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作文>

蘇菲世界讀後感

學問君 人氣:2.11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蘇菲世界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菲世界讀後感

蘇菲世界讀後感1

今天,我來到了書城,拿着一瓶礦泉水就直奔向三層,拿起書來就津津有味的讀着,忽然,手碰到了一本書,名叫《蘇菲的世界》,我對它的名字很感興趣,便拿起來看了。

故事中說的是一個14歲的少女蘇菲在某天回家時發現了一封信,上面只有簡短的三個字:“你是誰?”信封上清楚地寫上了“苜蓿路三號,蘇菲收”,上面並沒有寫上寄信人的名字,也沒貼郵票,這個神祕的信使蘇菲陷入了一陣沉思。就這樣,在某個神祕導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與此同時,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蘇菲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事情的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加怪異、更加離奇。

《蘇菲的世界》,既是智慧的世界,也是夢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世界對於我們來說,是許多未知之謎的組合,是各種猜測的集結,人窮盡一生也不會知道全部事情的經過和開頭,只有無憂無慮地過上每一天,纔算是人生。

蘇菲世界讀後感2

我是誰?世界是從哪裏來的?

這是一本拖延了很久,嘗試過幾次但最終沒能堅持讀完的書。一直好奇卻又難以真正的起步閱讀的一本書。面對各種生澀的哲學詞彙帶來的昏昏欲睡,直接投奔軟牀的懷抱。

現在,終於在一次邏輯而又系統的哲學瞭解中開始了起步……

《蘇菲的世界》就是用一個故事穿透了西方的哲學史。厲害的就是賈德用了嵌套的手法,構建了三重世界。可以說是用“上帝”視角來對生命進行一次隨着時代變遷的反思。以至於到最後合上書本的時候你依然會懷疑我們自身是否真實的存在。

手裏拿着柏拉圖的《理想國》對比了喬斯塔賈德《蘇菲的世界》,才能意識到能寫出蘇菲的世界需要多麼宏大的哲學體系構架、還需要能把抽象概念用具體的文字表達出來、伴隨着一個空間層次的故事構架。這些能力缺一不可。

個人覺得《蘇菲的世界》不單單知識對於哲學的思考,而是對整個人類認知方式的一種闡述。從哲學誕生之際對於自然萬物的研究;到古典哲學以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爲代表的哲學家將視野從對於自然的研究拉回了對於人性本生的探索和理性思考;其中還穿插了基督信仰的誕生與哲學文化的融合、碰撞;到貫穿整個中世紀以“神”權爲主導的黑暗時代,以至於在被黑暗時代壓抑了許久的到人性本性爆發的“文藝復興”開始了以人爲本,反對“神”權的文化運動,哥白尼、伽利略推翻了人類自以爲是的“地心說”,將人與神剝離開來,莎士比亞、達芬奇的出現讓人類沉澱出來的藝術得到綻放;接着時間長軸就到達了以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真實性,拉開了現代哲學的帷幕;黑格爾與康德對於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融合;之後就來到了我們最爲屬於立足於我們思想認知根本的馬克思的行動哲學,上層建築又生產模式決定和對於資本主義的否定和社會主義的認可;達爾文對於人是上帝創造的否定。又有佛洛依德對我的潛意識的一種探考,才知道我們人不是真的就是自己身體的主人。“自我”“本我”“超我”的已經夢的解析。然後就到了對於宇宙探索……文化不止,蘇菲的世界的故事就還會如此繼續。

於是自己開始聯想到如果把認知世界分爲三個方面,那麼就是宗教、哲學、科學。其實對應起來的就是認知範疇裏面的未知、想知和已知。也對應起來了這哲學對於個人的意義就在與“想知”,知道自己的無知。需要不斷的思考與探索未知的領域、拓展已知的領域。並且不斷的對自己認爲“已知”的世界進行檢省。

哲學史其實主要是分成三個部分的:一個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爲代表的古典哲學。二是笛卡爾、黑格爾、康德爲代表的現在哲學。第三就是處在我們熟悉的認知範圍內的馬克思的行動哲學。

