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反比例》教學反思300字(精選8篇)

學問君 人氣:1.09W

身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反比例》教學反思300字(精選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反比例》教學反思300字(精選8篇)

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反比例》教學反思1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理解反比例的意義,並學會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

從以前的教學中我知道,大部分學生對反比例的意義表面上瞭解,但是不會運用反比例的意義去解答問題。即讓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關係時,只說因爲積相等,而不說這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因爲現在是網上教學,孩子們自覺性差。爲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我藉助一個動畫:有一堆黃沙,先用載重量大一些的貨車運,然後換成載重量小一些的貨車運,接着再換一輛載重量還要小的貨車運,並提問:從動畫中能想到什麼?讓學生知道,每次運的越少,運的次數就越多,每次運的越多,運的次數就越少,初步經歷、感受反比例的建構過程。有了這樣的一個基礎,再講反比例意義時,馬上就知道了: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隨着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兩種量裏對應數值的乘積一定。網絡教學,讓人歡喜讓人憂。

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反比例》教學反思2

新課改要求變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方式爲新型的探究式學習方式,就是把學習過程中的分析、發現、探究、創新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爲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探索研究、創新求異的過程。在設計《反比例的意義》時,我考慮到此前學生學習了正比例的意義,對“什麼是相關聯的量”、“成正比例的兩個量的特徵”已經有了很好的認識,因此我靈活使用教材,對教學內容進行創造性的加工和處理,努力克服教材的侷限性,最大限度地爲學生拓寬探究學習的空間,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讓學生猜測什麼是反比例時,有的成正比例,還有可能成什麼量時,有的學生說,只要這兩種兩關聯的量的比值不一定,就成反比例,有的學生說,那不對,應該是積一定,才成反比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經歷了猜想、思考、辯論,課堂氣氛很好。

學生有了學習正比例的基礎,今天學習反比例,非常輕鬆。

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反比例》教學反思3

《反比例》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比例的基礎上學習的,由於學生有了前面學習正比例的基礎,加上正比例與反比例在意義上研究的時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沿用了前面判斷正比例的方法,主要看所要判斷的兩個量的積是不是一個不變的量,或者採用舉例子的方法。因此學生在整堂課的思維上與前面學習的正比例相比有明顯的提高。在課堂實際操作中有以下幾點心得和體會:

一、對教材內容安排的思考及處理

針對教材呈現的目的,我先透過對兩個表格的觀察,引導學生髮現他們共同的特點:一個數隨另一個的變化而變化,並且是一個數增加,另一個減少。第一開始的環節就到這裏點到爲止。再讓學生了解反比例的意義以及特點時,抓住正比例、反比例描述的是完全相反的兩個數量關係這一特徵,以概念的名稱“正、反”兩字爲切人點,引導學生“顧名思義”對反比例的意義展開合理的猜想,並讓學生探索那一種情況纔是成反比例:A表中是和一定,B表中是積一定,對比上節課學習的正比例,比值一定,猜想B表的情況成爲反比例更有說服力。最後在結合反比例的判斷方法判斷爲什麼A表表示得不是反比例的關係。這樣學生在引入、學習、練習中不斷深入去讀懂這兩個表,充分利用教材,感覺到“反比例”的特點及意義的學習更水到渠成了。

二、構建探究式學習方式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課堂教學中,我最大限度地給了學生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組織學生合作學習,討論、分析,在小組研究過程中,學生們各抒己見,一邊分析,一邊判斷,一邊對比,學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兩種量之間的數量關係,初步認識了反比例的涵義,體驗了探索新知、發現規律的樂趣。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分析、比較、綜合、判斷、推理等多種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對比練習,透過比較,歸納規律

透過練習題組,對比練習,針對問題重點、難點,進行思維衝擊,層層撥開,利用概念準確的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從而達到理解並運用的程度。例如:在課堂上講解:長方形的面積一定,它的長和寬。想到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是否學生也能正確的解答,根據“底×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定時,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成反比例比較容易遷移,但根據“底×高÷2=三角形的面積”知道三角形的面積一定時,三角形的底和高成不成反比例呢?怎樣判斷呢?學生緊扣前兩者的判斷方法,能夠較清晰說出判斷的過程呈現了這樣兩種方法情況:底×高÷2=面積→底×高=面積×2,面積一定→面積×2也一定,所以成反比例的關係。

