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科目圓環面積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2.32W

【設計說明】

小學數學科目圓環面積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

《圓環面積》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69 頁例2 的教學內容。環形面積是在圓的面積計算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圓的面積計算學生接受並不太困難,但圓環卻要把握住外圓和內圓這個形成環形的本質問題。圓環的面積教學,是透過一個例題來完成的,教材藉助插圖中的光盤幫助學生直觀地認識圓環,爲學生學習圓環的面積作了感性鋪墊。

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安排了兩道相關圓面積的計算題,讓學生回顧圓的面積計算過程,爲學習新知奠定基礎。接着安排了認識生活中的圓環內容,讓學生更多感受生活中的圓環,產生學習圓環的必要性。讓學生透過畫一畫、剪一剪,建立環形的表象,體會環形的特點。然後設計提問:求圓面積必須知道什麼?你能找到內圓和外圓的半徑嗎?

充分讓學生的思維活躍,把環形真實地顯露在學生眼前,再透過小組合作的討論,得出環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再接着讓學生自學例2 的問題,引導學生對圓環面積計算方法進行比較、優化。最後在練習環節設計中,結合直觀圖像來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圓環的面積計算方法。

【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69 頁例2。

教學目標:

1.認識生活中的環形,掌握環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2.學生聯繫生活認識圓環,並透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理解和掌握圓環的面積計算方法。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和與他人交流、分享學習成果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探究圓環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環形的形成過程,掌握環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課件、圓紙片、剪刀、直尺、圓規。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引入新知

1.計算圓的面積

(1)半徑是5 釐米

(2)直徑8 釐米

2.說一說圓的面積計算公式

二、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認識環形

(1)我們來欣賞一組美麗的圖片。

(課件演示:環形花壇、奧運五環標誌、光盤等環形圖案)

(2)圖片的形狀和我們學過的什麼圖形很相似?(圓)

(3)教師拿出環形光盤說明:像這樣的圖形,我們稱它環形或圓環。(板書:(數學教案 )環形)

(4)學生找生活中的環形。

2.建立環形表象

(1)利用手邊的工具自己做出一個圓環。

(2)學生可利用工具剪出環形或畫出環形。

3.發現環形特點

老師拿着學生製作的環形提問:

“這個環形,你是怎樣得到的?”(從大圓中剪掉一個小圓)

(1)解釋什麼叫外圓半徑和內圓半徑。

(2)求環形面積是求哪部分面積?

(3)你怎樣求這個環形的面積?

(要求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交流)

(4)師:誰能總結一下環形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

(學生討論、交流、總結,教師點撥、總結,板書:環形的面積= 外圓面積—內圓面積:S=πR2-πr2)

師:這道題你們會了,老師的黑板上還有一道例題,你們能幫助老師解決嗎?

4.教學例2 內容

光盤的銀色部分是一個圓環,內圓半徑是2 釐米,外圓半徑是6 釐米。它的面積是多少?

(1)學生讀題。

觀察:哪裏是內圓和內圓半徑?你能指一指嗎?外圓是哪幾部分組成的?哪裏是環形面積?你打算怎樣求出環形的面積?

(2)學生討論。

(3)學生試做,指生演板。

(4)交流算法,學生將列式板書:

3.14×(6×6) -3.14×(2×2)

=113.04- 12.56

=100.48( 平方釐米)

3.14×(6×6 -2×2 )

=3.14×32

=100.48 (平方釐米)

(5)比較兩種算法的不同。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1.計算陰影部分的面積

(半個環形:R=10 釐米,r= 6 釐米)

2.判斷正誤

(1)在圓內剪去一個小圓就得到一個圓環。( )

(2)環寬=外圓半徑-內圓半徑。( )

3.一個圓形環島的直徑是50 米,中間是一個直徑爲10 米的圓形花壇,其它的部分是草坪。草坪的佔地面積是多少?

四、反思體驗,總結提高

學生暢談本節課的學習收穫,教師適當總結歸納。

【教學反思】

《圓環的面積》教學時,我非常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由於學生已經掌握了圓的面積的計算方法,所以本節課的重點是如何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透過操作、交流、討論、合作學習等方式,自主參與環形面積的計算這一知識的獲取過程。在本節課中,我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重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一、在直觀演示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1.深入瞭解學生,找準教學的起點

這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求圓的面積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而且我事先讓學生認識生活中的圓環,並用硬紙板做了環形進行演示,讓學生獲得直接的經驗。大部分同學都能求環形的面積,但同學們對環形特徵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因此,我從認識環形的特徵入手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讓學生把做環形的過程說出來,在表述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說出了圓環的特徵。這樣,學生就學得積極主動,學習效果好。

2.深入鑽研教材,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在教學中,我深入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數學思想與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在學生認識環形之後,我有意讓學生透過嘗試自己練習求圓環面積,總結圓環面積的字母公式,認識到環形面積大小的最根本因素是大、小圓的半徑。這樣的教學,較好地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能抓住問題的本質。

二、在動手操作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師:請同學們拿出做好的環形,說說你是怎樣去做的?

生1:在硬紙板上,我先用圓規畫了一個大圓,然後縮短圓規兩腳間的距離,圓心不變,再畫一個小圓,最後把小圓剪掉就得到了環形。

生2:在硬紙板上,我先用圓規畫了一個圓,然後圓心不變,再畫一個更大的圓,最後把小圓剪掉也得到了環形。

師:前兩位同學都說到了哪幾點?

生:都說到了要畫兩個圓,而且圓心不變,半徑大小不同,然後從大圓裏剪去小圓,就得到環形。

師:說說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表面是環形的?

生:光盤、環形墊片等。

在數學教學中,應堅持以學生爲主,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嘗試、操作、觀察、想象、討論、質疑等探究活動,從而親自發現數學問題潛在的神奇奧祕,領略數學美的真諦。讓每一位學生動手進行操作——剪圓環,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觀察、討論、歸納、總結,學生在親身經歷的活動中輕而易舉就明白了“從大圓裏剪去小圓,就得到環形”的道道,從而更容易瞭解環形的本質特徵。這樣的教學,不但看到了知識的“靜態”存在,更用“動態”的觀點引導學生考察了知識,即知識不但是認識的“結果”,更包括認識的“過程”。學生不僅“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新知識,也掌握了探索研究問題的方法,同時也培養了探索和創新的精神。

三、在探究發現中,碰撞學生的智慧的火花

師:判別下列圖形中,哪些是環形?

師:觀察得真仔細!環形的寬度相等。

師:環形中的陰影部分的大小就是環形的面積。你能比較出這幾個環形面積的大小嗎?

(生紛紛作答)

師:環形的面積與什麼有關?

生1:環形的面積與環形的寬度有關。

生2:環形的面積與外圓、內圓的面積有關。

生3:因爲圓的面積和半徑有關,所以環形的面積與外圓、內圓的半徑有關。

(這位學生博得了全班學生熱烈的掌聲)

師:判斷題中其餘三個組合圖形不是環形,你能求出它們的面積嗎?

生1:這些陰影部分的面積都是用大圓面積剪去小圓面積。

生2:不管是不是環形,只要是從大圓裏剪去小圓,要求剩下部分的面積,都是用大圓面積剪去小圓面積。

上面的教學中,探求新知,其實就是在圓的面積基礎上求圓環的面積。對一些學生來講,解決它不成問題,所以我採用讓學生嘗試計算、分析校對、歸納公式的方法,讓學生學得積極主動,不斷閃出智慧的火花。數學教學,如果找準了起點,注重了學生的發展,就能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產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讓學生始終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