一、古典哲學

爲什麼說蘇格拉底是開闢了哲學的源泉呢?因爲在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我個人理解爲就是對於未知的一種思考,思考世界的構成,因爲那是的科技沒有顯微鏡、天文望遠鏡之類的技術手段,協助人們去理解和認知這個世界。所以哲學就是、填補了人類已知範圍之外的空白。

而蘇格拉底就是這樣,把人類對於自然的思考拉回人類的本身。這些思考在《蘇格拉底的申辯》中都有體現。他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語言激發人類的思考和對於“滿足”的愚蠢。他相信每個人心中存在一個永恆不變的真理,挖掘這種真理需要不斷的透過理性的思考。他用理性的思辯不斷的幫助每個人發覺到內心的智慧。不斷而提出問題檢省自我。

而柏拉圖的“理型論”就是對於先有雞還是先有雞的概念的一種思考。柏拉圖認爲這世界存在一個理性的概念,而這種概念就是“存在”的模型。所有事務會根據這種模型被創造出來。套用書裏說的話,爲什麼廚師能夠做出一模一樣的薑餅人,而且無論這個薑餅人是缺少胳膊,還是一挑腿短一點。我們依然知道那個就是薑餅人。因爲我們內心本身就存在這樣的一個概念。這就是柏拉圖的理型論。

而亞里士多德,反對柏拉圖現有概念在有存在的理論。他認爲是現有了雞,人們心中才會多了對於雞的概念。亞里士多德更多的理論認知來自於他對於實踐的探索。他不僅僅是哲學家,還是邏輯學、自然分類、倫理學、以及政治學的開創者。

故事的主人翁,帶着這樣問題,進一步的開始思考。

二、現在哲學

拉開現在哲學帷幕而就是那句“我思故我在”的主人公,法國哲學家笛卡爾。在希臘古典哲學到笛卡爾拉開現在哲學的這段時間裏,在歐亞地區有閃族文化演化而來的以色列產生的猶太文化與基督教,這些信仰與古希臘哲學思維的碰撞和交融,接着而來的就是被稱作“黑暗時代”的中世紀一直都是以神“權”爲主導意識的。之後的文藝復興,讓人性得到一次釋放的機會,藝術家用他們的方式來表達人性的光環和對於有神權專項人權的認知恢復。而笛卡爾就是再這樣的時代裏,在先人的哲學體系都無法滿足當下的哲學需求時,開創了自己的哲學體系。他說明一件事情真實性的存在原因,就是來自這個人本身的懷疑,正式這個思考的“我”要比所有看見、聽到、聞到的事物更加真實。這就是“我思故我在”的來由。

英格蘭的經驗注意哲學家休姆又對於笛卡爾的觀點存在不同見解。他認爲人的言行和存在不是理性存在的,而是感性決定的。我們有時對於世界和外在而看法和行爲並非出於理性,而是感性的結果。

而康德就是把這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碰撞結合起來。故事裏的哲學老師形容,就像是一個人挑選了綠色的眼睛看這個世界一樣。你所看到的,認知到的世界,就是綠色的。單你不能說這個世界就是綠色的。而這個綠色的眼睛就是理性的偏好,理性中的這些偏好就會影響我們對於世界的經驗。

黑格爾更是他的哲學思想帶到了這個世界,那就是“世界精神”,一條河流是不斷變化的,他流到哪裏都是河。不會因爲流到一個特定的地點才能叫做“真實”的河。這條河就是理性的歷史。我們的思想方式就像這條河流樣,潮起潮落,曲折蜿蜒,我們沒有辦法判定任何思想在某一出判斷就是對的,流到下一處可能就不是完全正確的。而這條河就是“世界精神”。

三、行動哲學

到黑格爾爲止,可能哲學理論體系就告一段落了。之後哲學就有了新的方向,就是具有行動意義和改變意圖。在這個歷史就是一位重量級而哲學家的思想,那就是對中國影響巨大的馬克思。

在我們當今社會中,一定對“上層建築”不陌生。上層建築就像是一個希臘神廟的模型。這樣的一個模型你第一眼看見的一定就是美妙優雅的屋頂。這個屋頂就叫做“上層建築”。它的下面又三個臺階組成,分別是“生產工具”“生產條件”和“生產關係”。社會的發展就是靠這種生產模式決定的。

