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簡單學習>

發現孩子學習完就忘記怎麼辦

學問君 人氣:7.88K

孩子爲什麼會這樣

發現孩子學習完就忘記怎麼辦

學習語文的過程會與孩子生活中的語言和情景相聯繫,很多文字到處可見。學校裏學到的知識,回到家開啟書就會看到圖片、拼音的提示,再回憶老師講過的內容,就會容易記住了。而數學的學習卻不同,做數學題需要抽象的邏輯推理,需要分析老師講的例題與眼前要做的習題之間的連鎖關係。要理解抽象概念、識別圖表和記住公式後才能夠正確做題。

一些孩子從小就對數學沒有興趣,對比較大小和輕重不感興趣,收拾東西做事情很少講順序,不喜歡下跳棋玩象棋,不喜歡按規則辦事等。這樣的孩子有可能是數學邏輯智能不強,如果家長過去沒有引導而錯過孩子的啓蒙階段,上學以後,孩子很容易在課堂上聽得明明白白,回家後卻感到老師講的抽象概念變得越來越模糊,解數學題就變得很難了。

看完上面這段說明,媽媽們也許覺得這不是記憶問題,是思維問題。其實,思維靠記憶做支撐,沒有記住人和事、概念和定律等,思維就沒有辦法執行。一些孩子不喜歡數學但是有好的記憶能力,對他們學習數學也會大有幫助。

有規律的生活能促進推理和記憶

孩子的幼年生活很重要,生活有規律,對孩子建立系統思維意義重大。長大後出現的問題也大多和這個年齡段的生活學習模式密切相關。當媽媽立下一個規矩,孩子要執行,就要學會服從,同時需要思考如何執行,最後形成自己從內心接受的生活規律,並且願意每天按照規律做事情。發生新問題的時候,孩子還會主動應變,由於孩子逐漸掌握了遷移、妥協、創新等能力,會在不斷地變換中完善自己的行爲、鞏固自己的記憶。反之,沒有規律的生活,使孩子養成懶散、不負責任的習慣,衍生在生活和學習中,就是做過就忘,學完就忘。

在比較判斷中學習能促進思維和記憶

有一種在比較中學習的方法,可以建立人們連續的思維能力、細緻的觀察能力和比較記憶的好習慣。很多教育嬰幼兒的書上提到,用不同形狀、顏色、大小的物品給嬰兒看,刺激他們的視覺和大腦,這就是從小培養孩子辨別圖形、增強記憶和思考能力的訓練。當孩子擺弄不同形狀的三角形時,他也在努力區分它們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在反覆的確認中,孩子就會認識它們並記住它們。孩子的分析、歸納和總結的能力也在幼兒時就開始得到了訓練。到孩子上學後,學習數學時孩子推理判斷就會很容易。

比較學習還是一種較高層次的學習方法。到中學階段學生要大量地運用,誰掌握得早,誰在學習上融會貫通的能力就強。同時,這個方法也是當今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讓孩子在幼兒時期體驗這樣的學習經驗,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記憶能力,讓他在學習上更得心應手。

強化訓練

自制詞典

說到詞典大家都不陌生,數學也有各式各樣的詞典,可以供我們查閱。對於孩子而言,自己做一本自己熟悉,並且是日積月累的“詞典”,一定會特別有成就感。

請媽媽給孩子買一個厚一點的本子,讓孩子把每天學到的知識點記錄在上面。遇到難題時,像查詞典一樣去翻看。因爲急於知道答案,孩子往往態度積極,願望強烈,這樣就會加深記憶,從而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另外還有:

一、掌握時間,精心計劃

安排好宏觀的學習計劃後,還有必要根據自己的作息時間擬定一份具體的時間表,安排自己每天的學習。

安排時間表的時候要注意結合自己的實際。如果你的興奮點在白天的話,就可以多安排一些白天時間來學習,晚上多安排一點時間來休息;如果是“夜貓子”,就可以晚上多安排一些學習時間,中午安排一些時間來休息。例如你可以每天早上六點起牀,晚上約十一點半就寢,這段時間除上課、休息等耗時外,還有六個多小時的時間可供自學。加以合理安排,是相當可觀的。

二、學習要有選擇,懂得利用時間

學習時間是有限的,但學習內容卻是無限的,所以要學會把握學習重點。學習中的弱科、各學科中的重點內容需重點對待。同時根據自身學習特點將重點內容細分爲幾個專題一一攻克。

三、把握現在,不要拖延

下決心告訴自己今天的學習任務今天做;今天的行動塑造着你的未來。大家不妨從以下幾條做起:

(1)拋掉過去的煩惱。無論過去損失了多少時間,經歷了多少次失敗,都統統忘記,心中僅存一個念頭是:“從現在開始。”

(2)清除所有阻礙學習行動的理由。如果你決定今晚就行動,就不要在乎是否停電,是否有其他誘人的事情,是否午間沒息等。否則這些今晚的理由同樣會在明天出現。

四、善於利用零碎時間

許多同學認爲零散的時間沒什麼用處。幾分幾秒的時間,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匯合在一起就大有可爲。日常生活中我們有許多零星時間,如:車站候車的三五分鐘,醫院候診的半個小時等等。如果珍惜這些零碎的時間,把它們合理的安排到自己的學習中,積少成多,就會成爲一個驚人的數字。

在零碎的時間裏,你可以做下面這些事情:

(1)處理學習中的雜事。

(2)看報刊,利用較短的零星時間可以幫助你開拓知識面。

(3)背誦詩詞、記單詞等。

(4)問題討論,把學習中積累的問題用零星時間去討論、請教。

(5)整理資料,以備使用。

面對孩子學完就忘該怎麼辦:

