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職場動態>

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

學問君 人氣:1.82W

高校畢業生是我國寶貴的人力資源。大學生就業關係到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就業,需高等教育結構與產業結構、企業結構協同。

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

一、調整高等教育結構

1.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衆化階段。

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1978年的1.55%上升到2011年的28%,在校大學生2900多萬名。1996年美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爲80.9%,是世界上第一個進入高等教育大衆化與普及化階段的國家。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2002年爲15%,也進入了大衆化階段。

2.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解決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

中國社科院2012年《社會藍皮書》的數據:2008年大學生失業率爲9.1%,2010年爲12%,2011年爲17.5%。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680萬人,預計100萬以上大學生難以找到工作,不少地區、行業、專業又面臨人才短缺,技能型人才缺乏,進階技工更是奇缺,進階技工僅佔技術工人的3.5%,發達國家在35%以上。發達國家,高技術專業人才的社會地位、工資待遇、就業機會,比傳統大學的博士學位獲得者更具優勢。法國Grand Ecole大學的生源、教育水平、就業機會均優於綜合大學,工程師證書和其它專業證書比博土學位證書更受重視。美國中學畢業生進大學,也首選應用型技術專業。

現在,社會急需工程師、設計師、技師、技術員、創新型人才,高校應面向社會需求,改革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定,專業化、實戰型、定製化、技能型培養人才。專業化實用型人才是高校對接產業發展的一個戰略支點,也是解決大學生就業的主要途徑。

3.明確高校定位。

重點大學和重點學科主要培養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高職、高專和一般普通高校主要培養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結構。

①高職院校定位爲“技能型”人才

2011年底公辦高職院校有944所,民辦400所,2011年高職(專科)招生326萬人,在校學生近1000萬名,應貼近產業發展和企業需求,培養專業技能,成爲產業藍領的技術骨幹。

②本科生定位爲“知識轉化型”人才

本科教育既注重專業基礎,又注重實踐技能,將知識轉化爲工作能力,成爲產業基礎型人才隊伍。

大學生就業難點在本三,在校生400多萬名,既要注重知識培養,更要注重技能培養,規避“高不來、低不就”的尷尬境地。

③研究生定位爲“科技型”人才

2011年在校研究生140多萬名,其中博士生25萬名,碩士生 120多萬名。研究生教育爲高科技產業提供人才,成爲我國參與國際高科技競爭的主力軍。

二、提升產業結構和企業結構,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1. 高校與企業這“兩個輪子”的內在協同

高校是大學生培養的主陣地,企業是大學生就業的大市場。企業提供就業機會,前提條件是產業創新和企業創新,從“中國製造”上升爲“中國創造”,發展現代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提升產業結構和企業結構,創造更多技術型人才的就業機會。

我國經濟從粗放型轉向集約型是一項國策。這裏,政府的引導和扶持十分重要,從政策層面大力支援產業結構和企業結構的調整,對於行業領先的企業給予政策扶持,包括投資政策、稅收政策和金融政策等扶持,使產業鏈的龍頭型企業成爲解決大學生就業的'主動力。

2.企業提供實習基地

大學生就業後的知識應用率不足40%,多數大學生所學知識不能轉化爲崗位所需能力。大學生適應週期在1~2年,發達國家大學生到崗適應期僅爲2~3個月。大學生需要在企業的實習基地,培養就業前所具備的崗位基本技能。

3.項目配套政策

不少企業不願意招收應屆大學畢業生,不願意承擔大學生在崗培訓費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數年工作經驗”。理工科大學生需要三五年的工作實踐,才能成爲合格的工程師。在項目配套政策上對解決應屆大學生就業的企業應給予財政扶持。

三、鼓勵和支援大學畢業生創業

充分發揮大學生的智力資源,融入產業鏈和企業集羣,倡導多樣化、低風險、協同型的創業,從政策層面開創大學生創業的新格局。

如“專利技術型”創業,政府設立和規範“大學生技術交易市場”,鼓勵大學生將科技發明專利、實用專利進行“市場化創業”。專利作爲一種無形資產投資,轉換爲企業的股份,大學生進入企業的技術崗位或管理層,規避單獨創業的諸多困難和市場風險,實現技術與資本的有機結合,大學生與企業共同發展。

如合夥制創業,大學生作爲創業者之一,藉助社會各類資源共同創業,規避創業風險。

如產業鏈彌補型創業或者增值型創業,大學生創業可以彌補產業鏈的某個薄弱環節或者某個價值增值環節,隨着產業的發展獲得自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