“生產條件”就是這個社會可以利用的自然條件和資源,是這個社會的根本,也是這個社會的整體文化與性質,就像以前遊牧民族和農耕社會的文化差異一樣。“生產工具”即使利用“生產條件”的機器、設備、工具。而這種“生產工具”的所有權的歸屬,就產生了“生產關係”。有了“生產關係”就又了“生產模式”決定了社會階級。“資本主義”最終一定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的生產關係裏。而我們現在生活在的社會主義國家政策“各盡其才”,使得勞動成果和勞工之間的疏離感消失,改善資本主義社會裏面的不人道,使得社會變得更加公平和團結。

本書的故事精彩就不做劇透了。在此時故事性的轉折,讓我們不禁開始思考,我們本身是否現實的問題,而這種思考就是本書在通識的哲學教育之後最想賜予他“女兒”的禮物吧。

書本的最後介紹了,達爾文和佛羅伊德。讓我想起來以前看過的一篇文章。就是人類史上的三個耳光,拍在無知和自以爲是的人類臉上。第一就是哥白尼否定的“地心說”把我們從宇宙中心的無知中喚醒,激發了對未知宇宙的思考與探索。第二就是達爾文,把人類由優秀的神創意識就拉回到了和黑猩猩都有起跑線上,人類只是大自然裏,基因突變的產物而已。其三就是佛羅伊德對於“潛意識”的心靈探究,把人類變成了其實由潛意識操控的無知範疇裏,在面對汪洋大海般的潛意識,我們的思維意識只佔到一小部分而已。“自我”“本我”“超我”之間的交錯,構成了複雜的意識系統。

這世界還存在很多的未知和超自然現象。有些人去思考、有些人去探索、有些人迴歸自我享受生活、有些人歸隱山林祈求得到人與自然的合二爲一、有些人藉助於信仰來填補內心那塊認知的空白。哲學史就像是人類的認知歷史一樣,不斷的成長變化。我們很難以現在的角度去思考一件事情的對錯,如果非要探討一個所以然,那麼一定要去設身處地的去思考這個問題和答案產生的時間和空間關係是否得到了呼應。答案往往帶來的沒有問題重要,因爲正是未知帶來的思考與探索行爲,讓我們不斷前行,哲學就像是未知與已知之間而灰色地帶,但正式這裏的思維和行爲帶來了社會的基礎和框架。

哲學與我們本身的意義就在於,面對這種沒有答案的思考時,你還願意前往探究麼《蘇菲的世界》會是我個人認知、理解、行動的指導書。思考不止,步履不停。

蘇菲世界讀後感3

  這是一本哲學史書。是我最近看的一本名著。它是(挪威)喬斯坦.賈德寫的。 起初,我認爲這種書是無聊書。但是由於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這本書的概述,便深深地被它吸引了。

這本書記述了一個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祕的信,——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就這樣,蘇菲每天都會收到這種神祕的信,她在信中的神祕導師的指引下,走進哲學,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拂絡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與此同時,蘇菲仍不斷接受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前展開了。蘇菲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和後天所積累的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找到答案。然而,事實的真相卻比她想的更怪異,更離奇了。 這本書從哲學的角度向人們解釋了世界和大自然等的形成與發展……告訴人們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本來我認爲哲學是比較枯燥乏味的,但《蘇菲的世界》一書卻截然不同。它向讀者講述哲學的同時,運用了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文中的蘇菲她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這致使她走上了通往解開世界謎團和哲學的大門。並且,蘇菲她還具有持之以恆,鍥而不捨的精神。這一點是十分值得我們學習的。只有有了持之以恆,鍥而不捨的精神,我們纔有機會去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哲學教授傅佩榮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哲學不是萬靈丹,但從來不去留意,愛好智慧的重要與前人的心德,那麼註定將會陷於心靈之封閉與終結。這或許是這本書在世界各國廣受歡迎的原因吧!爲了使人從困惑到覺悟,本書提供了一盞明燈。” 是的,哲學會使我們醒悟。而這本書使我們走進哲學,使我們從困惑走向覺悟。所以我建議大家來看 《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

蘇菲世界讀後感4

“你是誰?”

