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2000字>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2000字

學問君 人氣:2.36W

你們讀過《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後,能寫一寫自己的感悟嗎?在寫之前,小編給你們一篇《萬曆十五年》讀後感2000字範文你們看看,看一看別人是怎麼寫的,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2000字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2000字

讀完《萬曆十五年》花了我近兩個月時間,剛開始讀的時候覺得很燒腦,一大堆的經濟學推理,繁瑣又繞彎,加上黃仁宇先生的語言很西方,着實有點難讀。但是,隨着閱讀的深入,我慢慢被吸引了,讀到最後就不捨擱下。此書主要以萬曆十五年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等六個人的言行爲基點,從技術的角度分析大明帝國這個封建王朝氣數將絕的必然性。全書分七章,每一章介紹一個人物,加上“神宗實錄”、1619年的遼東戰役等附錄,書的篇幅應該不算長,但其中的觀點讓人耳目一新,所觸及的歷史問題如冰山一角般開始引發我們的關注和思考。

通篇讀完,感覺此書的特點有三。第一個特點,顯微鏡式的鋪陳,望遠鏡式的立意。黃先生以六個人物爲切入點,用極其細膩的筆調敘述他們的故事,其中有制度規定的情況、社會環境的情況、個人內心活動的情況,透過一點點歷史痕跡,庖丁解牛般的深入進去,我們順着他的筆尖分明洞察到400多年前那個王朝的真實生活。萬曆皇帝本是一個勵志、勤勉且自律的青年,但在他登基十五年後卻完全頹廢成另一個人,這種轉變是什麼原因呢?書中給出了完全令人信服的答案。從早朝、午朝儀式到奏章的批閱,從張居正之死前後朝廷官員的反應,從萬曆成人前後心態的變化,從張居正改革對社會神經觸動的情形,從萬曆宮廷生活的.改變……每一個細節都有深層的分析,有鬥爭,有機變,有威嚴,有道統,也有人性,正如書中結尾處所寫:“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枕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進階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於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wu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徜徉在黃先生的語境中,我們感受到了歷史的必然,同時激發了我們的惋惜和同情。

第二個特點,經濟學角度分析歷史。中國的歷史書要麼按時間順序、要麼按人物及家族、要麼按政治事件來構架,對經濟的歷史也多就現象說現象,方法老一套,跳不出固有的框框。而黃仁宇先生則用經濟學(主要是現代經濟學)觀點去敘述歷史,解析政治。書中有多處用大量的語言分析了明朝的財政制度、稅收制度、分配製度以及勞役制度,指出這些制度的缺陷和侷限性,透過技術層面層層剝繭式的分析,將每一個歷史事件解剖開來,讓我們看到歷史必然的蛛絲馬跡,可謂透徹!比如在敘述海瑞任南直隸巡撫時所幹的與他的罷官有直接關係的一件事時,就運用了經濟學的解析。基於明朝的財政制度,因爲缺乏有效的貨幣制度和商業法律,造成高*貸橫行,農民田產越來越集中到富戶和權貴手中。而海瑞基於自己的政治理想——“限制富戶過多地佔有土地、縮小貧富差別的願望”,想“干預轄區內的農田所有權”,以一己之力對抗強大的地主階層,甚至義無反顧的直接拿對他有救命之恩的前朝廷首輔徐階開刀,最終遭到大量的官員集體彈劾。恰恰是因爲海瑞的政治理想與當時經濟制度的衝突,使海瑞在執政時期的具體操作上走向了仕途的終點。再比如,在講述述戚繼光的故事時,作者是懷着深深的惋惜情緒的,而這種惋惜正是在經濟學角度的分析中透露的。戚家軍在抗擊倭寇中無疑是成功的,但他的成功完全依賴於他個人超凡的軍事天賦和高超的社會活動能力。明朝的兵役制度和軍隊補給制度是一元化的,即士兵的來源由固定的軍戶提供,每戶出丁男一人,代代相傳,武器和糧餉亦由固定的地方政府提供並負責運輸,也就是說兵員質量、武器質量和糧餉供應沒有統一的標準和保障,其軍隊的戰鬥力自然不行。在當時時局的特定情況下,戚繼光才橫空出世,憑着與張居正、譚倫等進階官員的私人關係,打破當時的制度自招士兵、自制武器、單獨供應糧餉和官兵的工資,建成“戚家軍”,在抗擊倭寇中名揚天下。平息倭寇後的戚家軍則每況愈下,最終因爲與當朝的經濟制度嚴重衝突而黯然解散,而戚繼光也遭罷官,於萬曆十六年初在寂寞和淒涼中去世。

