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書筆記>

蘇菲的世界讀書感想

學問君 人氣:1.15W

《蘇菲的世界》用哲學思考着世界,在我們的世界用心過好每一天的生命。歡喜也好哀愁也罷,學着自己書寫自己的生命哲學華章。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精心整理的蘇菲的世界讀書感想,歡迎大家閱讀與學習!

蘇菲的世界讀書感想

【蘇菲的世界讀書感想一】

放假在家,隨手在書架上取來一本書,坐在窗邊,品一口茗茶,偷得半日閒。這是一本出版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書。當初是以一本休閒小說購買的,讀後才知道這是一本哲學啓蒙書,她用深入淺出的文字向我們讀者展示了哲學從古到今的發展歷程。一直以爲哲學是比較枯燥乏味的,但《蘇菲的世界》一書卻截然不同。《蘇菲的日記》和其他厚重的令人傷腦筋的哲學書不同,讀它更像是讀一本偵探小說,讓人不自覺地跟着蘇菲去思考,去探討一個個哲學問題,去拜訪一位位哲學家,瞭解他們,走進他們的世界。這本書的內容廣,但並不紊亂,書中內容分成許多章節,每節題目都點出了該章節內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節內容都會闡述幾個問題。這樣的分節使人讀後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它在向讀者講述哲學的同時,運用了生動的語言來描繪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使讀者閱讀時產生一種追逐和渴望知道答案,瞭解哲學的心情。

故事是由一個快滿15歲的小女孩蘇菲接二連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開序幕,“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這些看似很普通的問題卻蘊涵着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蘇菲在彷徨中開始思索,並在她的私人哲學老師艾伯特的引導下進入西方哲學領域。蘇菲穿越時空,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瞭解;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她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認識包括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古登堡的印刷機……涉及藝術、科學、建築、數學等許多方面。和已成爲歷史的那些有着精闢的思想的大人物進行了一次心靈的談話,目睹了歷史又一次嚴肅的重演。看這樣一部作品,等於看到了全人類的文明。蘇菲的所到之處,處處凝結着文明的精華,彌散着哲學的氣息。至於近現代,艾伯特的“哲學函授課”包含了康德、黑格爾、弗洛伊德乃至於馬克思的哲學思想。看這樣一部作品,讓我看到了全人類的文明。在蘇菲的所到之處,到處都凝結着文明的精華。感受最深的是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故事。蘇格拉底,他的高明之處在於人能夠在談話中揭露人思想上的弱點,使其領悟哲學的真理。然而在公元前399年,他卻由於過於直言,被他曾指責過的上層人士送上法庭,以其“宣揚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處以死刑。本可以懇求陪審團手下留情免於一死,但蘇格拉底沒有這樣做,因爲他知道即使到了生命的結束也要堅持真理。他重視良心與真理,敢於爲了真理而戰,爲了真理而犧牲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看過之後,我已經不僅僅是學到了一些東西,更重要的是心靈的震撼。看這樣一部作品,等於看到了全人類的文明。蘇菲的所到之處,處處凝結着文明的精華,彌散着哲學的氣息。在這樣一本小說裏,包括了整部西方哲學史,本身就極具魅力。一直覺得哲學是一門虛幻而不切實際的學問,生澀難懂,但其實一直是我不瞭解哲學。這本小說系統地涵蓋了各種哲學思潮。隨着小說人物在書中不停的追逐和尋求劇中謎團的解答,越來越深入的使我瞭解到以前不感興趣的西方哲學史。

一直以爲哲學是一門不切實際的學問,讓人敬而遠之。可是當我讀完全書後才發現哲學其實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哲學是“關於天底下每個人都關心的一些問題的學科”。哲學所要解決的都是還沒有科學方法可以證明的問題——諸如善與惡、美與醜、生與死、秩序與自由等。我認爲哲學不是科學,因爲它沒有什麼精確的公式來計算、來衡量。哲學是對未知事物或不確切認識的事物的假設性解釋,是追求真理的開路先鋒。在我們的這個世界,僅有科學而無哲學,僅有事實而無洞察力和價值觀,是不能使我們免於浩劫和絕望的。科學給予我們知識,然而只有哲學纔給予我們智慧。心裏面想的還有很多,但不知道怎麼來更加明白的'表達。也許只有我們自己親身讀了此書後才能和我一樣感受到《蘇菲的世界》帶給我們的震撼!

