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就業指導>

《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條款釋義

學問君 人氣:2.48W

  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及有關條款釋義

《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條款釋義

條 款釋 義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爲規範非銀行支付機構(以下簡稱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防範支付風險,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等規定,制定本辦法。制定本辦法的目的和依據。
第二條 支付機構從事網絡支付業務,適用本辦法。
本辦法所稱支付機構是指依法取得《支付業務許可證》,獲准辦理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固定電話支付、數字電視支付等網絡支付業務的非銀行機構。
本辦法所稱網絡支付業務,是指客戶透過計算機、移動終端等電子設備,依託公共網絡資訊系統遠程發起支付指令,且付款客戶電子設備不與收款客戶特定專屬設備交互,由支付機構爲收付款客戶提供貨幣資金轉移服務的活動。
本辦法所稱收款客戶特定專屬設備,是指專門用於交易收款,在交易過程中與支付機構業務系統交互並參與生成、傳輸、處理支付指令的電子設備。
一、本辦法的適用範圍。
二、本辦法所稱支付機構的含義。
三、本辦法所稱網絡支付業務的含義。本辦法規範的網絡支付業務,應同時具備四個基本特徵:
(一)爲收付款客戶提供資金轉移服務的主體是支付機構;
(二)客戶發起支付指令所藉助的是計算機、移動終端等電子設備;
(三)支付指令依託公共網絡資訊系統遠程發起,即客戶的電子設備經由公共網絡資訊系統與相關後臺系統進行交互並傳遞支付指令。因此,支付指令發起過程中,客戶的電子設備不需與後臺系統交互的支付業務不屬於本辦法規範範疇(例如,基於手機NFC功能的電子現金脫機消費業務等);
(四)支付指令發起過程中,付款客戶的電子設備不與“收款客戶特定專屬設備”進行交互。
四、“收款客戶特定專屬設備”是專門用於交易收款的電子設備,其在交易過程中與支付機構業務系統交互,並參與完成支付指令的生成、傳輸及處理。此類設備通常布放在收款客戶經營場所,付款客戶需親臨收款客戶經營場所完成支付。
“收款客戶特定專屬設備”具體包括POS等傳統受理終端,以及可生成、讀取、識別條碼(二維碼)、聲波、光線等資訊傳輸介質併發起交易的新型受理設備。
五、支付指令發起過程中,付款客戶的電子設備需要與前述新型受理設備進行交互的業務,目前仍處於研究和探索階段,相關配套技術和安全標準有待根據業務實踐持續檢驗和完善。本辦法暫不將此類支付方式納入規範範疇,以便爲其留出探索和創新發展空間。人民銀行將密切關注相關新型支付方式的探索和發展情況,並適時制定配套管理措施。
第三條 支付機構應當遵循主要服務於電子商務交易的原則,基於客戶的銀行帳戶或者按照本辦法規定爲客戶開立支付帳戶提供網絡支付服務。
本辦法所稱支付帳戶,是指獲得互聯網支付業務許可的支付機構,根據客戶的真實意願爲其開立的,用於記錄預付交易資金餘額、憑以發起支付指令、反映支付交易明細資訊的電子簿記。
一、支付機構可以透過跳轉商業銀行網關形式,或透過“銀行卡快捷支付”模式,基於客戶銀行帳戶辦理網絡支付業務;也可按規定基於支付帳戶提供網絡支付服務。
二、支付帳戶的含義。
第四條 支付機構應當依法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客戶資訊安全和資金安全。支付機構保障客戶權益的原則性監管要求。
第五條 支付機構開展網絡支付業務,應當落實實名制管理要求,遵守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相關規定,履行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義務;涉及跨境人民幣結算和外匯支付業務的,應當按照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相關規定執行。支付機構落實實名制管理,遵守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以及跨境人民幣結算和外匯支付業務相關規定的原則性監管要求。
