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書筆記>

皮囊讀書筆記

學問君 人氣:6.29K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皮囊讀書筆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皮囊讀書筆記

皮囊讀書筆記1

《皮囊》像是紀實文學,寫作者和周圍比較親近的人,讀的過程還是很震撼和感慨的。蔡崇達善於觀察人,挖掘和思考皮囊表面背後的人心,下筆比較狠,不虛僞,不做作,用最準確鋒利的詞彙去形容人性最本質的美麗與醜陋。這種深挖也包括對他自己。這裏有非常冷酷,不近人情,話糙理不糙的阿太;有面子勝於一切的母親的“從沒表達過,也不可能說出口的愛情”;有文弱書生的作者和滿口髒話,江湖老大,後癱瘓任性如孩子的父親之間細膩柔情的父子情深;有重症病房裏渴望生命,與死神角力的凝重,與機智幽默輕鬆(讀的時候笑出聲)的反差,以及聖誕節夜空綻放的最溫情的禮花;有作者發小、同學的故事,各種爲夢想的期許,與命運的抗爭…… 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都烙刻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題目是《皮囊》,作者更多的是在寫皮囊裏偶爾發出亮光的靈魂(心)。—小青龜

蔡崇達的《皮囊》,讓我看到了一副似變而非變的皮囊和在皮囊下那些活脫脫的現實中的人和心。看到了那些爲生計而掙扎的那代人(父親、母親爲代表),以及爲前途而奮鬥的年輕人(蔡本人),他們的生活狀況,愛恨離愁,生死觀想,喜怒哀樂,幸福時光,怏怏不悅,夭矯婆娑,日夜罔替,點滴接連。真實,切身,肯綮,刻骨,銘心……—老兔子

皮囊讀書筆記2

很偶爾在浩瀚如海的書城裏挑選着下一本書,也是很偶爾地看見了這本蔡崇達老師著作的《皮囊》,書名讓我頗有點感觸,是因爲曾經某人給我說過類似的話,人其實都是一副臭皮囊。當時我雖有同感,但卻感受不深。今天特別想看看這本書裏是怎麼豐富這副臭皮囊的。

兩天看完這本書,樸實真摯的語言讓我很想一口氣讀完,讀完卻又不知道該怎麼寫這個讀書有感,因爲自己的很多感慨都是建立在蔡老師刻畫的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和生命上,而我卻沒辦法重述這些樸實無華的故事,所以就有一種很多有感無處釋懷的感覺。就像很多知名人士給予這本書的評論一樣:感性分陳血肉人生,會不自覺卸下日常冷漠的皮囊,感同身受,因爲當中,都有着普通人就會有的閱歷或感悟,所以共鳴。

皮囊從作者的阿太說起,一位有着極大韌性和堅毅的老太太,她就是活到99歲,經歷了白髮送黑髮,嚐盡世間悲歡離合的作者外婆的母親。她經歷過很多在外人看來有點無情或冷酷的事情,她總是說,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有太多人都不理解,只知道她一直在倔強地活着,但直到某一天她帶着這股子倔勁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她給親人說,她終於沒有了皮囊這包袱,來去自由了,如果想她了,她就去看他們。那一刻作者才明白阿太的生活觀: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了。

作者寫到他的父親,從父親爲養家而離家奔波,到看似體面地回到家鄉,再到把流血流汗換來的積蓄來建一棟讓母親和子女都體面的石板房,父親揹負的已經不是他一個人的皮囊,而是滿載着一家人的期許,這個肉體早已開始臃腫不堪,而隨後父親小生意的一次次失敗,也開始慢慢摧毀了一位同樣堅毅的老人的心,像褪一層皮一樣,焦慮、沉默...終於在歲月的濁蝕下中風倒下,曾經的石板房也因爲家庭原因拆掉了一半。這就像把父親曾經身上揹負的最大的期望擊碎一樣殘酷。而此時,母親這個瘦弱的身軀肩負起了這個看似沒有希望的家庭,母親皮囊中除了倔強還有傲氣,她想過用老鼠藥解決自己,每當熬不過去的時候都有對生命的動搖,但是她不甘心,不服氣,就在她辛苦攢了幾年錢之後,她堅決要求要用這點錢重修父親曾建起來的石板房,這一舉動讓現在的我特別能理解父母這一輩擁有超越任何一代的面子和自尊,他們覺得這就是活下去的一口氣,母親就是要在房子建起來的那一刻推着偏癱的父親給全村人體面地說:到時候來家裏坐坐。作爲子女能做什麼,好像只有支援纔是他們生命最大的動力。你有必要和他們爭執這些錢究竟是放在股市裏賺錢還是建個石板房賺錢的問題嘛?你忍心和他們討論這些錢是不是應該留下來給我做嫁妝的事情嘛?父母的錢終究就是父母的錢,只要他們用在身心健康之處,樂在其所就好。就像作者的父親已經被醫生認定無法康復的情況下,每天還在用自己堅強的方式建立一套矇蔽自己的虛幻秩序的時候,可以想象這一幕對於這個飽受磨難的家庭來說,應該比什麼都開心,至少父親沒有放棄自己,他在嘗試着快樂地活着,所以有時候享受這種虛幻比無情的嘲笑、激烈的爭執更好。