【蘇菲的世界讀書感想二】

《蘇菲的世界》以小說的形式,透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14歲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講述了西方哲學史的發展過程。由前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里士多德、笛卡兒、黑格爾等人的思想都透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並配以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解釋,引人入勝。

它是一本哲學史小說,更是一種自我世界的體驗,某種程度上,卻也是一個自我世界的折射。

本書雖說是哲學史的介紹,但並不是很側重哲學思想本身,書中對關注更多的是哲學的一些基本問題,如我是誰,世界從哪裏來,上帝是否存在等。然後對學派或者哲學家也沒有過多探討,更多的是在介紹他們基本思想的前提下,告訴我們應該怎樣的去進行哲學性的思考。最後,對於每一個階段的哲學思考,作者都會用容易讓人理解的例子來闡釋怎樣去理解並哲學性的思考。

但如果本書只要表達這些,我想作者也沒有必要安排如此曲折的情節。作者採用的手法與其說是想引人入勝,讓哲學史的介紹不顯得枯燥,更不如說是爲了激發我們對哲學的興趣,讓我們像哲學家一樣思考。因爲本書小說的情節不就正是一個最好的哲學基本問題嗎?一個關於是否存在的問題。

或許,某種程度上,蘇菲的世界就是我們的世界,或者更確切的說,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也許就是我們的世界。

蘇菲和她的哲學導師是少校寫的書裏虛構的人物,少校用這本書來作爲給他女兒席德的15歲的生日。而這一真相在講到柏克萊等經驗主義學派時向我們揭示。然後後面更離奇的是蘇菲從書中走出來,來到了少校的世界。這些看似離奇的情節引發了我一系列的思考。

我們不防採用像《盜夢空間》裏夢境的層次一樣來定義世界(正如書中說的蘇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

蘇菲和她的導師艾伯特的世界作爲第一層,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作爲第二層,本書的作者喬斯坦•賈德和我們的世界作爲第三層。是否有第四層我們暫且放一個“?”。

先假設我們站在蘇菲的世界,即第一層世界,那我們也會像喬安的爸爸一樣,在聽到艾伯特說我們並不存在時感到憤怒。因爲我們覺得我們能感受到一切,我們用手拍桌子手會疼,我們經過一生那麼多年的時間。但事實證明,它們只不過是少校的思想產物,它們所謂的感覺不過是少校給予它們的讓自己以爲自己存在的“形式”,也就是少校先給了它們存在的“理型”。但後來蘇菲他們是怎麼意識到自己其實是不存在的呢?

我們注意到作者在安排這些情節時,是在教我們怎樣去使用哲學性思考。如,蘇菲是虛構的是在介紹柏克萊等經驗主義時才告訴我們的。這不正證明了這一理論嗎?這時的哲學是懷疑,不能證明的並不代表不存在,就像蘇菲並不能證明她是虛構的,她一直以爲她是存在的,但事實確實她是虛構的。回到我們剛纔說的,蘇菲是怎麼意識到自己其實不存在的呢?這要結合當時給我們介紹的哲學思考,這時的哲學提到的是,我們並不能證明上帝是否存在,因爲上帝不會以“超自然”的法則來向我們顯示,於是我們沒有超自然的感官經驗,就不能證明上帝存在。同樣,我們也不能證明上帝不存在,也就是說說上帝存在和不存在其實都是迷信。

於是,作者利用這一觀點,讓蘇菲有超自然感官的經驗,比如讓各種童話人物出現,還有從一開始就有的席德的爸爸的各種“超自然”法則的把戲,然後蘇菲他們再借着哲學性的思考從而證明了自己的不存在,或者說他們世界的上帝——少校的存在。

然後,我們站在第二層世界,也就是少校的世界。他們會怎麼看呢?他們同樣也會認爲他們是存在的,他們也會知道蘇菲是不存在的,因爲蘇菲就是他們虛構出來的。但他們真的存在嗎?如果站在第三層,也就是現實層的我們當然知道,因爲少校不過也是作者虛構出來的。

