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成長心理>

如何走出從原生家庭的陰影

學問君 人氣:2.61W

原生家庭的陰影對我們的人生有一定的影響,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走出來呢?下面如何走出從原生家庭的陰影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瀏覽。

如何走出從原生家庭的陰影

  

一、那些讓我們絕望的對話,如何產生新的可能?

你是否在自己的家庭中經常陷入一種令人絕望的對話呢?這種對話的主題從來都沒有改變過,相同的對話被重複數年,卻從來都得不到解決。每個人只要一談起這個話題,就變得非常自我防衛。每個人都在重複着自己的觀點,卻沒有哪一方的觀點真正被傾聽到。

我們覺得自己跟家人的對話就這樣了,永遠都走不出這個模式了,找不到希望了,因爲這樣的對話的確讓人絕望。但我想問問親愛的你,是不是你跟所有人的對話都這麼“令人絕望”呢?再或者,有沒有跟家人對話的時候,也曾有彼此連接的感受?

如果你體驗過真正的連接,可能你就有這樣的疑惑:真正的連接要如何進行?爲什麼在跟家人的對話當中,就不能有跟好朋友對話中產生的那麼多可能性呢?我到底要怎麼樣在這些絕望的對話中突圍,爲彼此創造更多的可能呢?

也許你忘了一點:真誠的對你的家人好奇。

今天Joy童鞋想帶你一起去看看,這個能讓我們的對話,產出驚喜和更多可能的,叫做謙遜的探尋的,跟別人對話的方式。

二、謙遜的探尋(humble inquiry)

沙因(Edgar H. Schein)在他寫的那本“Humble inquiry”的書中提出,謙遜的探尋是一種發生在當下的,去深入瞭解別人的技能和藝術,透過去尋問那些我們不知道答案的問題,透過我們對另一個人的好奇和興趣來跟對方建立關係。

說到底,謙遜的探尋其實是我們真正對另一個人好奇,跟這個人建立起彼此信任的深入連接的一種關係建立的藝術。

你也許要問,爲什麼提問特別重要?

沙因在書中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父親在書房裏爲他參加的一個MIT項目的.考試緊張的複習。他特意囑咐自己6歲的女兒不要來打擾他。正當他癡迷的看書時,他聽到女兒敲門的聲音。他厲聲說到:“我不是告訴過你不要來打擾我嗎?” 小女孩哭着跑開了。

第二天早上,妻子責備他讓女兒如此沮喪,正當他奮力爲自己解釋的時候,妻子打斷他說:“我讓她去跟你說晚安,然後問問你要不要一杯咖啡來幫助你複習。你爲什麼對她大吼大叫而不是問問她爲什麼來?”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這樣,我們急着對對方下一個判斷,卻忘了也許我們的判斷完全是錯誤的。我們匆忙的判斷讓我們衝動的得出結論,終結了任何對話的可能。

每一天我們都會有無數大大小小的對話,我們可能會對對方的想法,情緒,行爲及行爲背後的動機做出很多自己的判斷,這些判斷並不一定是對的,但我們如果堅持自己的判斷,就可能會讓彼此的誤解加深,也讓對話無法流動起來。

再舉個例子。我曾經和好朋友也發生過爭執。我們說好分工做一件事情,有我來寫文章,她來編輯。在一次放長假的時候我覺得最好不要打擾到她的假期,就直接自己寫文章編輯了。結果有一天我收到了她的微信,意思大概是:Joy,我覺得你是一個以自我爲中心,不喜歡分享,並且不喜歡跟別人合作的人。

我先莫名其妙了一陣,因爲我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隨後我大概從字裏行間看出應該是我擅自發文章讓她憤怒了,這才明白可能自己當時考慮的太少,應該提前跟她商量。但當時她的這個微信讓我們的對話幾乎無法進行,我感覺到被指責,被評判,被貼上了不屬於我的標籤。

