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求職指導>

一員工也可毀一品牌 警惕裁員中的口碑負效應

學問君 人氣:3.27W
一員工也可毀一品牌 警惕裁員中的口碑負效應
   曾幾何時,“四大”幾乎成爲“鐵飯碗”、“金飯碗”的代名詞。誰曾料到他們竟爭先恐後地玩起了裁員大戰,或明裁,或暗裁,或勸退、取消加班費、無薪休假,或推遲升職時間,不一而足。  而此前,零售業巨頭沃爾瑪甚至推出了創新性的“三選一”方案,迫使部分員工自動辭職。據統計,IBM、Google、Amazon和《紐約時報》這四大公司一季度共裁員5510人。在全球經濟蕭條的大背景下,作爲“世界工廠”的中國,同樣難逃裁員的厄運。  金融危機突襲,使得不少公司的客戶流失或訂單變小,由於業務壓力實行裁員無可厚非,但是一定要注意裁員的方式方法,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引發內部危機甚至品牌危機。職場中的人際傳播、口口相傳,相比較消費者對產品或服務的評價而言,有過之而無不及。處理好了會爲品牌加分,處理不好就會形成口碑負效應。  “勸君不用鐫頑石,路上行人口似碑。”“口碑”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原始、歷時最悠久的一種營銷手段,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便是口碑正效應的形象寫照;而“初從文,廿六乃成,負債十萬……友憐之,賒三鹿一包,衝而飲,卒”,則是口碑負效應的典型寫真。  一杯牛奶可以喝垮一個行業,一名員工也可能毀掉一個品牌。  口碑營銷並非僅限於企業和消費者之間,在企業與員工之間同樣會存在口碑營銷。員工與企業因勞資、工傷事故等引起的摩擦和糾紛,一旦經過平面媒體的追蹤調查、網絡平臺的放大,就會讓企業形象在公衆心目中大打折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產品銷售,如前幾年發生的富士康勞工事件。而此次“四大裁員”,倘若處理不好,譬如導致員工向當地信訪部門舉報非法裁員,無疑對其行業形象造成了一定損傷。  從公司職能劃分來看,品牌建設隸屬品牌部/營銷部,員工管理隸屬人事部,二者之間的工作交叉性很少,加上員工的弱勢地位、雙方資訊不對稱,使得人員流動與企業品牌“看似毫不相關”。而近年來Web2.0的飛速發展使世界變得越來越平坦,員工的自主維權意識也越來越強烈,企業的人才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推動着企業必須審時度勢,重視在內部員工中的品牌塑建。  在對待裁員問題上,歐美部分企業的做法可資借鑑。透過引入職業轉換輔導服務商,企業與第三方管理顧問公司一起參與制定、實施裁減計劃。在和員工終止合同後,顧問公司即開始接手組織一系列的再就業輔導,包括職業轉換培訓、制定求職計劃、專業簡歷撰寫、面試技巧輔導,以及隨後歷時三個月的一對一尋職輔導等。  此外,除了合情合理的解釋、溝通工作,內部集中學習培訓、扶持部分員工自主創業等方式,都將爲品牌加分。這些舉措表面上看會增加公司運營成本,實則事半功倍,透過每一位員工的口口相傳和幾何級數擴張傳播,其效果甚至不亞於上千萬元的廣告費。  隨着勞動者素質的不斷提高和創業隊伍的日趨壯大,企業對人才的爭奪必然成爲與爭奪消費者同等重要的課題,因此,奉勸各位企業高管要早做功課,管理好人員流動中的品牌口碑,不要讓裁員問題成爲品牌建設和市場營銷的“絆腳石”。(本站) 責任編輯:傾聽水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