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高中語文春江花月夜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1.29W

教學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謂跳出自我就是經常地開展聽課交流,研究別人的教學長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透過學習比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異,從而提升自己。下面是小編爲大家帶來的高中語文春江花月夜教學反思,僅供參考!

高中語文春江花月夜教學反思

  高中語文春江花月夜教學反思一

第五週對我們東莞中學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爲這一週的星期五是學校的教學開放日,是全體師生展示東莞中學風采的日子。在這次活動中,我的任務是上一節公開課。經過慎重考慮,我選擇了自己所教的高二·七班,課程是唐詩宋詞教材中的傳統名篇《春江花月夜》。有經驗的的老師都知道這篇詩歌知識點較多,內涵豐富,教學難度教大。但我喜歡挑戰困難,覺得越是難度教大的課題師生學習起來就更容易在交融中摩擦出火花,碰撞出智慧;於是在選報課題的時候我毅然選定了這篇詩歌作爲公開課的教學內容。

在這節課的設計思路上,結合《新課程標準》對詩歌教學的要求,我除了力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外,更加註意了學生自身潛能的挖掘和提高他們的鑑賞、審美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思路、教學目標和教學環節向新課標靠攏,努力踐行自己的堂堂有智慧有火花、課課有收穫有昇華的教學理念。

在教學流程的具體操作上我重點突出了三個字,就是“讀、寫、品”。

讀是詩歌學習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讀有很多種,我重點採用了範讀、學生個別讀、集體朗讀等形式,爭取在不同的誦讀形式中體現出音讀、意讀、情讀和美讀的`不同層次和境界。

如果說讀是課堂教學的第一步,是知識的內化過程,是理解詩歌內涵的前提和鑰匙的話,那麼悟纔是課堂教學的中心和重點。悟字表面上給人的感覺好象有點玄,可具體操作起來卻是意味無窮,這也是決定這一堂課是否精彩、是否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熱情的關鍵環節。在這個環節的設計上,我下了較大的工夫,也徵求了不少經驗豐富老師的意見。在問題的設計上我既注意到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學識水平,同時也注意到如何實現知識的橫向拓展和遷移,使自己的課堂既體現出一定的廣度有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至於是教學過程流於膚淺。考慮到詩歌學習中感受意境的重要性,我重點突出了情景再現的教學環節,讓同學們在感知詩歌大意的前提下,展開想象的翅膀去進行合理的大膽的聯想,讓同學們用心去品味詩歌中蘊涵的澄澈的純淨的美。實踐證明學生在這一環節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和充分的討論,也展示出了自己的才學。

師生之間的討論和思考是構成課堂教學的主體,但我總感覺一堂語文課如果沒有了練,就會給人一種不完美的感覺,而且知識的外化也是語文學習的終極追求。於是我在這節課的最後環節設計了學生寫作的訓練。實踐證明學生的潛力是巨大的,他們也確實在老師的引導下交上了令衆人驚歎的作品。

我的這次公開課雖然在我們語文科老師的共同關心和幫助下比較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實現了預定的教學目標,但是還是留下了一些遺憾。比如本打算最後讓全體同學在齊聲美讀中結束這堂課,因爲時間關係沒有實現,課件的製作可以再充實些等。

堂堂上成精品是我的教學追求,然而教學本身又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認爲如果一堂課沒有任何破綻、沒有任何遺憾,那麼這堂課也一定不會有真正的思考、爭論和智慧在其中,這種完美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公開課已經上完了,由於時間關係,老師們的反饋意見還沒有整理出來;我會在思索中等待,認真地接受聽課老師們的意見和批評,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在莞中這塊熱土上有一個全新的提高。

  高中語文春江花月夜教學反思二

古典詩詞教學是高中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豐厚的人文內涵,對全面提高學生素養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張若虛被後人評價爲“孤絕橫篇,竟爲大家”,這首詩也被聞一多譽爲“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全詩用春、江、花、月、夜五個意象,環環交錯,妙趣自生,給我們展開了一副澄澈空明、清麗自然、色澤柔和的春江月夜圖,同時以月爲寄託,又給我們鋪寫了月下分隔兩地的思人相思之情,情韻悠悠,也不乏哲思隱隱。