這本書裏還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女子,就是張美麗,人如其名,一個美麗開放的女孩,但是在八十年代初,社會嫉妒美麗,更無法接受開放。她因爲追求一份浪漫的愛情,而被整個村唾棄爲生活不檢點,最後逼得只能私奔。之後的故事如電視劇一般狗血而接地氣,女孩在外打拼開回來全村人鮮有見識過的高檔汽車,身着高檔服裝,面帶精緻妝容,頂着那時代還覺得難以啓齒的離婚頭銜,帶着很多錢回到這片曾經拋棄過她的土地,她爲什麼還回來,她是不是要證明她還是曾經的她,只是現在過得很好。她在村裏開了幾個酒樓,給學校捐贈,但是村民表面的刮目相看背後仍然是她曾經的故事,最後這個奇女子的經歷也很坎坷,結局也是意料之中地淒涼,最終她倒在了親人的不理解,村民的言語暴利,社會的不接納之中,這種輿論暴利現在社會更多,有多少人因此得了抑鬱,又有多少人因此而輕生,他們的皮囊裏除了負擔着自身的肉體,還附帶着周圍千千萬萬和自己有關甚至無關的肉體,舉步維艱,終有一天要撐破皮囊。

香港阿小拉風的出場,震翻全場人的氣勢,這種招搖迅速區分出了看不上他作風的保守派和願意爲他甘倒塗地的馬仔派,最終保守派挖空心思的孤立,馬仔派的各種形式的膜拜和溜鬚拍馬,最終的結果是怎樣,雖然是一羣孩子之間簡單再不過的故事,卻道出了現在社會的很多人性,若干年後,香港阿小的眼裏,保守派和他毫無交集,從此陌路;馬仔派,永遠也只能用來跟着,因爲這輩子即使他自己有多無能也瞧不起這些人;他最佩服那個曾經幫助他,給他很多諫言,真誠對待他卻又不和他同流合污的那個人。

天才文展的結局,也同樣讓人唏噓不已,一個初中的少年,先天兔脣,家庭給他帶來了與生俱來的超強的自尊心,他也恰巧把這點運用的特別好,他學習很好,在各個方面都要體現出他的領導姿態,每件事都具有很強的目的性,但是還是有人嘲諷他的缺陷,他自信地說:因爲他們意識到沒法在其他方面超越我,所以才做這麼惡意的攻擊,但我不會低下身去和他們計較,我知道,只有比他們水平多出足夠的高度,他們纔會恐懼到敬畏我。我意識到,文展內心始終是要獲得大家的敬畏而不是發自內心的欽佩,所以那些對自己某方面極度自卑而產生的鬥志有時候想想是挺恐怖的,因爲他往往充滿了仇恨。最後的文展爲了生活不得不爲其低頭,做着他曾瞧不起的工作,回到他曾經誓死也要離開的故土,看着他微駝着背,疲憊地警惕着看着你的時候,再也沒有那個充滿攻擊性的眼神,卻而代之的是冷漠,也許是對自己的冷漠。其實冷漠也許正是失落、怨恨;對自己的無奈、不甘心,種種複雜心情最好的遮擋物,畢竟冷漠至少還能給自己留下一絲絲殘存的尊嚴和傲氣。

引用蔡老師的一句話作爲結尾吧:我們都是,既失去家鄉又永遠沒辦法抵達遠方的人。

皮囊讀書筆記3

閱讀這本書的這段時間,剛好是我作出了第一次重大抉擇的時候。之所以喜歡它,是剛好在這本書裏遇到了我自己——厚朴,那個熱血青年,那個從小被父親灌輸的概念就是世界只有一張地圖那麼大,在作者的影響下執着的嚮往北京奈何家庭條件不允許,直到臨死前還打算去北京治病,其實,這個人除了滿身幹勁行動力極強之外,什麼東西都沒有,全靠誇張的譁衆取寵博取大家眼球,組建的‘世界’樂隊也是雷聲大雨點小,是個半吊子無疑了。

可是這難道不是我嗎?懦弱,膽怯,糾結……曾經我也迷茫過,懷疑過,否定過,總是顧慮太多,父母也總是礙於那副面子而覺得半途而廢是不光彩的事,沒法跟親朋好友交代,但無論怎樣,這一次我終於是真正做了一回抉擇,終於和過去的自己反叛了一次!知心的朋友們也勸過我,作出這樣的決定是否正確?有沒有一天我會後悔?但至少現在,我不後悔,我做的是讓自己快樂的事情,而我,也需要長大,需要學着去生活,而不是永遠以理想和責任爲藉口活在他們所想要的世界裏,我,也想要去自己的‘北京’闖闖!

