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小學六年級數學《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1.66W

對《圓柱的體積》一節,備課階段,我跟馮老師討論過,3.19下午,又全程聆聽了三位教師的同課異構,領略了他們不同個性的教學風格。在我看來,儘管是同課異構,儘管是個性課堂,一些基本的原則還是要遵守的。例如,深入地理解教材,例如,儘可能地保持數學的邏輯嚴密性,等等。

小學六年級數學《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

對於這節教材的理解,最嚴重的分歧可能來自圓柱的體積公式。教材爲什麼給出的是“V=Sh”而不是“V=πrh”。我想,這裏的原因大概有兩個:一是要統一(柱體的)體積公式,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事實上,V=Sh也確實更能體現柱體體積的本質,不同柱體體積的不同公式,只是進一步描述了它們的不同的S罷了。另一個原因,是爲方便學生對公式推導過程的理解。當圓柱被分割爲有限個曲面三棱柱並拼爲準長方體時,半徑r只是接近而並沒有等於長方體的寬,只有這個分割被無限化(取極限)時,圓柱的半徑才能與長方體的寬相等。因此,與其讓學生去費解地或不求甚解地觀察“長方體的寬與圓柱的半徑的關係”,還不如只觀察兩者的底面積S。在我看來,這樣地處理,是新教材較舊教材高明之處,而有的教師之所以走回老路,恐怕是對新教材理解不到位的緣故。

對於這節課的異構,分歧最大的地方可能是對探索或計算的側重,以及是否需要、是否可以有多種探索方法。從教材的表述看,這節課的新授完全圍繞着公式的提出(猜想)、推導(驗證)展開,其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點無疑應當放在公式的探索上。至於探索的途徑或方法,我認爲,主要有兩個:一是轉化,把圓柱體轉化爲長方體,二是驗算,假設猜想的公式是正確的,利用它算出結果並設法檢驗。例如,可以將圓柱形固體放到較大的液體量具中,透過比較圓柱體積的猜想值與液體體積的增長量,證明體積計算的正確性。也可以將圓柱體形狀的橡皮泥捏成長方體形狀,如果能夠在變形的過程中保持高的不變,則可以直接證明所猜想公式的正確性,否則,就要透過計算來作出間接的證明。如何理解教材中“堆硬幣”的意圖?我以爲,這段教材的用意在於“提出猜想”而非驗證猜想。之所以這樣認爲,原因有二,一是教材的表述,它說的是:“從‘堆硬幣’來看,用‘底面積乘高’可以計算出圓柱的體積。”而不是說圓柱的體積就是底面積乘高’。二是如果作爲驗證方法,在邏輯上就犯了循環論證的錯誤,因爲硬幣本身實際上也是圓柱,它的`體積是否等於底面積乘高,本身就是要待驗證的。馮老師在教學中將其處理爲“無數個圓疊加成爲圓柱”,則使得它在邏輯上不再循環(雖然,這裏的“積分過程”包含的極限思想要比“化圓爲方”更難爲小學生所理解。)。我認爲,由於“堆硬幣”的目的在於換一個角度提出猜想,教學中當學生能夠提出猜想時,“疊圓成柱”的過程就顯得不那麼非要不可了。而透過多媒體課件演示圓柱的“化圓爲方”的過程卻是完全必要的。教師與學生一道經歷了把十六等分的曲面三棱柱拼成“準長方體”之後,可以引導學生觀察這個長方體的“近似性”,並啓發他們想象當等分的數量增大到三十二、六十四、----的情況,在其想象之後,再用課件演示極限化的過程,大多數學生應當是可以真正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