在練習中,有些學生也出現了一些疑問:(長+寬)×2=長方形的周長,長與寬成反比例嗎?這裏長方形的周長是不變的,有些學生就誤認爲這裏的積是一定的,應該是長和寬成反比例。學生出現這種認識的原因在於還不能很全面的根據抽象地計算方法來判斷兩個變化的量之間的關係,可以說被“×2”中的“×”影響,覺得積就是“×”,所以成反比例,而沒有分清楚所描述的是誰與誰成反比例,只是單純得依據“積一定”了,而沒有深入去思考是“誰與誰的”積一定。因此,我引導學生再次審題,分清兩個相關聯的量具體指的是什麼,使學生明確這裏需要判斷是的長和寬是否成反比例,再觀察表格使學生認識到長和寬的積不是一定的,也就不成反比例。我又引導學生對計算方法進一步分析,後來學生髮現:長與寬和的2倍是不變的,那麼長與寬的和就是不變的,就是說這裏長與寬的和不變,所以不成反比例就類似於A表的情況了,這樣又充分利用了教材的資源。

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反比例》教學反思4

因有同事請假,從上週四我開始接手了六年級的數學教學,對於我來說實在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針對前一課學習內容我觀看了那位老師的課堂回放,在回放中我發現有些孩子對正比例的意義有些錯誤的認識。兩個相關聯的量,他們的比值不變,一個數擴大多少另一個數也擴大多少,孩子們想當然的認爲擴大就是正比例,如果兩個相關聯的量都縮小就是反比例了。這自然爲學習反比例形成了錯誤的認識。

於是,在課前,我就提到了這一點兒,然後還提到了有這種錯誤認識的學生的名字,以此來提醒學生應該從哪裏去聽課與學習,怎樣地比較着學習。在中間設計到這樣的問題我都會停下來再進行鞏固。新知識學習過了之後,爲了加深學生的印象,還專程安排了比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練習與區別的環節,學生更多提到的是一個是除法得到的商,另一個是兩個乘數的出來的積。進一步又發現一個是比值不變,一個是乘積不變,接下來是正比例中兩個量的變化是相同的,也就是擴大都擴大,縮小都縮小,而反比例是相反的,也就是一個量擴大另一個量就縮小。在提醒之下,學生也發現了他們的相同之處,即都有三個量,其中一個量是不變的。經過這麼對比,學生明白了兩者的聯繫與區別,對於理解更有幫助。

學習是爲了更好的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所學是一種反覆內化提高的過程。

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反比例》教學反思5

本節課的內容比較抽象、難懂,歷來都是學生怕學的內容。我從身邊的現實生活中發掘素材,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引入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據此,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激發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也激起了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爲他們自主探究新知創設了現實背景。

首先我把自主權交給學生的教學方式,營造了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因而能對例題的學習探索取得更深一層的效果。然後學生透過對正、反比例的例題進行比較,歸納出成反比例的量的幾個特點,再以此和正比例做比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義。

最後學生經過讀書驗證,得出反比例的意義和關係式,既達到了本課的知識目標,又提高了學生的推理能力。

總之,在本課的教學活動中,我比較關注學生的興趣、經驗和情感態度,以多種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我精心的組織引導下,學生透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猜想歸納,建構了新的知識結構,提高了各種能力,培養了積極的情感和學習態度。讓學習成爲一種樂趣。

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反比例》教學反思6

反比例關係是一種重要的數量關係,它滲透了初步的函數思想,是六年級數學教學的一個重點。怎樣使學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這一重點內容呢?在教學《反比例》這節課時,我做了一些嘗試:

1、創設情景激發求知慾望。我從身邊的現實生活中發掘素材,讓學生從中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引入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這就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起了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爲自主探究新知創設了現實背景並激發了積極的情感態度。

