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職場動態>

就業創業指導效果分析

學問君 人氣:1.57W

就業創業指導效果分析

9月29日,市人社局組織舉辦了青島市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專家研討會,50餘位專家參與,均來自市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專家委員會。研討會上,專家指出高校就業、創業指導老師人數少、專業化程度有限,而且缺少企業實踐,提倡指導老師走進企業深入調研實踐。

就業創業指導效果分析

與會專家表示,1999年國家實行擴招以來,大學生數量激增,對就業產生了一定壓力。統計顯示,2001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爲114 萬,2002年是145萬,2003年是212萬、2004年是280萬,2005年是338萬,2006年是413萬,2007年是495萬,2008 年是559萬,2009年是611萬,2010年是631萬,2011年是660萬,2012年是680萬,2013年是699萬,2014年是727 萬,到2015年已經達到749萬。由於高校專業設定與市場需求錯位、傳統就業觀念的負面影響等原因,讓結構性就業矛盾進一步凸顯。

在就業嚴峻形勢下,對大學生的就業創業指導至關重要。但調查顯示,只有8.2%的學生認爲就業指導幫助很大,有50.4%的學生認爲一般,15.3%的學生認爲幫助較小,還有7.1%的學生認爲沒有幫助。

“所以,高校就業、創業指導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專家指出,高校相關師資力量不夠,很多都是團委口的老師或者輔導員兼任,缺少專業指導知識和素養,顯得非常薄弱。“而且,很多就業、創業老師自己都沒進過企業,缺少實踐和調研,咋指導學生就業呢?”

“不深入企業一線的就業指導老師是不合格的,不來自於企業實際的就業指導,就等於紙上談兵,對學生的指導就成了鏡中花、水中月。”專家表示,就業、創業指導老師必須走進企業,深入企業一線實踐調研。

召開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專家研討會在本市尚屬首次。下一步,市人社局將收錄本次研討會上的專家論文31篇,編纂印發論文集,爲各區市、駐青各高校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服務工作提供指導和借鑑。

在目前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形勢下,能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實屬不易。可是,偏偏有一些大學生“身在福中不知福”,好好的工作說辭就辭,而且辭職的理由也很荒唐:比如“跟女友分手了”等。那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導致他們做出反常的選擇呢?

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辭職的理由很荒唐

“怕遲到了挨批評”、“跟女友分手了”……一些大學畢業生的荒唐辭職理由,讓企業負責人們感到無奈。近日,湖北團省委到武科大中南分校就“大學生就業創業專題”進行調研,受邀的大學生老闆們反映:現在的一些畢業生辭職很隨意,顯得“太不負責任”。

何川是該校05屆英語專業畢業生,現爲一家英語教育機構的負責人。何川用“欲哭無淚”來形容面對某些畢業生的辭職理由時的心情,“連跟女朋友分手這種理由都能拿出來,而且是說走就走。”還有一名大學生員工,未履行“30天的告知義務”就欲辭職,公司讓他支付違約金,他卻到電視臺去投訴。“這種行爲太不負責任了,就算不考慮公司,也應該想想,那麼多學生一下子沒了老師可怎麼辦?”

作爲武漢完美網絡服務有限公司的董事長,該校07屆畢業生劉統洲也有同樣的苦惱。劉統洲說,有一次公司給新招來的10名大學畢業生做培訓,第二天僅有5個人來。“都是簽訂了勞動合同的人,怎麼突然就消失了呢?”劉統洲撥通其中一名學生的電話,那學生竟稱“起來晚了,怕遲到了挨批評就乾脆不去了”。劉統洲決定,今後原則上不再招收應屆畢業生。

辭職可能與前景不明朗有關

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工業工程專業大四學生則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大學生老闆創辦的企業,不一定有很好的前景,選擇爲大學生老闆打工,很多畢業生其實只爲“保底”。一旦有大公司願意錄用,還是寧願選擇去大公司工作。“所以,辭掉大學生老闆提供的職位,就顯得比較隨意。”她說。

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周光禮教授認爲,這種就業心理背後有三層原因:一是現在許多畢業生家庭條件尚可,不珍惜就業機會,這是社會責任感缺失的表現;

二是這些畢業生片面理解“就業權”,認爲就業權就是可以隨心所欲地對待工作,其實,學生們應將就業權首先理解爲生存權,這樣纔不會輕易辭掉一份賴以生存的工作;三是大學生創業大多在艱苦奮鬥的階段,部分員工對企業不抱信心。因此,大學生老闆要建立良好的用人機制,以感情留人、事業留人、待遇留人。

眼下又到了新一屆大學畢業生求職的高峯期,大學畢業生如果清楚自己喜歡做什麼或者擅長做什麼,就努力去追逐自己的人生夢想吧。如果還不清楚,就先就業再擇業吧,總不能加入到待業大軍中,成爲“啃老一族”吧。

9月25日上午,來自在杭高校就業(創業)學生社團近50位負責人齊聚杭州市人才服務局,召開在杭高校就業(創業)學生社團第一次聯席會,搭建起政府人才服務部門與高校學生社團溝通的平臺。

當天下午,2015年杭州高學歷人才下沙高教園區專場招聘會在杭州師範大學錢江學院籃球場舉行,這也是2015年杭州市赴“九校聯盟”高學歷(高層次)人才專場系列招聘會的重頭戲之一。就此,由杭州市人才服務局組織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引領工程”正式拉開序幕。

