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調查報告>

三農問題調查報告

學問君 人氣:2.92W

一、基本情況

三農問題調查報告

本次調查涉及河南、湖北、安徽、山東四個農業大省的十二個市區,採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問卷涉及到政策的落實推廣情況、農民的收支情況、土地的使用情況、農業教育情況,並設定三個訪談提綱和一個數據統計題。調查對象爲農村地區有代表性(如多子女,有子女在外上學,或有家庭成員在外打工)的農村家庭,調查地區爲全國重要的農業大省中的代表性地區,調查共發放問卷365份,回收358份,回收率98.1%。

透過對調查問卷的數據統計和調查結果的分析,可以初步的瞭解如下情況:

(一)政策宣傳與農民接受情況

1、農民對新政策的瞭解情況

從問卷第二題的選擇情況來看,對於國家有關“三農”方面的政策,84%的農民部分了解,其中安徽省普及情況較好(93.8%部分了解);在完全瞭解新政策的農民人數中最高的爲河南省(18.2%),安徽省最低,僅4.7%。

2、農業稅減免情況

四省份基本做到了農業稅全免(65.9%),其中河南省落實情況較好(90.5%)而且沒有變相收稅現象。安徽省最差,雖然100%的農民承認農業稅全免,但有46.9%的農民反映有變相收稅現象。山東、湖北兩省有的地區農業稅部分減免。

3、種田補貼情況

72.6%的農民認爲,有一些補貼,但不知道是否足額。全額補貼的佔24%,四省份的情況基本相同。安徽、湖北較好,全額補貼佔到了34%左右。

4、技術支援情況

基本沒有技術支援的佔59.8%,認爲情況一般的佔36.6%。其中安徽最好(上述兩項比例分別爲37.5%和57.8%),河南最差(76.8%和18.9%)。山東、湖北情況一般。

(二)農民的收支情況

1、收入情況

農民收入的總體情況:68.4%的農民收入在2000-10000元,在四省份中,只有安徽省農民有57.8%的收入在1萬元以上,其餘三省與總體情況大致相同,收入呈正態分佈,高、低收入人數都較少。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絕大部分還是來自農業收入,數據顯示57.3%的收入來自農產品種植業,其中安徽此項比例最高(82.8%),湖北比例最少,但仍有41.4%,其次主要收入來源爲外出打工佔29.6%。

2、支出情況

農民支出的主要方面,44.8%的支出是爲子女上學,其餘27%和23.9%的支出是在農業投資和日常生活開支。河南農民在子女上學投資比例最大(48.8%),山東最少爲37.7%,但山東農民在農業投資上較多,佔到38.1%。

3、新政策對農民收支情況的影響

在增收方面,54.2%的農民表示有少量增加,有明顯增加的爲22.9%,剩餘的22.1%認爲無明顯變化。湖北省農民有明顯增加的佔44.4%,比例最高。河南省最低,僅佔10.5%。

4、農業原料價格上漲對農民增收的影響

在農業原料價格變化後,認爲收入稍有增加的農民比例爲42.2%,明顯增加、無增加和負增加的比例各佔20%左右。安徽省明顯增加比例較高(32.8%),河南省負增加現象嚴重(44.2%),山東、湖北與總體情況一致。

5、農民的收支平衡情況

48%的農民收支基本平衡。收入高於支出,有明顯節餘的佔34.4%。其餘的農民負債,佔17.6%。收入大於支出的農民比例中,安徽最高(53.1%),山東、湖北農民負債現象較嚴重,都爲21%。

(三) 土地的使用情況

關於土地種植權的變更期限問題,31.8%的農民反映土地從來沒變,15%的農民的種植權的變更期限爲10-15年,5年以內和5-10年的分別佔24%左右。土地變更較爲頻繁(10年以內)的是山東(66%)和河南(71.5%)。其中變更期限在5年以內的',河南最高(54.7%),山東爲31%,安徽省土地變更期限都在10年以上,從來沒變的達46.9%。湖北省從來沒變和5-10年變更一次的基本各佔一半。

如果頻繁變更土地,將導致68.7%的農民不滿意,40.2%的農民無所謂。安徽省農民的不滿意率最高(78%),最低的是河南,但也有64.2%。

將耕地作爲它用現象,75%的農民反映有這種現象,其中河南最爲嚴重(96.8%),安徽最低(53%)。

(四)農業教育情況

從來沒有接受過農業教育和偶爾接受一點的農民佔95%,其中完全沒有接受過的佔62%。湖北從沒接受過農業教育的農民比例較低(52.5%),安徽最高(69%),山東和河南的農民都佔65%左右。經常接受教育的農民比例中湖北最高(13%),其他地區僅爲2%左右。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國家的“三農”政策目的是要讓農民減負、增收真正的獲得實惠。結合各省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看到農業稅的減免、種田補貼的發放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好的土地政策加大了農民對農業基礎設施投入的積極性;農產品的價格的提升,使農民的收入有所增加,種田的積極性也隨之提高。但在看到“三農”問題一定程度改善的同時,我們也發現在“三農”政策的落實方面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新政策的宣傳和推廣力度不夠