第三個特點,語言西化。初讀此書,甚感吃力,主要原因就是黃先生的語言很西化。“中樞的大廈坐落在無數含糊曖昧所疊砌的基礎之上…”“一個有教養的人對家人父子具有感情,那麼他也不得不盡力使其他人能獲得他們的需要和發揮他們的情感了。”“一個必然的結果,即政府對民間的經濟發展或衰退,往往感到隔膜,因之稅收和預算不能隨之而增加或減縮。”“一個具有高度行政效率的政府,具備體制上技術上的周密,則不致接二連三地在緊急情況下依賴於道德觀念作救命的符籙。說得嚴重一點,後者已不是一種好現象,而是組織機構違反時代,不能在複雜的社會中推陳出新的結果。”……書中這樣的話語很多,語言結構、詞語的順序、語句的長短都是西方的味道,其思辨方式也更抽象化,在漢語言的環境下讀之當然會感吃力。但也因爲此,讓我們不得不佩服黃仁宇先生,他生於大陸,曾在國*黨軍隊中當過上尉參謀,退伍後移民美國,獲密歇根大學歷史博士,以歷史學家、中國歷史明史專家而爲世人所知。1976年,58歲的黃仁宇用英文寫成了《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後經他自己翻譯而成《萬曆十五年》,於1982年在大陸出版。一個旅美華人,用英文寫作如此深奧的歷史書籍,不得不佩服他超凡的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

《萬曆十五年》讀後的感想很多,啓發點很多,多到不知從何處捋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書中的不少觀點確實有耳目一新之感,其中最主要的觀點有大歷史觀、官員的陰陽人格、道德治國等。大歷史觀是黃先生宣示的主要觀點,在書的附錄裏他專門附上了一篇《<萬曆十五年>和我的大歷史觀》,大概意思是,我們研究歷史要跳開一百年、幾個世紀甚至更長時間,立足於歷史長河之中,而後身臨其境般進入歷史時點,再來審示其中的是非得失,以達到審古鑑今的目的,用他自己的話概述就是“從技術的角度看歷史”。黃先生闡述的明朝官員的陰陽人格觀點很有開創性,他主要從萬曆年間的張居正、申時行、李贄等人身上去研發,指出了陰、陽的表現,也分析了原因,耐人尋味,由此我們縱覽明朝中後期直到全清一朝的官員,陰陽人格更是盛行,對這種現象和根源分析很有現實價值。黃先生對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以道德代替法律的問題是持批判態度的,他的立足點是西方文明的先進性,主張應充分利用西方的經驗,當然他一再強調不是要否認全部的中國文化,他的態度是懇切的,但我想黃先生應該用他的大歷史觀再去考證一下中國幾千年盛行道德代替法律的存在性以及孔孟“仁”學的時代性。

無論如何,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爲我們研究歷史開闢了新視角,探索了新方法,同時又極具時代借鑑價值。如果有人想讀歷史,這本書是我第一個要推薦的。下面引用兩個老外的話來結束我的讀後感: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卡林頓·富路特:“這本書資料豐富,論證詳實,對中國的發展道路做出了鞭辟入裏的分析和論述,絕對屬於上乘之作。我不知道還有哪本書比得上它。”

美國著名作家歐蒲臺:“這是一本奇特的書,它引人注目,發人深省,卻也帶有一點神祕的溫和氣息,恰如本書的主角——明朝的官僚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