其實也許當時只要她問我一句:Joy,我看這兩天你發佈文章了,是因爲什麼原因沒有跟我說嗎?也許這一切的誤解就不會發生。同樣,如果我當時先問她一句:這兩天我想讓你好好放個假,所以文章我自己編輯就好了,你看這樣可以嗎?也許也不會有這樣的誤解。

謙遜的探尋,其實就是我們能夠覺察到自己預先的判斷和情緒,然後能夠先把它們放在一起,帶着好奇去真正探尋對方。它之所以困難,是因爲這樣的探尋會讓我們暫時處於脆弱的地位(vulnerable position)。它意味着另一人有我想要知道的或者需要的,它給了另一個人力量來幫助我或者傷害我,也正因如此,它開啟了建立關係的一扇門。

三、是什麼阻礙了我們謙遜的探尋?

1. 我們大腦的ORJI過程

你會發現,其實我們在做出行爲反應之前,大腦是有一系列活動的。不管是哪一步出錯,都可能成爲我們去謙遜探尋別人的阻礙。

Observation(觀察):我們以爲自己的感官是客觀的接收資訊的,其實並不。眼見不一定爲實,爲什麼呢?因爲我們會有一個已經形成了的濾網,這個濾網會讓我們只去關注到那些我們想關注的,只去聽到和看到那些,我們希望和期待聽到和看到的東西。

比如你對一個人很有好感,你可能就會更多的關注他做的好的事情和他身上良好的品質,而更多的忽略或者根本“看不到”他身上不好的東西,所謂的情人看裏出西施。有心理學家發現,幸福婚姻中的夫妻和不幸婚姻中的夫妻,一個重要的區別,就是幸福婚姻中的夫妻對彼此的評價,會比他們各自的朋友們去他們的評價更高。更通俗的說,幸福婚姻中的夫妻,能看到更多彼此身上好的東西,就像歌詞裏唱的那樣:you bring out the best of me(你挖掘出了那個最好的我)。

所以如果我們在一段對話還沒有開始前,就對對話的內容或者對象有一些先入爲主的概念和判斷(preconception and prejudgment)或者期待,那麼我們所看到,聽到和感知到的,就會嚴重受到我們預設和期待的影響。我們大腦輸入的資訊本身就已經不在是客觀的data,就是經過我們的濾網的,那些符合我們預設和期待的數據。

Reaction(反應):我們在觀察之後,就會做出相應的反應。最有趣的就是我們的情緒反應。剛剛跟朋友們說到,我們的觀察本身並不客觀,所以我們的反應並不是給予一個客觀的數據(我們從第一步開始就錯了)。這個時候,如果我們不能夠覺察到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就很可能產生不恰當的反應,所謂的過激反應(overreaction)。

舉個例子。想象一下你是一位工作忙碌的母親。今天晚上你不僅要加班,而且跟自己的上司吵了一架,於是你帶着憤怒和疲憊的心情回到了家裏。這時你發現你10歲的兒子把他的衣服丟的滿地都是,你並沒有對兒子說:“寶貝,我現在因爲工作的原因感到疲憊和憤怒,想好好的獨處一會,你能把自己扔在地上的衣服好好收拾一下嗎?”

你沒能這麼說,因爲你根本沒有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於是你爆發了:“看看你這扔的滿地的衣服,你永遠都這麼自私,沒有責任感,並且絲毫不爲別人考慮!” 你兒子委屈的哭了,這時你更憤怒了,你大吼着說:“你哭什麼,不準哭,這麼大的男孩子還哭,知不知道羞恥?” 孩子終於不哭了,但他不願再跟你說話,你一個人憤憤的坐在那裏,內心充滿了內疚和自責。

我們的情緒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行爲,當我們對自己的情緒反應沒有覺察時,我們就可能做出衝動的行爲。而謙遜的探尋,正是讓我們從自己的reaction當中走出來的良藥,因爲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放慢自己的思維和反應,然後問問自己:此刻發生了什麼?我的想法和情緒是什麼?我做出了怎樣的判斷?