2、深入探究,理解含義。我不失時機地組織學生合作學習,討論、分析兩個情境問題,學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兩種量之間的數量關係,初步認識了反比例的涵義,體驗了探索新知、發現規律的樂趣。

不足之處:

1、在教學中,我覺得讓學生動腦思考的時間環節還是不夠,沒有給足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想,自己做,自己探索,感覺有點放不開。

2、在提問方面,過多照顧了學習較好的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對學困生知識的拓展訓練太少,要多關注全班學生。

所以在今後的學習中要讓學生自己來設計問題,讓學生互相提問題,編問題,讓學生己去探索,自己去提問,自己去發現,在現在的教學思路,在教學模式上,再來一些革新,更加放手讓學生去做,我想效果一定會更好。

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反比例》教學反思7

由於反比例函數的內容比較抽象、難懂,歷來都是學生怕學的內容。怎樣化解這一教學難點,使學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這一重點內容呢?我在反比例函數的意義的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由於學生有一定的函數知識基礎,並且有正比例的研究經驗,這爲反比例的數學建模提供了有利條件,教學中利用類比、歸納的數學思想方法開展數學建模活動。

一、創設情景,激發求知慾望。

我選擇了百米賽跑中時間與速度的關係等素材組織活動,讓學生從生活實際中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引入學習內容,這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激起了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爲自主探究新知創造了現實背景並激發了積極的情感態度。因爲反比例的意義這一部分的內容的編排跟正比例的意義比較相似,在教學反比例的意義時,我以學生學習的正比例的意義爲基礎,在學生之間創設了一種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幫助的關係,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去觀察、分析問題再組織學生透過充分討論交流後得出它們的相同點,概括、發現規律,在此基礎上來揭示反比例的意義,構建反比例的數學模型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二、深入探究,理解涵義

爲了使學生進一步弄清反比例函數中兩種量之間的數量關係,加深理解反比例的涵義,體驗探索新知、發現規律的樂趣。我設計了問題二使學生對反比例的一般型的變式有所認識,設計問題三使學生從係數、指數進一步領會反比例的解析式條件,至此基本完成反比例的數學的建模。以上活動力求問題有梯度、由淺入深的開展建模活動。教學中按設計好的思路進行,達到了預計的效果。此環節暴露的問題是:學生逐漸感受了反比關係,但在語言組織上有欠缺,今後應注意對學生數學語言表達方面的訓練。

三、應用拓展:

設定問題四的目的、問題五兩個題目是讓學生得到求反比例函數解析式的方法:待定係數法。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並獲得數學方法,積累數學經驗。此環節學生基本達到預定效果。從生活走向數學,從數學走向社會。教學是一個充滿遺憾的過程,透過反思能夠不斷的提高設計的能力、應付課堂上突發事件的技巧,從而將教學機智發揮到最高,減少教學當中的遺憾,學生透過反思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將最近發展區的知識與新的知識單位進行結合,提煉學習技巧達到創造性學習的目的。

另外課堂中指教者的示範作用體現的不是很好,板書不夠端正,肢體語言的多餘動作,需要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嚴格要求自己,方方面面進行改善!

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反比例》教學反思8

今天用《反比例的意義》作爲校內的研究課,這節課是上週六臨時決定的,本來是要用複習單元《量的計量》來上的,但是擔心畢業班後面的時間會很緊,所以臨時決定提前。不過,我想不管什麼的課,只要教師的素質高,一樣能上出精彩,不能因爲內容好上而選來作爲公開課,相反,越是難上的課就越要拿出來研究研究,因爲研究課就是供大家來討論研究的,這樣,以後上到同樣的內容時就不會不知所措了,再者,越是難上才越能體現功底,並且這樣的課上過之後,其他內容的課就會顯得不是很難了,因爲在信心上佔有了優勢。

