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著名日記>

民情日記走訪記錄本

學問君 人氣:9.58K

走訪的時候對暫時不具備條件和能力解決的問題,也要耐心向羣衆解釋清楚,給羣衆一個滿意的答覆。以下是民情日記走訪記錄本範文,歡迎閱讀與借鑑,希望可以幫到各位。

民情日記走訪記錄本

民情日記走訪記錄本【一】

3月15日星期二天氣 晴

今天,是第二十九個國際消費者權益保護日,也是**市響應**省委、省政府號召,開展幹部進村入戶活動以來,我第一次深入我局幫扶聯繫村之一——顧家店鎮高殿寺村進行入戶走訪。

上午,在村委會大院與黨支部書記劉順兵同志和村委會會計艾志明同志簡單交流後,我們踏着蜿蜒崎嶇的鄉間小路,同行出發了。我們走訪了幾個村民後,來到二組組長陳友誼家中。我首先向他們全家問好,並代表**市國稅局向他們表達了良好的祝願。陳友誼年過六旬的老母親劉秀英高興得不知道說什麼好,一個勁地表示感謝。據陳友誼介紹,目前他們家裏只有兩畝農田,餵了幾口豬,妻子和自己在家務農,上有年老體弱的老母,下有還在上學的幼子,生活雖然比較困難,但已經很知足了。再說自己是黨員,是村組幹部,理應把奉獻放在第一位,沒必要和別人比那麼多,日子過得去就行。樸實的話語,真誠的笑容,無不使我們感到一名基層普通黨員幹部的無私情懷。

由於出身農村,又長期從事執法工作,我對農村的普法工作比較關注,也非常希望所有農民都成爲知法、懂法、守法和護法的好公民。我仔細詢問了他們對農村普法工作的看法和對農民維權意識特別是作爲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的見解。陳友誼說,現在已經是法治社會了,人們的法律意識早就今非昔比了,但是離實際需要還有差距,希望有關部門加大這方面的投入。少數村民購買了農資卻不知道主動索要正規的發票,還有的在外面打工也不知道主動要求籤訂正式的法律合同等等,都是今後應當注意的問題。聽了他的話,我感觸頗深。農村普法工作的長期性和艱鉅性是不言而喻的,成績和不足都是政府部門工作的動力。向他們介紹了一些法律的常識和涉農法規後,我們告辭了。

告別了陳家人,我們來到一個養殖大戶——四組的謝桂家裏。一走進屋門,就看到一箇中年漢子在拿着一張漁網忙碌着什麼。原來,剛剛曬了曬網,他正準備把它收起來,既防夜裏返潮受溼,又能少佔地方。看到我們進來,他熱情地讓座倒茶。此人正是謝桂,承包了將近三畝的魚塘,養魚爲生。我們搬了幾個凳子坐到一起,謝絕了倒茶。一番簡單的自我介紹後,我向他介紹此次**省“萬名幹部入萬村進萬戶”活動。老謝笑道:“我早都曉得了,你們來村子裏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不用再介紹了,你們對我們村子的幫助真大。”簡單而率直的話語讓人動容。我和支書劉順兵、會計艾志明一起詢問老謝對黨和政府農村政策的意見和建議,調查惠農政策的落實情況。老謝一個勁地說黨的政策好,沒有意見,還略帶歉意地說由於平時學習不夠,資訊比較閉塞,對最新的政策什麼的都不是很瞭解。我向他建議平時多看看報紙、電視,多蒐集資訊,包括行情、市場和優惠政策等等,還要及時向鎮裏有關部門尋求幫助,除了學習養殖技術外,多掌握其他資訊也是不錯的。謝桂深表贊同,表示今後一定加強努力。

從謝桂家裏出來,時間已經快到中午了。我回到村委會和我們國稅局駐高殿寺村工作組成員們碰了頭,簡單進行了情況交流之後,一起去一個村民曹禮奎家裏吃了午飯,並按照規定付了飯費。

下午,我提出獨自到田間地頭看一看,於是大家分手,兵分幾路,各自爲戰。我路過一片柑橘林旁邊,看到一位老大爺正吃力地推着一小車磚石,就連忙上去幫忙推着慢慢走,並和他攀談了起來。提到“三萬”活動,老大爺深有感觸。他動情地說:“到底還是沒有忘了老百姓啊!你幫我推車,又讓我想起來年輕時毛主席領導的好乾部了。我好多年沒有見到過黨政領導專門進農民家門了。”來到老大爺家,經過詢問得知,他姓張,準備擴建豬圈。問及對新農合和其他惠農政策的看法,他說黨的政策很好,唯一的遺憾就是還沒有實行農村社會養老。我接過話茬表示,一些村民養老負擔重,有後顧之憂,這是我們走訪瞭解到的普遍情況,我們一定如實向上反映。

經過一天的奔波,雖然有些勞累,但是頗感充實。我的心又和農民近了一步,村民們的真實想法和他們樸實的話語,都將鞭策我不但要做好本職工作,更要體民情、知民意,如此,方能不愧共產黨員的光榮稱號!