皮囊讀書筆記4

是順着李敬澤的序開始讀的。序寫得好,尤其是捕捉到的失父的傷心,竟然也成了我全書閱讀的惟一淚點。我知道,共鳴應歸功於作者的喚醒,這是一部不想讓人們遺忘過去的書,它也許達到了本應的目的,其暢銷程度或許堪比對岸的吳念真,二者有某些的共通,比如都是生者對逝者的追述,但也有明顯的不同:吳念真的文字感受不到價值評判,但《皮囊》有,讀罷會覺得心裏的那種不好受,不是因爲情節的,而是因爲人性的。它只是在重複着每個人都有的人性的弱點,不僅是人性的,還有文化的。

它理所當然地接受了中國文化中剿滅人之快樂的“無物之陣”,魯迅在創造這個概念的時候,描摹了一個想衝出鐵屋的人,他把投槍擲向了所有他能看到的“敵人”,然而他所看到的不過是幻像,他一個也殺不死,最後倒下的只是他自己。然而那些敢拿起投槍的人是錯的嗎?如果世間給他一點溫暖,又會是怎樣的一種可能。可惜這本書的意義表達比“死”還冰冷,起碼給我的是這種感受。於是回想起路遙爲什麼偉大?因爲他描摹的人生再悲傷,還是能夠感覺到他那顆暖的心。

皮囊讀書筆記5

最近,看了蔡崇達的《皮囊》,順便上網找了他的資料,發現他有這樣一句名言:“走向自己的內心,是通往他人內心最快最本質的路徑”。我想,這應該是他在這本書中,勇於解剖自己,將成長經歷中的種種困苦、迷茫、不堪,都赤裸裸地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根本原因吧!

這本書以作者身邊人的故事爲主要內容,其中的人物大都充滿悲劇色彩,只有作者蔡崇達算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者。

很多讀者評論,前幾篇寫作者親人的文章,非常細緻感人。但後幾篇寫朋友的文章看了讓人很不舒服,總感覺作者在朋友的故事中,透露出了一種成功者的沾沾自喜,甚至有一種小人得志的卑瑣和齷齪。

我對此很不認同。我在書中看到的作者只是一個被命運揠苗助長的早熟者。在面對偏癱父親和貧困家庭時,他茫然無措地被逼迫着向現實低頭,小心翼翼地算計着自己的人生,生怕走錯一步就會萬劫不復。

在命運面前,他只能用卑微的執着和隱忍與之博弈,結果他“成功”了,但他並沒能爲靈魂找到一條自由的出路。因爲他說,他並不知道要怎麼享受生活?他也不知道什麼纔是最應該珍惜和最珍貴的東西?

其實,作者的這些拷問,也是我們每個人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

阿太是書中第一個出場的人物,這是一個令人驚詫的老太太,她沒有文化,卻經常口出哲語。她99歲,但蒼老皮囊下包裹的卻是一個豁達、不屈的靈魂。

在作者的記憶裏,阿太是個心如堅石的老人。在女兒早逝時,她倔強地沒掉下一滴眼淚。在手指頭被切斷時,她表現得毫不在乎。但在她不慎摔倒,身體不能動彈時,她竟然哭了,因爲她認爲“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她覺得女兒的死亡,代表着靈魂掙脫了皮囊的束縛,迴歸了它輕盈的本質。而當她不能動時,她爲自己的生命被肉體拖住而感到悲傷。

這個智慧的老人,令我們這些整日爲滿足肉體慾望而奔波勞碌的現代人汗顏。

二、

在作者筆下,母親是一個充滿執念的女人,她柔弱的皮囊下,包裹着一個倔強的靈魂。

她在初嫁時,與丈夫一同許下了建新房的願望。爲了實現這個目標,她心甘情願地貢獻了自己的嫁妝;當丈夫不幸中風偏癱,家庭財務困難時,她寧願去撿爛菜葉餬口,也要將省吃儉用攢下的錢拿來建新房;當老房子面臨拆遷時,她仍執着地要進行房屋重建。儘管她明白,這種行爲徒勞無益,花掉的錢必將打水漂,卻依然不改初衷。

她好像一輩子都在爲建房子而活着,因爲她不服氣,她想用這種方式來維護殘疾丈夫的尊嚴,來保障這個貧困家庭在小鎮的地位。或許,她也是在用這種不可理喻的偏執表達着她的愛情宣言吧!

三、

父親的一生命運多舛,看起來像是個懦弱且無能的男人。

他年輕時因爲超生被開除了公職,在消沉了三年之後,去寧波當了海員,而後帶着掙來的錢,做過各種生意。中年時,他突然中風偏癱,將家庭的重擔推給了柔弱的妻子和年幼的兒子。

一開始,他充滿信心地試圖透過康復訓練來戰勝偏癱的身體,希望能重新掌控這具不聽使喚的皮囊。但慢慢地,他發現自己的肢體在進一步失控。他憤怒、恐懼、掙扎,最終他失敗了,他被皮囊困住了。於是,他放棄了,不再幻想重新扮演好父親的角色。恰恰相反,他迅速地退化成了一個孩童,常常用無理取鬧的方式來嘲笑自己的無能和失敗。

在與失控的皮囊搏鬥了8年後,他突然去世,但他的靈魂始終帶着些許不甘。最後,在神明和妻子的幫助下,他的靈魂終於得到了安息。

四、

張美麗是小鎮少年們的性啓蒙老師,但這具美麗的皮囊,卻承載了太多世俗的偏見和詆譭,最終脆弱的靈魂以自殺的方式脫離了皮囊的束縛。然而,她的靈魂並沒有得到世俗的諒解,她最終成了孤魂野鬼。

