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小學二年級語文我是什麼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1.21W

《我是什麼》是一篇主要用擬人手法寫作而成的科學短文,下面我們來看看小學二年級語文我是什麼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借鑑。

小學二年級語文我是什麼教學反思

小學二年級語文我是什麼教學反思1

《我是什麼》是一篇內容淺顯易懂的常識性課文。學生喜歡學習這樣的課文,因爲課文裏的知識是他們感興趣的、想了解的,這也是新教材的特點之一。如何抓住這點,在教學中引發學生的共鳴,讓學生與文字“對話”,透過閱讀,把各種相關的知識與生活體驗被課文的資訊激活,與文字意義發生碰撞,教師的引導和點撥至關重要。

在初步讀文後,學生反饋交流讀懂了什麼。當時學生紛紛暢所欲言,基本上已瞭解了課文的內容,而且還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補充對課文的理解。有的學生甚至能把課文都背誦下來。這樣一來,就將我本來的教學設計打亂了,如果再照着教案按部就班,則很難讓學生產生更深刻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產生碰撞。於是我放開約束,讓學生暢所欲言,學生把課外收集到的有關水的知識進行了充分的交流。

布盧姆說得好: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範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爲一種藝術了。對於任何一篇課文的學習,學生都不是從零開始的,也不應從零開始,作者描述的事物、表達的情感,總能喚起學生在生活中的似曾相識之感。事實上,僅僅一個課時在教室這樣狹小空間的閱讀教學,是無法拓寬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的。只有生活纔是語文學習永遠取之不竭的源泉。

在上《我是什麼》之前,我讓學生蒐集相關的語文資料,增加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對課文學習的興趣,促進對課文的理解,加大閱讀的總量。這也爲學生在課堂上能侃侃而談提供了保證。語言本身是一種文化,語言學習就是語言文化的學習。語言學習並不是孤立的,他和民族的文化緊緊相連,和生活實際緊緊相連。可見,豐富文化積累、生活積累既是語文學習的內容,又是促進語言發展的手段。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實踐性,透過對生活的瞭解、參與來實現。

“紙上得來終覺淺”,課前實踐所給予學生的不僅是感性經驗,更重要的是課上學習課文時與作者在激發的情感與語言表達形式上產生的呼應對照,能夠促使其讀寫能力盡快提高。學生透過自己身邊的觀察和直觀感受,被喚起的必定是與作者相同的感受,吸取的必然是作者細緻入微的觀察與生動傳神的描寫。

小學二年級語文我是什麼教學反思2

《我是什麼》本課是一篇主要用擬人手法寫作而成的科學短文,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並結合謎語的形式,圖文並茂地向學生展示了水的不同形態和對人類的利弊關係。

一、成功之處

1.謎語導課激發興趣。採用了有關天氣的謎語進行導課,迅速引出對新知的學習。

2.字詞教學自主紮實。識字教學是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因此,在完成初讀課文圈畫生字,帶拼音拼讀,去拼音指名讀的基礎上,我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交流識字方法上,只在重點處點撥,幫助學生深入體會字形特點。

3.整體感知方法得當。採用關鍵詞填空的方法引導學生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使他們跳一跳就能夠着桃子,學得輕鬆,學得愉快。

4.細讀文字靈活多樣。第一、二自然段時,我選取三個表現水的形態變化的重點語句,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辨析形近字。這些做法能夠巧妙地化解本節課教學難點。

5.創設情境組織教學。本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貼近兒童的語言,不斷的創設情境,使學生不知不覺中進入學習的情境之中,潛移默化地學習了新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不足之處

1.識字環節漏掉了“躁”的教學,導致在開火車讀字卡時進行補充,佔用不必要的時間,影響後面教學。

2.朗讀指導時,對學生的評價語言還需再凝練。

小學二年級語文我是什麼教學反思3

《我是什麼》雖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是卻描寫得生動活潑,充滿童趣。作者運用了第一人稱自我介紹的方法以樸實而生動的語言,講述了水的變化及其利與害,描繪了水的各種形態。文中不點明"我"就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在教學時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猜謎激趣匯入新課

課文是用第一人稱描寫手法寫的,並且抓住了水是會變化的這個過程。爲了突出這個"變",我採用了學生很感興趣的魔術來吸引大家。給大家介紹一個魔術師,讓學生自己從課文中找出這個小魔術師是誰透過設定一個懸念,學生的`心緊緊攥住,急切想知道是誰,具有撩撥好奇,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的作用,而且與本課最後一句:小朋友,你們猜猜我是什麼互爲呼應。透過讀課文,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感知課文大意,猜出了是"水"。讓學生明白了小魔術師就是"水"。在講課時我把自己也融入到課文,和學生一起進入這個角色,用師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很快進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當成"水"跟大家一起變魔術。這樣激起了學生探究的慾望,使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到了學習狀態,深入理解課文。

二、形式多樣,主動識字

識字對於低段小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學好字詞爲今後讀好課文,開展有效閱讀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但是機械單調的識字方式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甚至形成嚴重的負面效應,使學生對語文學習喪失興趣。因此,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識字認詞。魔方識字,開小火車,找朋友,讀文識字等,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主動識字,不亦樂乎。