民情日記走訪記錄本【二】

那天晚上,我們走訪村裏的老幹部、老黨員。晚飯後出去時,天還挺亮,往回走時夜色已濃。空氣中溼度很大,伴着雨後的降溫,習習的風中讓人感覺絲絲涼意。路燈亮着,雖然沒有城市街燈的密集,卻也把硬化的村內道路照得清晰可見。踏着聲聲犬吠,深邃的夜晚顯得更加靜謐。延續着在農戶家聊起的話題,感受着村莊的脈博、聆聽着農民的心聲,彷彿自己的心跳和着博動。我們走訪的第一家,是村裏的老支書,今年已經72歲,一家6口人,老伴61歲,兒子、兒媳都在村裏的非公企業上班,老倆口操持着全家2畝4分口糧田,餵養6只羊,由於當過村幹部,每年有些津貼補助,在村裏老支書家的收入水平屬於一般。老支書看上去不象70多歲的老人,穿着中山裝,頭髮梳得很整齊,雖然顯得有些瘦,卻很精神。說起村裏的事情,滔滔不絕,十分熟悉,不象一個離開村幹部崗位多年的老人。他說現在村裏的幹部比自己當書記裏要辛苦很多,事情做起來難度也大了許多,現任的書記和村長能力很強,自己也正派、正氣,要作出大的決定之前,都要聽取老黨員、老幹部的意見,爲了村裏的發展,爲了村裏百姓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條件的改善,這兩年確實做了很多的事情,村裏面貌改變了,農民的生活變得好起來了,村幹部的威信也提高了。看得出,老支書對村裏的幹部充滿了信任,對村幹部的工作作風很是欣賞,對村裏這幾年的變化十分的滿意。作爲一個老人,作爲一個勞動力步入快速衰退期的老人,也給我們談起了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險和生活保障的問題;以及農村老黨員、老幹部的生活補貼和照顧問題。從老支書的表情和話語來看,他對自己的未來生活並不擔憂,而是希望各級政府從制度安排上能夠爲越來越多的農村老人提供生活保障。當他聽到市裏今年把這個問題作爲市委、市政府重大調研課題,縣委、縣政府已經準備開展試點工作,以利於總結經驗,指導面上工作的展開。老支書臉上洋溢着欣喜的笑容。

當晚走訪的第三戶戶主姓施,年齡47歲,兒子去年參加高考,被錄取在山東省煙臺市的一所軍事學院。說起兒子,今年44歲的母親情不自禁地流露着驕傲的.神色。在交談中,我們瞭解到這個村所屬的鄉鎮是管道婆的故里,傅雲龍的家鄉。管道婆是趙孟頫的妻子,趙孟頫有皇家血統,是宋太祖趙匡胤第十一世孫。偏安江南的孝宗皇帝趙眘登基,賜第趙伯圭於湖州,祖籍河北涿州的趙氏從此有了湖州(吳興)的分支,趙孟頫遂爲湖州人。趙孟頫五歲入小學學書,每日臨池不輟,可寫一萬字,至老不廢,下筆極快,落筆如風雨,篆、隸、籀、真、草、行書無不冠絕古今,自成一家,世稱“趙體”。他的妻子管道昇同樣擅長書法,並工畫墨竹、墨梅、蘭梅,亦擅詩詞。難得的是,趙孟頫和管道昇這對藝術家夫婦,感情還相當和睦。趙孟頫想討小老婆,一時開不了口,就把心思寫在紙上:“我爲學士,你作夫人;豈不聞王學士有桃葉、桃根,蘇學士有朝雲、暮雲?我便多娶幾個吳姬、越女無過分。你年紀已過四旬,只管佔住玉堂春。”管夫人看後,回了首《我儂詞》:“我儂兩個,特煞情多!譬如將一塊泥巴,捏一個你,塑一個我。忽然歡喜啊,將它都打破。重新下水,再團再煉再調和,再捏一個你,再塑一個我,那其間,我身子裏有了你,你身子裏也有了我。”趙孟頫讀後感到非常羞愧,從此打消了納妾的念頭。這是一段流傳於世的佳話。福雲龍喜研究軍事。清同治間入京,任兵部主事,後升郎中。光緒七年(1881)任《順天府志》分纂,撰《方言考》。十三年,經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考試,錄爲外交特使,出使日本、美國、祕魯、智利、巴西、加拿大、古巴、厄瓜多爾等11國。其間,蒐集各國地理、風貌、物產、資源等資料,編寫圖志。十五年歸國,呈獻書稿,得到光緒帝褒獎,出任機器局會辦兼海軍衙門幫辦。不久,升機器局總辦。二十七年卒於滬,贈一品封典。作爲管道婆的故里,傅雲龍的家鄉,這裏尚書重禮的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農家子女考上縣重點中學、考上大學的爲數不少。村裏一貧困戶姐弟兩個都考上了大學,儘管現在生活很困難,但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希望。這也使我想到了房東家那摞書、那個書房,還有與網絡連接着的電腦。新農村需要有現代文化、需要有高素質的現代農民,在這裏我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農村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在新時期的發展。