“世界從何而來?”

紅色房子的信箱前,十四歲的蘇菲開始了她不只是關於哲學的探險之旅。

挪威作家喬斯坦的《蘇菲的世界》被公認爲上世紀末西方社會最優秀的哲學通俗讀物之一。我是在如今這一把年紀的時候纔來看這本被當作西方青少年哲學啓蒙讀物的`書。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名叫蘇菲的挪威小女孩,在一個陌生的哲學家的引導下,學習歐洲哲學,並認識到自己只但是是被某個作家創造出來的過程。沒有大起大落的轉折,書中情節雖懸念重生卻也波瀾不驚。

從古希臘愛琴海的自然派哲學,到雅典城師徒三人燎原的智慧之火;從神權當道的漫長中世紀,到人性復甦的文藝復興;從啓蒙戶外裏爲人權進行的鬥爭,到百科全書派對理性所做的推崇……喬斯坦將整一部貫穿着歐洲歷史與文化的思想史娓娓道來。他用神奇般簡單的語言,用魔術師,大白兔和薑餅人繪製出一部講給蘇菲聽的哲學史卷。

蘇菲Sophie,在希臘文中是智慧的意思。哲學在古希臘語裏的本意即是“愛智”。有人說,智慧是哲學的本質,而人生是哲學的外在好處。整個哲學史上最神祕難解的蘇格拉底稱自己爲“哲學家”,正因哲學家的英文philo—so—pher的意思是“一個愛好智慧的人”。羅素在《論教育之目的》中說,沒有智慧,我們這個錯綜複雜的當代世界就無法延續。他認爲傳統道德的一個最大的缺陷是其一向低估了智慧的作用,又說“希臘人在這個問題上沒有犯過錯誤”。而在對待智慧的問題上沒有犯過錯誤希臘人,其哲學一向在亟欲找尋人類最佳的生死之道,他們關心人的倫理與道德,致力於解決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問題,他們最關心的是“何謂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獲致這種幸福”。這也許就是智慧的一個重大好處。

關於什麼是幸福以及如何幸福,蘇格拉底認爲,人如果違反自己的理性就不會快樂。而那些知道如何找到快樂的人就會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因此他認爲明白是非者必然不會爲惡。正因世間哪有人會想要成爲不快樂的人?而根據柏拉圖的說法,人體由頭、胸、腹三部分構成,人的靈魂也相對的具有“理性”“意志”和“慾望”三種潛質,這些潛質又各自有其“美德”: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氣,慾望則務必加以遏阻,以做到“自制”。唯有人體的這三部分協調運作時,個人纔會到達“和諧”或“美德”的境界。他認爲在學校時,兒童首先務必學習如何剋制自己的慾望,而後再培養自己的勇氣,最後運用理性來到達智慧。亞里士多德說人的“形式”是由一個“植物”靈魂,一個“動物”靈魂和一個“理性”靈魂所組成,快樂有三種形式,一種是過着享樂的生活,一種是做一個自由而負責的公民,另一種則是做一個思想家與哲學家。他強調,人要同時到達這三個標準才能找到幸福與滿足,任何一種形式的不平衡都會扭曲生活方式,都是令人無法理解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主張都與希臘醫學有着異曲同工之處。傳說中希臘醫學的始祖,誕生於大約公元前四六零年時德寇斯島的希波克拉底,提出健康來自身體和心靈的平衡,要預防疾病最重要的

就是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節制飲食起居。唯有平衡,節制,人才能過快樂和諧的生活,這就是希臘人關於幸福的智慧。

在書中描述的少校小木屋裏的傍晚,蘇菲對喬安說,“這樣一根小小的蠟燭卻能夠照亮如此的黑暗,這不是很個性嗎?”

