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著名日記>

民情日記回鄉走訪

學問君 人氣:9.33K

民情日記是爲了督促各級幹部深入基層,深入聯繫職工羣衆,開展民情調研活動。以下是民情日記回鄉走訪,希望你喜歡。

民情日記回鄉走訪

民情日記回鄉走訪一

清晨,驅車行進在“不忘初心,永跟黨走”回鄉走訪的路上,車載音樂正播放着優美悅耳的《家鄉美》。

透過輕紗似的薄霧,繞過鬱鬱蔥蔥的山巒,迎着寶石般的朝暉,穿過秧苗蓬勃的田野,陶醉間,隨着似箭的回鄉心情進入了闊別三十多年的故鄉地界—恩施市沙地鄉黃廣田村,一片新農村的新景象展現在眼前,昔日的石子馬路不見了,已變成了寬敞潔淨的泥清公路,昔日低矮的土牆瓦屋也不見了,漂亮高大的磚混平房取代了它們,路旁花叢彩蝶飛舞,田野山間歌聲悠揚,空氣清新,景色優美,令人心曠神怡。

上午8點多鐘,到達了黃廣田村委會,村委會大門上的電子屏幕上醒目的“歡迎您回家!”一下映入眼簾,一股濃郁的鄉情頓時油然而生,讓人心潮激盪、讓人熱淚盈眶、更讓人倍感溫暖。村書記許懷峯正帶領着村委會全體成員在門口熱情的迎接陸續到達的返鄉的遊子。衣錦還鄉的遊子們歡聚一堂、談笑風生,笑逐顏開,大家親切交談,談論改革開放的春風浩蕩,談論美麗家鄉的祥和興旺,談論鄉意鄉情的地久天長,不時爆發出陣陣爽朗的笑聲,整個村委會充滿着歡聲笑語。

9時許,村委會召集60餘名回鄉黨員參加座談會。會前,村委會給每位返鄉黨員發放了現行強農惠農精準扶貧政策宣傳手冊、“黃廣田村委會微信羣”二維碼和“黃廣田村委會”微信公衆號二維碼,並邀請大家加入本村微信羣、關注本村微信公衆號,以方便大家更多瞭解本村的有關情況,方便大家相互聯繫。

座談會開始,全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首先,由村支部委員引導學習了該村“不忘初心.永跟黨走”主題實踐活動方案。接着,村支部書記許懷峯彙報了黃廣田村近幾年的工作情況和社會發展情況,介紹了該村精準扶貧工作開展情況。他說:黃廣田村黨支部把黨小組建立在產業上,讓黨旗飄揚在產業上,根據黃廣田村的地理區域實際,成立了五個黨小組,即:盤龍菸葉黨小組,黃家埡養殖專業合作社黨小組,朱家坪蔬菜專業合作社黨小組,黃廣田白葡萄專業合作社黨小組,還成立了一個退休老幹部黨小組。各黨小組充分發揮作用,帶領羣衆脫貧致富奔小康,到目前爲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形成了良好的態勢,可以用四句話概括,那就是:黃廣田的葡萄亮晶晶,黃家埡的“年豬”肥滾滾,盤龍的菸葉金燦燦,朱家坪的蔬菜頂呱呱。

回鄉黨員代表,恩施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吳倩爲參會黨員上了一節生動的黨課,使大家更進一步明確了“兩學一做”的意義和要求。

座談會還安排了交流發言,大家一直認爲回鄉走訪是非常新穎的教育實踐活動,是“兩學一做”的有效載體,是對黨員幹部的思想洗禮。大家紛紛飽含深情的表示:“不論我們身在何處,我們一定要搞好本職工作,一定要爲家鄉爭光,只要家鄉需要,我們也一定會爲家鄉的發展竭盡全力”。

最後,全體參會黨員在黨旗下宣誓,重溫入黨誓詞,“不忘初心、永跟黨走”的信念更加堅定。

會議結束後,參會人員集中參觀了黃廣田村蔡家堡的千畝葡萄園,黃廣田村在蔡家堡建立起了千畝葡萄合作聯社,聯社安排瞭解說員全程解說,使我記憶最深的是:黃廣田的葡萄是由德國傳教士引進的的兩棵外國葡萄發展起來的,成熟後晶瑩剔透,甜酸比爲24:1,屬於黃金比例,每年銷售供不應求,可創收600萬元,村聯社己將葡萄品牌推到電商平臺。聯社正在籌備今年中秋節將舉辦“黃廣田葡萄採摘節”,歡迎大家回來採摘、品嚐家鄉的葡萄。