縱觀張美麗短暫的一生,只因年輕時追逐愛情,未婚失身,後來又離了婚。所以,在小鎮人的眼中,她就成了被妖魔化的狐狸精。儘管她後來經商變成了企業家,但仍然被親人和鄰里視爲污染小鎮風氣的妖孽。

在自殺前,她跪在宗祠門口,對天發誓,自己沒有作孽,她只是把她覺得美的、對的、喜歡的,都做成生意。但沒有人相信,因爲人們只相信他們願意相信的東西。

這個美麗的女人到底只是個小鎮姑娘,骨子裏充滿了對傳統和權威的敬畏和順從。她沒有能力抵禦流言蜚語的侵蝕,最後,只能白白做了舊傳統和舊輿論的犧牲品。

五、

文展是一個降伏了“兔脣”生理缺陷的小鎮少年,是一個從九歲就開始整理自己的中國歷史大綱的“天才”,是一個爲鍛鍊領導能力,每天組織小夥伴開展各種集體活動的初中生。他從小就見識非凡,有明確的人生方向。他厭惡小鎮,渴望融入城市,爲此,他深謀遠慮地進行自己的人生規劃。

初中畢業後,他如願考上了重點中專,急迫地將戶口遷出了小鎮。然而,讓他始料未及的是,因爲兔脣,他在學校遭到了嘲笑。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打擊,一直試圖用衣錦還鄉的方式重建往日的自信和驕傲。但最終,他失敗了,只能無奈地迴歸小鎮,過上了普通人的庸常生活。

而與之對應的是,從小被他啓蒙的作者蔡崇達,卻在多年默默的堅持和隱忍中,慢慢過上了他規劃中應過的生活。當兩人再次相遇時,這個驕傲的男青年在長久沉默之後問道:“你說,憑什麼是你?爲什麼不是我?”

但不管有多少不甘,天才文展終究還是泯然衆人了。不知道是有缺陷的皮囊束縛了他的理想,還是對“天才”的執念讓他不合時宜,無法腳踏實地。

六、

這是一個將hope(希望)寫進名字的人,他活得張揚、隨性。當作者務實又緊張地訓練自己與真實世界的相處能力時,厚朴卻走了一條截然相反的道路。

他參加各種社團;打工賺錢組建樂隊,並取名“世界”;頻繁更換女友……他說他想嘗試世界的各種可能。

當圍繞在他身邊的人,逐漸明白了現實的意義,紛紛離開他,各自謀求前途之時,只有他還一直活在對夢想的虛幻想象中,肆意地揮霍自己的青春。

畢業前半年,不向現實低頭的厚朴被學校勒令休學,開始了四處流浪的生活。直到最後,沒有朋友收留了,才被他父親接了回去。在家人的幫助下,他變成了一個小村莊的教書先生。

但他那用想象喂大的過度膨脹的理想幻象,卻成了他腦中趕不走的怪獸,摧毀着他的肉身和靈魂。在飽受折磨之後,他用自殺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我不知道厚朴是不是因爲太純真,所以纔會與現實格格不入,最終活成了一個悲劇。但我很贊同作者的觀點:“或許能真實地抵達這個世界的,能確切地抵達夢想的,不是不顧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熱,而是務實、謙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憐的隱忍。”

從書中或執拗、或虛妄、或務實的人物故事裏,我看到了每個人的不易和掙扎。在這本書的後記中,蔡崇達說,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或提醒讀者,“看見”自己,“看見”更多人。

其實,我們就像故事中的阿太、父母、張美麗、文展、厚朴、阿小等人一樣,都是帶着沉重皮囊在世間忙碌的靈魂。只不過有的人,爲了滿足肉身的各種理性和非理性的需求和慾望,不得不丟掉靈魂,甚至出賣靈魂,從此變成行屍走肉。而有的人,卻可以掙脫肉身的束縛,讓靈魂穿越時空,從此永垂不朽。

皮囊讀書筆記6

讀到厚朴時,我回想起了自己的青春歲月,我們年少時那個不是打着青春誰不瘋狂的旗幟,來揮霍自己短暫的青春歲月。

在蔡崇達務實和緊張的,計算一天睡眠需要多少時間,打工需要多少時間,還有賺學分和實習,厚朴卻在組建跆拳道社,舞蹈社,音樂團甚至幻想和女人在一起纏綿的幸福畫面,他活在自己的想象的世界裏。

厚朴在遵從父親告訴他一個故事,一個常青藤畢業生到某世界五百強企業面試,那企業的董事長問他,你大一干嗎了?那學生回答,用功讀書。大二呢?認真實習。大三呢?模擬現實試圖創業。你揮霍過青春嗎?沒有。你發泄過荷爾蒙嗎?沒有。然後那董事長就叫那學生出去,說你還沒真的生活過,所以你也不會好好工作,等補完人生的課再回來吧。

