左傳》也都有很多關於孝道的闡述。儒家的《孝經》,佛家的《父母恩重難報經》,道家的《文昌帝君元旦勸孝文》、《呂祖勸孝文》等專著,更是觸及靈魂,影響深遠。現在,書店裏有很多關於國學的啓蒙讀物,比如《三字經》、《弟子規》、《增廣賢文》、《二十四孝圖解》、《千字文》等也都講有孝道。

此外,還有很多流傳於民間的格言箴語,影響既深且廣。比如:萬惡**爲首,百善孝爲先;子賢家業興,子孝父心寬;當家才知鹽米貴,養子方知父母恩;鴉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兒子遠道思親淚,不及高堂念子心;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男;不信但看檐上水,點點滴滴照道來;養親切莫推躲,猶如只生一我;家有高堂,定比人強;家有一老,黃金活寶;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千經萬典,孝義爲先等等。國學特別重視對弟子的孝道教育,主張從娃娃抓起。《孝經》第一章開宗明義明確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說,孝是道德的根本和教育的源頭。國學經典《孝經》並不長,僅有1799字,分作十八章,列爲儒學十三部基本典籍之一。歷史上有魏文帝、晉文帝、晉孝帝、梁武帝、梁簡文帝、唐玄宗以及清朝的順治、康熙、雍正皇帝等,他們也都紛紛爲《孝經》作註解。歷史上,爲什麼有如此之多的皇帝重視《孝經》呢?就是因爲倡導孝道,能使人心地淳厚,安居樂業,有利於人際關係的和諧,更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中國文化就是孝的文化。《論語》中有一句名言:“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人之本也。”這句話說的就是:孝順是做人的根本,人之善行莫大於孝。一個人如果做不到孝,其他的品質和人格也就無從談起。事實上,早在孔子之前孝道思想就已經產生了。遠在氏族部落社會,孝的意義就十分廣泛,是指對氏族中年長者要尊重、敬愛、贍養和祭祀。隨着家庭成爲社會的基本單位,孝也由對氏族中老者的尊敬和贍養變成了對父母、爺奶的關愛和敬養,成爲處理家庭內部關係的重要倫理規範。

那麼,兒女到底該怎樣孝敬父母呢?國學經典《論語》中有詳細的行爲準則。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要求子女對父母要做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他還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孔子特別重視精神方面的孝,這一點在物資豐實,衣食無憂的今天,顯得更爲重要。子游問孝,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孔子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爲孝乎?”孔子認爲,作爲兒孫僅僅做到了滿足老人的飲食需求是不夠的,還要更好地滿足老人的精神需求,注意父母最需要的心靈慰藉。

在古代交通不便,出門五十里外當天就回不得家,故要求孩子“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就是說,父母在時,不要去得太遠;無奈,如果一定要遠行,事先要告知父母自己去的地方,多長時間能回來。然而,如今時代變了,交通方便了,兒女外出經商打工已成爲必然。此時,作爲不得不外出的兒女要懂得,在父母眼裏,子女的陪伴和關切比物質的豐盛更爲重要。歌曲《常回家看看》之所以能唱紅大江南北,就是由於它蘊含了極其深厚的情感。作爲在外工作的兒女,如果實在做不到“常回家看看”,也要儘可能做到常常往家裏打電話,讓父母能夠常常聽到兒女的問候。

倡導孝道實際上就是用德行來影響政治,提升德治與法治的.理政效能。《孝經》主張用孝教化百姓。指出“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對人們“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爲父母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爲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爲人君者也。”只有這樣,社會才能更加穩定,才能形成“民用和睦,上下無怨”的良好局面。

自漢代以後,“以孝治天下”的學說貫穿中國封建歷史的全過程。西漢的“舉孝廉”政策,應該說是儒家孝道常說影響力巨大的證據。孔子說:“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意思是說,凡是對父母孝敬的人,大都是忠君愛國的人,大都是遵紀守法的人。儒家忠孝一體的思想,被歷代政治家所採用。漢之李陵、宋之岳飛、諸葛亮臨危授命於姜維等等,皆因其“事母至孝”。

據報道,某省委組織部提拔任命幹部,加上了孝與不孝的條件和內容,此舉得到了許多百姓的認同。有位記者指出,不孝的人不僅黨和國家不能用,連朋友也不可交。試問一個連生養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不敬的人,他能赤膽忠心爲黨爲國嗎?他能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嗎?他能對朋友言而有信嗎?《孝經》把孝分爲三個層次:一是“小孝”,能孝敬自己的父母;二是“大孝”,能孝敬天下所有人的父母;三是“至孝”,能成爲聖賢,普利天下衆生。

簡而言之,人人都要有兒孫,人人都要做父母。正是這一代接一代的繁衍,才構築**類歷史的長河,因而有了社會,有了財富,有了文明。孝是人類繁衍之所繫,孝是人類幸福之所繫,孝是人類進步之所繫。當然,研究和弘揚國學的孝道思想,要與時俱進,要與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相融合,不能死板地遵守那些已過時的教條教義,也不能過分絕對,鑽牛角尖,造成對民族精神的傷害。

TAGS:國學 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