參觀完葡萄園,村委會安排分散走訪,我們特地走訪了黃家埡養殖合作社的養豬專業戶周奎,村書記告訴我們:“以周奎的千頭養殖廠爲主導,全村可出售商品豬10000頭,可創收2000萬元”。

除了參會、參觀、走訪,我們還親身參加了田間勞動,體驗了父老鄉親的辛苦和勞累,還聯繫了一戶精準扶貧對象,落實了相應的扶貧措施。

我們欣喜地感受到黨和政府的各項惠農政策已深入人心,當地政府對“三農”政策落實有力,精準扶貧工作紮實有效,扶貧對象精準、措施細緻具體,切實可行。老百姓在政府的指導下,努力克服困難,對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目標充滿信心。家鄉面貌煥然一新,不少家庭已經脫貧致富,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結束了一天的活動,與村委會道別,村支書緊緊握住我的手深情地說道:“歡迎常回家看看”。在返回單位的途中,我由衷地感嘆到:家鄉變了,徹底的變了。風也變暖了,雲也變淡了,天也變藍了,往昔己飛了,飛過了忘川

民情日記回鄉走訪二

尷尬——鄉親相鄰不相識

5月11日,我起牀比平常都早,心情十分激動,因爲這天是我們相約回鄉走訪的日子。

我的老家在坪壩營鎮鹿子坨村,距離縣城只有26公里。雖然路程並不遙遠,但因我長期從事辦公室工作時間較緊,除了逢年過節回家看望老人,平時很少回村裏,與村裏鄉親並無多少接觸。

上午八點三十分,我們鹿子坨村在咸豐縣工作的17名黨員準時在縣政府門前集合,八點四十分,在縣政協副主席楊志高同志的帶領下,我們統一從縣城出發,車行約一個小時,就到了村部。

在村部,已有十餘名村裏黨員早到,我們下車後,與村裏的黨員一一打招呼。說實話,因離鄉多年,村裏的很多黨員同志我都不認識,但他們很多人都認識我,因爲我從村小到當時的楊洞初中,學習成績一直是第一名,大學畢業後又分到法院工作,雖然年近四十才晉升副科級,但在村裏人眼中,我已經算是很有出息的人了。

隨和——見識高手如何親近羣衆

十點整,鹿子坨村黨員大會正式開始。參會人員共有回鄉黨員17名、農村黨員16名,合計33人。會議由政協副主席楊志高主持,他是我們村唯一一個處級幹部,爲家鄉辦了很多好事、實事,在鄉親們心目中威望很高。會議第一項議程是作自我介紹,楊志高帶頭作了自我介紹,我對他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我叫楊志高,以前在坪壩營鎮、清坪鎮工作,現在在縣政協工作,講楊志高可能你們當中有些老黨員不熟悉,我就是你們以前喊的楊九毛,九毛還是那個九毛,和大家的感情沒有疏遠”。楊主席的介紹,一下子就緩解了拘束的氣氛,拉近了大家的心裏距離。之後,大家都按楊主席這種風格作了自我介紹。

會議第二項議程,是由回鄉黨員、現任大路壩區工委副書記楊齊軍同志組織學習《鹿子坨村“不忘初心.永跟黨走”回鄉走訪活動實施方案》,並帶領大家面向黨旗重溫了入黨誓詞。會議第三項議程,是學習回鄉走訪日記範文。楊志高主席組織學習了縣委組織部部長陳開國同志的回鄉走訪日記。

認識——提升執政能力的重要手段

會議第四項議程,是由我解讀上級相關檔案。這是臨時增加的一個議程,算是給我出了一個難題,因爲如果原原本本地宣讀上級的實施方案,不僅字數太多耗時太長,而且農村黨員不一定能夠完全理解。經過短暫的組織,我以《開展“不忘初心.永跟黨走”回鄉走訪活動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有效舉措》爲題進行了即興演講,着重從以下五個方面闡述了此項活動的意義:一是強化一種傳統美德,即教育黨員幹部不忘本,要對生我養我的父老鄉親懷有感恩之心;二是優化一種工作方法,即教育黨員幹部深入基層瞭解實情,以實實在在的調查研究來獲得發言權,實現科學決策;三是激活一支隊伍,即透過回鄉走訪活動讓農村黨員感受到,他們雖然身在農村,但城裏的黨員沒有忘記他們,鼓勵他們繼續在農村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四是確立一個規劃,即透過黨員大會討論,研究制定本村未來較長時間的發展規劃,避免打亂帳;五是辦理一批實事,即各自發揮自己專長,爲家鄉辦理一批力所能及的實事。