第二章  客戶管理 
第六條 支付機構應當遵循“瞭解你的客戶”原則,採取有效措施覈實並依法留存客戶身份基本資訊,建立客戶唯一識別編碼。支付機構客戶管理過程中“瞭解你的客戶”原則與身份覈實相關要求。
第七條 支付機構爲客戶提供網絡支付服務,應當與客戶簽訂服務協議,至少約定下列內容:
(一)支付機構名稱、營業地址、網站地址及聯繫方式;
(二)支付機構提供的網絡支付業務類型和業務規則;
(三)支付機構對客戶支付指令的驗證方式;
(四)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
(五)客戶資金結算方式,以及支付機構爲此提供相關支付便利的義務;
(六)支付機構爲防範欺詐等業務風險及洗錢、恐怖融資等非法活動,可以對支付服務採取的限制性措施;
(七)支付機構與客戶的相關責任、權利和義務。
支付機構應當以顯著方式提示客戶注意服務協議中與客戶有重大利害關係的核心事項,並按客戶的要求予以解釋或說明。
一、本條款對支付機構與客戶之間服務協議所包含的內容明確具體要求。
二、特別強調支付機構應尊重客戶知情權、切實履行重要事項告知義務,以顯著方式提示客戶注意服務協議中與客戶有重大利害關係的核心事項(例如收費標準等),並按客戶的要求予以解釋或說明,確保客戶在充分知曉並清晰理解相關權利、責任、義務的前提下自願接受服務協議。
第八條 獲得互聯網支付業務許可的支付機構,應當經客戶主動提出申請,方爲其開立支付帳戶;僅獲得移動電話支付、固定電話支付、數字電視支付業務許可的支付機構,不得爲客戶開立支付帳戶。
支付機構不得爲金融機構,以及從事信貸、融資、理財、擔保、貨幣兌換等金融業務的其他機構開立支付帳戶。
一、未獲得互聯網支付業務許可的支付機構,不可爲客戶開立支付帳戶。
二、獲得互聯網支付業務許可的支付機構,如客戶未主動提出申請,不可爲客戶開立支付帳戶。
三、本條款基於審慎性原則,規定支付機構爲金融機構和從事金融業務的其他機構提供網絡支付服務時,不可爲其開立支付帳戶,各項資金收付業務均應基於其銀行帳戶辦理,以對相關機構進一步明晰資金流向、加強資金監管、避免風險傳遞。
第九條 支付機構爲客戶開立支付帳戶的,應當對客戶實行實名制管理,登記客戶身份基本資訊,覈實客戶有效身份證件,按規定留存有效身份證件複印件或者影印件,並透過三個(含)以上合法安全的外部渠道對客戶身份基本資訊進行多重交叉驗證,確保有效覈實客戶身份及其真實意願,不得開立匿名、假名支付帳戶。
外部驗證渠道包括但不限於政府部門數據庫、商業銀行帳戶資訊系統、商業化數據庫等能夠有效驗證客戶身份基本資訊的數據庫或系統。
一、參照人民銀行關於帳戶實名制管理、反洗錢、反恐怖融資等相關監管規定,本條款針對支付帳戶提出實名制管理相關要求。
二、爲強化客戶身份資訊覈實,加強支付帳戶實名制管理,本條款要求支付機構透過外部渠道對客戶資訊進行多重驗證,具體驗證渠道包括但不限於公安、工商、教育、財稅等管理部門及商業銀行、徵信機構等單位所運營的,能夠有效驗證客戶身份基本資訊的數據庫或系統。
第十條 支付機構爲客戶開立支付帳戶的,服務協議應當至少包括下列內容:
(一)以顯著方式明確告知客戶:“支付帳戶所記錄的資金餘額不同於客戶本人的商業銀行貨幣存款,其實質爲客戶向支付機構購買的、所有權歸屬於客戶並由支付機構保管的預付價值,不受《存款保險條例》保護。該預付價值對應的貨幣資金的所有權歸屬於客戶,但以支付機構的名義存放在商業銀行,可由支付機構向其開戶銀行發起支付指令進行調撥。”支付機構應當採取有效方式要求客戶確認已充分知曉並清晰理解上述內容及相關風險;
(二)支付帳戶開立、使用、掛失、止付、註銷的規則;
(三)違規開立或者使用支付帳戶的處置方式;
(四)支付帳戶資金變動的通知方式和異常交易的處置方式;
(五)支付機構對風險損失承擔先行賠付責任的條件,及客戶承擔風險損失的單筆、累計最高限額及其條件。
一、如支付機構爲客戶開立支付帳戶,其與客戶之間的服務協議在符合第八條規定的基礎上,還應依照本條款進行補充。
二、支付帳戶所反映餘額的本質是預付價值,類似於商業預付卡中的餘額,並不等同於客戶存放於商業銀行的存款。預付價值僅代表支付機構的企業信用,法律保障機制上遠低於《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及《存款保險條例》保障下的央行貨幣與商業銀行貨幣。一旦支付機構出現經營風險或信用風險,將可能導致支付帳戶餘額不能回兌爲商業銀行貨幣,使客戶遭受財產損失。
