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小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通用5篇)

學問君 人氣:7.98K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通用5篇)

小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1

乘法分配律是教學的難點也是重點。這節課採用從生活中的問題入手,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具體情境展開。這節課我力圖將教學生學會知識,變爲指導學生會學知識,將重視結論的記憶變爲重視學生獲取結論的體驗和感悟,將模仿式的學習變爲探究式的學習。學生經歷了“觀察、初步發現、舉例驗證、再觀察、發現規律、概括歸納”這樣一個知識形成過程。這樣不僅讓學生獲得了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更能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發現知識的能力。回顧整個教學過程,這節課的亮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身邊引入熟悉的生活問題,激趣探究

我們在教學中要爲學生創設大量生動、具體、鮮活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到數學就是從身邊的生活中來的,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在教學時,我先創設情景,提出問題:“一共有多少名學生參加這次植樹活動?”讓學生根據提供的條件,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從而發現(4+2)×25=4×25+2×25這個等式。然後請學生觀察,這個等式兩邊的運算順序,使學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讓學生“觀察這個等式左右兩邊的不同之處”,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我利用情景,讓學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配律”,爲後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爲學生提供了自己獨立探究的機會

數學教學應該是數學教學的活動。傳統的教學活動往往只重視結論的記憶,而這節課我把學生的活動定位在感悟和體驗上,引導學生用數學思維方式去發現,去探索。尤其是在學生初步感悟到兩種算法相等關係的基礎上,繼續爲學生創造一個思考的情景。我要求學生觀察得到的兩個等式,提出“你有什麼發現?”。此時學生對“乘法分配律”已有了自己的一點點感知,我馬上要求學生模仿等式,自己再寫幾個類似的等式。使學生自己的模仿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測與驗證,形成比較“模糊”的認識。

三、爲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創設了條件

模仿學習,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識容易遺忘,而且不能靈活應用。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進行探索性的學習,不能是一句空話。在這節課上,我抓住學生的已有感知,立刻提出“觀察這一組等式,你能發現其中的奧祕嗎?”這樣,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戰性的研究材料,提供猜測與驗證,辨析與交流的空間,把學習的主動權力還給學生。學生的學習熱情高了,自然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再是單一的、枯燥的,整個教學過程都採用了讓學生觀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我想:只有改變學習方式,才能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2

乘法分配律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和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學生較難理解和敘述的定律。因此在本節課教學設計上,我結合新課標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本地區的具體情況,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在不斷的感悟和體驗中學習知識。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曾經說過:“數學教師的首要責任是盡其一切可能,來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我們過去的教學往往比較重視解決書上的數學問題,學生一旦遇到實際問題就束手無策。因此,在上課的.一開始,我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設了一個肯德基餐廳用餐的情境,使學生置身於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學生很快地按要求用兩種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並且能夠輕而易舉地證明兩式相等。接着要求學生透過觀察這個等式看看能否發現什麼規律。在此基礎上,我並沒有急於讓學生說出規律,而是繼續爲學生提供具有挑戰性的研究機會:“請你再舉出一些符合自己心中規律的等式”,繼續讓學生觀察、思考、猜想,然後交流、分析、探討,感悟到等式的特點,驗證其內在的規律,從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猜想能力,又培養了學生驗證猜想的能力。學生透過自主探索去發現、猜想、質疑、感悟、調整、驗證、完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與此同時,我還十分注重合作與交流,多向互動。倡導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在數學學習中,每個學生的思維方式、智力、活動水平都是不一樣的。因此,爲了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都得到發展,我在本課教學中立足透過生生、師生之間多向互動,特別是透過學生之間的互相啓發與補充來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實現對“乘法分配律”的主動建構。學生在這樣一個開放的環境中博採衆長,共同經歷猜想、驗證、歸納知識的形成過程,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既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又拓寬了學生思維,學生也學得積極主動。

應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是數學學習的目的所在。在練習題型的設計上,有搶答(填空)題、判斷題、連線題、簡算題和拓展題,它們並不孤立,而是有機地聯繫在一起,由基本題到變式題,由一般題到綜合題,有一定的梯度和廣度。使學生逐步加深認識,在弄清算理的基礎上,學生能根據題目的特點,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簡便運算和拓展練習。不僅要求學生會順向應用乘法分配律,而且還要求學生會反向應用。透過正反應用的練習,加深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從課堂反饋來看,學生熱情較高,能夠學以致用。學生透過自己的努力以及和同學的交流合作,解題速度和準確性都很理想。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本節課有一定的亮點,但其中出現了不少問題: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沒有預想中那麼高。可能與我相對缺乏激勵性語言有關。也有可能今天的題材學生不太感興趣。但學生不感興趣的材料,教師應該想辦法使呈現的這個材料變得能讓學生感興趣。另外,在回答問題時,個別學生的語言不夠流利、準確。對乘法分配律的敘述稍顯羅嗦,不夠堅定、自信。在這方面有待今後加強訓練和提高

小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3

乘法分配律是小學階段學生比較難理解與敘述的運算定律,但的確又非常重要、運用廣泛。在本節教學過程的設計上我採用了讓孩子透過“聯繫實際、感知建模;分類整理,生成模型;發現規律,舉例驗證;表示規律,建構模型;概括規律,完善模型;應用規律,感受模型”的探索過程,完成本節的教學任務。