歎服——農村能人真不少

會議第五個議程,由鹿子坨村支部委員會介紹村情。首先由村支書楊慶豐全面進行了但要,後由支委其他成員進行了補充。

會議第六項議程,是徵求意見和建議,33名參會黨員各自闡述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由於楊志高主席能夠很好地調動會議氣氛,所以大家發言都十分踊躍,直到中午一點半這個議程才結束。很多黨員的意見和建議,都讓我思路大開,很多好的工作方法、很多辦事技能,在書上是學不到的。之後,楊主席對會議進行了總結。一直到下午兩點,會議才結束。

增值——慰問途中化解一件糾紛

會議結束後,17名回鄉黨員每人自發捐款400元,除了支付當天中午的生活費外,剩餘部分按每人500元的標準用於看望慰問困難黨員和困難羣衆。當天及次日,回鄉黨員與村幹部一道分組進行看望慰問,我所在的一組看望了我的小學老師楊元竹、殘疾退伍軍人唐輝林、退休老支書楊本倫和三組組長李長俊。

在走訪中,巧遇田姓兩兄弟扯皮,經我一番勸說,平息了他們的糾紛。該兩兄弟是我奶奶的表親,雖然我家與田姓兄弟從未相互走動,且我奶奶已去世多年,但他們一致比較聽從我的勸導,7年前爲宣傳坪壩營法庭巡迴開庭時我去過他們家,協助法庭工作人員調解了他們家的糾紛並當庭履行完畢,沒想到這回又順道化解了一次糾紛。

感悟——腳踏實地做好本職工作

這次回鄉走訪活動,我感悟至深,心靈受到震撼。一是戒驕戒躁。很多農村黨員熟悉社情民意、發展思路清晰、善於辦理實事,我們平時自認爲自己上過大學、有固定的工作,多少有點優越感,如果換個位置,他們也許比我們幹得更好。二是知足常樂。我們在縣城待久了,難免有些“機關病”,例如抱怨自己沒得到提拔重用、自己在幹部序列中只是“微末小吏”等,其實在父老鄉親心目中,我們能夠“跳出龍門”,已經是他們的驕傲。三是愛崗敬業。參會的很多農村黨員,都是吃苦耐勞、腳踏實地的實幹派,他們爲了發家致富,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但生活水平與我們還有不少差距。如果同樣回到農村,我們又有多大能耐?馬雲只有一個、比爾蓋茨也只有一個,我們只是一名普通黨員,並無經天緯地之才,珍惜今天的工作,努力爲羣衆多辦實事,難道不是我們應盡之責嗎?

民情日記回鄉走訪三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進“小家”,感覺未必如此,因爲經常往來;回“大家”,其情何其相似,蓋因分別太久。這次回到闊別30多年的劉家荒村黨支部,感受良多,竟不知從何說起。雖大雨傾盆如注,濃霧籠罩如蓋,但我還是見了很多人,看了很多地方,只感覺心裏沉甸甸的,對家鄉、對父老的愧意油然而生。

農村有句俗話,“不走親也疏,勤走親也疏”。36年實在是太漫長了,它把昔日老同學變陌生了,本應是友情傾訴變成了問答式交流;它把昔日意氣風發的老支部書記折磨成了彎腰駝背的小老頭,要知道,是36年前他把我們一個一個送出山外……。但恆久不變的是家鄉父老對我們的關愛、對我們的牽掛。他們不冀望我們有多大“出息”、不希望我們對家鄉有多大回報,正如老書記所說,“看到你們一個一個在當前反腐的嚴峻形勢下沒有倒下,我就感到自豪、感到驕傲、感到心滿意足了”。村黨支部還爲我們歸來遊子準備了一桌豐盛的中餐,除了油鹽醬醋以外,食材幾乎全部是村支兩委拿來的,炕臘肉、燒洋芋、炸廣椒……,無一不透出濃濃的兒時味道、家鄉味道、親人味道。當然,我們也全部“違紀”了,不吃是不行的,因爲村主任說“你們是不是嫌農村了?”;交伙食費也是不行的,因爲老支書說“有在家裏吃飯給爸媽給錢的嗎?”是的,“養兒不算飯食錢”,他們是真的把我們當兒子,他們是在盼兒歸來﹗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家鄉父老既有柔性一面,更以剛強示人。劉家荒村歷來自然條件比較惡劣,但我們這次一路走來,不由讓人神清氣爽,從天三坪到三合口的“九曲十八彎”

的公路讓人看後蕩氣迴腸;連片400多畝鬱鬱蔥蔥的菸葉基地誰能又曾想到那是“屙屎不生蛆”的地方?所有的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靠我們的父老、我們的鄉親一鋤一鋤、一筐一筐、肩挑背磨幹出來的,我們現在所走的、看的'、吃的……無不浸透着他們的辛勤、汗水乃至血液。