他不覺得這是騙人的,而覺得是真的並且很認同,以至以這個爲爲例來揮霍自己的青春,從此越來越迷失自己,找不到自己真正的人生方向,開始不斷的換女友,打架鬥毆,活在空想的夢幻世界裏不願放低務實自己,以至黑狗達打電話讓他勸勸厚朴時,他父親卻說,年輕就讓他折騰吧!那一刻他知道,厚朴擁有這樣的父親,他是很難在改變了。

在後面厚朴真的迷失自己告訴黑狗達,黑狗達告訴他他願意他會想辦法爲他像校方說好話讓他迴歸學校從新開始學習進而完成學業,但厚朴卻覺得這是看不起他,讓他恥辱,最終一步步在空想的世界裏崩塌崩潰,到最後自殺結束自己的一生。

這讓我看到身邊的親人和朋友的一句話有多重要,他有時候會改變一個人一生的人生軌跡,好比【人間失格】裏的太宰治,他因爲比目魚的不願坦白和坦誠,而是用高姿態告訴太宰治如果你好好聽話,我會願意幫助你的,而不是直接告訴太宰治如果你能去學校上學,你家裏會承擔你未來的生活費和學費,但他沒有直接說明,導致在這裏改變了太宰治未來的人生軌跡,厚朴也因爲父親常說的青春是需要拿來折騰的,從而改變了厚朴的一生。

這是一本認清自己現狀和認識自己內心的書籍,願我們從這本書中看清自己,未來更有意義的感受生活。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言一句二月寒,良言它會像指明燈一樣,爲前進的人照亮正確的人生方向,惡言同樣也會把人拉像最深的地獄,更甚至會改變一個人一生的人生軌跡。

皮囊讀書筆記7

讀到天才阿展哪裏我也沉默了,一個天才擁有一個缺陷兔脣,他透過自己出色的高標準和領導力,讓一幫小朋友臣服與他,但他卻只是把他們當做鍛鍊自己的試驗品,久而久之他的性格也養成了自己自私的個性,他如願遠走他鄉上學,但他卻用扭曲的思想看待自己的故鄉甚至痛恨,一輩子都不願回來,蔡崇達怕被他那些負面的情緒影響,開始遠離他。

但天才阿展最終也沒能如願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是蔡崇達努力過上了。

是啊!我們可以理解他的利用,但不能理解他的自私和對故鄉的仇視,更不能扭曲自己的思想,同時一個人就算是天才,也不能太過於壓迫自己,期間讓我聯想到現在的孩子們,他們生活在這個時代的確有壓力有壓迫,但再大的壓力和壓迫也要一步步來,如果太過於在意和緊繃會讓我們變得功力和自私,最終浮躁。

甚至在出現一些打擊時,心裏的安全防線會全數崩塌,有的心理強大的會再次站起來,不強大的可能會一直消沉下去,甚至有的還會選擇自殺,這也是現在這個時代的通病,爲什麼平時很乖很聽話的孩子,不知道什麼原因就自殺了的原因和罪魁禍首。平時父母對他們的要求和自己對自己的要求,把他們壓的太累了,以至出現在一些挫折他們軟弱的內心就承受不住了,所以只有選擇離開。

皮囊讀書筆記8

選擇《皮囊》這本書,大概是因爲作者蔡崇達。一次偶然的機會,曾聽過他的講座,講座的具體內容已記不清,但對於那一系列頭銜卻記憶深刻。曾任職於《新週刊》、《三聯生活週刊》。24歲擔任《週末畫報》新聞版主編,27歲任《GQ》中國版報道總監,現任《中國新聞週刊》主編。一個80後,從記者一步步做到主編,年少有爲,蔡崇達本身就是一個奮鬥勵志的榜樣。出於一種崇拜的心理,我開始閱讀《皮囊》。

在書的封面,有這麼一句話,“這些刻在骨頭裏的故事,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書中的故事,關於親情,關於故鄉。那些問題,關於人生,關於活着。其實這些都是我們每個人需要面對的問題,但因爲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所以在差異中又存在着共鳴。

書中寫的最好的,讓我印象最爲深刻的,就是第一篇《皮囊》。故事的主人公是作者活到九十九歲的阿太,一輩子活得坦然而硬氣。家裏人祭祀殺雞時,有隻雞撒着血在祠堂裏亂跳,阿太將雞抓起,扔在地上摔死,說:“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魂靈”。阿太很狠,切菜像切排骨那樣用力,甚至有次在切菜時切斷了手指,她也只是很淡然地“哎呀”一聲,而全家都因此慌亂開來。

阿太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她的生活觀: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阿太不是什麼文化人,只是個神婆,然而這話卻說的很有哲理,大概也是《皮囊》這本書的意義所在。我們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間忙碌的靈魂,這副皮囊的用處就是來經歷各種風吹雨打,讓靈魂有地方可以安放。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活在皮囊之下,皮囊包裹着人心。它可以是溫暖的,逸樂的,也可以是疼痛的,脆弱的,亦或是可恥的。我們活在這世上,周圍充斥着喧囂和永不滿足的慾望,我們一刻不停地往前走,卻從不曾給自己一個清醒的時刻,讓自己從紛擾的塵世中暫時釋放出來,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很慶幸,藉着讀《皮囊》這本書的時間,我認真回顧了自己之前二十幾年的生活,並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明確規劃。

