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心理資訊>

初中生心理問題以及應對策略

學問君 人氣:2.48W

筆者長期從事初中思想政治科教學,從工作中我感到目前中學生的心理壓力普遍增大,心理疾病和心理問題日趨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價值觀念的多元化、社會競爭的加劇、人際關係的複雜,以及初中生在青春期的急劇變化和知識量的增加等等,這些都容易使初中生心理出現問題。

初中生心理問題以及應對策略

那麼,初中生比較常見的心理異常表現有那些呢?

認知偏差。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缺乏全面性,對外界住處的判斷缺乏公允性,對自己的估價缺乏客觀性。比如有的學生對自己的人際關係能力持懷疑態度,在與同學交往時,明明是正當的交往,但總是懷疑對方交往的目的,而反覆利用事情進行驗證,阻礙了交往的順利進行;或是神經質地擔心學習出差錯,每次寫玩作業,睡覺時又在懷疑自己是不是真正寫好了作業甚至睡到半夜又起來檢查。如此長期以往,不公嚴重影響了睡眠休息,更導致精神異常緊張,成爲學習下降的一大誘因。

適應能力不強。吃苦能力差,依賴性強,對新情況適應力弱,對新事物產生不正常的強烈反感和牴觸情緒。這一情況在初一新生中表現較爲突出,因爲初一新生剛剛脫離小學生活,他們長期習慣於家長輔導式學習,而初中科目增多,難度增大,從而要求學生自學能力要增強,有的學生難以接受巨大的反差和轉變,而產生本能的反感,產生心煩意亂的情緒,導致適應初中學習生活困難,不能很好適應初中學習生活的要求。

情緒不穩定。對外界刺激做出的反應有強烈反差。一些學生,他們情緒易隨外界環境的變化而發生劇烈變化,比如當了班幹部、考試成績好、受到老師表揚等高興的事情時,往往興奮不已,手舞足蹈;當學習下降或受到老師批評時,又表現出悲觀失望、低落情緒。而這些情緒,他們不能自我調控,在學習中表現出明顯的個人情緒,降低了學習質量,影響了自己在老師和同學心目中的形象。

應激反應強烈。心理承受能力差,對一些突然的較強烈的應激刺激,表現出驚惶、煩惱、沮喪抑鬱等特徵,以至心理強烈失衡。目前,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還存在衝突,這一現象在初中學習生活中表現尤爲突出。作爲初中學生,雖然掌握一定的心理常識,但面對如此明顯的反差,很多學生心理難以保持平衡。

人際關係處理不好。不願與人敞開心扉,推心置腹,喜歡自我深思,難與人和諧相處;同時又迫切希望顯示自己的能力,實現自身的價值,二者往往產生激烈衝突,從而造成孤僻怪異,格格不入等等。這樣的學生,不善於與人溝通交流,既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需求,也不能很好地與同學完成協作學習,同時影響老師對其思想狀況的瞭解掌握,以至於一些負面因素不能及時掌握並有效預防,給學校教育帶來隱患。

中學生的心理缺陷已經成爲影響其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的一大障礙。大力加強初中生心理素質的培養,並有效地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已經成爲學校、老師尤其是思想品德老師教育的重要內容。心理素質的培養是一項複雜、長期、綜合性強的.工作,需要老師們通力協作,形成合力,需要不斷探索和總結工作規律,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學而有序的教育執行機制。筆者認爲,解決初中生心理問題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學校要高度重視和正確對待初中生心理素質的問題。目前,由於各種心理問題得不到有效的疏導、治療而發生的各類事件在學校中時有發生,這其中,初中生心理障礙呈上升趨勢,作爲學校和老師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下力氣全面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其中,要正確處理三個關係:一是心理素質與其他素質的關係。中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應與人格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的培養、人際關係素質、身體素質的培養一樣,統籌考慮,協調發展,絕不能有輕有重、顧此失彼。二是思想品德教育與心理疏導的關係。既不能簡單地把心理總是看成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的問題,對心理科學採取排斥態度,又不能用心理疏導取代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二者應緊密結合,相互配合、相互補充,提高效能。三是形式與效果的關係引導都要從實際效果出發,從能夠做到、做好的事情做起,逐步總結經驗,逐步推廣提高。不追求表面上的熱熱鬧鬧,不搞華而不實、難以持久的教育。

要建立完備的心理健康培養機制。心理健康教育要明確職責。要有專人負責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工作,進行具體實施組織領導,積極配合德育處、團委、思想品德教師搞好心理衛生服務,確保培養教育工作環環相扣、互相銜接、逐步深化。同時心理教育內容要規範。教育中必須區分層次,突出重點,通俗易懂,簡明實用。教育內容應包括個性心理、人際效心理,意志、品質,以及與學生相關的心理科學知識。教育方法要規範。根據學生的特點,制訂有針對性的引導,結合思想品德教育,靈活採取專題討論、校外參觀、專家輔導等多種形式,分層次、有重點地普及心理科學知識,提高自我調節、自我控制的能力,增強學生接受心理幫助的自覺性。

要建立經常的疏導諮詢渠道。心理疏導是一項長期的經常的工作,每位教師要結合自己的學科開展疏導工作,一定要抓好落實。一是把握狀況要經常。班主任和思想品德老師要透過日常觀察、個別談心、情況分析等方法,及時準確地掌握學生不同的心理特徵,爲有針對性地做好心理健康疏導工作提供可行依據。分析思想狀況,要關注學生的思想情緒和心理動因;部置課外作業要考慮到學生的心理反應。二是心理疏導要經常。要緊密聯繫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實際,對不同時期容易出現的帶有傾向性、普遍性的心理問題,提前和及時做好疏導教育工作。要抓住形勢發展、環境變化、任務轉換等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的時機,區別不同個性特徵和行爲差異,有針對性地搞好心理疏導。三是諮詢服務要經常。學校應設立“心理健康諮詢室”,隨時爲學生提供心理服務,收集學生的心理方面的資訊;鼓勵學生到心理諮詢室去解決心理問題,上心理網站學習瞭解心理科學知識,解決一些他們不願當面交流的心理問題。

要有得力的預防措施。對少數心理問題突出的中學生,要在預防、幫教、化解上多下功夫,做到早發現、早論斷、早治療、早處理,以消除各種事件發生的誘因。初一新生入學時,要重視心理健康測試,以便將患有心理疾病和嚴重心理障礙的學生,及時發現、及時引導和治療。在平時學習和教學中,要善於發現和認真分析個別學生行爲上的異常表現,找準心理癥結及其原因,採取有效措施加以緩解和調控,避免心理矛盾加劇。切實關心學生的進步與成長,在學生個人進步、健康成長等問題上要充分考慮,在學習生活中創造“身心健康中學生”的良好氛圍,減少誘發心理問題的機會。對有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學生,要建立心理健康檔案,跟蹤其心理變化軌跡,定期“集體會診”,搞好心理教育、心理疏導和心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