基於上述考慮,爲保障客戶權益,本條款規定支付機構應充分提示支付帳戶餘額資金屬性不同於銀行存款及相關風險隱患。在此基礎上,由客戶本着“自願開立、自擔風險”的原則申請開立支付帳戶。
第十一條 支付帳戶不得出借、出租、出售,不得利用支付帳戶從事或者協助他人從事非法活動。支付帳戶使用方面的原則性要求。
第十二條 客戶變更身份資訊,重置或者掛失密碼、數字證書或者電子簽名,辦理支付帳戶止付、註銷業務的,支付機構應當在確認客戶身份及真實意願後及時辦理。支付機構爲客戶辦理資訊維護、安全設定、帳戶管理等業務的相關要求。
第三章  業務管理 
第十三條 支付機構不得爲客戶辦理或者變相辦理現金存取、信貸、融資、理財、擔保、貨幣兌換業務。基於支付機構業務許可範圍和審慎監管原則,本條款對支付機構的業務範圍提出禁止性規定。
第十四條 支付機構基於銀行卡爲客戶提供網絡支付服務的,應當執行銀行卡業務相關監管規定,以及銀行卡行業規範。支付機構基於銀行卡辦理網絡支付業務的原則性監管要求。
第十五條 支付機構根據客戶授權,向客戶開戶銀行發送支付指令,扣劃客戶銀行帳戶資金的,支付機構、客戶和銀行在事先或者首筆交易時,應當按照下列規則明確相關授權並依照執行:
(一)支付機構應當取得客戶和銀行的授權,同意其向客戶的銀行帳戶發起支付指令扣劃資金;
(二)銀行應當與客戶直接簽訂授權協議,明確約定客戶身份及交易驗證方式,以及交易限額等必要風險管理措施;
(三)除單筆金額不足200元的小額支付業務,以及公共事業費、稅費繳納等收款人固定並且定期發生的支付業務外,支付機構不得代替銀行進行客戶身份及交易驗證。銀行對客戶資金安全的管理責任不因支付機構代替驗證而轉移。
支付機構應當爲銀行對客戶的身份及交易驗證提供必要技術支援,不得人爲設定障礙。
一、針對“銀行卡快捷支付”類業務,本條款延續了《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加強銀行卡業務管理的通知》(銀髮〔2014〕5號)的管理思路,重申髮卡銀行應始終切實履行對客戶資金安全的管理責任,及銀行在每筆支付交易中自主完成客戶身份及交易驗證的支付結算基本規則。
二、“銀行卡快捷支付”類業務涉及支付機構、客戶及開戶銀行三方,權責關係相對其他支付方式較爲複雜,應以清晰、完整的業務授權爲前提:一是支付機構要獲得客戶和開戶銀行的授權;二是銀行要透過與客戶直接簽訂協議的方式,直接獲取客戶授權,並明確約定客戶身份及交易驗證方式,及交易限額等風險管理措施。
三、考慮到目前客戶對小額支付和日常繳費業務的便捷性需求,爲兼顧業務風險可控和靈活性原則,本條款規定,在辦理單筆金額不足200元的小額支付業務及公共事業費、稅費繳納等收款人固定且定期發生的支付業務時,支付機構可代替銀行進行交易驗證。但這必須經客戶與銀行透過協議明確約定,且銀行對客戶資金安全管理責任不因此而轉移。
第十六條 支付機構爲個人客戶開立支付帳戶並基於支付帳戶餘額辦理網絡支付業務的,應按照下列要求根據客戶身份覈實方式對個人支付帳戶餘額的付款功能和交易限額進行分類管理:
(一)對於支付機構自主或委託合作機構以面對面方式完成身份覈實的個人客戶,以及支付機構僅以非面對面方式覈實身份,但透過五個(含)以上合法安全的外部渠道對身份基本資訊完成多重交叉驗證的個人客戶,支付機構可爲其開立綜合類支付帳戶,支付帳戶餘額可以用於消費、轉賬以及購買投資理財產品或服務;
(二)對於支付機構僅以非面對面方式覈實身份,且透過三個(含)以上、五個以下合法安全的外部渠道對身份基本資訊完成多重交叉驗證的個人客戶,支付機構可爲其開立消費類支付帳戶,支付帳戶餘額僅可用於消費以及轉賬至客戶本人同名銀行帳戶;
(三)支付機構應根據客戶身份對同一客戶開立的所有支付帳戶進行關聯管理。個人客戶擁有綜合類支付帳戶的,其所有支付帳戶的餘額付款交易(不包括支付帳戶向客戶本人同名銀行帳戶轉賬,下同)年累計應不超過20萬元。個人客戶僅擁有消費類支付帳戶的,其所有支付帳戶的餘額付款交易年累計應不超過10萬元。超出限額的付款交易應透過客戶的銀行帳戶辦理。
一、本條款根據客戶身份覈實方式將個人支付帳戶分爲兩類,並對各類個人支付帳戶的餘額付款功能和限額分別提出管理規定。本條款僅規範個人客戶使用支付帳戶“餘額”付款的交易,客戶使用銀行帳戶付款的交易(包括“商業銀行網關支付”、“銀行卡快捷支付”等模式)不屬於本條款規範範疇。
二、個人支付帳戶分爲兩類,綜合類支付帳戶的餘額可以用於消費、轉賬以及購買投資理財產品或服務;消費類支付帳戶的餘額僅可用於消費以及轉賬至客戶本人同名銀行帳戶(包括借記和貸記帳戶),不可用於轉賬至其他帳戶,也不可用於購買投資理財產品或服務。