評論家李敬澤在這本書的推薦語裏說:“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着一顆心的羈旅。心醒着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

皮囊讀書筆記9

讀這本書的原因,是因爲看過一句很喜愛的話,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有一天,得知一本《皮囊》的書籍蠻火,我抱着好奇和期待看看它能詮釋如何不一樣的皮囊。

這不是勵志書籍,而是本剖析自我的書籍,它帶你用3個小時的時間領略着現實社會,領略着夢想不是口頭評說。這本書,不會像魯迅先生批判時代那麼尖銳和一針見血。它更像是一個老者娓娓道來着一生,這一生的平凡與不平凡,非常貼近生活,然後告訴你,孩子,夢想可以放下,你應該學會如何活的像自己。

書中我很喜歡的話之一:我應該看見更多的人。這是對路過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這也是和時間抗衡、試圖挽留住每個人唯一可行的努力。還是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路過我們生命的每個人,都參與了我們,並最終構成了我們本身。

簡括:

一、它可以把現實用文字描摹的十分戳心

例:和世界上很多道理一樣,最危險的地方看上去都有最豐厚的回報。傍晚的暗礁總能聚攏大量的魚,只是潮水來得快且兇,浩浩蕩蕩而來,水波像一團又一團的擁抱把島礁抱住,如果沒能在這擁抱到來前逃離,就會被迴旋的水流裹住,吞噬在一點點攀爬的海平面裏。

二、有迷信,也有人吃人的社會

三、香港阿小和老家阿小,讓我們面對自己的醜陋和慾望。

①人因爲有勢力便學會了仗勢欺人

②在A地他是高富帥,在B地別人嘲笑他是鄉巴佬,地域歧視,如何解決和麪對?

四、大城市的繁華與寂寞

例:偌大的城市,充滿焦灼感的生活,每次走在地鐵擁擠的人羣裏,我總會覺得自己要被吞噬,覺得人怎麼都這麼渺小。而在小鎮,每個人都那麼複雜而有生趣,覺得人才像人。

五、如何面對自我缺陷

例:在我的記憶裏,少年時期的孩子最容易不自覺做的惡事,就是發現並嘲笑他人的生理缺陷。每個小孩一旦意識到自己某部分的缺失,總是要戰戰兢兢地小心隱藏着,生怕被髮掘、放大,甚至一輩子就被這個缺陷拖入一個死衚衕裏。我親眼見過,幾個有生理缺陷的小孩被嘲笑、邊緣化,而內心裏放棄對自己的想象,覺得自己只匹配更糟糕一點的生活,從此活成有缺陷的人生。

六、功利社會

皮囊讀書筆記10

一個多月前,因工作關係去員工宿舍檢查衛生,忽然在一個95後員工的書桌上再次看到蔡崇達的《皮囊》。蔡崇達是我們同時代的80後作家,我很好奇95後的同事也會喜歡他的文字,所以又用了一週的時間,重讀了蔡崇達的《皮囊》。

《皮囊》是蔡崇達首部散文集,這部有着小說閱讀質感的散文集,也是一本“認心又認人”的書。蔡崇達本着對故鄉親人的情感,用一種客觀、細緻、冷靜的方式,講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間故事。一個福建漁業小鎮上的風土人情和時代變遷,在這些溫情而又殘酷的故事中一一體現。書中收錄有《皮囊》《母親的房子》《殘疾》《重症病房裏的聖誕節》《我的神明朋友》《張美麗》《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回家》等14篇作品。

在《皮囊》在第一頁就以一個倔強的裹腳阿太將我拉入了特有的閩南風情的小鎮裏,這個滿嘴無牙,說話漏風,堅持自己用小腳丈量小鎮街道的高齡老太,卻在不經意中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諦“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是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才。”那個即使切斷了手指,也異常冷靜的`99歲阿太看盡了世間的苦難與變遷。她說的這句話也是《皮囊》這個書名的意義所在。我們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間忙碌的靈魂。這副皮囊的用處就是來經歷各種風吹雨打,所以我們的靈魂纔始終有地方可以安放。阿太的去世,留給作者內心的衝擊是巨大的,也是從第一個故事開始,註定了這本書悲情的感情基調。

也許是因爲生於農村的緣故,這些相同的場景常常讓我不自覺地去聯繫自己生活中的那些鮮活的形象。因此,拿起這本書,就像是在和一個老朋友對話,不光聽他說,我也常常陷入其中,去深思和回味作者講的那個年月我在何處、在做什麼、身邊的人是誰。可還是一晃就過了而立之年,在走過人生的三分之一時,我才漸漸明白生活追求的是一個過程,而不僅僅是爲一個物質的結果,不能爲了一個絢爛的果子而忽視了生命成長的美妙。就像《皮囊》中作者說的那樣,“我們要怎麼享受生活,而不是如何讓虛妄的夢想膨脹自己”,“既然人生真是個旅途,就要學會看風景的心情和能力”。