三、整體把握,感悟變化

在教學雲變成雨,雹子,雪這一段時,我抓住了"落,打,飄"三個詞感受雨,雹子,雪的不同特點,讓學生加動作把動詞表示出來,進一步理解這三個動詞的含義,感受文章用詞的準確。使整堂課聲情並茂,學生不知不覺地走進課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彷彿也成了千變萬化的"水":先乘着陽光在空中飄浮,連片成雲;遇冷凝結,或爲雨,或爲雹,或爲雪;然後滲透到有感情地朗讀上,在充分自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雹子的力度和雪花的輕盈。

四、多媒體輔助,昇華感悟

本教材是一篇知識性的科普短文,全文圍繞一個"變"字,講述了水在自然界中的許多變化形態。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十分缺乏,我用電腦課件製作出生動形象的畫面應用到教學中,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把複雜深奧的自然常識變得一目瞭然,淺顯易懂,提高了教學質量,豐富了感性知識。

五、拓展練習,感悟提升

課文在即將結束時教師以一首詩讓學生體會感受水的用處,同時也將這節課的內容也得到了昇華。

當然整堂課也有不足之處:

在識字教學過程中,學生朗讀的形式還應再多一些,例男女生讀,小組讀,開小火車讀,同桌等等,透過採用不同的形式一方面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便於更好地鞏固生字教學,爲詞語教學和理解課文打下紮實的基礎。

教師的評價語還應在豐富一些,同時對學生的上課表現的評語還應在具體而又有針對性一些,以便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師的語速還應在慢一些,由於低年級的學生思維相對比高段要來得慢一些,教師的語速過快會影響學生思考的空間和時間。

在本堂課中,教師應該更多地放手讓孩子去說去想,發揮他們天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小學二年級語文我是什麼教學反思4

這是一篇擬人的科普短文。課文采用擬人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以樸實而生動的語言,圖文並茂地向學生展示了水的變化及其利與害。文中始終不點明“我”就是水,而是透過水的形態變化和人類關係的描寫,讓讀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所以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

在識字教學時,我採取的是集中隨文識字和分散隨文識字,把生字最多的第四自然段作爲重點來教,先讓學生藉助拼音自讀、和同桌一起讀,然後在去掉拼音試讀,在學生覺得讀好了的時候,再指名讀詞語、男女生賽讀,孩子們很順利的掌握了字音。對字義和字形的理解是放在讀文中進行的,如“溫和”和“暴躁”,學生回憶家庭中爸爸媽媽的情況,藉以讀出這兩個詞的不同感情,再透過自由識記和對比識記來記住生字“躁”。“浮”“雹”字的教學是隨課文學習的,在識記時運用了換偏旁、編兒歌等識字方法。識字效果還是比較理想的。

在理解課文時,我始終以“水這位魔術師”來引導學生讀文,抓住第一、二段中的重點詞語來體會水的不同變化,藉助圖片、動畫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觀察感知水可以變成汽、雲、雨、雹子、雪,抓住“落、打、飄”來體會用詞的準確性,瞭解雲的不同變化。根據板書及時總結,梳理課文,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清晰的認識,讀懂了我是什麼。

不足之處是朗讀指導有所欠缺,學生泛泛而讀,沒有深入文字,老師也沒有及時的進行範讀引導。

對寫字的指導也不到位,雖然抓住了“衝、池、黑”,指出了兩點水、三點水、四點底的不同寫法,卻只是重點指導了一個“黑”字,指導面窄了,點評如蜻蜓點水。

小學二年級語文我是什麼教學反思5

《我是什麼》雖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卻描寫的生動活潑,充滿童趣。文章用第一人稱自我介紹的方法,以生動的語言,講述了水的變化及其利與害。描繪出水的各種形態。文中不點明我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教學時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以讀爲本,激發興趣。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文中角色(雲、雨、雹子、雪)讀有關的句子,把自己當做那個角色,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課文,融入課文。爲更好的理解課文做好鋪墊。

在教學雲變成雨、雹子、雪這一段時,我抓住了“落、打、飄”三個動詞來感受它們的不同特點,讓學生加動作表演出來。同時又結合演示,使學生進一步感悟到文章用詞的準確。然後滲透到感情朗讀上。我又請男生讀雹子的句子,女生讀雪的句子,體會雹子的力度,雪的輕盈。

在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再透過讀、說、演等各種形式,充分理解課文。學生自由讀,教師指導讀,讀得好的同學讀給大家欣賞……使整堂課聲情並茂,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不知不覺融入到課文描述的情境之中。

二、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離不開具體形象的支撐,當學生透過讀課文理解了水變成汽的過程後,我又透過課件演示,把深奧的自然常識變得淺顯易懂,加強了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我還注意引導學生聯想和想象,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是他們懂得了課文寫的“我在池子裏睡覺,在……跳舞、唱歌、開大會。”中“睡覺”是水安靜的樣子;“散步、奔跑”是水在流動;“跳舞、唱歌”是海水在翻滾及它發出的聲音。“開大會”是指水很多,百川入海嘛。

三、學有所得,感悟提升。

學生透過課文學習,受到了環保知識的教育,相信在以後的生活中回去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節約用水,保護環境。

最後,在課程結束之際,我又佈置了一個學生樂於接受的作業——畫一畫水的變化,並註上說明文字。是學生的課堂所學得以延伸。

當然課堂也有不足之處,個別同學還沒有完全融入課文的學習之中,可能是積極性調動還不夠。在教學水的不同形態是還可以滲透一些寫作技巧。

總之,以後的教學中我要揚長避短,使自己的語文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