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創業指導>

賣菜6年當上百萬富翁

學問君 人氣:2.21W

10多年前,童桂娥、張鐵軍、呂運華、付超、戴全金等人只是黃陂向陽街頭的幾名小菜販,6年前,他們進入當地政府引攤入室創建的蔬菜批發市場。記者昨日從黃陂區獲悉,如今,童桂娥、張鐵軍等12名菜販已跨入百萬富翁的行列,做的還是賣菜的老本行。

賣菜6年當上百萬富翁

    據黃陂區西門工商所所長李玉祥介紹,黃陂農貿批發市場佔地8000多平米,是黃陂當地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上世紀90年代,該市場只是一個當地菜農自發形成的露天馬路市場,有近百戶菜農在此扎堆,因缺乏相應監管,衛生、治安環境一度惡化,市場發展陷入困境。

    2003年,當地工商部門牽頭,在原址開發興建蔬菜批發市場,引攤入市,建成封閉經營環境。新市場開業後,仍對周邊菜農敞開大門,免收進場費,市場得到快速發展。今年8月18日,市場第二次整修,擴大散戶交易區及大型貨車停靠區。

    市場負責人陳紹宜昨日透露,9月1日該市場交易量首次突破200噸,因地理位置優越,該市場已成爲武漢連接鄂東、鄂北的重要蔬菜轉運站。菜販大戶童桂娥說:“沒有市場時我們自己種菜,然後拿到路邊擺攤銷售,現在我們專門搞批發,開着貨車到處收菜,然後轉賣到武漢、孝感、大悟等地。”

    陳紹宜介紹,2003年市場剛開業時,只有80多戶黃陂本地菜農,而現在已有180戶固定經營戶、1500多家臨時經營戶,除了黃陂,還有新洲、孝感的菜農,甚至還有來自四川的打工者。

    當年在路邊擺攤賣菜的童桂娥、張鐵軍、呂運華、付超、戴全金等12人,如今成了蔬菜批發大戶,跨入百萬富翁行列。黃陂區西門工商所所長李玉祥昨天告訴記者,據該所統計,這12人平均每天的蔬菜交易額在1.5萬元以上,保守按10%的利潤率計算,每個月毛利4.5萬元左右,扣除門面租金、員工工資和運輸費等開銷,每個月盈利2萬元左右,一年下來24萬元,6年超過百萬。他們當中,起碼有四人的`身家已經超過兩百萬。

    菜販張鐵軍說:“有了市場生意纔好做。以前擺攤,每天只能混個溫飽,現在市場的不少菜販都買了房子車子,真正富起來了!”

    菜場這樣煉就百萬富翁

    2003年市場開張,短短6年時間,一批馬路菜販如何變成了百萬富翁?記者昨日採訪了市場負責人、牽頭促成此事的工商部門以及多位攤販,試圖從中找到答案。

    好環境低門檻

    180戶固定攤販,1500多個臨時經營戶,在2003年新市場開張前,陳紹宜可不敢想象市場會如此火爆。“以前都是黃陂本地人,只有七八十戶。現在數量增加了一倍,不少是黃陂周邊的菜販。”

    “這個市場門檻低,沒有進場費,門面租金也不貴。”菜販張鐵軍至今還記得第一天入駐市場的情形,“當時一個小時就簽完了合同,大家在路邊賣了那麼多年的菜,都希望有個安身的地方。”

    記者現場看到,這個市場不但有整齊的門面和停車區,還爲攤販建立了住宿區,“半夜菜賣完了,還可以去宿舍睡覺。”張鐵軍說。

    以前在馬路菜場時,菜販們經常會遇到小混混“擂肥”或蔬菜被盜的情況,但在新市場不會出現,“這是封閉的市場,保安都是退伍軍人,就算門面不關門,也不擔心菜丟失。”菜販童桂娥說。

    樹品牌引客源

    黃陂區西門工商所所長李玉祥介紹,此前的向陽街馬路菜場,因缺少監管,菜販與消費者之間經常爲缺斤少兩扯皮。菜販不但生意難做,客戶也越做越少”。

    2003年新市場創建後,工商部門與市場方要求所有經營戶全部使用電子秤,做到誠信經營。“從2003年開張至今,沒有發生一起缺秤的投訴。”2008年,該市場被省工商局評爲全省文明市場。

    市場形象的樹立,加上自身所在的良好地理位置,現在,不僅新洲、武漢市內的菜販過來打貨,就連孝感、紅安、大悟、麻城、安徽等地的菜販也過來交易。

    客源增多,菜販們生意自然越做越大。該市場成熟後,開始走批發路線,目前市場連接鄂東、鄂北,銷售範圍覆蓋孝感、大悟、紅安等地。

    高檔菜低價賣

    蒿芭、包菜、紅椒……目前武漢市面上的新品菜,在黃陂蔬菜批發市場都能買到。市場負責人陳紹宜說:“我們市場的定位是要做武漢與鄂東北地區的蔬菜轉運站,所以品種一定要齊全。”

    記者瞭解到,目前市場裏的180戶固定攤販,有20多位都單獨購買了蔬菜運輸車,從白沙洲市場、舵落口市場,以及東西湖、漢南、蔡甸等蔬菜產地進菜。因爲直接從菜農地裏拿貨,這裏的菜質量更好,且價格更便宜,比如蒿芭,這裏批發價3元/斤,而市內一些市場批發要3.5元/斤。

    昨日9時,從大悟來漢進菜的黃老闆告訴記者,以前都是從白沙洲進菜,現在改在黃陂蔬菜市場,“這裏價格不比白沙洲貴,關鍵是這裏近,比去白沙洲能省幾十塊錢的油費,還節約好幾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