人生匆匆幾十年,明白自己要什麼,明白自己活着爲什麼,在父母日漸老去,兒女漸漸長大,能與愛的人在一起享受生活,纔是活着的真正意義。

皮囊讀書筆記11

沉!這本書勾勒的父親真實又沉重,包括其他人物。前面九章包括兩個“阿小”扣除一個“神明”共九個人物的故事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

父親的形象是“懦弱又可愛,兢兢業業一輩子”;母親的形象有時剛強,有時“慷慨”有時又無比“脆弱”;愛情的得而復失、生活的起起落落直到最後的死亡,“美麗”的形象是吶喊又無助;兩個“阿小”的對比,角色的互換性十足,兩個人物妥協於生活的方式,一個是得到“香港”,一個是得到“香港的幻想”,“阿小”的形象是“香港”;“文展”心門的敞開與閉合,不合時宜的負重前行,文展的形象是“脣”或者蠢;“厚朴”的五音不全,玩性十足,闖爺一枚,把有形無形的“hope”貫徹始終,厚朴的形象是“青春無敵也有敵”。其餘兩位,阿太和“聖誕節”朋友就按下不表吧。

蔡走出一扇門又走進另一扇門,門裏面“拓”出的風景真實的同時又極其淒涼。有對家的記憶,有對兒時的回憶,有對中學和大學的追憶,最後是對自己對命運的不斷追問。這些追問有的答了,有的又沒答,確實幫助讀者發現了自己的內心,內心已經存在的東西。

皮囊讀書筆記12

囊是蔡崇達的第一部文學作品,由若干個生活中的小故事組成。在讀完其中的《阿小和阿小》後感觸頗深。故事的主人公爲兩個叫“阿小”的人,其中一個鎮裏的阿小,另一個則是香港阿小。鎮裏的阿小沉默寡言,他出生在漁民家庭,全家捕魚爲生,自己卻下決心長大絕不做漁民,要走出小鎮。然而,他讀書卻並不好,這讓他這種高傲的安靜,被理所當然的當作一種孤僻。另一個阿小,之所以被稱爲“香港阿小”是因爲他的父母在香港承包工程發了家,在移民去香港之前,他需要在小鎮的姑姑家寄居一段時間。在兩個“阿小”的腦海中都有那麼一個“遠方”,因此,他們似乎可以輕視周圍的一切,他們不屑於活在當下。對於香港阿小來說,香港是個更好的世界,他活在“去香港前準備”的生活裏。他經歷的一切都是過渡的,無論生活、友誼還是情感。他生活在奇怪的錯位中,他能夠接觸到這個世界最發達的東西帶給他的刺激與誘惑,肉身卻不得不安放於似乎落後於幾十年之久的鄉下。他肆無忌憚的消耗着眼下的時間,活在幻想之中。當他真正移民香港時,卻發現與那個想象中的“天堂”格格不入,在那個圈子裏,他被認爲是粗鄙的鄉下人,他依然是孤獨的。家庭遭遇變故後,親友紛紛離他而去,讓他感受到城市世態炎涼的一面。不能不承認,他們之於這座城市,只是再渺小不過的一分子,每天清晨醒來,乘坐擁擠的交通,到城市的各個角落扮演各自的角色,時間一到,又拖着疲憊的身體會到所謂的家,準備第二天的演出。與之相比,鎮裏阿小的命運似乎要好些,他曾經也有自己幻想的生活,他發誓自己絕不做漁民,重複父輩的工作。他曾經因能接觸到香港阿小的待見而驕傲,彷彿得到了重視,即便染上了種種惡習。他也曾因香港阿小的離去和不再聯繫而失落和傷心。他曾試圖抵抗生活,與父親大打出手,離家出走,留長髮,每天騎着摩托車狂飆,直到經歷一次嚴重車禍後,才安心的與父兄一起去捕魚,逐漸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有自己的房子、妻子和兒子。

生活中有很多像文中兩個阿小這樣的人,他們都生活在“錯位”之中,生活在對未來的無盡想象之中,他們與現實的一切格格不入,腦海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可當願望破滅,他們又會陷入極度的痛苦。究其原因,生活的“錯位”源自對自己定位的錯誤,當一個人所擁有的資源不足(包括能力、金錢、權利等),卻有着遠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理想”時,他們會被“理想”所拖累,既丟掉了當下,又永遠不會達到想象中的“未來”。好比香港阿小,他們父母在香港做生意暴富,阿小會認爲小鎮裏已經容不下他,他屬於香港,像電影中一樣,打耳釘留長髮騎着摩托車在街上狂飆纔是他的生活。而事實證明,在香港生活遠沒有他想的那麼簡單,由於文化有限,他在香港的學校中被認爲是‘粗鄙“的鄉下人。由於能力有限,在父母這座靠山不在時,他已經無法維持原有的生活,最終淪落爲一名維修工。所有發生這些無關命運,而是生活在教阿小認清自己和他所在的世界。同樣地,小鎮的阿小也曾有過豪言壯志,但可惜能力不及,理想中的生活離他格外的遙遠,遠到看不到,摸不到,幾次打擊後,他放棄了抵抗,認清了自己,從此甘心捕魚,甘心在小鎮上生活,成家,立業。他很幸運,因爲他提早回到了實實在在的現實。