“我爲家鄉做了什麼?”這是一個讓我臉紅的命題。一直以來,自己總覺得無職無權,人微言輕,做不了什麼也就什麼也不做,並以此聊以自慰。對家鄉、對父老缺乏關注、關照、關心恰恰是我們對自己太關注、太關照、太關心了,久而久之,變得麻木冷漠了。這次回鄉所見所聞,有很多事情是需要我們去做而又可以去做的,比如:在座談中,楊書記說到三合口河道整治時,因爲缺乏資金,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洪水隱患,而且還有可能前功盡棄,這,涉及到人民羣衆的生命財產安全,村支兩委心急火燎,只好請我們哪個和相關部門熟悉的,幫忙爭取一點資金,好把工程做完善。“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對於老百姓的合理訴求,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幫忙呼籲、幫助解決,因爲“安全大於天”,當然,我們相信有關部門也會重視這一問題。這,只要我們主動去吶喊一聲﹗比如:該村立體特徵比較強,如何合理佈局產業是當前的重要工作,需要業務部門來幫助規劃、指導和實施。這,只要我們去組織一下﹗比如:如何解決“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問題,這也是該村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該村目前除了一個烤煙產業比較大以外,茶葉產業滅絕了、蔬菜產業夭折了、年輕人員外出了,農村空心化、農民老年化十分突出,當務之急,必須發展規模產業,引導年輕人逐步迴歸,同時加強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讓傳統優勢產業煥發生機。

針對存在的問題,我們怎麼辦?面對生我養我的地方,面對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父老鄉親,我們惟有竭盡一切所能,窮盡一切辦法,爲“大家”做一點事,幫“大家”解一點難。我鄭重地向家鄉人民承諾:一是邀請農業局專家到劉家荒村現場把脈問診,幫助確立主導產業;二是盡力爭取培訓指標,把村主職幹部送到發達地區學習深造,開闊視野;三是年內爲該村舉辦一期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四是多幫助家鄉鼓與呼。

這次回鄉,雖然時間短暫,但所見所聞無疑對我們是一種心靈的震撼,靈魂的洗禮。36年,別夢依稀,物是人非,殊不知父老鄉親在默默地守望着我們,深深地牽掛着我們。座談會上,老書記一句話讓我們倍覺溫馨,“今天看到你們一個一個在當前反腐的大潮中,沒有倒下去,我感到高興、感到驕傲、感到心滿意足了。”是的,“老人不圖兒女爲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

這次回鄉,從心底感受到觸動,帶給了我們很多思考,我不由想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元帥在《手莫伸》中的這樣幾句話,“第一想到不忘本,來自人民莫作惡”。我來自農村,做過農民,從事農業,“三農”是我的根本,也是我的歸宿。惟有在自己的本職工作崗位上,盡職盡責,履職盡責,纔對得起人民給我們的這個飯碗。“第二想到黨培養,無黨豈能有所作。”黨是爲廣大人民羣衆謀福利的,我還沒有跨入黨的門檻,就得到了黨組織的關懷與關注,我清楚地記得,“赤腳醫生”是村黨支部給我的第一份工作;去供銷社做合同工是村黨支部推薦的;上恩施農校是老書記幫忙的……。如果沒有黨的關心、黨的培養,我們的現在或許是另外一個樣子。“第三想到衣食住,若無人民豈能活。”習近平總書記在他的自述中寫道:“對於我們共產黨人來說,老百姓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們必須牢記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要時刻牢記自己是人民的公僕,時刻將人民羣衆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回想起來,我們日常可能太專注於家庭、父母這個“孝”上,把對人民羣衆這個大寫的“孝”拋諸於腦後,久而久之,陌生了、麻木了、冷漠了。透過這次活動,有一種“後怕”的感覺。“第四想到雖有功,豈無過失應慚作。”平時我們總感覺自己在認真工作,對得起人了,但現在回望家鄉,親眼看到父老鄉親的勞動環境、生存條件、生活質量,我們實在是做得太少太少了,不是慚愧,簡直有一種負罪感。

我想,回鄉,回望,回訪,應該是我們我們一個共產黨員的永恆主題,是我們一個國家公務人員的份內之事,我們必須主動參與、積極參與、熱情參與,併爲之做出我們的應有貢獻。家鄉父老對我們也沒有好大一個奢望,我們只要做到“吃百姓飯、穿百姓衣、睡百姓牀、做百姓事”,他們就會爲你豎上一根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