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職場心理>

在職場中你是什麼角色

學問君 人氣:1.57W

在職場中,你扮演的是什麼樣的角色呢?在職場中你是什麼角色是小編爲大家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職場中你是什麼角色

  

前陣子,我和幾個朋友喝茶聊天,其中有一個朋友問我:“聽說你做了很多職業諮詢案例,有着豐富的諮詢經驗,我特別好奇的是,職業規劃有必要嗎?又到底是怎麼個規劃法呢?”

我和她說起了一個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去年的一位來訪者K,當時她在老家一個事業單位裏上班,沒有正式編制,只是一名合同工,做的也是簡單不過的文員工作。那個時候的她迫切想要改變,就找到了我。

諮詢的開始,我試圖帶她梳理價值觀。

然而很快我就發現,這個小姑娘存在很多反覆與自相矛盾的情況。

她說自己渴望新鮮感,我問那你爲何不早點跳出來?

她回答說迫於無奈,當時找不到工作,家人好不容易託關係才進的這家單位,於是抱着騎驢找馬的初衷,作爲權宜之計就去上了班。

我又拋出了一個問題,既然當時作爲權宜之計,爲何一做就是五年,中間卻沒有進行過其他的嘗試和探索呢?

小姑娘說,曾經動過努力拼搏的念頭,但苦於不知道學什麼,加上後來覺得這種上班狀態很舒服,每天工作內容很簡單,雖然沒有編制,但各種待遇福利也不差,漸漸地,她幾乎忘記了權宜之計的初衷,如果不出意外能一直這樣呆下去,她也願意做到退休

可惜天不遂人願。

因爲市場不景氣,小姑娘所在的事業單位也不得不精簡人員,而沒有編制沒有一技之長的合同工成爲裁員的重災區,小姑娘這才慌了神。

我知道,小姑娘的困境,絕不是她一人獨有。

價值觀不明、目標不清晰、想努力卻沒有方向、想改變卻缺乏行動......這些就像一塊塊巨大的石頭,障礙了每個人前行的步伐。

在這個世界上,據說80%的'人並沒有給自己真正做過職業規劃,這是一個讓人倍感悲涼的事實。

在職場中,僱主眼裏的員工多是達成組織利益的某種資源與工具,組織並不具備這樣的義務去充分發掘每一位員工的潛力,俗話說“鐵打的崗位流水的員工”,組織爲了保障利益的穩定與最大化,定崗不定人是最常用的手段。

也就意味着,職業生涯規劃這件事,除了自己重視之外,組織並不對此事負有任何責任與義務。

在很多人的腦海裏,規劃就是劃個圈圈,從此一勞永逸高枕無憂。

事實上,職業規劃遠遠沒有這麼簡單,它不是一架精準無誤的職業探測儀,也不是算命占卜,更無法一次解決所有問題,因爲在規劃中,需要時刻考慮變量,並且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做出不同的調整。

在所有的規劃理論中,哈佛商業評論曾經分享過四個很落地的方法,在此我謹結合個人的理解與補充,整理如下:

第一,定期反思總結。

現在流行一種說法“忙是治癒一切迷茫的良藥”,小心,這根本就是一劑有毒的迷魂藥。

誰說忙就不迷茫了?

要知道,當我們忙得焦頭爛額的時候,被犧牲掉的,恰恰是進行戰略思考的時間。

戰略層面的規劃講究長遠,時間跨度很長,而問題多涉及到一些看似枯燥無聊的哲學問題,所以容易被忽視。

比如,你這一生到底要如何度過?你認爲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你看重什麼?你想和怎樣的人共事?你想成爲怎樣的人?等等。

想清楚這些根本問題,你纔不至於像只無頭蒼蠅似地亂撞一氣。

第二,想清楚下一步做什麼。

這一點,你可以透過“預寫簡歷”的方法達成。

你可以想象一樣,五年之後,當你再去應聘的時候,你希望你的簡歷是怎樣的?你想擁有哪些頭銜?想展現怎樣的職場履歷?你希望自己做過什麼職位,又到底負責過怎樣的工作內容?

這樣一來,你會倒逼自己思考現在——

現階段,你需要培養怎樣的技能?你需要獲得怎樣的資格?公司的晉升渠道和途徑是什麼?你可以做哪些努力與爭取?等等。

第三,做一些進階而深層次的工作。

在職業生存期階段,注重的是執行力和效率,比如以速度和數量作爲考覈標準等;但到了職業發展期,執行力和效率將不再是追逐的重點目標,而是要承擔一些有價值有深度持續性的工作,比如寫出一本書、推出一款有潛力的產品、承擔一項有意義的項目(比如制定公司績效考覈標準)等等。

在職業發展階段,你的系統思維能力、管理能力、自發主動工作的習慣、溝通協調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成爲重中之重。

第四,建立公司以外的聲譽。

想必你早就發現了這麼一個現象,一方面老闆覺得內部沒有合適人選,從外面空降中高管並開出高昂的報酬,他們篤信“外來的和尚好唸經”;與此同時,這種做法會加劇員工的不滿情緒,每年流失的多半是有想法有能力的員工。

從這個角度來說,職場人士在公司內部往往容易被低估。

對於很多職場人而言,除了低頭努力,一定要多擡頭看看,多爲自己建立公司以外的聲譽,這樣即便行業大環境再惡劣,一方面你可以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機會,另一方面你也能具備足夠的勇氣和底氣,開創出一番屬於自己的事業。

在諮詢師的眼裏,每一位職場人並沒有好壞之分,我更傾向於用狀態對他們進行劃分,狀態的兩端,一端是沉睡狀態,一端是清醒狀態。

所有鼓起勇氣前來進行職業諮詢的人,多半是處於中間狀態,他們感受到了痛苦,在決定諮詢的那一霎那,至少閃過一絲強烈的想要尋求改變的念頭,然而改變的發生,還是要取決於當事人自己。

史蒂夫•帕弗利納曾經提過一個形象的比喻,熊與鷹。

熊指的是沉睡者。

他們做着在自己看來毫無意義的工作,忍受着令人不滿的人際關係,卻又不敢逃出舒適區,只能不停地麻醉自己,對自己說“其實這份工作也是很多人羨慕的呢”、“這麼好的待遇,今後再也找不到了”等等,他們一直無法直面內心的恐懼,在整個時代恢弘的背景下,他們的對話不過是各種瑣碎的言論。

禁錮行動的同時,最可怕的是思維的僵化。

因爲深深的恐懼,他們會否認外在的一切機遇和可能性,最終癱軟無力。

熊界的生存法則是,幹活之外,要拼命地四處獻媚討好,所以越努力,對平臺的依賴性越大,自身的價值感越來越低;價值感越低,就越依賴這個平臺,禁不起任何風草動,惶惶不可終日。

鷹指的是清醒者。

他們擁有明亮的雙眼,給自己的人生設定了一個又一個目標,即便擁有再多的榮譽也不居功自傲,即便遭遇再惡劣的打擊從不萎靡不振,如古之韓信,因爲懷揣明晰的目標,即便在外人看來無法忍受的胯下之辱也摧毀不了他的信念與決心。

鷹界的遊戲規則是,每天讓自己優秀一點點,時刻保持覺察與警醒,在這場遊戲中,真正的鐵飯碗,就是自己的雙手。

鷹們所做的一切努力,不是依賴於平臺,而是讓平臺依賴自己。

TAGS:在職 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