書中有這樣一段描述”高三的後半學期,整個學校像傳銷公司。老師整天說,別想着玩,想想未來住在大城市,行走在高樓大廈間,那裏纔好玩。他們偶爾還會距離:某某同學考上了北京的大學,然後,他就住在北京了,口氣篤定的好像王子工作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是一種很常見的“傳銷”,學校或家長會對孩子進行,給孩子一個定位,給他們描述一個美好的將來,直到孩子認爲那就是他應該去做的,那就是他想要的生活。可最終呢,有多少孩子最後發現那些並不是他們真正喜歡的,並不是適合他們的,因此而痛苦。大城市固然好,但不一定適合所有人。重要的,是認清自己,直到自己適合什麼、喜歡什麼,這樣才活的踏實,纔不會“錯位”。

皮囊讀書筆記13

初見書名是帶了有色眼鏡的。然而讀完前幾篇,就着實理解了“皮囊”二字的內在含義,也明白了序中所說“不要在公共場合讀它”的建議,因爲是真的會控制不住,已經記不清多少次流淚。

作爲寫過260萬+字報道的記者,作者有着嫺熟的寫作技巧,但是在我看來絲毫不虛僞做作,相反卻總是直擊內心最柔軟最脆弱的部分。如果說前半部分是帶給我對親情的回憶,後半部分則帶給我更多的思考。說實話,在一口氣讀完《皮囊》的某篇文章後,我真的沉在那個世界裏了。跑去廁所,靠着門,不願出來,不願見光,也不願說話。心想:活着到底是要追求什麼樣的生活呢?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呢?當然,我自己也說不清楚。或許我像作者一樣,用“制高點”的眼光來審視身邊的人、身邊的世界,用一切可能的價值標準給他們一個評判;又或許我像文中的厚朴一樣,對這個世界有着無限的憧憬和仰望,但卻最終沒敢放出自己的光芒。更多的,我應該是遊走在這個世界的靈魂,瞭解人類的七情六慾和虛僞做作,不願與任何一種所謂“流派”有一樣的觀點或瓜葛,只願飄在半空,觀察、嘲笑、羨慕和悲傷,然後轉場離開。

皮囊讀書筆記14

韓寒在書的首頁這樣推薦,可是讀完這本書這兩種感受好像也都沒有,一直在想《皮囊》的讀書筆記也不知道該怎麼寫。小J和我說她看完這本書,覺得最不喜歡的就是作者,不知道爲什麼。我看完倒是沒有不喜歡作者感覺,可是卻也有那麼一點點壓抑。

這本書並不厚,文筆流暢,比較好讀。最讓人喜歡的應該還是本書前半部分描述的作者的阿太、父親、母親的部分。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我期許自己要活得更真實也更誠實,要更接受甚至喜歡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歡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處理、欣賞各種欲求,各種人性的醜陋與美妙,找到和它們相處的最好方式。”

後半部分寫朋友,阿小、文展、厚朴,雖然每個故事故事都發生在作者生活中的不同階段,但是每個故事又基本一致。他們都在作者成長的對立面,在作者成功紮根北京後,以一個看似成功者的角度,用只參與了朋友的那部分來審視他們的整個青春,這可能也是小J不喜歡的地方,也是我覺得整本書讓我覺得壓抑的地方。

“海藏不住,也圈不住。對待海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每個人自己去尋找和它相處的方式。每片海,沉浮着不同的精緻,也翻滾着各自的危險。生活是,人的慾望也是。以前以爲節制或者自我用邏輯框住,甚至掩耳盜鈴藏住,是最好的方法,然而,無論如何,它終究永遠在那躁動起伏。”

“我們一定要找到和每片海相處的距離,找到欣賞它們的最好方式。”

這是我這本書最喜歡的一段話。

皮囊讀書筆記15

母親的房子篇,母親倔強的愛,以一種常人無法理解的做法在父親病重的情況下,依舊爲父親那點可笑的自尊面子着想,借錢擴大着父親未完成的庭院。

殘疾篇,父親的臥牀,久病未成醫的“我”,在母親看來拖累一家的父親,也因爲這些磨難讓將要垮掉的全家在父親的頑強堅持下其樂融融,get到moved點,卻不震撼

張美麗,這個以至善極力討獲母親、村裏人的認同的不被理解,至死都被誤解的女人。最後一切努力,還是被母親、周圍人傷透心後憤然撞死的可憐人,真的讓人揪心、寒心,一個被母親罵作“妖孽,你就是妖孽,當時就應該掐死你”的毒語傷害了的人,怕是沒有比這更讓人痛心了的吧,帶着世人不被理解的遺憾就這樣死去。

但這些世態炎涼的真事,震撼我卻沒有觸動我內心那根柔軟的弦,阿小和阿小卻給我了這樣大的震撼和觸動,讀到前面“我”所遭受的一切苦難或所聞的一切苦厄都遠沒有這一章節讓人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