三、從支付帳戶主要服務於電子商務及小額、便民支付領域的定位出發,本條款對支付帳戶餘額付款規定了限額(客戶將支付帳戶餘額轉賬至本人同名銀行帳戶的交易不受此限額管理)。對於超出限額的付款交易,客戶可以選擇“商業銀行網關支付”、“銀行卡快捷支付”等模式透過銀行帳戶辦理。
第十七條 支付機構爲客戶辦理銀行帳戶向支付帳戶轉賬的,轉出帳戶應僅限於支付帳戶客戶本人同名銀行借記帳戶;辦理支付帳戶向銀行借記帳戶轉賬的,轉入帳戶應僅限於客戶預先指定的一個本人同名銀行借記帳戶。
支付機構不得對支付帳戶向客戶本人同名銀行借記帳戶轉賬業務設定限額。
支付機構應當建立客戶本人同名銀行帳戶審覈制度和措施,在有效確認審覈結果基礎上辦理相關業務。支付機構應當在網站公告客戶本人同名銀行帳戶的具體審覈方式。
一、銀行帳戶向支付帳戶轉入資金的業務,即支付帳戶充值,資金來源僅限客戶本人同名銀行借記帳戶(借記卡)。銀行貸記帳戶(信用卡)不可爲支付帳戶充值。
二、支付帳戶向銀行借記帳戶(借記卡)轉出資金的業務,即支付帳戶餘額回提,資金去向僅限客戶指定的一個本人同名銀行借記帳戶(借記卡)。
三、支付機構應建立客戶本人同名銀行帳戶審覈制度,並披露具體審覈方式,以便社會和廣大客戶予以監督。
第十八條 支付機構爲單位客戶提供轉賬服務的,對於單筆超過5萬元的轉賬業務,應當要求單位客戶註明付款用途和事由,並提供付款依據或者相關證明檔案,單位支付帳戶向同名單位銀行結算帳戶轉賬的除外。爲規範單位客戶向個人客戶轉移資金(公轉私)等業務,參考人民銀行對商業銀行支付結算業務提出的相關監管要求,本條款規定,對於單筆超過5萬元的轉賬業務,支付機構應要求單位客戶提供相應說明和依據。
第十九條 支付機構爲客戶辦理本機構發行的預付卡向支付帳戶轉賬的,應當按照《支付機構預付卡業務管理辦法》相關規定對預付卡轉賬至支付帳戶的餘額單獨管理,僅限其用於消費,不得透過轉賬、購買投資理財產品或服務等形式進行套現或者變相套現。支付機構基於預付卡辦理網絡支付業務的相關要求。
第二十條 因交易取消(撤銷)、退貨、交易不成功或者投資理財產品贖回等原因需劃回資金的,相應款項應當劃回原扣款帳戶。交易資金的“原路返回”規定。
第二十一條 支付機構應當確保交易資訊的真實性、完整性、可追溯性以及在支付全流程中的一致性,不得篡改或者隱匿交易資訊。交易資訊包括但不限於下列內容:
(一)交易渠道、受理終端類型、交易類型、交易金額、交易時間,以及直接向客戶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特約商戶名稱和按照國家與金融行業標準設定的商戶類別碼;
(二)收付款客戶名稱,收付款支付帳戶賬號或者銀行帳戶的開戶銀行名稱及賬號;
(三)付款客戶的身份驗證和交易授權資訊;
(四)有效追溯交易的標識;
(五)單位客戶單筆超過5萬元的轉賬業務的付款用途和事由,及付款依據或者相關證明檔案。
交易資訊的真實性、完整性、可追溯性及一致性是有效識別客戶支付行爲、開展風險防控、保障交易安全及維護客戶權益的重要基礎。鑑於部分支付機構在真實反映和詳盡記載交易資訊方面存在的問題,特別是目前大部分支付機構在基於銀行卡的網絡支付業務中並未向髮卡銀行真實、完整提供交易資訊,本條款重申《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加強銀行卡業務管理的通知》(銀髮〔2014〕5號)有關規定,對網絡支付業務的交易資訊進一步明確了監管要求。
第二十二條 支付機構對特約商戶的拓展與管理、業務與風險管理措施應當按照《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執行。本辦法對網絡支付中的收款端和付款端業務同時進行規範。鑑於《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已明確對收款端的監管要求(包括特約商戶拓展與管理、相關業務和風險管理等),本辦法對收款端提出了執行相關監管規定的原則性要求。
因此,相對於收款端,本辦法更偏重於規範網絡支付的付款端,針對付款端詳盡明確了管理要求,包括基於銀行帳戶和支付帳戶辦理付款的業務和風險管理、客戶權益保障等方面。
第四章  風險管理與客戶權益保護 
第二十三條 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相關係統設施和相關產品運用的具體技術,應當持續符合國家、金融行業標準和相關資訊安全管理要求。網絡支付業務相關產品運用的技術尚未形成國家、金融行業標準的,支付機構應當全額承擔該產品相關風險損失。網絡支付業務依託公共網絡作爲資訊傳輸通道,不可避免地面臨網絡病毒、資訊竊取、資訊篡改、網絡釣魚、網絡異常中斷等各種安全隱患。爲保障客戶資訊安全和資金安全,本條款從技術和安全標準符合性方面對支付機構提出要求。