但,少校他們知道嗎?他們不知道,因爲作者還沒有讓他們經歷“超自然”法則。他們不能獲得這方面的感官經驗,不能由此證明自己是不是存在,或者他們的世界有沒有上帝——作者的存在。但是,或許以後少校會意識到他自己是不存在的,就像艾伯特說的,或許少校也只是另外一個人虛構的人物。如果少校認爲自己是存在的,認爲自己就是最高層,那他怎麼樣也不會想到自己虛構的蘇菲會來到自己的世界,如果第二層世界是最高世界,那麼蘇菲在這一層的出現當然就是屬於“超自然”法則的了,那麼這一事件就屬於離奇的了,所以作者在這裏安排這一看似離奇的事件不就說明了,這一切只是作者創造的,所以作爲少校虛構的蘇菲可以出現在少校的世界裏。我想,接下來要發生的,從那條船自己解開繮繩開始,到蘇菲慢慢的去影響第二層世界,少校在慢慢經歷了這些“超自然”法則,有了這些經驗,經過哲學的思考可能也會發現自己是虛構的吧。

最後回到第三層世界,也就是我們現在的現實世界,你還會肯定自己的存在嗎?會不會到最後我們才發現其實我們的世界就是蘇菲的世界或者少校的世界呢?我們不能肯定,我們不知道我們是否存在,因爲我們不能證明我們所處的第三層世界是否是最高世界,即是否有上帝存在於我們之上,蘇菲他們弄清楚了自己所處的第一層不是最高世界,因爲她的世界都是少校的思想,或者說上帝——少校存在於蘇菲世界中,這一世界不過是少校“理型”的一個影子。而蘇菲之所以知道了這些,是因爲她有了少校給的“超自然”法則體驗以及自己哲學性的思考。

少校沒有弄清楚自己所處的第二層世界是不是最高世界,雖然他的世界都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作者的思想,但作者並沒有給他“超自然”法則的感受,少校感覺的一切都是那麼合理,一切都是那樣在那兒的,或許蘇菲的出現會讓他慢慢意識到自己的不存在吧。但我們不也一樣嗎?我們不是很像少校嗎?但我們卻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少校,我們也覺得一切都是那麼的合理,我們也覺得我們是存在的,我們會以爲自己就是最高層世界,我們會否定上帝的存在,就像蘇菲的世界裏喬安的爸爸不太會承認少校的存在一樣。但這是否就說明上帝真的不存在呢?或者說我們真的存在呢?

我們不禁就想問這樣的問題,世界從何而來,我們是誰?我們存在嗎?上帝存在嗎?然後就有了那些哲學史,有了從自然觀到人本主義的思考,哲學研究了這些問題,但並沒能給出這些問題的答案,事實上哲學也給不出這些答案,因爲哲學本身已經否定了自己能給出答案。但這看似矛盾的說法是否就讓哲學沒有意義呢?不,哲學的意義其實就出現在這些矛盾的思維中。或許就像書中開頭說的,我們不去關注那些哲學家得出了什麼答案,而是去看他們怎麼思考的。因爲哲學家對上述哲學基本問題的回答都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確實無法證明那些答案,但我們在研究那些問題中採用的方法卻是我們值得關注的,就像黑格爾說的,這些哲學性的思考,會朝向人類有利的方向的發展,我們會變得越來越瞭解自己。就像書中說的,哲學雖然不能回答上述問題,但至少我們可以順着兔子的毛皮往上爬,越來越多的看到外面。

或許,在某種程度上,蘇菲的世界就是我們的世界。你怎麼認爲呢?那就像哲學家一樣思考吧。

【蘇菲的世界讀書感想三】

文學是無數的語言文字拼湊而成的藝術,科學是無數的定理定律組成的知識體系,美學是無數人對現實的感覺所組成的審美意識,而哲學,我覺得它是無數個世界的概括與總結。

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會談到哲學,也很少有人會去研究哲學。在大學裏有那麼一句話:選擇哲學,等於待業。這句話說明了哲學這條路是條死衚衕。在以前我對哲學從來就沒有任何的概念,從不知道哲學是什麼,也從沒接觸過,但在初中的時候我第一次認識了哲學。在一次演講中我選擇了《蘇菲的世界》作爲題材。閱讀了它之後,我總算明白哲學其實並不是那麼的陌生,其實生活中無處不在,不論是文學、科學、美學等等它們都有哲學。