“三農”政策關係到農民的切身利益,各級政府有義務向農民朋友宣傳“三農”政策。但從調查結果來看,政策推廣和實施情況卻不盡人意。問題關鍵在於政策的宣傳渠道窄、推廣力度不夠、內容不全面,絕大多數(80%以上)的農民只對新政策部分了解。從實地調查的情況來看,農村的宣傳途徑太少少,基本上看不到宣傳欄等相對固定持久的宣傳方式,有的地方有類似的宣傳欄,但大部分都是年久失修,破舊不堪,完全達不到宣傳的效果,用擴音喇叭口頭傳達政策法令雖然比較普遍,但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農民自身維權意識較差和長期以來被動接受資訊的態度也是導致政策宣傳不到位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有些地方雖然有地方電視臺宣傳政策,但農民很少去關注政策,事實上,他們僅僅聽說有農業稅的減免和有種田補貼,而對補貼數額、技術支援等了解很少,這就直接導致許多農民誤解政策,同時宣傳不到位將直接影響政策的落實。

(二) 農民增收困難多

農民收入途徑單一,農業教育影響農民增收意識。農民的大部分收入來源是農產品的種植,種植結構單一,而且由於區域性差異,有些地區受自然條件影響,只能種植某些農作物,制約了農民收入的增加。另外,在農村幾乎沒有農業技術教育學校,農民很少接受農業教育,在農業創新方面存在障礙,農民們的種植理念十分落後,農產品的市場化程度不高,很少有農民有將農產品集中後批量加工出售想法,難以形成規模經濟,也就難以讓農民收入得到大幅度增加。

1、農業稅減免和種田補貼政策有待進一步落實,變相收稅現象仍然存在。從調查情況來看,四個省的基本實行了農業稅減免和種田補貼政策,農業稅減免情況整體較好,但種田補貼還有部分地區不能足額發放。另一方面,變相收稅的情況仍然存在,有的地區以縣、鄉、村三級排澇水費、村級“一事一議”籌資、村級投工投勞等名目收取費用,爲農民增收設定了層層障礙。

2、子女教育的支出成爲農民增收的最大障礙。當前農村中,有很多家庭非常重視子女教育,希望自己子女透過讀書來改善的生存環境,但高額的教育支出使大部分有子女讀書的農村家庭負債,同時也減少了他們對於對農業的投資,對於主要收入來源靠種田的普通農村家庭而言,子女的教育的支出和農業投入資金的匱乏讓他們增收變得遙不可及。

3、農業原料價格不穩對農民增收造成不利影響。糧食實行保護價收購給農民帶來很大實惠,但農業原料價格上漲厲害,帶來很大的幅面影響。有很大一部分農民反映由於化肥種子價格上漲厲害,他們的收入出現了負增加。河南省無爲縣倉頭鎮周店村的村支書季學王在反饋的書面材料中提到:“我們村主要以種植棉花爲主,農藥、化肥價格的上漲,尤其是化肥價格的暴漲(漲幅有70%-80%,有的甚至達到100%),然而棉花價格基本不動,種田補貼、減免的農業稅又被灑到田裏去了,農民們對此抱怨頗大,但我們也沒有辦法來緩解這一矛盾。”

4、技術支援難以實施。從調查的情況來看,在有關“三農”政策的實施過程中,難度最大的就是技術支援的推廣。由於鄉鎮機構改革,農業技術人員一部分被分流出去,在崗的人員由於工資低且有時還不能正常兌現,工作缺乏積極性。對於養豬等副業生產,鄉鎮農業技術人員還偶爾進行一些相關指導,但對於傳統的種植業很少有農技人員進村入戶指導農業生產。在調查的結果中,基本沒有接受農業技術教育的佔到73%,對於相關技術支援感到滿意的佔到不足4%。農民只有透過看電視、聽廣播、向周圍內行人學習等傳統的方式獲取農業技術。

5、土地利用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一是土地流失比較嚴重,流失的主要原因農業生態惡化和水資源短缺造成的土地荒漠化、建築用地和土地污染破壞等。調查顯示,將良田用於建房等他用廣泛存在與廣大農村,佔用了大面積的土地;二是土地變更較頻繁,一塊土地使用不到兩三年就轉給其他人,農民就不會認真的去養護土地,這樣導致土地的肥性逐年下滑,嚴重影響糧食收成;三是土地基礎設施落後,導致的面貌難以得到改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糧食增產,農民增收。