方法一:瞭解孩子的記憶特點

家長應該瞭解孩子的記憶特點,知道影響孩子記憶力的因素,這樣才能找到更有效的方法幫助孩子增強記憶力。不可對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更不能強迫孩子去記,要在孩子能力範圍內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的記憶力。

孩子3歲之前,這時,孩子對自己感興趣和特點鮮明的事物容易記住,但這種記憶往往缺乏目的性,所以,記憶保持的時間較短。3歲之後,孩子的無意識記憶逐漸發展,他們能清晰地記住物體的名稱、夥伴的名字、自己放置物品的位置,以及簡單的古詩和兒歌,記憶保留的時間明顯加長,能保持好幾個月,記憶的內容也變得豐富起來。隨着家長的引導,孩子的有意記憶也開始發展,家長可以明確指出識記目的、任務,這樣有助於幫助孩子記憶。

此外,家長還要了解影響孩子記憶的因素,如孩子的情緒狀態、孩子對所記憶事物的感知程度、孩子的知識經驗、孩子記憶對象的特點、記憶對象的多少等。家長要在此基礎上,鼓勵孩子多觀察事物,增強孩子的有意記憶。

方法二:爲孩子大腦提供充足的`營養

孩子的記憶力差,營養也是一方面,因爲較強的記憶力需要健全的大腦以及良好的大腦環境,因此,家長要合理安排孩子的飲食,調整好孩子的飲食結構。

1)合理的飲食:在飲食方面,家長要保證孩子攝入足夠的蛋白質,對增強孩子的記憶力大有好處,蛋白質主要存在於瘦肉、蛋黃、海鮮、黃豆等中。家長還要讓孩子多吃胡蘿蔔,有助於保證孩子大腦的新陳代謝。此外,還要合理搭配蔬菜、水果,攝入足夠的維生素C和微量元素,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記憶力。

2)補水適量:研究顯示,孩子大量飲水時,血液中的水分就會增多,滲透壓下降,血容量增加,使下丘腦合成及神經垂體釋放抗利尿激素減少,不利於孩子的記憶。

3)安靜的外界環境:家長在保證孩子大腦營養供給的同時,還要爲孩子提供良好的外界環境,因爲孩子所處的環境對於記憶力也是有影響的。家長要爲孩子準備安靜的環境,情緒趨於相對穩定的狀態,從而可以集中注意力記憶。

方法三:激發孩子的記憶興趣

“哪裏沒有興趣,哪裏就沒有記憶。”歌德的話正好說中了寶寶的記憶特點。明智的家長絕不能強迫寶寶記住這,記住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在興趣的指引下,會逐漸增加記憶的積極性,對有興趣的東西往往會表現出很強的記憶力,所以,家長要有意識地激發孩子的記憶興趣。從孩子的興趣出發,記憶效果會更理想。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處,引導孩子記憶,這樣孩子就會生活在一個輕鬆和諧的環境中,心情舒暢了,孩子的記憶興趣就會更加濃厚,記憶的效果也會更理想,不僅記得快,而且記得牢。

因此,家長要鼓勵孩子在興趣的指引下,輕鬆快樂地去記憶,而不要去強迫孩子學習、記憶,如果本來孩子記憶力差,家長又強迫孩子記憶,那麼只會事半功倍。

方法四:幫助孩子掌握遺忘規律

記憶規律也是遺忘規律。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透過實驗發現,人在學習過程中,遺忘是必然的,但是有科學規律可循。遺忘總是先快後慢,隨着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逐漸減緩,遺忘的數量也會減少。

家長要根據這個遺忘規律,教孩子把握記憶的最佳時機。當孩子學習知識後,要及時指導孩子複習,隨着時間的增加,可以逐漸減少複習的次數,間隔的時間也可以逐漸延長。

另外,家長還要根據孩子的年齡指導孩子選擇不同的記憶方法。對於年紀小的孩子,最好讓孩子間隔一天就複習一次;對於年齡大點的孩子,間隔的時間可以較長些。

在孩子參加考試之前,家長要幫助孩子加強複習,熟悉課本知識,進行有意識記憶,以增加記憶的效果,同時還要提高孩子的記憶信心。

方法五:幫助孩子找到最佳記憶時間

人的記憶時間有四個最高峯:早晨起牀後、上午8點到10點、下午18點到20點、晚上睡覺前。這四個時間段,腦神經處於高度興奮狀態,思維靈敏,記憶效率高。家長是和孩子最爲親近、最瞭解孩子的人,要細心觀察孩子,找出孩子的最佳記憶時間,讓孩子在最佳狀態中記憶知識,以達到理想的記憶效果。

家長可以將孩子的學習時間劃分爲幾個不同的階段,然後分析孩子的狀態在哪個階段最好,最適合在哪個時間段記憶,從而找到最佳記憶時間,讓孩子在這個時間裏去識記、背誦、理解知識點,不斷重複直至記牢。

方法六:讓孩子掌握正確的記憶方法

家長應該有意識地教給孩子一些科學的記憶方法,會使孩子達到事半功倍的記憶效果。可以對孩子採用以下幾種方法來有效培養和發展孩子的記憶力:直觀形象法、遊戲記憶法、歸類記憶法、理解記憶法、聯想記憶法、器官參與法等。

孩子記憶力差一般只是暫時的,希望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幫助孩子改善記憶力差的困擾。育兒專家提醒,千萬不要強迫孩子去記憶。

想提高寶寶的記憶力,您還可以閱讀“提高寶寶記憶力的有效方法”。第一寶寶育兒網爲您提供最爲及時和豐富的育兒資訊,如果您還有任何疑問不妨登入我們的網站留言,相信您一定能得到滿意的回覆。

TAGS: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