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找規律》教學反思(通用5篇)

學問君 人氣:1.53W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找規律》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找規律》教學反思(通用5篇)

小學數學《找規律》教學反思1

“探索規律”作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函數思想的主要體現之一,是隸屬於《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的正式教學內容,在第一學段和第二學段都有要求。其中第一學段要求學生“探索簡單情境下的變化規律”,並以兩個例子進行了說明,同時結合例子分析了對於學生的具體要求。從例子及分析中可以看出,第一學段的探索規律實際上就是培養學生的“模式化”思想,發現“規律”就是發現一個“模式”,並能運用多種方法表達“模式”的特點。不僅強調能夠發現(識別)規律,也強調對於規律的表徵、強調對規律的運用(由前一項得到後一項)。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很多能夠帶給人以美感的有規律的實物,這些都爲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探索規律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材在編排時對這些素材充分加以利用。

這也讓本單元的前兩節課成爲學生喜歡學習的知識點。因爲感性直觀。然而隨着例3和例4的出現,規律變成了抽象的數字規律。由於學生們自身數感、計算能力等差異,在找規律時學生們也出現了較大地差異。綜合來看還是要繼續挖掘學生100以內數和口算方面知識,結合這一單元的找規律,可以安排多樣的練習。如數數,加減等。既有新知的學習,又有舊知的鞏固。

小學數學《找規律》教學反思2

我今天執教的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找規律”第一課時,這是找規律的起始課,主要讓學生自主學會尋找簡單的圖形排列規律,爲後面課時的學習打好基礎。由於學生在學前階段就曾接受過“找規律”這部分知識的啓蒙教育,因此,對於學習“簡單的圖形排列規律”這部分內容較爲容易。但是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是: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精神容易分散,語言表達不完整。因此,加強直觀教學,提高數學學習趣味性,強化語言表達訓練,是本節課教學中我較爲注重的學習策略。在教學環節當中,我透過讓學生看一看、說一說、找一找、擺一擺、塗一塗等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動態的過程中感悟規律、經歷發現規律過程,並獲得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和積極的情感體驗。

當然,這節課還有不少缺憾值得我反思。如:在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情境時我處理得有些倉促,在逐個呈現彩旗、彩花、燈籠、小朋友排列的隊伍圖時,沒能清楚的引導學生在找事物規律的時候,只要找到一組是什麼,在看看剩下的是不是一組一組重複的出現,如果是,我們就說它是有規律的,這樣就造成了部分學生對找規律的方法不能完全掌握。另外就是沒有全面顧及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及時實施多元的評價。在今後的教學當中,我一定會不斷的完善自我,找出不足,及時反思,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小學數學《找規律》教學反思3

《找規律》這部分內容的活動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較強,於是我本着“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爲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學生體會到教學產生的興趣,教學中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爲他們創造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體現數學的價值。”這一理念來設計、實施教學。回顧整節課,學生時時閃爍着創新思維的火花。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爲教學成功主要有以下幾點:

1、激趣匯入,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快樂遊戲貫穿於課堂始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先是全班學生合唱一首兒歌《小星星》,輕快的歌聲引入,再用同學們非常想得到的獎品智慧花入手,從動作、圖形顏色的重複排列,引出課題找規律。接着圍繞“裝扮聯歡會的現場”這一主題,將學生置身於一個真實的現實場景中,將數學與學生進行零距離接觸。在這美麗的“節日世界”裏,學生用獨具個性化的思維方式、審美方式,以積極的心態去創造、去享受,以激發他們愛數學、發現美的情感,增強數學應用意識、創新意識。課堂設計了塗一塗、畫一畫、猜一猜等教學環節,讓每個孩子都動起來,潛移默化中加深了對規律的認識,還有讓學生創造規律,孩子們都爭先恐後的要表演規律,課堂學習氛圍空前高漲。玩中學,學中玩,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孩子們的學習輕鬆又快樂。

2、探究性、活動化是本節課教學成功的關鍵和保障。

《標準》指出: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自主創造出不同層次的規律,有圖形的規律,聲音的規律,動作的規律……本節課中學生經歷了探索規律的過程,學生在動手、動眼、動口、動腦中學會創新,切身感受到數學的美和作用,享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只要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活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便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時,一直在擔當着主人翁的角色,主動地探索規律、創造規律,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理念。

3、聯繫生活,感悟規律的美,融品德教育於數學課堂中。

生活中處處存在規律,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尋找規律,感受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又讓學生暢所欲言,表述規律,孩子們的思維得到了昇華,並從孩子們的回答中適時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如:學生找到了紅綠燈、斑馬線都是有規律的,適時教育學生過馬路時要遵守交通規則;學生在欣賞規律美時,當課件播放到軍人叔叔齊步走的圖片時,適時教育學生要向軍人叔叔學習。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也收穫了精神食糧。

本節課密切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在趣味中觀察、猜想、欣賞,在美的感受中學習有趣的數學,更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小學數學《找規律》教學反思4

本課是一年級下冊教材中的《找規律》一課的延伸,與之相比,不同之處是圖形排列規律複雜一些,呈現出形狀和顏色的循環變化。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爲:目標一是:透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活動,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圖形的排列規律,目標一基本達成,大部分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說出圖形的排列規律,但還有一少部分學生不能用語言說出圖形的排列規律。目標二是:能找出生活中循環排列的規律圖形。這一目標達成效果不好,由於時間問題,只讓學生欣賞了一些有規律的圖片,沒有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有規律的的圖形。