村裏的支書和村委會主任,還有鎮裏聯村的副鎮長和我們一起走訪農戶。順着市長和我們詢問的一些問題,不時地爲我們介紹着村裏面上的一些情況以及其它一些相關農戶的情況。這些年的工作經歷,讓我知道,村裏的幹部最瞭解農村基層的情況,然而,當我看到不僅是村的幹部,而且包括鎮裏的領導對村裏的情況、對農戶的情況都能如數家珍地娓娓道來,着實感受到現在農村基層幹部工作作風的深入。而這一點,從我們走訪農戶時,因爲我們的到來而好奇地圍攏過來的鄰居們很親切、隨意地與村鎮幹部的招呼中得到了印證,可以說,他們對情況的瞭解不是臨時抱佛腳突擊出來的,而是在日積月累積澱下來的。由此,我們也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我們聽到的老黨員、老幹部以及農民羣衆對村幹部的肯定和稱讚不是事先安排的,是真實可信的。

走訪的第四家農戶是一水產規模養殖戶。透過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承包經營着30多畝漁塘。承包經營面積在全村45戶規模養殖戶中不算最大,因爲兒子、兒媳在村裏的非公企業上班,一個在照明器材廠,一個在木作品加工廠。所以30多畝漁塘由戶主一個人操持着。說起養魚,他的話匣子就開啟了,從苗種引進、漁塘消毒、飼料採購、投食餵養,到疫病防治、聯繫銷售侃侃而談。記得去年蹲點時,一位水產養殖大戶告訴我,養魚的效益比種糧食要好很多很多,承包了200多畝漁塘,一年下來可以淨賺30多萬,但養魚也是一件十分辛苦的活,不僅餵食要掌握好,及時換水、灌水也非常重要,夜裏要巡塘怕魚缺氧,還要守夜,怕人偷盜。那時,他家裏正在造新房子。他說現在有錢了,也想住得好一點,但因爲要養魚,真的造好了也沒福氣去住,選擇了養魚,註定只能常年住在塘邊的窩棚裏。這是不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呢,這裏的戶主告訴我們,養魚夜裏要巡塘這是必須的,巡塘一般每晚兩次,當然很辛苦,但,這裏不用守夜,因爲在這個村,從來沒有發生過被偷盜的事情。他說,養魚雖然很辛苦、很累,可與早些年相比已經好了很多。他說現在累點、苦點沒什麼,只要養出來的魚能夠賣個好價錢就行。我們爲農民羣衆的純樸、勤勞感動,爲其簡單而實在的苦樂觀歎服。然而,仔細想來,當比較效益充分展示了效益農業發展給農民羣衆帶來的實惠與福祉時,農民的勤勞卻也掩飾着許多農民無需承擔而實際承擔着的勞作。他們對黨與政府總是報着感恩的心態,在感謝黨和政府的政策時,沒有提出更多的要求。應該說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如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一樣,是農民羣衆在實踐中的創新改革,當它成爲一種發展趨勢、成爲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時,卻由於我們的宣傳不到位,由於實際工作的具體指導跟不上,在擁有45家水產規模養殖戶的村裏,卻沒有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技服務、農資供銷服務、農民創業發展融資服務等等都需要農民自己去努力,遇到的問題需要農民自己去解決。想起我們剛剛到村裏時,村支書說過的一句話,他說這次市、縣、鎮三級領導,特別是市長到村裏來蹲點調研,是村裏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當時,我還真爲自己能夠成爲這填補歷史空白的一員而沾沾自喜,此時此刻,我卻爲農民辛勤勞動背後社會公共服務不到位,以及這種不到位背後透射出來的我們工作的飄浮而心悸。

