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簡單學習>

記承天寺夜遊賞析句子

學問君 人氣:1.14W

《記承天寺夜遊》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散文,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當時,作者正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到任職.本文對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下面由本站小編爲大家精心收集的記承天寺夜遊賞析句子,供大家參考與借鑑~

記承天寺夜遊賞析句子

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橫(héng),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透過窗戶灑入屋內,(於是我)高興地起牀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可以與我)共同遊樂的人,於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滿着月光,像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橫錯雜,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松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不汲汲於名利而又能從容流連光景)清閒的人罷了。

《記承天寺夜遊》重點句子賞析

1.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解析:採納了擬人的修辭伎倆,妙在“入”字,將月光寫活了,並且突出了蘇軾的豁達的胸懷。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解析:寫景抒情。“空明”寫月光澄清明亮,很形象。將月下竹影、樹影比喻爲水中藻荇交錯,很妙。觀賞如此細緻清楚,可見二人“清閒”盡現。

3.何處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爾。

解析: 敘事簡淨,寫景如繪,而抒情即寓於敘事、寫景之中。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於寫人;寫人,又突出一點:“閒”。入“夜”即“解衣欲睡”,“閒”;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閒”;與張懷民“步於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哪麼仔細,那麼清楚,兩個人都非常“閒”。“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冬夜出遊賞月看竹柏地,卻只有“吾兩人”,因爲別人是忙人,“吾兩人”是“閒人”。結尾的“閒人”是點睛之筆,以別人的不“閒”反襯“吾兩人”的'“閒”。惟其“閒”,才能“夜遊”,才能欣賞月夜的美景。讀完全文,兩個“閒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究詘瞳,都歷歷如見。實際上對生活有熱愛、追求之意,可謂“點睛”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