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創業指導>

探索內容創業-網絡直播

學問君 人氣:2.43W

引導語:目前中國移動視頻直播場景分佈情況中,以家庭房間爲場景的高達57.32%;在視頻直播應用類型分佈中,秀場直播、體育直播和遊戲直播分別佔了44.5%、19.9%和14.8%的份額。

探索內容創業-網絡直播

如果要評今年最火爆的社會現象,網絡直播應該算作一個。花椒直播、鬥魚直播、虎牙直播、一直播等衆多直播平臺迅速走進網友的生活,網紅、網絡主播等成爲熱詞。但是網絡直播在製造熱門話題吸引眼球之時也面臨着諸多問題,如內容有待創新、行業急需規範等,要想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走向更遠,網絡直播平臺已經不能只靠網紅了。

路徑依賴 泛娛樂成平臺深耕重點

據易觀發佈的數據,目前中國移動視頻直播場景分佈情況中,以家庭房間爲場景的高達57.32%;在視頻直播應用類型分佈中,秀場直播、體育直播和遊戲直播分別佔了44.5%、19.9%和14.8%的份額。

“高度集中的直播場景和直播類型讓觀衆感到審美疲勞,比起正在探索直播創新的內容創業者們,直播平臺表現得更加迫切。”一位業內人士表示,行業的規範以及競爭的激烈,使得直播平臺不得不在內容上尋找突破口。而這個突破口,又因直播平臺依據自身基因進行內容創造上的專業化和垂直化,形成了強烈的泛娛樂路徑依賴。

從電競直播起步的戰旗TV是最早吃螃蟹的平臺之一。去年5月,其推出了一檔名爲《Lying Man》的電競綜藝直播秀,開播一年多,總收看人數突破6000萬,最高同時在線人數達550萬。

很多文藝界名人、媒體人和直播平臺聯手創新節目形態,也在今年集中爆發。如長期佔據花椒直播熱門排行榜的《瑪雅說》,主要是以分享人生經驗,朗讀詩歌、美文爲主,由中國教育電視臺主持人德格瑪雅主持;與之相似的還有臺灣歌手費玉清加盟直播節目《小哥喂喂喂》,化身“知心暖大叔”,爲網友解答情感問題。

一些直播平臺則另闢蹊徑,將視野放到海外。今年3月,直播平臺來看星獲得韓國電視臺授權,在國內推出了《樸素賢的偶像TV》《明星私生活》等多檔綜藝節目,中韓同步直播。據瞭解,每次直播均有百萬粉絲圍觀,並因直播火爆而獲得千萬元的天使投資。

從網紅爲主要表現形式、亂象頻生的UGC(用戶原創內容)模式中脫離出來,直播平臺在向PGC(專業內容生產)模式轉型中,不僅實現了自身的快速成長,也成爲了合作伙伴轉型的推動力。

邊路突破 直播平臺探索垂直極限

“直播大多從網絡秀場起步,這使得其自身在垂直化的選擇上難免走泛娛樂的路線。”某直播平臺創業者趙嚴認爲,很快,這類泛娛樂PGC將再次進入同質化競爭。

一些平臺和創業團隊較早地看到了這一點,並試圖從直播目前涉及的“地圖”上找到新的邊緣地帶。5月21日,定位企業家課堂的《大佬微直播》在花椒直播上首秀,“第一期來直播的是酒仙網董事長郝鴻峯,觀看人數超50萬。”該節目製作人陳榮深頗有點自豪地說,“到了6月豐厚資本創始合夥人楊守彬直播時,觀衆達到了520萬人。”

從受衆更精準和高端的商業產經角度切入,擁有微博大V資源做後盾的一直播顯得更得心應手,其6月上線的《創投大咖說》直播系列活動,引入了江南春、姚勁波、王利芬等企業家入駐,並推出“uber投資人李豐談uber滴滴合併”等多檔優質直播內容。趙嚴稱,在YY、花椒、映客等直播平臺內部,將這種深度、垂直的內容創造稱之爲內容網紅。

比起具有相當用戶黏性的主流平臺和擁有知名人士作爲IP參與的內容創造團隊,留給中小直播平臺和草根內容創業者的選擇並不太多,這也迫使它們選擇在泛娛樂地圖的更遙遠邊界上,找尋更垂直的“藍海”縫隙。

以K12教育爲主要特色的直播平臺叮噹課堂選擇不再簡單地將課堂搬到網上成爲公開課。其直播內容中,老師不僅將經典的學科故事、重難點等以創意視頻的形式呈現,還配合上脫口秀式的物理八卦、神奇酷炫的化學實驗場,以“有趣、有料”爲主題來展開教學。

與此同時,不少直播平臺和創業團隊也紛紛將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引入到自身的直播內容中,試圖透過建立技術壁壘,來製造更多差異化內容。如花椒直播就在6月面向主播和用戶免費發放硬件設備,其中包含VR眼鏡和VR拍攝設備,嘗試透過刺激主播熱情來形成龐大的原創VR直播內容。

傳統文化上直播 下一個內容創業熱點

9月,廣東廣播電視臺打造的網絡直播平臺“荔枝直播”發佈,從財經、教育、美食、旅遊、文化和公益慈善等垂直領域切入,依託電視臺的節目資源以及專業主持人、出鏡記者來參與直播競爭。

與傳統媒體行業以“競爭”爲基調參與直播平臺之戰不同,傳統文化領域在直播內容創業中則以“競技”爲關鍵詞。“透過技的比拼,讓傳統的東西被更多人關注,也透過技的展示,讓傳統文化得以傳承。”業內人士表示,直播並非只是顛覆傳統行業,也能重塑傳統文化,讓其獲得新生。

去年6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就開始在組織活動時增加直播環節,其首場營銷直播活動《一生裏的某一刻》讀者沙龍的觀看者達到5000人。趙嚴認爲,如果說出版界的此類活動僅僅只是直播營銷的.話,那文藝界已經開始了傳統演藝直播化的探索。今年8月,在長沙舉行的2016郎朗鋼琴音樂盛典透過全民直播平臺進行全程獨播;9月,女高音歌唱家胡曉晴登陸紅人直播,一邊表演,一邊藉助網絡直播的互動特徵,教觀衆及其他主播如何演唱。

傳統戲曲在直播大潮下也不甘寂寞。6月,第四屆中華優秀戲曲文化藝術節閉幕式上,透過鬥魚直播,作爲閉幕演出的漢劇《宇宙鋒》吸引了20萬人在線關注;10月,上海越劇院攜手CIBN互聯網電視,意圖用“上網、買票、看戲”的一站式服務來打造演出現場直播的網上的“東方大劇院”。

除戲曲外,讓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直播,不僅成了內容創業者眼中的香餑餑,也被不少文化保護團隊所看重。今年,作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羣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的延伸,清華美院非遺項目組開展了爲期一個月的非遺傳承人回訪活動,該活動同時在淘寶直播頻道進行了12場直播秀,觀看直播的觀衆人數從最初的百餘人逐步提升至上萬人。9月,在騰訊動漫聯合雅昌文化、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進行的一次“動漫+公益”的嘗試中,一位“可愛風”少女裝扮成國產動漫《狐妖小紅娘》中塗山蘇蘇的樣子,在深圳雅昌大廈直播了與刺繡、油紙傘、刻紙、泥塑、皮影5位手藝人的交流,向超過42萬名網友介紹非遺傳統文化。極具民族風的非遺和時髦的二次元看似同場“競技”,卻更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