民情日記走訪記錄本【三】

久雨之後難得的晴天,就去走鄉下,去看看我的聯繫戶。早上八點半就出發了,從眉山到仁壽縣城就半小時的車程,可到彰加鎮明月村花了整整兩個半小時,一離開彰加場鎮往村上走就是泥濘的道路,持續了半個月的雨天,路上積了大大小小的水坑。想想明月村的村道我就開始擔心,不知道會泥濘溼滑成什麼樣子,村民們出行會如何艱難。昨晚眉山的《每日快報》就報道了東坡區白馬鎮的某個村就因爲兩公里的爛路讓成熟的葡萄爛在地裏都沒有水果商願意去進貨,要致富先修路。明月村好不容易爭取到幫扶項目,單位領導也很支援,出資40多萬修建3公里的水泥路,讓明月村與鄰村的道路順利銜接。

路經一個魚塘,塘裏的魚全都翻肚了,白花花的死魚浮在水上,不知道是因爲最近天氣異常還是有人投毒,我們都爲養魚戶揪心起來。

我的幫扶戶就在路邊,就第一個去,他家居然沒人,路過的村民說他家去醫院開刀了,我以爲是去做白內障手術了,哪知那人說是他老婆去生孩子了。我上次來她不是就抱着一個孩子嘛,頂多一歲的樣子,怪不得我說人家胖得不行,原來是一個孕婦啊??這兩人都沒有扯證居然就非婚生子兩個了!男的半瞎,女的懶惰,怎麼就沒事瞎整哦,還生第二個了。農村的貧窮與愚昧是緊密相連的。聽村民說同事幫扶的另一家的親戚條件好願意把他的孩子接去,都辦好了孩子的讀書各項事宜了,那人居然跑到學校去大鬧,拿刀威脅老師讓他兒子回家,沒人擰得過他,就只好讓他把孩子帶回來,繼續放羊偷盜。如果人真是投胎來到這個世界的,遇到了這樣的父母,這樣的人生,簡直就是這輩子最大的懲罰!一人的愚昧帶來的一家人、幾代人的愚昧和貧窮,這已經超越了扶貧的範圍了,有些人冥頑不寧,有些人寧願窮死也不會去勞動,真是可悲啊。

村支書還大道苦水,因爲我們的幫扶畢竟是少數,有些村民不忿,覺得不公,就把他給打了。哎,基層工作不是在廟堂之上的大老爺們能體會的,那些人拍腦袋想的政策怎麼能在基層實施嘛?

同事幫扶的一家養魚戶,老公出去打工了,老婆在家養魚,有20畝的魚塘,還養了雞鴨鵝還有鴿子,海陸空都養齊了,老爺子還在家手工做打穀桶,他老婆見我們來就高興,說上次收到了肥料和飼料非常感謝,立馬切了半個西瓜,我們也是口乾舌燥,頓時一口西瓜入口,解暑啊。從這些對比來看,任何的幫扶都需要自身的勤勞,沒有勤勞,等着人家的幫助永遠都不可能致富。

在農村看到了留守老人的問題,都是六十多的老人了,青壯力都出去打工了,還把子女留在農村,老人和孩子是農村最普遍的家庭組合。老人說子女在外一年也寄不了多少錢回家,把孫子的學費寄回來就不錯了,生活費就靠他們在地裏種點吃點,其他的都比較艱難了。看着這些老人還是覺得心酸,兒女不易,讓他們有多孝順是苛求,他們不啃老已經不錯了。那些孩子也不易,父母不在身邊,學習靠自覺,要是再不好好讀書,他們的未來也就是靠勞力吃飯,永遠在社會的底層。

人生而不平等,無法決定自己的出生,決定自己的家境,但人又生而平等,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力,可能每個人對幸福的要求不同,有些人是無論多窮多苦都要有兒子,有些人是無論多窮多苦都要生兒育女,有些人的是無論艱難都要奔致富,無論哪一種,我們都無法指責他們在追求自己的幸福中短暫的快樂,哪怕等着他們的是更長的貧窮和艱難。

看着這裏,有走出去的人不再回來,有走出去又回來的,還有一直都沒有走出去的人。人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