作爲千古名篇,如何能上出詩情韻味,如何讓學生自己體悟詩情畫意,在上課之前我查閱了很多資料,最終設計如下的教學思路:美讀——美寫——美悟。

“美讀”:拿到一首詩歌,對於我們來說,不是懂了纔去讀,而是讀了纔會懂,因此只有反覆誦讀,才能慢慢體會詩的意境,纔會領會詩的情感,正是“七分誦讀,三分鑑賞”。蘇軾曾經說過“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朱熹也說“大抵讀書,先須熟讀,繼之精思,然後可以有得耳”。這都是在說理解之前的讀的重要性。而我也一直認爲:一個誦讀好的學生,一定對詩歌本身有自己獨特的內心體悟。反覆誦讀後,別林斯基所說的“美都是從靈魂深處發出的”的“美”也就順然流出。具體操作,先讓學生齊讀,之後找學生評價齊讀的感受,然後由他所在的那個小組再讀,再找學生評價,中間講解誦讀詩詞的技巧,包括情感、語調、表情、動作、音樂,最後由這位學生自己試讀,同時教師給他配樂。教師點評完之後,教師配樂範讀。很多老師認爲自己讀得不好,便找名家視頻聽讀,其實我認爲,名家範讀和老師範讀其實有很大的教學效果的不同。名家範讀,讀的固然好,但是好是他們的,因爲他們是名家,讀得好是應該的,他們高高在上,我們本身就是一種仰望的姿態,因此學生除了佩服讚歎之外,沒有更多的切身體會,名家距離我們太遙遠,就像影視明星在熒幕中表演出色,但是很難讓我們有也去演的衝動,同樣名家誦讀讓學生產生不了誦讀的衝動,激發不出學生誦讀的潛在慾望。而教師自己範讀則大大不同,對於學生而言,老師是看得見、摸得着的實體存在,是處於學生身邊的存在,距離學生近而沒有任何疏遠感,因此教師的誦讀是學生的一個範例,一個榜樣。教師本身如果讀得好,那麼學生會認爲這是真實的,是可以模仿的,學生會有“老師是普通人,他能誦讀,我也能誦讀”的想法,因此他們會有一種誦讀的慾望和誦讀期待。在我以往的教學中,每每我誦讀完後,很多學生都會爭着去試讀,他們甚至還要求配樂。多次誦讀,再加之老師適當的點撥。學生基本已把握了詩歌的內在情感。因此詩歌誦讀是課堂教學的第一步,是知識的內化過程。

“美寫”:鑑賞詩歌,不能簡單的翻譯詩句,是透過詩句的理解,加之想象和聯想再現詩的意境,或復原畫面,或再現場景,再用優美的文字表述出來。因爲詩歌不像散文那樣,可以用豐盈的語言給我們描繪整個畫面,詩歌囿於文體限制,只能透過若干個意象,粗略的勾勒意境,而那些詩人眼睛看到、心裏縈繞但沒有訴諸筆端寫出的景情,就需要學生透過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去補充、去還原,這是一個手、腦等多方面思維訓練的過程,因此雖然師生之間的討論和思考是構成課堂教學的主體,但一堂語文課如果沒有了練,就會給人一種不完美的感覺,而“練筆”就是知識的外化過程,也是語文學習的最終追求。語文教師的目標是讓學生感受語文,而不是教懂語文。(置身詩境)那麼“以文解詩”就是很好的理解詩歌的方法。具體過程是讓學生根據文字改寫“春江潮水連海平.......皎皎空中孤月輪”一段,要求學生還原畫面,再現情景。因爲有原文爲依託,學生想象豐富,用詞也大膽,改寫的文段非常優美,效果很好。然後讓不同小組的學生展示成果,或讀出或用投影展示,教師可以從遣詞造句、修辭手法等加以點評。如果教師自己也改寫一段展示,效果會更好。當然學生改寫可以在課前就佈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