政府爲人才提供良好的服務就是相當於當好人才工作“店小二”。爲服務在杭高校2016屆畢業生就業,作爲杭州市人力社保部門的視窗單位,杭州市人才服務局啓動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引領工程”,打出“服務組合拳”,透過社團引領、就業指導、就業招聘、企業實訓、就業助推、視窗服務等“六位一體”服務項目的牽引,促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

社團引領

就業創業的事,找“校園就業使者”

在每個高校校園中,都活躍着青春飛揚的學生社團,深得大學生們的支援和喜愛。

爲此,杭州市人才服務局主動對接學生社團,藉助學生組織廣泛的影響力,由點帶面地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送到大學生身邊。

9月25日,在杭高校就業(創業)學生社團第一次聯席會上,透過組織成員培訓、學習就業創業相關政策及業務,及時向高校畢業生傳遞就業創業服務及政策;同時積極支援學生社團開展就業創業服務活動,協助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部門開展就業服務工作。

在會上,明確了學生社團聯席會委員,首屆召集社團單位及執行委員會,邀請了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人才開發中心主任林劍進行職業規劃及應聘技巧培訓,還聘請了學生社團爲“校園就業使者”。

今後,大學生們的'身邊多了“校園就業使者”,有就業創業疑惑的可以立即尋求“身邊專家”的幫助。

就業指導

導師“出選單”,高校“下訂單”

什麼樣的大學畢業生最受企業青睞?如何成爲創新創業競賽的贏家?如何探尋適合自己的職場?大學生畢業生們的“十萬個爲什麼”,都有專家導師來解答。

杭州市人才服務局組織百名知名企事業單位的資深HR專家,建立健全“杭州市大學生就業創業專家導師團”。透過導師“出選單”,高校“下訂單”的雙選方式,深入在杭高校開展就業指導活動,引導高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幫助學生做好職業規劃,提升職場競爭力和社會適應力。

“就業創業專家導師團”的課堂專門針對大四學年的畢業生,是大學生們踏入社會前的“第一課”。今年共安排了127堂就業創業課程,包括就業心態、求職技巧、求職簡歷製作、職場新人注意事項、職業禮儀、就業權益保障、職業生涯規劃、創業團隊組建、創業融資規劃等,供在杭高校根據本校畢業生的實際情況挑選下單。

此外,還與高校聯合設立高校就業創業資訊欄,用於就業政策、就業崗位資訊的發佈。

就業助推

你有就業需求,我就有助推服務

作爲畢業生就業服務部門,杭州市人才服務局一直以來把服務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首要位置,對於大學生的就業助推也是全方位的:組織招聘會,促進人崗資訊匹配;做好企業招聘資訊的收集、整理以及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意向的摸底,加強人崗資訊匹配的精準度和創業的可行度;爲在杭高校畢業生提供簡歷入庫、企業查詢、崗位推薦等助推服務。

就業助推主要針對兩個羣體,一是全體畢業生,二是未就業畢業生,重點是做好第二類羣體。爲此,今年,爲促進在杭高校未就業畢業生儘快實現就業,杭州市人才服務局、杭州人才市場、杭州人才網聯合在杭高校推出在杭高校未就業畢業生就業助推活動。如讓各在杭高校整理推薦未就業畢業生資訊,提交杭州市人才服務局畢業生就業服務處;在杭州人才網爲未就業畢業生進行網上註冊,將畢業生求職簡歷投放至網上就業服務平臺,並將畢業生登入賬號發送給畢業生本人,等等。

同時,杭州人才網根據未就業畢業生的就業意向和服務需求,舉辦杭州人才網絡招聘大會,發揮網絡平臺和渠道優勢,透過崗位推送、畢業生推介、招聘會通知、最新就業政策等服務,幫助引導未就業畢業生就業。

視窗服務

將視窗業務前移到高校,提供貼身服務

就業協議鑑證、就業報到、就業調整、人事檔案接轉、就業諮詢是畢業生就業服務最基礎的工作。

杭州市人才服務局立足視窗服務,近年來每年完成畢業生就業協議鑑證近4萬人,接轉畢業生人事檔案2萬餘份。

爲了向大學生提供更及時、更精準的服務,就業引領工程推出了“現場視窗校園服務日”,上半年已先後在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等三所高校提供服務,將視窗業務前移到高校;近期杭州市人才服務局與杭州師範大學錢江學院達成就業創業戰略合作框架,涉及就業創業指導、就業輔導培訓、企業實訓、校園招聘、學生社團建設等各個方面,把大學生就業創業服務視窗前移、延伸到高校校園,在“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背景下更好地服務高校、服務高校畢業生、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作爲戰略合作框架的一個重要內容,9月25日下午,杭州人才市場杭州師範大學錢江學院服務點正式揭牌。以此爲標誌,今後將實現進校園服務的常態化。

當天,下沙高教園區管委會辦公室、浙江省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杭州市人才服務局聯合在杭州師範大學錢江學院舉行的杭州下沙高教園區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交流會上,杭州市人才服務局正式向各高校介紹了“杭州高校畢業生就業引領工程”服務內容,共同推進新一屆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