(三)農村教育落後影響政策落實

目前,我國農民整體文化素質相對較低,難以適應現代化農業需要的狀況,阻礙我國農業進現代化的發展,也不利於“三農”政策的推廣和實施。農業和農村的發展、政策的推廣和落實都需要農村整體素質的提高。這樣,如何培養大批安心在農村的專業人才和具有較高素質的農村勞動者,適應農村經濟改革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就成爲農村教育的重要任務。農村青少年年的教育是農村教育的重點對象,相對於其他“城市青年”,他們更有可能在將來投身農業現代化的建設。所以,農村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內容就是普及農村義務教育。但是從調查中可以瞭解,農村基礎教育的硬件不完善,師資力量匱乏,嚴重影響了基礎教育的質量。另外,調查中發現大多數有子女上高中或大學的家庭都要靠貸款或借賬等形式來支付子女巨大的上學費用,農村家庭的低收入與教育的高收費已經形成了一個鮮明地對比,很多農村孩子都因交不起學費而不得不終止學業。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農村教育落後-缺乏足夠的人力資源-影響“三農”政策實施效果-影響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惡化教育環境。

三、對策性建議

“三農”問題事關國民經濟全局,關係到農業基礎地位的鞏固和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沒有農業的發展就沒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整個社會的穩定,沒有農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全面的小康,沒有農村的和諧就更不能有整個社會的和諧。針對目前所面對的實際問題,結合實地考察的情況,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1)加大宣傳力度,拓寬宣傳渠道。政府部門應該本着對農民高度負責的態度,改變以往單一的宣傳方式,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將政策宣傳到位,力求將政策送到每個農民心裏去。比如除依靠宣傳板、廣播、電視等傳統宣傳途徑外,可以組織農民進行相互交流,瞭解他們的看法或意見,幫助他們解決在政策理解上的困惑,這樣,政府才能更好地開展基層工作,真正地成爲百姓的政府。

(2)建立監督機制,政府層層把關。在政策宣傳到位的情況下,非常有必要建立一套監督機制。農民瞭解自己該得到那些優惠和減免後,如果執行的實際過程中沒有落實到位,農民無法得到真正的實惠,如仍然有變相收費的情況,應該能及時方便的向某些部門的反映情況。在調查過程中在提到此類問題時,大多數人表示就算知道自己吃了虧,也不知道該找哪裏去評理,所以建立一套完善的監督在當前看來尤爲必要,建議各地可以分級別的在每一級政府設立專門的“三農”問題投訴信箱,受理並及時處理農民反映的問題。另外縣一級政府也可以定期的組織不同鄉鎮和行政村的政策實施情況進行座談和交流,在農民根據自身利益的在相互比較的過程中,哪些地區的政策落實情況如何也就會一目瞭然,更加便於開展工作。

(3)深化農業科技推廣系統體制改革,提高農業技術服務水平和質量。透過農業科技體制改革,確保基層農業技術隊伍的人員穩定,確保農業科技推廣有足夠的經費。與此同時,對專業技術人員要設崗定責,制定完善的獎勵考覈標準,調動農業技術人員深入基層指導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進而提高農民隊伍的文化水平,增強農民的競爭意識,加強農業發展後進而實現農產品增產,農民增收。

(4)穩定農業原料價格,確保農民增收。農業原料的價格是否穩定,直接關係到農民的農業生產成本,影響到農民的創收水平,會對他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產生很大作用。國家在宏觀政策調控方面,要堅持限制農業原料價格,可以透過原料限價補貼的方式對生產農業原料的企業和部門進行補助,將出廠價格限制在一定水平,同時,儘可能地改農業原料私人經營製爲集體經營方式,嚴厲打擊原料中間商投機擡價的行爲,真正的將最高限價執行到位。另外還要堅決執行國家政策、糧食按國家保護價收購,這樣才能使農民增收,才能提高農民種地的積極性。

(5)完善農村基礎教育,提高農民整體素質。農村教育是制約農村發展的瓶頸,農民整體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係到政策推廣能否順利,而基礎教育是發展農村教育的難中之難。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支援力度,保證農村基層教師應有的福利待遇,按時發放工資,提高農村教師的積極性;要儘量改善農村中小學的教學環境,促進教學質量;還要規範學校收費,減輕農民的教育投資負擔,提高農村的整體素質,爲農村能持續的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上的支援。

(6)改革戶籍制度,保障農民權益。長期以來,中國的戶籍“二元制”讓農民在身份上一直處於不平等地位,農民創造着城市的經濟財富卻不能同等權利地分享其利益,這是農民最大的苦處,如果政府能全面的取消戶籍差別,還給公民自由遷徙的權利,給予適當的宏觀調配,農民將參加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一定能得到提高。同時,給予農民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和社會保障,解決農民生老病死的後顧之憂,農民才能更積極地從事農業發展。當然這是一個長期而且艱鉅的問題,還需要很長時間的探討和摸索,但筆者認爲如果能將戶籍問題作爲一個“三農”問題來看待,或者是將取消戶籍差別作爲一項“三農”政策來實施,一定讓農民獲得更多的實惠。

“三農”問題是我們走向現代化進程中最艱鉅的任務,也是全面建設小看社會面臨的最大難題。支援農業關心農民、、發展農村,不僅是一個現實問題,也是戰略問題;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三農”政策的落實是“三個代表”的最好實踐,是農業現代化重要保證,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