第二十四條 支付機構應當在境內擁有並運營獨立、安全、規範的網絡支付業務處理系統及其備份系統。
支付機構爲境內交易提供服務的,應當透過境內業務處理系統爲其辦理網絡支付業務,並在境內完成資金結算。
支付機構業務處理系統及其備份系統的相關規定。
第二十五條 支付機構應當綜合客戶身份覈實方式、交易行爲特徵、資信狀況等因素,建立客戶風險評級管理制度,並動態調整客戶風險評級。支付機構對客戶實施動態風險評級管理的責任。
第二十六條 支付機構應當根據客戶支付指令驗證方式、客戶風險評級、交易類型、交易金額、交易渠道、受理終端類型、商戶類別等因素,建立交易風險管理制度和交易監測系統,對疑似套現、欺詐、非法融資、洗錢、恐怖融資等交易,及時採取調查覈實、延遲結算、終止服務等風險管理措施;發現涉嫌違法犯罪的,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同時向中國人民銀行及其分支機構報告。支付機構建立風險管理制度和交易監測系統的責任及防範風險、阻止犯罪的相關義務。
第二十七條 支付機構可以組合選用下列三類要素,對客戶使用支付帳戶餘額付款的支付指令進行驗證:
(一)僅客戶本人知悉的要素,如靜態密碼等;
(二)僅客戶本人持有並特有的,不可複製或者不可重複利用的要素,如經過安全認證的數字證書、電子簽名,以及透過安全渠道生成和傳輸的一次性密碼等;
(三)客戶本人生理特徵要素,如指紋等。
支付機構應當確保採用的要素相互獨立,即部分要素的損壞或者泄露不應導致其他要素損壞或者泄露。
爲降低欺詐等業務風險、保障客戶資金安全,支付機構可以選擇採用“靜態密碼+數字證書”、“一次性密碼+指紋”、“靜態密碼+指紋”等多種驗證要素組合方式,對支付帳戶餘額付款支付指令進行驗證。
第二十八條 支付機構應根據支付指令驗證方式的安全級別,對個人客戶使用支付帳戶餘額付款的交易進行限額管理。支付機構採用包括數字證書或電子簽名在內的兩類(含)以上要素進行驗證的交易,單日累計限額由支付機構與客戶透過協議自主約定;支付機構採用不包括數字證書、電子簽名在內的兩類(含)以上要素進行驗證的交易,單個客戶所有支付帳戶單日累計金額應不超過5000元(不包括支付帳戶向客戶本人同名銀行帳戶轉賬,下同);支付機構採用不足兩類要素進行驗證的交易,單個客戶所有支付帳戶單日累計金額應不超過1000元,且支付機構應當承諾無條件全額承擔此類交易的風險損失賠付責任。一、本條款根據支付指令驗證方式的安全級別,對個人客戶使用支付帳戶餘額付款的交易提出了限額管理規定。本條款僅規範個人客戶使用支付帳戶“餘額”付款的交易,客戶使用銀行帳戶付款的交易(包括“商業銀行網關支付”、“銀行卡快捷支付”等模式)不屬於本條款規範範疇。
二、爲引導支付機構提高支付指令驗證方式的安全級別,加強對客戶資金安全的保護,本條款規定,支付機構如採用不少於兩類驗證要素,且其中包括安全級別較高的數字證書或電子簽名,則可以與客戶自行約定單筆、單日累計限額;支付機構如採用不少於兩類要素,但其中不包括數字證書、電子簽名,本條款參照人民銀行鍼對商業銀行、銀行卡清算機構的相關監管要求,規定了單日累計5000元限額;考慮到客戶在小額支付場景下對支付速度的客觀需要,爲兼顧安全與效率,本條款允許支付機構在小額支付業務中簡化支付指令驗證方式,僅採用一類驗證要素甚至不採用驗證要素,但這必須基於兩個前提,一是支付機構對該筆交易的風險損失無條件承擔全額賠付責任,二是單日累計金額應不超過1000元。客戶將支付帳戶餘額轉賬至本人同名銀行帳戶的交易不受上述限額管理。
三、相對於單位客戶,個人客戶對支付帳戶餘額的實際屬性和潛在風險的理解程度較低,風險承受能力也較弱,因此本條款着重於保障個人客戶的資金安全,並透過強化支付機構對客戶資金支付安全驗證等級與限額相關聯的管理要求,引導支付機構在保障客戶資金安全和支付便捷性方面兼顧平衡發展
第二十九條 支付機構採用數字證書、電子簽名作爲驗證要素的,應當透過符合相關技術安全標準、具有數據安全存儲和運算能力的硬件載體對數字證書及生成電子簽名的過程進行保護,確保數字證書的唯一性、完整性及交易的不可抵賴性。
支付機構採用一次性密碼作爲驗證要素的,應當切實防範一次性密碼獲取端與支付指令發起端爲相同物理設備而帶來的風險,並將一次性密碼有效期嚴格限制在最短的必要時間內。
支付機構採用客戶本人生理特徵作爲驗證要素的.,應透過符合相關技術安全標準、具有數據安全存儲和運算能力的硬件載體進行保護,防止被非法存儲、複製或重放。