在教學過程中,以突破乘法分配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爲切入點,對本節課知識的學習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根據自己的教學教訓,在平常的教學中,總是發現學生在學習完乘法分配律之後容易出現(a+b)×c=a×c+b的現象仔細研究其原因,其實是學生學的記的只是乘法分配律的外在形式,對公式只不過是表面膚淺的忘記,而沒有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內在的數學意義。因此,我就打破透過觀察、發現、猜想、驗證、概括的傳統教學思路,除了在外在形式上認識規律(教材意圖),又從乘法的意義入手,使學生進一步從算式意義方面得出了(a+b)×c=a×b+b×c這樣確鑿無疑的結論。讓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不再只是停留在外在的“形”,而是又進入“質”的深化。這種教學建立在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之上,實現了有效的建立模型突破了本節的第一個難點。從課後作業可以看出,這種教學效果明顯好於以前。

在突破本節第二個難點:乘法分配律容易跟乘法結合律混淆的現象時。敢於挑戰自我,不再泛泛地講兩個規律的區別與聯繫,而採用反式教學寫出25×(4×8)=25×4+25×8的現象,讓學生既懂得乘法結合律和分配律的區別,又找到了乘法分配律概念的重點。

在本節課的練習設計上,力求有針對性、有坡度的知識延伸,出示擴展型的練習,對分配律的概念加以昇華。

這些方面,只是我對自己原來的教學在反思與對比中覺得是對我而言較爲進步的一點點。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操作中,整個教學過程也出現了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

比如:課堂上由於緊強導致只顧自己思路,而忘了對學生的回答或知識的恰當與否做出及時評定。還有,恐怕在規定時間內完不成任務,而把“總結”與“拓展”放錯了位置;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沒有預想中那麼高,可能與我相對缺乏激勵性語言有關等等問題。

深入思考,覺得還是自己的業務不夠熟練,駕馭課堂能力低下而造成的。因此,我想:今後要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深入鑽研,在挖掘教材上下功夫。

二、多聽課,學習別人長處,多查閱資料學習,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最重要的是更新教學理念,在教學思路的“創新”上狠下功夫,讓學生看到的天天都是“新”老師,甚至忘記“傳統”形象,這是我最高的追求目標。

小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4

1、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的計算熱情。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這是新課標倡導的新理念。我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了學生熟悉的購買傢俱的場景,配上我生動的語言敘述,一下子就把學生代入到了一個有數學味的問題情境中,吸引了所有學生的注意。緊接着的問題如果你是小紅,你想買什麼傢俱呢?根據小紅家的需要,你們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更是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個個積極動腦,躍躍欲試。在學生充分提出各種問題的基礎上,我選擇了有代表性的一個問題讓學生獨立解決,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計算熱情。這一環節的教學,讓學生經歷了因用而算、以算激用的過程,將算與用緊密結合。

2、多層的設計有利於學生數學模型的建立。

首先讓學生透過獨立計算,交流計算方法,敘述計算過程等一系列的筆算乘法的技能訓練,形成一定的算理。然後透過比較124和2132這兩題,它們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在乘的時候,有什麼不同呢?如果是四位數、五位數乘一位數,你認爲該怎麼乘呢?這兩個問題的討論、交流,引導學生進行整理反思,讓學生能透過兩位數乘一位數遷移到三位數乘一位數,進而自然聯想到四位數、五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其實都是一樣的,從而幫助學生將零散的知識串起來,有利於學生數學模型的建立。

需要改進的地方是:在學生探索出筆算方法後,我因爲擔心學生沒有聽懂,怕學生做錯,說錯,故而引導太細,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調動的不夠。如果我能充分相信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獨立地去想,去做,去說,相信學生的表現會更出色。

小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5

《乘法分配律》是本章的難點,它不是單一的乘法運算,還涉及到加法運算。教材對於這部分內容的處理方法與前面講乘法結合律的方法類似。在設計本教案的過程中,我一直抱着“以學生髮展爲本”的宗旨,試圖尋找一種在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參與共同的學習活動過程中實現不同的人的數學水平得到不同發展的教學方式。結合自己所教案例,對本節課教學策略進行以下幾點簡要分析:

一、教師要深入瞭解各層次學生思維實際,提供充分的資訊,爲各層次學生參與探索學習活動創造條件,沒有學生主體的主動參與,不會有學生主體的主動發展,教師若不瞭解學生實際,一下子把學習目標定得很高,勢必會造成部分學生高不可攀而坐等觀望,失去信心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以往教學該課時都是以計算引入,有複習舊知,也有比一比誰的計算能力強開場。我想是不是可以拋開計算,帶着愉快的心情進課堂,因此,我在一開始設計了一個購物的情境,讓學生在一個寬鬆愉悅的環境中,走進生活,開始學習新知。這樣所設的起點較低,學生比較容易接受。

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書,出來的算式就比較開放。學生能自由發揮,對所學內容很感興趣,氣氛熱烈。由學生計算總價列式,到透過計算髮現兩個形式不一樣的算式,結果卻是一樣的。這都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得到的結論,是來自於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