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調研報告>

貧困村情況的調研報告

學問君 人氣:6.45K

爲貫徹落實中央、區、市開展精準扶貧的決策部署,按照縣委統一安排,近日,我和縣人民政府調研員易繼超、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同志組織有關部門、鄉鎮、村組幹部前往**鎮**村**屯,就**村貧困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 現報告如下:

貧困村情況的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村是我縣“十二五”時期的貧困村之一,位於**鎮西南部,距**鎮政府所在地90公里,轄**一、二、三組,高讓一、二組,**組,納壩一、二組,**組、**組、**組,**一、二組,**組、**組,甲以一、二組等17個村民小組,共375戶179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52人,**庫區移民戶802人,農村五保戶4戶4人,農村低保戶57戶143人。全村總面積6430.55公頃,其中耕地面積132公頃(水田17公頃,旱地115公頃),目前種植有核桃1810.48畝,目前的經濟來源主要以水果、板栗、食用菌、杉木、網箱養殖、山羊養殖爲主,2014年年人均純收入1692元。

二、貧困面貌

(一)基礎設施相對落後

目前,**鎮政府至**村的村級公路爲水泥路。村內的**、**屯爲砂石路,雨季路面泥濘,路況較差,可勉強通行;**、威貫、**、**、納壩、甲以、高讓、**等八個屯未能通車行路,交通極爲不便,出行難成爲**村發展的瓶頸。**村**屯有3戶後靠搬遷戶尚未通電,其餘各屯(戶)均已通電。建有人畜飲水工程,但受投資及水源限制,工程建設規模有限,無法在旱季發揮出更有效作用,人畜飲水面臨一定困難。2015年,水利系統預算投入40萬元,在**、**、**、**等屯新建自來水工程,新建和加固維修高讓、**、**屯田間渠道,改善了**村多年來本來就少有的農田灌溉條件。相關項目目前還在施工。

(二)教育事業困難較多

**村有1個村完小,全校佔地面積2916平方米,校舍總建築面積1166平方米,開設1個學前班、一至六年級各1個班,共7個班,有教職工7人,其中,校長1人,代課1人,專任教師5人,均是大專以上學歷。

**村完小2015年秋季學期在校生165人,內宿生101人,有標準鐵牀架60牀,學生人均擁有牀位0.5個。全村適齡兒童已全部入學,入學率100%。由於地處偏僻山區,村完小的伙食質量保障難度大,蔬菜尚可從附近農家購進,肉類食品必須從集市購買,極不方便。同時,由於山川廣袤,人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學生上學極不方便。

(三)基層組織作用發揮受限

**村共有黨員46人,其中,70週歲以上3人,40到70週歲9人,40週歲以下34人。黨員年輕化程度較高,且文化程度在全村範圍相比較高,體現出了黨員隊伍的先進性。在**村“兩委”班子中,黨支部書記**47歲,村委主任**45歲,村委副主任**47歲,村婦女主任**35歲,年齡比例較爲合理。走訪中發現,村委班子及各村民小組組長都有較強的工作積極性及改善自身生產生活條件的良好願望,有較強的意願管好村級事務。

**村建設有辦公用樓1棟,建築面積308平方米,內設衛生室。還設有“農家書屋”,約有書籍700冊,可供村民閱讀使用。但村級管理服務制度不夠健全,需要加強規範化管理培訓。由於村屯分散,宣傳設備、設施不夠,黨委、政府的方針、政策不能及時宣傳到位。

(四)社會發展較爲欠缺

民風民俗方面。該村以壯族羣衆爲主,村民愛唱山歌、團結和睦、互愛互助、樂觀積極、熱情好客,鄉情濃郁,鄉風質樸,但全村除小學外,沒有體育、文化設施,難以開展文體娛樂活動,精神文明建設硬件和軟件都嚴重缺乏。

村容村貌方面。在地方黨委、政府的指導和駐村工作組的大力宣傳和組織下,羣衆積極參與清潔鄉村、生態鄉村建設活動,環境衛生意識有所提高,村容村貌得到一定改善。但由於地處偏遠山區,交通不便,經濟相對落後等客觀原因,村屯污垃設施嚴重缺乏,除了村委所在地和條件相對較好的屯建有小型垃圾收集池外,其他屯都沒有垃圾處理設施。

居住環境方面。近年來,隨着我縣引導農村危房改造力度不斷加大,享受農村危房改造補貼羣衆越來越多,人們的居住條件得到較大改善。從統計數據來看,全村375戶居民中,已經沒有茅草樹皮房,只有 45 戶還住在木瓦結構的舊房子裏,絕大部分羣衆都已住進磚混結構的樓房。但是,由於缺乏統一規劃和建房技術保障,大部分羣衆建設的新房還存在抗震能力弱、“三通”難度大等問題。以**屯爲例,全屯共有23戶羣衆,卻分爲6個居住點,最高的居住點目前未通自來水;從碼頭到該居住點大約3.5公里,只通機耕路,但路況極差,摩托車都難以通行;目前該屯羣衆已全部住進樓房,但沒有框架結構樓房,其中只有一戶進行過裝修。**屯的這一情況具有較強代表性。

產業發展方面。種養殖業發展有了一定基礎,已創建有**縣**鎮**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縣**鎮高讓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廣西**縣康園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縣豐盛養羊農民專業合作社、**縣李林黑山羊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但多數合作社爲這兩年新創建,正值投入階段。該村外出務工人數229人,在本村務農人數867人,在校學生172人,其他爲無勞動能力的老人、小孩等,勞動力轉移率較低。