一、數字證書和電子簽名的技術安全性要求。
二、部分支付場景下,一次性密碼(例如短信動態驗證碼)和交易指令均透過相同的物理設備(例如手機)處理,因此在設備被植入惡意程序或者被盜情況下,易造成一次性密碼和交易指令同時被攔截、竊取、僞造或篡改,大大增加了交易風險。支付機構應採取有效措施對此類風險予以防範,保障客戶資金安全。
三、客戶的指紋等生理特徵一般相對固定,基本不發生變化,因此存在被非法存儲、複製或重放的風險。支付機構應透過安全硬件對客戶本人生理特徵要素進行保護,防範相關風險。
第三十條 支付機構應當每年對交易和資訊安全管理制度、業務處理系統、交易監測系統等風險防控機制開展全面評估。評估應由不以任何方式參與網絡支付服務開發或者運營的專業人員進行。評估報告應於每年1月31日前在網站對外公告。爲促進支付機構持續完善風險防控機制,同時增加資訊透明度,便於社會和廣大客戶予以監督,本條款規定,支付機構應每年對風險防控機制進行全面評估,並定期披露評估報告。
第三十一條 支付機構應當限制客戶嘗試登陸或者識別身份的次數,制定客戶訪問超時規則,設定身份識別時限。支付機構識別客戶身份的安全性要求。
第三十二條 支付機構應當制定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建立災備系統,保障業務連續性和系統安全性。支付機構保障業務連續性和系統安全性的責任。
第三十三條 支付機構應當充分尊重客戶自主選擇權,不得強迫客戶使用本機構提供的網絡支付服務,也不得阻礙客戶使用其他機構提供的網絡支付服務。
支付機構應當公平展示客戶可選用的各種資金收付方式,不得以任何形式誘導、強迫客戶開立支付帳戶或者透過支付帳戶辦理資金收付,不得附加不合理的交易條件。
支付機構應當根據客戶意願辦理網絡支付服務或者支付帳戶功能的暫停、禁用或者註銷。
一、自主選擇支付方式是客戶的合法權益,支付機構不應以任何形式侵害客戶的自主選擇權,具體形式包括:強迫客戶使用甚至僅使用本機構的支付服務、阻礙客戶選用其他機構提供的支付服務、誘導客戶選用某種支付方式而故意隱藏其他可選支付方式、誘導或強迫客戶開立或使用支付帳戶等。
二、支付機構根據客戶意願辦理或停止業務的義務。
第三十四條 支付機構應當參照《中國人民銀行關於銀行業金融機構做好個人金融資訊保護工作的通知》(銀髮〔2011〕17號)有關規定製定有效的客戶資訊保護措施和風險控制機制,切實履行客戶資訊保護責任。《中國人民銀行關於銀行業金融機構做好個人金融資訊保護工作的通知》(銀髮〔2011〕17號)對商業銀行提出的關於保護客戶資訊的規定,同樣適用於支付機構,支付機構應當參照執行。
 
第三十五條 支付機構應當以“最小化”原則採集、使用、存儲和傳輸客戶資訊,並告知客戶相關資訊的使用目的和範圍。支付機構不得向本機構以外的其他機構和個人提供客戶資訊,因辦理支付業務需要並經客戶逐項確認並授權的,以及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支付機構不得存儲客戶銀行帳戶密碼、銀行卡驗證碼和有效期等敏感資訊。因特殊業務需要,支付機構確需存儲客戶銀行卡有效期的,應當取得客戶和開戶銀行的授權,以加密形式存儲。
一、支付機構應以“最小化”原則處理客戶資訊,並履行保密義務。
二、支付機構確因業務需要而存儲銀行卡有效期的,必須事先同時獲得客戶本人和開戶銀行的授權;除銀行卡有效期之外的其他敏感資訊,任何情況下不得存儲。
第三十六條 支付機構應當透過協議約定禁止特約商戶存儲客戶帳戶密碼、銀行卡驗證碼和有效期等敏感資訊,並採取定期檢查、技術監測等必要監督措施。
特約商戶違反協議約定存儲上述敏感資訊的,支付機構應當立即暫停或者終止爲其提供網絡支付服務,採取有效措施刪除敏感資訊、防止資訊泄露,並承擔因相關資訊泄露造成的損失和責任。
一、在《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的基礎上,本條款進一步明確特約商戶不得存儲客戶敏感資訊。
二、特別強調支付機構應對特約商戶採取有效措施進行檢查和監督的責任,切實防範因特約商戶違規存儲客戶敏感資訊而導致客戶資訊泄露或資金損失。
第三十七條 支付機構應當建立健全風險準備金制度和交易賠付制度,並對不能有效證明因客戶原因導致的資金損失使用風險準備金先行全額賠付,保障客戶合法權益。
支付機構應在年度監管報告中如實反映客戶風險損失、客戶損失賠付、風險準備金計提、風險準備金使用和風險準備金結餘等情況。
