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心理健康>

對心理健康的標準

學問君 人氣:1.65W

心理健康的標準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對心理健康的標準

美國學者坎布斯(s)認爲,一個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應的4種特質:

1.積極的自我觀念。能悅納自己,接受自己,也能爲他人所悅納,能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能面對和處理好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挑戰。儘管有時也可能會覺得不順心,也並非總爲他人所喜愛。但是肯定的積極的自我觀念總是佔優勢的。

2.恰當地認同他人。能認可別人的存在和重要性,即能認同別人而不依賴或強求別人,能體驗自己在許多方面和大家都是相同的、相通的,能和別人分享愛和恨、樂與憂以及對未來美好的憧憬,並且不會因此而失去自我,仍保持着自我的獨立性。

3.面對和接受現實。能面對和接受現實,而不論其是好是壞或對自己有利或不利,即使現實不符合自己的希望與信念,也能設身處地、實事求是地去面對和接受現實的考驗。能夠多方面尋求資訊,善於傾聽不同的意見,正確把握事實的真相,相信自己的力量,隨時接受挑戰。

4.主觀經驗豐富,可供利用。能對自己、周圍的事物、人物及環境有較清楚的知覺,不會迷惑和彷徨,在自己的主觀經驗世界裏,儲存着各種可資利用的資訊、知識和技能,並能隨時提取使用。善於發現和利用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同時也能借鑑和學習別人的長處、優點,以此來解決自身所遇到的問題,從而增進自己行爲的有效性,並且不斷豐富自己的經驗、知識庫。

國內的著名心理學家王登峯等根據各方面的研究結果,歸納總結,較爲詳細地提出了有關心理健康的幾條指標:

1.瞭解自我,悅納自我。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既能瞭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對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緒和優缺點都能做到恰當、客觀的評價,對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非分期望與要求,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實際,因而對自己總是滿意的;同時,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安然處之。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缺乏自知之明,並且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由於所定的目標和理想不切實際,主觀和客觀的距離相差太遠而總是自責、自怨、自卑總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卻又總是無法做到完美無缺,於是,就總是和自己過不去,結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狀態永遠無法平衡,也無法擺脫自己感到將會面臨的心理危機。

2.接受他人,善與人處。心理健康的人樂於與人交往,不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悅納他人,能認可別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他能爲他人所理解,爲他人和集體所接受,能與他人相互溝通和交往,人際關係協調和諧,在生活的集體中能融爲一體,樂羣性強,既能在與摯友團聚之時共享歡樂,也能在獨處沉思之時而無孤獨之感。在與人相處時,積極的態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總是多於消極的態度(如猜疑、嫉妒、畏懼、敵視等),因而在社會生活中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較充足的安全感。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總是自別於集體,與周圍的環境和人們格格不入。

3.熱愛生活,樂於工作。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熱愛生活,積極投身於生活,在生活中盡情享受人生的樂趣。他們在工作中儘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個性和聰明才智,並從工作的成果中獲得滿足和激勵,把工作看作是樂趣而不是負擔。他能把工作的過程中積累的各種有用的資訊、知識和技能存貯起來,便於隨時提取使用,以解決可能遇到的新問題,能夠克服各種困難,使自己的行爲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面對現實,接受現實,適應現實,改變現實。心理健康的人能夠面對現實,接受現實,並能夠主動地去適應現實,進一步地改造現實,而不是逃避現實,對周圍事物和環境能作出客觀的認識和評價,並能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既有高於現實的理想,又不會沉湎於不切實際的幻想與奢望,他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對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都能妥善處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現實,不敢面對現實,沒有足夠的勇氣去接受現實的挑戰,總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時或責備社會環境對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因而無法適應現實環境。

5.能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人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積極情緒狀態總是佔據優勢的,雖然也會有悲、優、愁、怒等消極的情緒體驗,但一般不會長久。他能適當地表達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喜不狂,憂不絕,勝不驕,敗不餒,謙虛不卑,自尊自重,在社會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畏縮恐懼,對於無法得到的東西不過於貪求,爭取在社會規範允許範圍內滿足自己的各種要求,對於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滿意,心情總是開朗的、樂觀的。

6.人格和諧完整。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結構包括氣質、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動機、興趣、人生觀等各方面能平衡發展,人格即人的整體的精神面貌能夠完整、協調、和諧地表現出來。思考問題的方式是適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採取恰當靈活的態度,對外界刺激不會有偏頗的情緒和行爲反應,能夠與步調合拍,也能與集體融爲一體。

7.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標準,智力是人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考力的操作能力的綜合。

8.心理行爲符合年齡特徵。有人的生命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都有相對應的不同的心理行爲表現,從而形成不同年齡階段獨特的心理行爲模式。心理健康的人應具有與同年齡段大多數人相符合的心理行爲特徵,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以上列舉了一些學者提出的心理健康的評判標準和尺度,一般說來,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夠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適應環境,情緒正常,人格和諧。心理健康的人並非沒有痛苦和煩惱,而是他們能適時地從痛苦和煩惱中解脫出來,積極地尋求改變不利現狀的新途徑。他們能夠深切領悟人生衝突的嚴峻性和不可迴避性,也能深刻體察人性的陰陽善惡。他們是那些能夠自由、適度地表達、展現自己個性的人,並且和環境和諧地相處。他們善於不斷地學習,利用各種資源,不斷地充實自己。他們也會享受美好人生,同時也明白知足常樂的道理。他們不會去鑽牛角尖,而是善於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

TAGS: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