三、貧困原因分析

(一)人口素質總體相對低下

全村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只受過小學或初中文化教育,熟練掌握運用科技知識和實用技術的比例很低,科技意識差。外出務工的勞動力由於文化素質相對低下,身無一技之長,只能依靠體力勞動,收入水平低。部分羣衆不相信科學,只相信經驗,存在別人種什麼就跟着種什麼、別人養什麼就跟着養什麼的觀念,創新意識不足,短視現象嚴重。部分羣衆保守思想和安土重遷意識較爲嚴重,當調研組提出透過生態移民搬遷幫助他們脫貧致富並實現進城夢時,大部分羣衆顧慮重重。有的擔心到縣城養不活家人,有的擔心還不起購房貸款,有的認爲到縣城買房花費太大、得到房子太小,有的擔心集中居住難以保障生命財產安全。

(二)產業發展空間較爲狹窄

**村地廣人稀,植被繁茂,但是處於**水庫水源涵養區,山高坡陡。田地單塊面積小,肥力弱,不適宜機械化耕作;耕地零碎,土層瘠薄,易澇易旱;排灌條件差,滑坡災害頻繁;遠離縣城,交通不便,農業種植勞動強度大,成本高,競爭力弱。調研組從縣城前往**屯,乘車半個多小時,乘船1個多小時,還需步行1個多小時。當地羣衆也反映,瓜果蔬菜類農產品從屯裏面運送到縣城由於輾轉顛簸,一般都會爛掉一半左右。調研中還發現,大部分羣衆都將大部分土地用以種植杉木,產業發展週期長、見效慢。談及產業發展計劃時,個別羣衆提出擴大山羊養殖規模,但被大部分羣衆否定。

(三)享受扶持政策相對較少

**村地處莽莽大山深處,歷史上長期與世隔絕,發展滯後。近年來,雖然各級政府大力推進扶貧開發,但是由於**村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扶貧開發的.難度極大。上級對**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與需求相比,十分不足。從**村**碼頭至**屯各居住點共有大約4公里路程,由於該屯既位於**庫區,又只是單淹(只淹耕地不需搬遷)地區,該屯建設入屯公路時,既沒有享受到扶貧部門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扶持,也不符合移民部門的幫扶條件,當地羣衆戶均投入近萬元也只建成一條部分地方坡度超過30度的低等級車行路。一到雨水季節,邊坡塌方嚴重,路面坑坑窪窪,行車安全係數極低。

(四)自然生態承載能力減弱

長期以來,**村農民修房造屋、生產生活都依賴森林資源,局部地區過度墾殖,水土流失嚴重,生態日益惡化,但是村民人口越來越多,高科技勞動工具越來越普及,人們利用、改造和破壞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強,當地自然生態越來越難以適應人們的生產生活需求。調研中,發現有些地方有炭窯,一些較大的木頭被丟棄在路邊,個別羣衆毀林造林。一些羣衆進行山羊養殖,也給當地生態帶來較大的破壞。

四、建議

當前,和**村相比貧困面貌一致、貧困原因類似的貧困村還有很多,爲他們找到一條合乎實際的脫貧路子,是縣委、縣人民政府今後一個時期扶貧工作的重點任務。

(一)加大生態移民搬遷宣傳動員力度,促使貧困羣衆透過移民脫貧。移民扶貧是當前我縣推進新時期扶貧工作的重點,生態移民又是當前我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應該把這兩項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加大對貧困羣衆的宣傳動員力度,引導他們透過生態移民搬遷到城市安居,也減弱當地自然生態壓力。在動員羣衆生態移民時,應重點把握好解決羣衆後顧之憂的問題,從就業、就醫、就學、產業發展、社會保障等方面給予搬遷羣衆扶持和引導,促使他們在城市得到發展,在城市脫貧致富奔小康。

(二)有效提升生產生活設施保障水平,幫助貧困羣衆建設美麗家園。由於部分貧困村屯享受相關扶持政策較少,人們自行籌集資金建設的生產生活設施質量差、水平低,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弱,利用率和安全使用係數低,對改善生產生活質量作用發揮不明顯。因此,要加大對貧困村屯特別是人口數量較多且未進行生態移民村屯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透過政府補一點、社會幫一點、羣衆出一點等辦法籌措資金,對不符合有關安全標準的設施進行加固或改造,對已不能發揮作用的設施進行升級或新建。幫助貧困羣衆營造一個安全便捷的生產生活環境,引導他們投入精力共同建設美麗家園。

(三)透過“七個一批”綜合施策,因戶制宜探索各不相同的脫貧路。除了自然條件惡劣,觀念落後等共同因素外,貧困戶具體貧困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因病因災返貧,有的是無勞動力致貧,有的是因有子女上學一時難以脫貧。對此,我們要按照上級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對貧困對象“七個一批”進行分析(扶持生產發展一批、轉移就業發展一批、移民安置搬遷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醫療救助扶持一批、教育資助幫扶一批、邊貿政策扶持一批),因地制宜、因戶制宜探索扶貧具體思路。

(四)引導貧困羣衆合理發展產業,促進貧困村屯持續長足健康發展。在調研中,我們發現部分貧困羣衆對土地的有效利用認識不足,全部栽植成長週期長、經濟收益慢的杉木,在發展產業的選擇上存在盲目現象,未能走上長效產業與“短平快”產業互相結合、短以養長、長以補短的產業發展軌道,坐擁百畝以上人工林,但近幾年內擺脫不了貧困的命運。我們要利用我縣特色業發展迅猛、幅射帶動能力強的優勢,引導貧困羣衆選擇適合的特色產業,形成特色產業與林木業發展相結合、相補益的良性發展模式,才能促進貧困村屯持續長足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