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職場動態>

給“海歸”月薪3000已經是很客氣了

學問君 人氣:1.98W

 

                            眼下仍屬一年一度各級各類院校畢業生找工作的高峯時段。前些年畢業生找工作,屬海歸最吃香:一來找工作容易,二來薪酬較高。

給“海歸”月薪3000已經是很客氣了

今不如昔,今日之海歸,普遍的身價,已不是“海龜”的身價,而淪落爲“海帶”的身價。

早些天,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針對海歸舉辦的多場求職招聘活動,用人單位開出的薪酬基本上定位於每月三千甚至更低。於是部分媒體尤其是一些紙媒,開始興奮了起來。

“海歸,月薪三千,你認爲這個待遇是否合理?”--原以爲,這話題着實無聊,炒上一把也就拉倒了,殊不知,楞是有部分紙媒“咬”住海歸不放,還煞有介事開展了“是否合理”的問卷調查。

問卷調查管用乎?當然不管用,可就有那麼些紙媒喜好自“誤”自樂,樂此不疲。

傳統的話語體系裏,海歸一度被國人誤讀爲進階稀缺人才的代名詞。其實,把海歸定義爲進階人才一開始就是個認知上的錯誤。準確的說法是,海歸是經受過海外高等級教育的高學歷者。

高學歷者不等同於進階人才是爲常識。前者要轉換爲後者,要經受實踐歷練,並接受實踐檢驗。

早年的海歸,譬如20年前,透過實踐歷練,最終成長爲國家建設的進階人才,其轉換率的確很高。這是不容抹殺的事實。

10年前的海歸,5年前的海歸,今日的'海歸,其總體素質一茬不如一茬。這也是不容抹殺的事實。

從閉關鎖國,到外派留學生實施計劃管控--留學目的地國只限於前“蘇東集團”諸國,再到有錢就可出國鍍金。一方面印證着國家改革開放的歷史變遷,另一方面,則發展演化爲“泥龍混雜”。

解讀現行留學政策,選擇出國留學大體有三種人:

一種、極少量的計劃公派生,國家承擔留學經費。這個幸運羣體,一部分的確品學兼優,另一部分則屬關係戶子弟。

另一種、在國內爭取到海外院校的獎學金,出國後再勤工儉學補貼部分留學開銷的留學生。由於留學目的明確,又沒“權錢”作靠山,在海外學業有成者絕大多數來自這個羣體。

再一種,在國內學校就讀時成績平平甚至拉稀,品行亦乏善可陳,但仰仗家裏有錢或有權,於是就搖身一變出國鍍金。對於有權者子女,但凡出國留學的,往往還有人代爲買單。

中國目前在海外留學生總數約90萬人,穩居世界第一。以錢或權打底的鍍金型留學生所佔比例最大。

舉個例子,我兒子高中3年,班裏先後出國上大學的前後有7人,梳理下來,全部屬於“鍍金型留學”。這些個小混混和嬌小姐,連國內的高中都讀不好,指望他(她)們留學回來報效國家,純屬想着美。我兒子上大學,同班同學靠“權錢”打底出國留學鍍金者,情況依然如故。

這樣的情形成爲一種司空見慣,已故錢鍾書老先生筆下“克萊登大學留學生”一定比比皆是。這就對了,時間一長,國內用人單位從盲從、盲目及受“用人虛榮心”左右的心態中醒悟過來後,海歸自然會普遍地變成“海帶”。當然,矯枉難免過正,確也連累到少數真正學業有成的海歸中的“海龜”。對於其中的“海龜”,他(她)們的確很冤。

海歸普遍地淪爲“海帶”,我不想分析其中隱含的當下中國複雜的社會原因,單從經濟學的角度,以樸素的物以稀爲貴作詮釋,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假如我是具體用人單位的老總,對於披着海歸光環的“海帶”們,我不光不會開出3000元月薪的工資,對不起,我甚至根本不屑於錄用。物質世界永遠遵循“物物相報”的規律,海歸越來越不值錢,是好事不是壞事,一定程度上,它或許能爲校正國人失衡的心態助力。阿彌佗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