支付機構“方便、快捷”的支付服務必須以保護客戶權益爲前提,以完善的風險準備金制度和交易賠付制度爲保障。爲防範盲目追求“高效”而忽視“安全”,本條款規定了支付機構對客戶資金損失的先行賠付責任。
第三十八條 支付機構應當向客戶充分提示網絡支付業務的潛在風險,及時揭示不法分子新型作案手段,對客戶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並對高風險業務在操作前、操作中進行風險警示。
支付機構應當於每年1月31日前,將前一年度發生的風險事件、客戶風險損失、客戶損失賠付等情況在網站對外公告。
支付機構向客戶及時提示風險並定期披露風險資訊的義務。
第三十九條 支付機構爲客戶購買投資理財產品或服務提供網絡支付服務的,應當確保相關產品或者服務提供方爲取得相應經營資質並依法開展業務的機構,並充分向客戶提示潛在風險。一、支付機構與其他機構合作開展投資理財產品或服務銷售等業務前,必須充分了解合作機構的經營資質和具體產品或服務內容。
二、支付機構應本着對客戶負責的態度,在產品銷售過程中向客戶充分提示潛在風險。
第四十條 支付機構應當採取有效措施,確保客戶在執行支付指令前可對資金收付帳戶、交易金額等交易資訊進行確認,並在支付指令完成後及時將結果通知客戶。
因交易超時、無響應或者系統故障導致支付指令無法正常處理的,支付機構應當及時提示客戶;因客戶原因造成支付指令未執行、未適當執行、延遲執行的,支付機構應當主動通知客戶更改或者協助客戶採取補救措施。
支付機構在交易前、交易後以及交易異常情況下與客戶進行確認、通知的義務。
第四十一條 支付機構應當建立健全網絡支付業務差錯爭議和糾紛投訴處理制度,向客戶公告相關受理機制和流程,並配備專業部門和人員,據實、準確、及時處理交易差錯和客戶投訴。支付機構健全差錯爭議和糾紛投訴處理制度的相關責任。
第四十二條 支付機構應當透過具有合法獨立域名的網站、統一的24小時客戶服務電話等渠道,爲客戶提供網絡支付服務及查詢、諮詢、投訴等配套服務。
支付機構應當告知客戶相關服務的正確獲取途徑,指導客戶有效辨識服務渠道的真實性,防範不法分子透過冒充支付機構或者提供虛假服務渠道實施網絡欺詐、盜用帳戶或者竊取資訊。
爲防範不法分子透過仿冒支付機構網站、客戶熱線等“釣魚”手段騙取客戶身份或帳戶資訊,導致客戶資訊泄露或資金損失,本條款要求支付機構在提供完備客戶服務的同時,採取有效措施指導客戶辨識服務渠道的真實性。
第四十三條 支付機構應當爲客戶免費提供至少最近一年以內交易資訊查詢服務。支付機構爲客戶提供交易資訊查詢服務的最低標準。
第四十四條 支付機構因系統升級、調試等原因,需暫停網絡支付服務的,應當至少提前5個工作日予以公告。爲保障客戶權益,支付機構所應履行的資訊披露義務。
第四十五條 支付機構變更協議條款、提高網絡支付服務收費標準或者新設收費項目的,應當於實施之前在網站以顯著方式連續公示30日,並於客戶首次辦理相關業務前確認客戶知悉且接受擬調整的全部詳細內容,保障客戶對相關服務的自主選擇權。爲保障客戶權益,支付機構所應履行的資訊披露義務。
第四十六條 支付機構應當真實、完整記錄客戶各項操作,記錄內容應當包括但不限於登入、支付指令驗證、變更身份資訊、變更預留通訊號碼、調整業務功能、調整交易限額、變更資金收付方式,以及重置或者掛失密碼、數字證書、電子簽名等。相關記錄應當自操作生效之日起至少儲存5年。支付機構記錄並儲存客戶各項操作的責任。
第四十七條 商業銀行對涉及本行銀行帳戶的相關交易提出查詢、差錯或者投訴處理以及風險控制等合理要求的,支付機構應當積極配合並及時處理。支付機構對商業銀行合理要求的配合義務。
第五章  監督管理 
第四十八條 中國人民銀行及其分支機構依法對支付機構的網絡支付業務活動進行監督和管理。
中國人民銀行可以根據支付機構的客戶規模、交易規模、風險管理狀況等因素,指定對零售支付體系或社會公衆非現金支付信心產生重大影響的支付機構必須聘請獨立、合格的外部審計機構,每隔兩年定期持續審查、評估該支付機構的業務合規性及其風險管理機制的有效性、健全性,並將審查結果同時報送中國人民銀行及其分支機構。
爲儘量不增加被監管機構的成本,且保持監管的適度性和靈活性,本條款對具有重大影響的支付機構,提出了強化外部機構對其業務合規性及其風險管理機制的有效性、健全性定期進行審查評估的監管要求,以發揮外部機構協助監管的積極作用。
第四十九條 支付機構提供網絡支付創新產品或者服務、決定停止提供產品或者服務、調高服務收費標準或者新增收費項目,以及與境外機構合作在境內開展網絡支付業務的,應當至少提前30日向中國人民銀行及其分支機構報告。支付機構的報告義務。
第五十條 支付機構發生涉嫌違法犯罪案件或者重大風險事件的,應當及時向中國人民銀行及其分支機構報告。支付機構的報告義務。
