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自然之道》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1.06W

下面是關於《自然之道》的教學反思範文,歡迎閱讀!

《自然之道》教學反思

進入第三單元的學習,從內心深處不太喜歡這一組課文的教學,因爲它們都是說明文,文章缺少美感。那麼,如何上好說明性課文呢?透過一個單元的教學,深有所悟:在教學中,應制定一個合適的的教學目標,目標不要太多,太花哨,而要集中一點以攻之。下面就《自然之道》一課的教學目標制定,談談在教學中如何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學,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自然之道》透過一個真實的故事告訴我們應遵循自然規律,避免好心辦壞事。這是一個令孩子們感興趣的故事,因爲小海龜離巢進入大海正是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中缺少的知識。但是,透過故事的表面去挖掘、理解文章所揭示的自然之道,卻是孩子們難以理解的。“自然之道”、“自然規律”,這是一種以成人化的辯證思維來詮釋的自然道理,如何更好地使用文字、引導學生透過感性的思維、透過語文的方式、運用更適合兒童理解的語言呈現出來,是教學本課的一個難點。

曾經聽過周邊的老師講過這一課,也看過網上很多教師執教的課堂實錄,綜合分析,均是抓住“我們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來作爲文章的切入點,引導學生由此理解我們救幼龜反而還幼龜的過程,從而體會違反自然之道最終事與願違的道理。

各種課堂實踐有其成功和失敗之處,那麼針對我的課堂、我的學生,我又應該運用怎樣的方式進行教學呢?很顯然,“我們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作爲文章的切入點非常清晰,可以牽一髮而動全身。但是,當我站在孩子們的立場、以他們的心理來走進故事,就會發現這個切入點不適合兒童的思維方式,因爲首先它是倒裝的,其次它太富有理性。對孩子們來說,他們更感興趣的是小幼龜從龜巢進入大海的整個過程,他們的內心及情感更願意隨故事情節的曲折變化而起伏,在起伏中他們會懵懂地感受到一些道理。因此,我捨棄了成型的套路,切合文章的實際,立足我的教和學生學的實際,最終確定了 “抓住我和嚮導心情的變化”這一線索,引導學生融入人物的情感波動中,使自己成爲文章的主角共同關注小幼龜的命運。

在課堂中,我引導孩子們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學生默讀全文,勾畫出能體現我和嚮導心情語句,並以批註的方式進行概括。在交流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我們剛剛發現幼龜時的心情,抓住“突然”感受我們當時的驚喜之情,感受小幼龜的“欲出又止”,感受我們那種備感新奇的心理。接着引導學生髮現之後我們的情感變化,感受嘲鶇突然而至時我們內心的焦灼,與嚮導的若無其事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爲嚮導的“極不情願”以及“自然之道”的揭示做下鋪墊。在我們的反覆催促下向導將一隻幼龜抱向大海,此時,學生情感再次沉浮,由救一隻幼龜後的平靜轉爲害一羣幼龜後的震驚和懊悔。在血色夕陽下,在幼龜被食肉鳥啄食的悲慘情景的想象中,學生的思考再次聚焦嚮導若無其事的那句話“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在情感的強烈變化中,在內心的強烈掙扎中,孩子們終於主動地去思考:幼龜離巢進入大海的自然之道是什麼?我們違反了自然之道結果是什麼?在疑問與思考中,在引導與點撥中,孩子們走進角色進行了真正的心靈體驗與行爲的審視,而這種體驗與審視並不是教師強加於他的,而是發自內心的渴望,發自震撼後的思索。

抓住詞句進行感悟是體會人物情感的'主要方式,而這種情感透過加工轉換成朗讀予以昇華。在本課中,我抓住了這樣幾個朗讀訓練點:1、感受我和同伴們的緊張和嚮導的若無其事。我和同伴焦急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的對嚮導說:“你得想想辦法啊!”嚮導卻若無其事的說:“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2、感受因我們的無知導致一羣幼龜喪生時的震驚、後悔莫及。“天啊!”我聽見同伴說,看我們做了些什麼?在朗讀中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傾聽他們發自心得的呼喚與感慨,孩子們將自己化作了太平洋海島上的實地觀察者與事件的參與者,他們由對幼龜離巢的好奇轉爲了對自然現象的探究與自然規律的深入思索,當他們將自己的感受用朗讀傳達出來時,他們真正做到了用心去真實的感受,那一聲聲抑揚頓挫,若急若輕的朗讀就是這一真實感受的見證。

在以人物情感變化爲線索的感悟中,在朗讀的指導昇華中,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我們好心辦壞事的整個過程,經歷了發現幼龜時的欣喜、幼龜面臨危險時的緊張、救下一隻幼龜時的喜悅和踏實、害了一羣幼龜後震驚和懊悔。一堂課上,如風雲突變,孩子們的心隨幼龜的命運而起伏,繼而轉化成了層層深入的感悟和思索。雖然最後孩子們並不能用成人化的語言解釋“自然之道”這一思辨的難題,但在他們的意識中,已經清楚地知道了什麼是自然之道。“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順其自然”等這些俗語、成語運用,不正是他們對自然之道的最好詮釋嗎?

一堂課下來,我深切的感受到,課堂的主人永遠是學生,他們是課堂實效性的主宰者,走進孩子們心靈,引導他們用心真實地去感受,是提高課堂實效性的真諦。

TAGS:教學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