我希冀着能夠有這樣一束光,能穿透眼前的黑暗和迷茫,照亮腳下的岩石和沙礫,能指引出一個通往幸福的方向,一條抵往快樂的羊腸小道。我期望能夠有這樣一束微弱但堅強的燭光,它是蘇格拉底口中屬於我的理性之光,我以它作爲司南來明辨黑白取捨行事,我按照它帶給的遵照準則,來避免爲惡,避免成爲一個“追求不快樂”的人。這蠟燭作爲柏拉圖人體三分論中的頭部美德,它引領我追求智慧和勇氣,讓我知道就應做什麼就應怎樣做,讓我越來越靠近自制的標向。這蠟燭照亮我作爲一個人的“形式”中屬於理性的靈魂,它爲我描繪一個生活就應有的摸樣,讓我知道該“如何生活”,讓我有根據去過一個“良好的生活”。

蘇菲世界讀後感5

記得初中時即在河南路科技書店買了《蘇菲的世界》,那時貝塔斯曼剛推出,自己完全是被那些嶄新的封面和包裝所吸引,興沖沖買了兩三本書,回家還寫了篇“買書,是因爲封面精緻緣故”的“感悟”。小時候看書慢,一字字啃到23頁便覺費神看不下去,於是乎扔進書櫥,一擺十年之久。現在整書櫥,太多兒時買來未讀之書了。雖有仰望星空般看幾百年前過去的感覺,實則嘆息自己在青春年少時失卻了多少啓蒙良機,懵懵懂懂。蘇菲亦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女孩,如果當時能有幸讀完,想必那種親臨故事情節,所受震撼之感要比現在強上千百倍。可又會有所質疑,如果當時讀它,自己又能讀懂多少呢?因爲專業之故,自己是帶着淺薄的西方文化背景來讀的,書中的涉獵,有些使我溫故知新,有些解答我的疑問,有些開啓了新的觀點和視角,纔會有如獲至寶的感覺。可是小時候沒頭沒腦,嚼起來會否覺得生硬呢?未知。哲學是博大而深奧的,只怕此刻的我,也未能將這本啓蒙書如數讀懂吧?成長和讀書就是在不斷地探索中相輔相成,在矛盾中取進呢。

Sophie是智慧的意思,書名取《蘇菲的世界》,將讀者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質疑這個世界,質疑自身,開始了一程奇幻之旅。作者巧妙的情節構思,使讀者不禁對自己的存在也產生了疑惑,彷彿我自己就是蘇菲,或蘇菲確實存活在我們的意念裏。每一個哲學派別的講述,我們都似親身活在那些哲學家眼中的世界裏,不能自拔。思索將我們帶入不同的宇宙觀中。智慧,源自於我們本身,發人深省。

文史哲不分家,《蘇》將哲學概況的通俗演繹,解答了我許多以前唐唐課上似懂非懂的內容。從自然派,古典派,中世紀,到文藝復興,巴洛克時期,啓蒙運動,浪漫主義,自然主義,到現代的存在哲學,不僅僅是文學常識,歷史背景,藝術形式的介紹,還有自然科學,政治經濟等。其實,世界百科不分家,而哲學,就像百科的起源和索引,於是《蘇》能像行雲流水般在各個領域中自由過渡。

我們每個人都能在哲學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爲,前因後果,稟性所帶來的喜怒哀樂,也都能從中找到對應。找到了原因,我們往往就能知道下一步如何走,如何保持和諧,如何追尋適合自己的生活。哲學將我們從兔毛深處中沉睡麻木的我們拉出來,試圖看清我們自身,看清這個世界。

蘇菲世界讀後感6

《蘇菲的世界》你可以單純地把它當做一部有趣的小說,同時你也可以把它當做一部有關西方哲學歷史的入門介紹書,無論是從那一個方面,它都有它的獨到之處。對於徘徊在哲學大門之外而不得其法的人們來說,這本書確實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臺階,讓你明白哲學其實並非高深至無法企及的地步。

