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6.99K

《我要的是葫蘆》是小學語文第三冊的一篇講讀課文,屬寓言性質。文章短小精悍,語言活潑生動,人物形象鮮明,是深愛孩子們喜愛的一篇課文。結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一至三年級“要培養學生透過上下文理解課文中重要詞語的意思,並能在閱讀中不斷積累詞語。”“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小學語文《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每篇課文的教學都有一個切入點。找準了切入點,將會給我們的教學帶來很大的方便。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我從課題入手:“我要的是葫蘆,言外之意是我不要葉子”。因爲切入點選得準,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紛紛提出:那個人爲什麼得不到葫蘆?甚至有的學生還提出了頗有深度的問題——“蚜蟲吃的是葉子,可落下的爲什麼是葫蘆?”

文學作品都有一條線索,或爲情感線,或爲敘事線。教師要善於把握這條線,並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學貼近這條線。只有這樣,纔不至於在教學中抓了芝麻而丟了西瓜,《我要的是葫蘆》一文,篇幅雖短,但要落實的知識點卻不少。在教學設計上,我始終抓住一條線:“變”。剛開始時葉子長得怎樣?葫蘆長得怎樣?過了幾天,葉子發生了什麼變化?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這變化告訴我們葉子葫蘆之間究竟有什麼密切的關係?明確了這麼一條線,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我採取了比較的.方法,讓學生觀察兩幅圖有什麼不一樣,激活學生的思維,再次明確本文要解決的難點:種葫蘆的人爲什麼沒有得到葫蘆?當學生學完第一自然段時,透過看圖——學文——品文,引導得出:因爲葉子長得好,所以葫蘆才長得可愛。從而爲後文的學習打下鋪墊。當學生學完第4自然段時,我又引導學生小結:因爲葉子長了蚜蟲,所以葫蘆才一個一個都落了。最後透過這種變化對比,學生明白了葉子與葫蘆之間的密切聯繫。

但由於沒有好好把握二、三自然段的教學,以致思路混亂,拖了時間。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會再仔細地研讀文字,精心設計每個環節,更好地完成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