第五十一條 支付機構應當加入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接受行業自律組織管理。
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應當根據本辦法制定網絡支付業務行業自律規範,建立自律審查機制,向中國人民銀行備案後組織實施。自律規範應包括支付機構與客戶簽訂協議的範本,明確協議應記載和不得記載事項,還應包括支付機構披露有關資訊的具體內容和標準格式。
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應當建立信用承諾制度,要求支付機構以標準格式向社會公開承諾依法合規開展網絡支付業務、保障客戶資訊安全和資金安全、維護客戶合法權益,如違法違規將自願接受約束和處罰。
一、爲促進行業規範發展,本條款要求支付機構加入行業協會並接受自律管理;要求行業協會制定配套自律規範、建立自律審查機制。
二、本辦法部分條款對支付機構與客戶之間的權利、責任、義務及協議內容提出了監管要求,行業協會應在此基礎上制定協議範本並組織支付機構統一採用。
三、本辦法部分條款對支付機構提出了披露有關資訊的監管要求,行業協會應在此基礎上確定資訊披露包括的具體內容及標準格式。
四、本條款要求行業協會建立信用承諾制度,充分發揮社會監督作用。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五十二條 支付機構從事網絡支付業務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國人民銀行及其分支機構依據《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第四十二條的規定進行處理:
(一)未按規定建立客戶實名制管理、支付帳戶開立與使用、差錯爭議和糾紛投訴處理、風險準備金和交易賠付、年度風險評估、應急預案等管理制度的;
(二)未按規定建立客戶風險評級管理、支付帳戶功能與限額管理、客戶支付指令驗證管理、交易和資訊安全管理、交易監測系統等風險控制機制的,未按規定對支付業務採取有效風險控制措施的;
(三)未按規定進行風險提示或者公開披露相關資訊的;
(四)未按規定向中國人民銀行及其分支機構報送資訊的。
支付機構違反相關規定的處理措施。
第五十三條 支付機構從事網絡支付業務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國人民銀行及其分支機構依據《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第四十三條的規定進行處理;情節特別嚴重,導致嚴重後果,擾亂支付清算市場秩序的,中國人民銀行及其分支機構依據《中國人民銀行法》第四十六條的規定進行處理:
(一)不符合支付機構支付業務系統設施有關要求的;
(二)不符合國家、金融行業標準和相關資訊安全管理要求的,採用數字證書、電子簽名無有效認證證書的;
(三)爲非法交易、虛假交易提供支付服務,發現客戶疑似或者涉嫌違法違規行爲未按規定採取有效措施的;
(四)未按規定採取客戶支付指令驗證措施的;
(五)未真實、完整、準確反映網絡支付交易資訊,篡改或者隱匿交易資訊的;
(六)未按規定處理客戶資訊,或者未履行客戶資訊保密義務,造成資訊泄露隱患或者導致資訊泄露的;
(七)妨礙客戶自主選擇支付服務提供主體或資金收付方式的。
支付機構違反相關規定的處理措施。
第五十四條 支付機構違反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規定的,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理。支付機構違反相關規定的處理措施。
第七章  附 則 
第五十五條 本辦法相關用語含義如下:
單位客戶,是指接受支付機構支付服務的企事業單位、個體工商戶或者其他組織。
個人客戶,是指接受支付機構支付服務的自然人。
客戶本人,是指客戶本單位(單位客戶)或者本人(個人客戶)。
本辦法有關用語的含義。
 
第五十六條 本辦法由中國人民銀行負責解釋和修訂。本辦法的解釋和修訂主體。
第五十七條 本辦法自2015年 月 日起施行。
本辦法施行之前已從事網絡支付業務的支付機構,有關業務不符合本辦法規定的,應於本辦法施行之日起6個月內完成整改。
本辦法的施行日期及支付機構整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