首先從一個小說的層面來說,《蘇菲的世界》中的故事,是以一種十分新奇的非傳統的方式進行展開的。小說的主要人物只有三個——蘇菲、席德和艾伯特。畢竟,這部小說的主要目的不是爲了塑造一個宏偉的世界或是展現奇詭的情節,故事的精彩與否並非十分重要。然而從另一方面來說,正是這種敘述的方式,使小說有了別開生面的趣味性。文中不同主角的對話,分別帶有着不同年齡的情感色彩,這也使得其中的敘述與介紹變得不再枯燥,反而多了一種日常生活的清新感。這也像是在一本故事書中有着截然不同的一段又一段新故事,卻巧妙地串連在一起,不僅不顯生硬,反而令人有了一讀到底的興趣。這也是它作爲一部小說的成功之處。另外,文中的蘇菲亦是艾伯特筆下虛擬的人物,卻在故事結尾逃離而出。無論其是否荒誕,至少作者給予了這部小說一種更高的思考——我們是否真實,是否存在,亦或者是人類本身就是虛構的產物,着實給讀者的哲學思考起了個好頭。

而在哲學啓蒙書的角度上來說,《蘇菲的世界》也是當之無愧的經典之作。當然,若要正式地瞭解哲學歷史,還是透過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更爲有效,但對於大多數只想有所瞭解而不作深究的讀者來說,這部書對於他們的意義要深遠得多。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比起一部枯燥的說明哲學歷史的文獻,一部小說顯然更加能夠引起初學者的興趣,而小說的受衆比起能從文獻看起的學者來說更是多得多,即使從中只有百分之一或者千分之一的讀者真正對探究哲學有了深厚而持久的興趣,那也是不小的數量了。而其本身也不是笨拙地把哲學理論說明一遍,而是運用了多種形象的比喻,不僅符合書中蘇菲年齡不大的人物形象,也將各派哲學的觀點深入淺出地講解出來,或許有些偏頗不實之處,卻也算一種獨到的見解了。

《蘇菲的世界》就是這樣的一部書——大衆化的哲學史,或者說是劍走偏鋒的故事書。你既能從中學習到哲學的智慧,又能感受到故事的起伏,這樣的書實在是不可多得的。

蘇菲世界讀後感7

《蘇菲的世界》一部充滿哲理的書,主要講的是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收到了神祕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 從這一天開始,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就在一位神祕導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

她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夢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

這本書使我明白了哲學的意義、人的生命和各種哲學學說:如果把宇宙比作魔術師,把地球比做一隻用於變魔術的兔子的話,我們就是居住在兔子絨毛深處的細胞。我們出生於細毛頂上,剛開始我們對這場魔術十分好奇,而人們慢慢長大了,對世界不再好奇了,就去了毛皮深處,並喜歡上了皮毛深處的生活,就不再過問世事了。哲學家就是那些努力向上爬,並把別人拉上去的人。只要你有好奇心,再加上50%的努力就能成爲哲學家。

哲學的世界,有太多奧妙等待我們去探尋。每一次的發現便是一次人生的頓悟。

儘管我心裏面想的還有很多,《蘇菲的世界》帶給了我極大的震撼與啓示。

蘇菲世界讀後感8

之前應課程要求,瀏覽過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詩學》以及黑格爾的《美學》等高大上的哲學書,坦白說,光是哲學這個詞就已經夠我燒腦筋了,對涉及這兩個字的東西總是抱着崇敬的態度敬而遠之的,剛好在《理想國》,《美學》和《判斷力批判》之後坐實了我的這種敬畏感,讀完之後,除了懷疑自己的智商,就沒有更深刻的感受了。

可是《蘇菲的世界》很不一樣。

我想說,我喜歡《蘇菲的世界》,儘管它也會有讓我懷疑自我智商的時刻,這種時刻,尤其是和蘇菲比較時,會問怎麼連一個不滿15歲的初中生都不如?大概是因爲我喜歡小說,《蘇菲的世界》就算是做爲單純的小說,我也會覺得很好看,從一開始,當故事的進行展現着蘇菲的好奇心時,也成功的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和蘇菲一樣會好奇這個哲學導師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爲什麼會選中蘇菲而不是喬安或者其他孩子?剛開始是收到信,後來又收到轉寄席德的明信片,我突然有了一種熟悉的感覺,因爲我想到了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我想這可能也是個發生在時空交錯間的故事,曾經有過一刻的失望,好像看破別人的小把戲“也不過如此”的感覺,可是很快,跟着蘇菲發現原來還真有人,這在否定我之前的推測的同時,又一次引起了我更強的好奇心,我迫切的想快點知道,這是我第一次這樣熱忱於一本涉及哲學的書。

