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心理疾病>

我知道你爲什麼拖延

學問君 人氣:2.16W

你做事是雷厲風行還是拖延症晚期?下面我知道你爲什麼拖延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瀏覽。

我知道你爲什麼拖延

很多人都受到拖延症的困擾。

我們在網上下載了一大堆電影、紀錄片,用途卻是拿來塞滿硬盤,從沒看過;我們買回一大堆書,準備讀完這些名家大著、哲學經典什麼的來充實自己,可實際上這些書跟着你回家後,放在書架上就再也沒拿下來過,日復一日地積累灰塵。儘管如此,我們仍然樂此不疲地下載一部又一部的電影,買一本又一本的書,以爲未來的某天,自己會良心發現把它們看完。結果只是硬盤越塞越滿,書越堆越高,然而卻都跟你的腦子無關。

1999年,Read,Loewenstein,Kalyanaraman (這哥們名字真怪)三位閒得蛋疼的專家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找來一批人,讓他們從24部備選電影中選出3部。候選名單中有《西雅圖不眠夜》、《窈窕奶爸》這樣大衆口味的片子,也有《辛德勒的名單》、《鋼琴家》這樣的經典電影。看看觀衆是願意看更娛樂但是沒什麼深度的片子,還是去看更有內涵,也更費腦子的作品。實驗對象各自選出了自己感興趣的3部電影,研究人員隨即要求他們從中選出一部馬上觀看,再選出一部在2天后觀看,最後一部電影留在4天后觀看。

《辛德勒的名單》出現在了大部分人選出的3部電影之中,因爲大家都說這是一部好電影。然而,只有 44% 的觀衆選擇在第一天觀看這麼深刻的電影。大部分人在第一天還是興致勃勃地觀看了《變相怪傑》、《生死時速》這樣“低俗”一點的片子。人們好像都喜歡把好片子放在後面,在第二部和第三部電影的觀看選擇上,分別有 63% 和 71% 的人選擇觀看更高品味的片子。 之後,三位專家又進行了另一項試驗,參與者被要求選出 3 部片子一口氣連續看完。這次,選擇《辛德勒的.名單》的人乾脆只剩下之前實驗的 1/14。

拖延症患者在很多事情上都有一些共同的特性。

和看電影的選擇一樣,選擇食譜時,人們往往會選擇先吃麥當勞,而把健康的飲食計劃留給以後。科學研究表明,人們的選擇,是根據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如果有人問你一週後想吃什麼,一個水果還是一塊蛋糕,你往往會選擇水果;但要問你現在想吃什麼,你就更有可能選擇蛋糕。

同理,這也是爲什麼你會在電腦上下載一部又一部經典電影不看,卻把寶貴的時間拿去看八卦新聞。“現在的選擇”和“以後的選擇”就像選擇糖果和胡蘿蔔,如果是“以後的選擇”,大腦中沉睡已久的“勤奮的小人”會要求你選擇更有益處的選項;而眼前,則是“懈怠的小人”佔了上風,你還是會選擇更好吃的東西。正如行爲經濟學家 Katherine Milkman 指出,超市的收銀臺旁的架子上會擺放一些糖果,正是利用人們喜歡及時行樂的天性——畢竟偶爾吃一塊糖爽一下也沒什麼嘛。

人們的這種行爲傾向被稱作“即時傾向”(Present Bias Predference 也被翻譯成“現時偏向型偏好”)。詳細說來就是你的大腦認爲,現在能得到的滿足感要更重要——現在爽了就好,誰知道未來會怎樣?而且現在想要的東西不一定以後還想要。所以小孩子心中經常會有疑問:爲什麼大人不玩玩具呢?

即時傾向深深紮根於我們的大腦,我們的宏偉計劃往往毀於那一時又一時的慾望滿足。

年年說減fei,年年都不見效。這次你下定決心不惜代價完成減fei計劃,一定要練出6塊豆腐塊似的腹肌。你開始每天稱體重,買了健 身DVD和訓練器材,拉開架勢一切就緒。有一天,當你穿上跑鞋,準備出門跑兩圈,突然電話響,朋友拉你去看電影。經過一番鬥爭後,你選擇了看電影。又一天,和朋友一塊兒吃飯,點菜的時候在吉士漢堡和沙拉之間猶豫不決,最終還是選擇了超大的吉士漢堡。隨着時間的推移,這樣“偶爾”的放縱變得越來越經常,但是你始終沒有放棄原有計劃,把今天的計劃推到週一,然後推到下週一,然後是下下週一…...“明天”就是永遠都不會來的那一天,你懂的。偉大的健身計劃最終破產,冬天來臨的時候,看看你的身材,就知道你明年的宏偉計劃又會是什麼了。

拖延症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業總是在快要交了纔開始做,畢業論文直到最後一刻才慌慌張張地寫完,穿過的髒衣服快塞滿洗衣機了才準備洗。有人說,這種雞毛蒜皮的小事情,拖拉一點不礙事的啦,若是重要的事情,自己一定會安排好時間搞定的。爲了證明給大家看,明天就開始好好學習外語,然後每天花2個小時去啃書架上那些名著,同時還要學會彈鋼琴。爲確保馬到成功,列出了一份詳細的時間表,每天要做的事情赫然在列,手機的日曆本也不忘每天提醒你今天的學習任務,諸如此類的精密計劃已經萬無一失,哥一定會成功滴!

不過在讀外語之前,先更新圍脖狀態,把哥今天的學習計劃告訴各位兄弟;然後開啟郵箱,查檢視有沒有什麼重要的電郵,反正這也花不了幾分鐘;在學習之前,還要泡一杯咖啡,味道好極了;最後終於拿起書,看了幾頁,猛得想起今天的美劇好像又有更新,趁熱趕緊看了,等會兒再去學習不遲。

結果顯而易見,你宏偉的雄心,周密的學習計劃,在拖延症面前都不堪一擊。這不是因爲計劃不夠科學,工具不夠強大,而是你根本不知道用何種方式與自己大腦中的“拖延症細胞”做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