首先,我透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透過讓學生觀察兩排圖形,發現第一排圖形比較容易記住,因爲第一排圖形有規律,讓學生複習舊知,發現規律就在我們身邊,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

在講解新授課時,我透過讓學生先觀察聰聰家的牆面設計,先讓學生找到牆面上都有什麼顏色,什麼圖形,剛開始學生只說出了圖形的形狀,而沒有說出顏色,後來,我就提醒同學們說。要說出生麼顏色的圖形,這時同學們能夠說完整。然後讓學生觀察牆面上的圖形排列有什麼規律時,我直接讓學生四個人一個小組根據老師的要求進行討論,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我深入到學生的小組,問學生找到了那些規律,我發現大部分學生能夠找到斜着看的規律,這是我及時提醒了他們,讓他們橫着看、豎着看有什麼樣的規律。在老師的提醒下,大部分學生能夠找到橫着看和豎着看的規律,但是在小組進行彙報的時候,我發現學生用語言描述起來不較困難,讓學生說的較少,針對循環規律應讓學生多說。講完牆面的規律之後,只是我應該總結出循環規律的概念,但由於課堂上比較緊張,這一點教師應該總結出循環規律的概念,結果放到了學生說出地面顏色的規律後面一塊總結了。

在設計練習時,第一題和第三題學生比較感興趣,效果也比較好。但是到第二個練習時,大部分學不能找到第四組圖形該畫什麼,因爲這一題是把最後面一個圖形放在了移到了最前面,而前面在講解牆面和地面的規律時,讓學生倒着看,會發現也是把最後面一個移到了前面,如果在講牆面和地面時給學生指出來,對於第二個練習就沒有難度了。然後讓學生生活中有規律欣賞圖片,本來欣賞完,準備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的規律,但由於時間,直接讓學生設計有規律的圖形了。到最後也沒有時間進行展示。

小學數學《找規律》教學反思5

學生已經在一年級下學期學習了一些圖形和數的簡單排列規律,本冊教材中圖形和數的排列規律顯得複雜一些。此次找圖形的規律以循環排列爲主。這樣,學生不僅要看清形狀和顏色的組合規律,還要發現圖形排序上的規律,對學生的觀察能力與綜合概括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對於二年級學生而言,要透徹理解與掌握不是易事。這節課是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透過操作、觀察、實驗、猜測、推理等活動去探索圖形的排列規律。

衆所周知,數學是模式的科學,尋找和發現周圍世界事物之間的關係以及事物變化的規律構成了數學學習的重要內容。同時,發現關係和規律的過程也是發展學生探索能力的過程。因此,《標準》將“探索規律”作爲數學與運算獨立的內容,其目的是加強這方面教學的力度,把這種“探索規律”的活動,結合其它方面內容的學習,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中,開闊學生的思路。因此在設計時,我根據本課探究性和活動性比較強的特點,爲學生設定了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發現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創設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有利於學生解決數學內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個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創設一個讓學生感興趣的情境,設計了一個找小婧房間的規律情景。用這條情感線來支撐知識線和能力線,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

大家知道,教材爲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本節課教材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小婧房間的圖案引出規律:呈循環排列。《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我在考慮的時候,根據目標之一,使學生透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發現圖形的規律,把主題圖作爲牆面和地面出現,請同學和老師共同來找規律。透過小組合作、討論,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找到了牆面圖案的規律,說得很全面。另外,引導學生把圖形改變方向進行觀察,以便了解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此規律。

三、創設探究平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的學習方式不能再是單一的、枯燥的,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爲主的方式,它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歷程。教師的教學設計應具仍探索性和開放性,讓學生能自主探究,猜測驗證,合作交流,充分發表自己個性化的感受和見解。因此,在“找規律”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組織學生展開自主合作,探究活動:

A、呈現問題情境,提出思考問題。

B、引導學生觀察圖中的“祕密”,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

C、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彙報自己的想法,師生共同驗證。

D、引導學生自己歸納出圖中排列規律。這樣教學,把教材中抽象的規律引發爲一個過程,一個讓學生參與觀察、猜測、合作、驗證、概括的探究學習過程。在練習中,再次創設開放的教學情境,提供學生自由設計圖案的機會,讓學生主動創造“規律”有意識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創新意識。

課上下來,有成績之處,也留下不少遺憾。

1、課上,正如課前預設,我創設了一個個美麗生動、熟悉親切的生活情境,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但仍有一小部分“學困生”跟不上學習進程,在學習過程中,我發現他們不能獨立做題,或是出現較多的錯誤,分析原因:在學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活動中,雖然重視規律的表述,但沒有引導用簡練的語言來概括,不利於記憶,更影響運用的熟練度。

2、匯入時間太長,環節太多,影響了學生學習探究的時間。

3、教學環節要整合。第一種規律——“排頭到排尾、排頭到排尾”的教學展開用是太長,“牆面、地面裝修”與例題中的規律類似,限於課件製作技術沒有修改,在找、說規律的基礎上作了一點深化——滲透週期問題,揭示“循環”概念。安排4人小組排隊演規律的環節,可以安排在例題前面,在探索完所在的循環運動規律之後,既能加深體驗又可幫助梳理知識,加深理解,整合以上幾處教學環節,讓學生進行自由設計不至於“紙上談兵”。那樣,課堂會因學生的大膽創新呈現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