說來什麼條件都有好有壞,《蘇菲的世界》一方面用它小說的形式和構思引起了我強烈的閱讀慾望,但同時也是因爲他這樣引人入勝的形式構思,讓我更多的關注故事的發展而忽略了他的內容,這對於小說是成功的,但對一本哲學書籍來說又是失敗的吧。

除此之外,這本書引人思考是毋庸置疑的,不論思考的深淺。也許我不會過多糾結世界是否存在?或者各個哲學派別對錯,但我會跟着蘇菲一起懷疑,一起聯想自己的常識,滿懷探險的驚喜而又充滿知識,這是我最喜歡這本書的地方。當蘇菲開始意識到或者是懷疑自是被虛構出來的故事中人物時,我突然又想起了剛剛更新完的美劇《西部世界》,少校是蘇菲和艾伯特的上帝之手,而在我們眼裏少校和席德也不過是作者這隻上帝之手的傑作罷了,那麼作者又是那隻上帝之手的傑作呢?我們之外難道就不會存在上帝之手嗎?是的,就這樣很自然的想到了自己存在問題,突然會有一種很輕的感覺。

整本書下來,我不禁又想到了《盜夢空間》,《蘇菲的世界》裏也存在着幾層世界,蘇菲和艾伯特的一層,席德和少校的一層,作者這一層的,作爲讀者又是一層,而那一層纔是真正真實的,我們真的確定嗎?在這裏,我們還看到一些對比,蘇菲與艾伯特師生間和席德與少校父女之間,以及艾伯特和蘇菲母親,蘇菲和同齡的席德與喬安,還有一個我在想,作者選擇蘇菲和席德的年齡的用意,14未滿15的初中少女。

想想自己差不多15歲時,初中二三年級的時候,剛好是憧憬自己長大而又總是不太喜歡成人爲人處世的時候,對於比自己小的又總是容易扮成小大人的樣子,就是出於這樣一個極力標榜自己,將自己獨立於成人和小孩子之外的時候,我不知道這和作者這樣選擇蘇菲與席德的年齡是否有關,但在我看來是有的,這是一個有成見的年齡,但又不失孩子氣,我這裏所謂的孩子氣是覺得這個年齡依然可愛和充滿好奇心,最重要的是這個年齡極力渴望獨立,所以也是求知慾最旺盛的時候,這種強烈的求知慾更像是天性,它不同於太小時的無意識或者被動的求知,也不同於完全長大後的功利性求知,那可能是最好的求知狀態,我認爲正是這樣的年齡成就了這樣的蘇菲和席德。

最後,當我將它作爲一本小說一口氣看完之後,我想它值得我們重新開啟作爲一本西方哲學史再來一遍。

蘇菲世界讀後感9

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哲學書。

一位父親爲了給女兒上哲學課而創造出了兩個虛擬的人物,蘇菲和艾伯特。而一開始蘇菲並不知道自己只是活在別人的頭腦中,直到席德和少校的名字一次次出現在蘇菲的世界裏,而艾伯特的哲學課也講到了浪漫主義的反諷這一階段,透過浪漫主義的反諷,蘇菲才認識到自己其實是不存在的。從這兒開始,席德和蘇菲的視角不斷轉換。

西德作爲存在的人物,在看一本父親寄給自己的哲學講義,蘇菲作爲虛擬的人物,和艾伯特一起想辦法逃離席德父親的精神世界。而在這一過程中,出現的每一位童話人物,都與他們正在進行的哲學課程息息相關。這樣精妙的設計,使得原本看起來應該枯燥無比的哲學課程妙趣橫生。而大量通俗易懂的例子又幫助我們對於哲學家們的思想有了更直觀的理解。對於任何一個對哲學沒有系統瞭解的人,這本書都可以作爲思想上的啓蒙。而文末蘇菲和艾伯特的成功逃離也值得思考。蘇菲和艾伯特是席德父親筆下的人物,但席德和她的父親,又何嘗不是作者筆下的人物呢?他們其實也存在於另一個人的頭腦當中。

