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職場動態>

職場中,你是否在吃力地轉換角色

學問君 人氣:2.73W

只有弄明白我到底要幹什麼,我實際能幹什麼,我爲什麼要幹?才能體會職業成功的快樂

職場中,你是否在吃力地轉換角色

我們經常發現,一些人在工作中和工作外的行爲表現很不一樣,這種情況的出現有很多原因。可能是自我認知的問題,表現爲對自己瞭解不夠,沒有職業發展目標,憑藉偶然機會或跟隨社會潮流選擇自己的職業。這樣就容易出現

職業與個人特質不匹配的現象,進而導致心態茫然、缺乏工作動力、壓力大、性格扭曲等問題。

也有可能是自信心不足,對自己的能力有懷疑,不敢挑選自己喜愛的工作;還有可能是爲了滿足家人、朋友或社會的期望而選擇從事某種職業。比如社會普遍價值認爲,一名大學生畢業後當公務員挺好的,於是他便當了公務員,但事實上他更喜歡修理汽車。

處在一個與自己個性特質不匹配的工作環境中,如果要保持個性,張揚個性,往往會遇到令人沮喪的情形。這樣的人有可能不被周圍團體所接受,甚至被工作環境中的其他人視爲“怪人”。這樣更容易造成心理壓力,影響他的正常生活和交際,使他在職業前途上也不能得到順利發展和成功。怎麼去解決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有的人會掩飾或隱藏自己的個性特徵,把自己裝扮成一個爲大衆所接受的人,力圖在現有工作環境中爭取到一席之地。也有的人將自己的個性或愛好留到工作之外去施展,這算是一種補償,是潛意識中的一種平衡。

不少人也可能工作得很出色,很成功,但他們的個性不能在工作中得到釋放,總會多少覺得有些遺憾,總覺得這並不是我想做的事,這裏面找不到我自己,這種衝突或遺憾,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只是有些人能意識到,有些人意識不到而已。但是也不排除有少數人在工作中很成功,同時又能在工作之外將個性很好地釋放和發展,同時內心保持快樂,只是這樣能嫺熟地、遊刃有餘地轉換角色的人太少了。

國外有一個著名的案例,一位成功的石油公司經理人在總結自己的苦悶時說,“我在我的前半生花費了很大力氣想努力成爲另一個人,卻忽略了我可能成爲的那個人。我只是跟隨時代的大潮和慣例,用金錢和地位來衡量成功,而沒有努力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個性。”在這位經理人的後半生,他釋放了自己的.個性,最終成爲一位社會哲學家。

我們提倡一個人在做職業定位時,能找與自己個性相匹配的職業,因爲這樣更容易成功,更容易得到成功的快樂。如果要賦予“職業生涯成功”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定義,我們認爲應該是———以愉快的心情實現了自己認爲有意義的職業目標。

也許有人會說,我在工作中表現出色,而我的個性就放到工作之外去釋放吧,但是職業中的成功和快樂是一個人生命的成功和快樂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一項調查表明,一個人從20多歲踏入職場開始到60多歲精力衰退,每天用於睡覺、吃飯等生理活動的時間爲10~11小時,其餘的13~14小時爲社會活動時間,這其中與工作相關的活動時間佔到10~12個小時,也就是說職業生涯佔用了社會活動時間的71%~92%,即使在週末和節假日,用於與職業相關的時間也可能超過50%,有的人可能會更多。

人總是處在成長中,一個人找到“職業錨”,即對職業有定位的平均年齡是40歲,此前往往都是試探、經歷、磨合的過程,美國學者施恩提出,如果你能清晰地回答三個問題:我到底要幹什麼,我實際能幹什麼和我爲什麼幹,那麼你就已經找到了“職業錨”,你可以快樂地去享受職業成功。

所以,儘管你也許工作了十幾二十幾年,工作也出了成績,但如果你感覺不到快樂的成功,任何時候都可以調整。正所謂“亡羊補牢,猶爲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