週六決定了這節課後,我便整理了一份草案請師傅過目,在和師傅及其他幾位老師研究過後,大家的意見是:這節課的內容比較多,要上好不容易,以往上到這個內容時是最麻煩的,因爲這個內容十分抽象,所以,這節課的容量不宜太大。我雖然沒有教過六年級,但是看過教材之後,也覺得這部分內容容量比較大,其實也不能說是容量大,就是比較抽象,如果學生學不好、說不出來其中的道理,就比較麻煩,就會影響到這節課能否上完。所以,在修改教案時,我十分注意容量問題,能精簡的精簡,儘量不在碎小的地方拌足。下面是我設計的思路。

首先簡單回顧正比例的概念知識,然後給出單價、總價、數量,問:怎樣組合才能符合正比例的要求?接着小結:“既然有正比例,那就有…”(學生說:反比例)引出課題《反比例》,引出課題後,我讓學生先根據正比例的意義猜一猜什麼是反比例,或者說,你認爲什麼是反比例。透過猜想,先初步的感知反比例,不管學生猜的對與錯,最起碼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質疑心理,爲後面的學習先奠定一定的基礎。因爲,後面我們要透過學習來驗證猜想的對不對,透過驗證後,之前猜對的學生在情感體驗上就會得到滿足,同時也培養了估計的能力,這也符合《課程標準》培養估計能力和推理的要求。

在初步的猜想之後,用了一段小動畫來直觀的經歷、感受反比例的建構過程(這個動畫我做錯了,後來經大家的提醒,我把這個動畫作了修改),這個動畫是這樣的:有一堆黃沙,先用載重量大一些的貨車運,然後換成載重量小一些的貨車運,接着再換一輛載重量還要小的貨車運,並提問:從動畫中能想到什麼?讓學生知道,每次運的越少,運的次數就越多,每次運的越多,運的次數就越少,初步經歷、感受反比例的建構過程。有了這樣的一個基礎,接下來出示例4和例5並按要求回答,然後把例4和例5放在一起比較,尋找這兩道例題的共同點:都有兩種相關聯的量、都是一種量隨着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兩種量裏對應數值的乘積一定。

找出共同點之後,分步出示反比例的意義,然後用反比例的意義在回去解釋例4,接着要求學生用這一知識解釋例5,然後學會用字母X、Y和K來表示它們之間的關係,接着實際運用,做練一練第1題和練習八的第4題,到這裏我都是教要用一句話來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接下來出示例6,跟學生說明,我們也可以列數量關係式來判斷,如果要列數量關係式判斷的話,它們的乘積就要一定。至此,課的內容已經基本上完,後面就做了兩組相關的練習,一組是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其中有一題不成比例,有一題成正比例,有兩題成反比例,另外一組題目是先把數量關係式填寫完整,然後根據數量關係式回答問題。

最後總結本課內容,總結時,學生提到了和正比例的區別的聯繫,這是我備課時所沒有想到的,而正好時間又多(因爲擔心不能上完,所以一直趕着上的),我就順着學生的思路,要大家比較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繫,由於前面學的比較好,學生很清楚地找出了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繫,其中有個學生說到了它們之間的聯繫時是這樣說的:它們相同點都是一種量隨着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但是如果要講具體怎麼變化的就有區別了。爲學生的精彩回答而感到高興,看來他們今天學的比較好。同時,我也暗自爲自己慶幸,不是慶幸上的好,而是慶幸課的內容按預計的上完了,也改掉了一直伴隨我的老毛病——課堂上羅羅嗦嗦。

下午教研活動時大家發表了意見,其中那個動畫大家講的最多,我也知道動畫做錯了,所以已經做了修改,另外大家提的比較多的是後面的總結,大家認爲這節課沒有必要進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較,這節課的內容就是理解反比例的意義,但是我卻不這樣想,首先這部分內容不是我的預設生成,而是非預設生成,學生能想到爲什麼不趁熱打鐵比較一下呢?雖然這部分內容是下節課要專門講的,在這裏爲什麼不可提一提?學生能掌握不是更好嗎?所以,在修改教案時,我決定把這個環節添上去。

另外大家還認爲這節課光練習說了,沒有什麼寫的練習,光會說,那作業怎麼寫?沒有經歷寫的練習,學生會嗎?我想,這的確是有必要的,所以,在修改教案時也增添了進去。這樣一來,這節課的內容滿滿當當,不多不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