印象最深的就是開篇蘇菲收到了一封信,裏面只有1個問題:你是誰。從這個問題它就把我帶進了哲學裏。你是誰?多麼奇怪的一個問題。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這個看似非常簡單,卻又似乎永遠也沒有答案。我是王憶瑋?還是說我是一個生活在銀河系裏的太陽系裏的地球上的中國浙江杭州的人?但是叫王憶瑋的人在這個世界上不知道已經有了多少個,在未來還會出現多少個,他們都叫王憶瑋,但是就是我麼?而在杭州又有成千上萬的人他們又可以替代我麼?答案顯然不對。在思考了很久以後,我只能回答說,我就是我,除此之外找不出任何的詞彙來說清楚“我”到底是誰。就這麼一個問題,便把我吸引進了哲學的世界裏,它是多麼的神祕,多麼的有趣,我似乎永遠也摸不透它……

在書中我分清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我認識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黑格爾,笛卡爾,佛洛依德等等著名的哲學家。記憶中最有趣的一句話就是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所說的一句話:Cogito, ergo sum。這是法語翻譯成中文也就是: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根據字面上的意思很容易理解。意思就是因爲我思考所以我存在,可是笛卡爾爲什麼要說這麼一句話呢。笛卡爾是當時懷疑論者的代表人物,他懷疑世界上的每一樣東西,但有一件事情是他絕對肯定,那就是他一直在懷疑。也因爲他一直在懷疑,所以他一定是無時不刻的在思考,而因爲他必然是在思考的所以他也一定是一個思考的存在者。用他自己的話來講也就是那句,我思故我在了。

但是這個時候我又有了新的疑問,爲什麼思考的就一定是存在者呢?不思考難道他就會從這個世界上消失麼。之後我便用我哲學的頭腦解開了這個疑問。

因爲如果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卻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想,那無疑,他和一具行屍走肉是完全沒有區別的,也只有當自己在不停的思考當中,生活才變的有意義,而世界也將會承認這一個思考的存在者。

剛解決一個問題,不自覺的,我的腦海中又跳出一個問題,難道只要思考了,存在了,生活就一定有意義嗎?那爲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想要自殺,想結束自己的生命呢。他們並沒有感覺這個世界有意義,他們是厭倦了這個世界。

所以我覺得並非只要思考,那生活就是有意義的。記得在書中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天早上一家三口吃完了早餐,媽媽便轉身去收拾碗筷了,就在這時,爸爸突然飛了起來,懸在了空中,僅有2歲的孩子看見了什麼表情也沒有,但是當媽媽轉過身來的時候卻嚇的暈倒了。

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呢?只是因爲孩子並不知道萬有引力,他不知道人在正常狀態下不會飛,但是媽媽知道這一切,她已經習慣了這個世界,接受了這個世界。而孩子他什麼也不知道,他最多隻會好奇,爲什麼爸爸飛起來了,媽媽沒有飛。他只有一顆好奇心。但是現在的大多數人都早已習慣了這個世界,不會願意多費精力去思考那些費腦筋的問題,所以他們總是過着千篇一律的生活,而對於生活條件差的人,自然就會產生了厭倦的心理。如果當世界上每一個人都願意接受這麼一個世界,不願多加思考的話,那這個社會也就將停止發展。而當我們帶着一顆好奇心去思考時,我們自然會明白得越來越多,而這個世界也將加快腳步發展。

我原本以爲哲學是一門完全不切實際的學問,一門無趣乏味的學問,但是當我讀完整本書之後,我才發現,其實哲學是最貼近生活的,它就是關於每個人心中的問題的一門學問。只有哲學纔可以開啟每個人心中的那個世界,只有哲學纔可以解釋我們心中的那些“善與惡”、“美與醜”、“生與死”……

而當它在開啟我們心中的那個世界的同時,也融入了我們每個人的世界,成爲我們各自世界中的那株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