那麼更進一步,我們會不會也是某個人頭腦的產物呢?這又是一個哲學命題。

蘇菲世界讀後感10

最近,在老師的推薦下看了《蘇菲的世界》這本書,它是一本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哲學書,書的作者是喬斯坦·賈德。該書講述的是一名15歲的小姑娘蘇菲,她生活在挪威一個風景秀麗的小地方,過着普通的快樂生活,可自從一個不請自到的哲學老師艾伯特突然走進她的生活,蘇菲的世界便完全改變了。作者藉助艾伯特給蘇菲上的哲學課而將一整部西方哲學簡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讀者們婉婉道來。

書中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一封神祕的信。心中的兩個問題: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深深的吸引了她。從此,在神祕的 艾伯特老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學習哲學這門課程,開始思索大哲學家們思索的根本問題。與此同時,這位老師不斷送來的信,讓世界謎團般在她眼前展開。蘇菲企圖用自己的常識與悟性解開這些謎團,然而,事實比這更怪異……

我們沿着蘇菲的足跡尋找神祕的老師和從未謀面的席德。主線與副線自然交織,渾然天成,足見作家藝術修養之高。但更令我們歎爲觀止的是:作家靈活而嫺熟的運用淺顯生動的語言講述哲學家的故事、分析哲人的觀點、探究哲學的真諦。

《蘇菲的世界》是將藝術與學術完美結合,透過我們熟悉的載體傳達我們陌生的資訊。

蘇菲世界讀後感11

幾乎每一個剛開始看《蘇菲的世界》的人都會有着一個共同感受:抽象的很。的確,因爲對於西方哲學,作爲東方人的我們都不太瞭解。而此書又是以小說的形式刻畫了蘇菲這麼一個主人公,經過不斷收到哲學家的來信來了解以及學習西方哲學,從而向讀者展現了西方哲學的發展歷程。

讀這樣一本關於哲學的似乎遠離生活的書,我們又該學到些什麼呢?書中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也剛好回答了這個問題。“哲學不是一般人能夠學到的,但也許我們能夠學習如何以哲學的方式思考。”我覺得這句話一語中的。細讀下來,能夠發現哲學真的很高深莫測,衆多哲學家各有着自我的見解,似乎也都挺能自圓其說。

而對於我們這些一般人有時候根本就覺得他們真的是沒事找事幹,你說怎樣有好好的生活可是,偏要來探討這些似是而非的道是有關哲學的問題?其實不然。就像書中所說的“大多數人都把世界當成了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既然我們無法做到像他們那樣成爲一名哲學家,那麼我們應當要學的就是像他們那樣,以哲學的方式來思考。

於是很多時候也許很多你所想不明白的事情也就一下子想通了。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已收穫不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白了要學會獨立思考。哲學家從來不會過分習慣這個世界,他們終其一生都像個孩子一般敏感,他們總是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心,不斷地提出一系列哲學性的問題。

我稱之爲獨立思考精神。正是這樣一種精神,才讓人變得深刻,有深度。也正是有了這樣一種不斷的思考,纔不會讓自我在生活中墮落,纔不至於讓自我成爲生活的奴隸,成爲那“窩在舒適柔軟的兔毛深處盡情吃喝的俗人”。哲學家總是試圖沿着兔子的細毛往上爬,而這也應當是我們所前進的方向。

另一個讓我意想不到的收穫就是——在上一週的讀書沙龍交流會中,和同學們一齊交流讀書心得時,我從她們身上找到了一些很好的讀書習慣。一向以來,我總是習慣於做讀書筆記,看到那種砰然心動有所啓發的句子就記錄下來,然後看完整本書後,剩下的往往僅有讀書筆記,儼然沒有自我的疑惑、思考等等。

而在同組成員的交流過程中,我發現她們有的側重於自我的疑惑,把不懂的問題都提出來;有的側重於聯繫生活,把其中一些哲學觀點應用於生活上。這樣一來,也就豐富了我的讀書方法。

我想,以後我也應當學會在書中找問題,不斷思考,並應用於生活上,而不再是爲了讀書而讀書。我期待着讀完《蘇菲的世界》能帶給我更多精彩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