Judgment(判斷):我們的大腦還會做出的一件事情就是判斷。判斷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做判斷所依據的資訊,是不完整的。既然我們的觀察不可能完整客觀,那麼我們基於它的判斷也不可能做到完整客觀,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覺察對自己對別人的判斷,而不是全然的相信它。

同樣,謙遜的探尋是讓我們的數據儘可能更完整的一種方式。當我們能放下自己的判斷,去質疑它,去對方那裏探尋而不是“證實”我們的判斷,我們就能夠更好的理解到事情的完整面貌。

Intervention(干預或者說行動):當我們觀察看,有了情緒上的反應並且做出了自己的判斷之後,很自然的我們就會根據自己的判斷去行爲。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整個ORJI過程中,最關鍵的其實就是Observation這一步。如果我們蒐集到的數據是不全面的,我們就會根據這樣的數據做出錯誤的反應和判斷,最終導致一個我們並不想要的行爲結果。

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跟我們的無知連接,去儘可能的不帶任何偏見,預設和期待,不帶任何先入爲主的概念,標籤和判斷的,去進入到一段對話。

所以這是爲什麼謙遜的探尋如此重要,因爲它可以避免我們的偏見,我們的預設和期待,讓我們充滿興趣和好奇的,去了解另一個人。

2. 我們對於專家,權威和成就的過分追求

我們的社會太研究專家和權威,以至於每個人都需要證明自己什麼都懂,每個人都希望可以去告訴別人什麼,而不是去謙遜的探尋。

在一段關係中,因爲我們要證明自己是“對的”,所以我們有時寧願犧牲掉我們的關係,也不願你“輸給對方”。可是我們忘了,在關係中大多數情況下都沒有絕對的對錯,那些個說教和說理,都只會讓我們的關係更遠。

我記得有一次我跟一位好朋友聊天,我問他:“我想學習意大利語,要在哪裏找語伴比較好呢?” 他非常熱情的跟我推薦了一個網站,緊接着開始用大段的語音“告訴”我,他周圍的很多女孩子都覺得學習法語很“浪漫”,但是對法國其實一無所知,非常武斷的學習了法語之後,結果發現法語很難學,往往半途而廢前功盡棄,還告訴我其實我最好先去意大利看看,然後再決定要不要學意大利語。

其實他說的這些都非常有道理,但當時不知道爲什麼,這位好朋友的熱心,讓我有點不開心。後來我才明白自己的不開心,因爲他在沒有問我的前提下,就已經假設他說的這些我都沒有考慮過。同時,他在並不知道我學習動機的前提下,就已經給我提出了建議。如果我並不想要什麼“成就”呢,如果我僅僅想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去了解另一個國家,另一種思維方式呢?

其實他完全可以問一句:“你爲什麼要學意大利語呢?” 或者“學意大利語,你都做了哪些準備呢?”

在家庭當中我們好像更難做到謙遜的探尋,尤其是當我們是家長的時候。因爲這個時候我們處於一個“權威”的位置,去謙遜的探尋自己的孩子,好像就需要我們暫時把自己放在一個更弱勢的位置,去真正的好奇,而不是證明我們的“權威”。

3. 我們還沒有學會跟過去的偏見和情緒相處。

爲什麼在家庭當中,謙遜的探尋尤爲困難?

因爲我們在還沒有開口說話時,就讓過往彼此互動的經歷,對對方的偏見,印象和信念,還有跟對方之間還沒有梳理過的情緒,排除了很多對話的可能性。這就是爲什麼同樣一件事情也許你可以跟陌生人相聊甚歡,卻很難跟家人把對話進行下去。

所以如果我們要學會謙遜的對話,首先就要覺察到自己已經存在的預設和判斷,覺察到自己已經存在的情緒,覺察到自己此刻的想法和情緒,然後把對話的時間調整到當下。我們只有完全的be present,才能讓對話有新的可能。

  


TAGS:家庭 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