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名著讀後感>

讀《老人與海鷗》有感集錦15篇

學問君 人氣:6.3K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老人與海鷗》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老人與海鷗》有感集錦15篇

讀《老人與海鷗》有感1

課文講的是:有一位老人 每到冬天都會到昆明的翠湖邊去喂到那裏越冬的海鷗,可是有一天老人突然不來了,海鷗們知道老人以後都不來了,因爲老人去世了。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然後又肅立不動,像是爲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又像是爲老人守靈的“兒女”,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

老人把餅乾丁很小心地放在湖邊的圍欄上,退開一不步,撮起嘴向鷗羣呼喚。立刻便有一羣海鷗應聲而來,幾下就掃得乾乾淨淨。老人順着欄杆邊走放,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這幾句話老人喂海鷗的情景,老人的動作是那麼嫺熟,與海鷗 配合得那麼默契。海鷗對老人那麼信任,老人呼之,海鷗即來;老人放食,海鷗幾下就“掃”得乾淨。隨着老人邊走邊放,海鷗有節奏的扇動雪白的翅膀,這是一幅多麼和諧靈動的畫面,又是一首多麼美妙的歌!

海鷗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照片上的老人默默的注視着周圍盤旋翻飛 的海鷗們,注視着與他相伴了多 少個冬天 的“兒女”們......過了一會兒,海鷗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後站成了兩行。它們肅立不動,像是爲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這段話描寫了老人去世後,海鷗爲老人守靈的動人場面。表現出它們之間的深厚情誼。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萬物皆有感情,只要你真誠的付出,就一定會有收穫。

讀《老人與海鷗》有感2

讀了《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我內心涌動着無限的激動,是啊動物是多麼有靈性啊,它和人一樣也是有感情的,它們也有愛和恨。

《老人與海鷗》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透過寫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說話等情景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老人去世後,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鳴叫等悲壯畫面,正切地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震撼人心的情感。這篇課文就是寫出了海鷗的情感—對老人的愛。

老人省吃儉用,風雨兼程,每天徒步二十餘里來到翠湖邊喂海鷗、給海鷗起名,呼喚海鷗的名字,同海鷗親切說話,像親人一樣關愛海鷗,呵護海鷗,與海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所以,老人去世後,海鷗們就在老人的遺像前,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報答老人,表達它們對老人的思念與眷戀。

望着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面前翻飛鳴叫,我想海鷗在用獨特方式表達對老人的思戀和懷念,它們一定會說:“老爺爺,謝謝您!謝謝您十幾年如一日地給我們送食物,您好不怕冷,不怕累,不擔心自己的身體,把無私的愛奉獻給我們。您好給我們取了屬於我們自己、好聽的名字。這名字,我們一定好好珍惜,一輩子的也不會再改。現在你去世了,雖然再也見不到您那親切而熟悉的身影,但您好放心吧以,我們會永遠記住您好的,您好在天上安息吧!

讀《老人與海鷗》有感3

六年級上學期老師教了我們《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我爲其中人與海鷗心中的那份真誠的友誼所感動,老人將海鷗當作自己的子女看待,而海鷗也把老人當成自己的親人,以致在老人死去時它們願意做老人的“白翼天使”成爲他唯一的守陵人。

我也疑惑過爲什麼海鷗與老人能建立起一段這麼感人的友誼呢?透過瞭解我知道了原因,那不僅僅是因爲老人對海鷗的喜愛,老人每天要步行十餘里路往返來喂海鷗,就連5毛錢一趟的班車他也不做,而4元5角一斤的餅乾他卻毫不猶豫的買給海鷗,而他自己的唯一奢侈品就是那兩角一包的金沙江香菸。

從這篇課文中我得到一個結論:你對動物好;動物也會對你好。每種動物它都是有靈性的,你對它的好它都能感覺得到。有人救了一隻受傷的小麻雀,即使它的傷口好了,它也會重新飛回來。

讀這篇文章我見證了老人與海鷗之間真摯的友誼,也知道了動物也有情感只要你對它好,它就會加倍的來報答你的恩情。

讀《老人與海鷗》有感4

眼看着馬上六年級就要過去了,重溫這幾個月學習的課文,對我印象最深的是《老人與海鷗》,復讀這篇課文,又增加了幾分感慨。

一位退休的老人,每到冬天,步行二十餘里來給海鷗餵食,他視海鷗爲兒女,三百六十多元的退休金至少拿出一半給海鷗買餅乾,一個藍布包,和一個褪色的過時毛衣,雖然窮,但他知道海鷗喜歡吃餅乾,不惜一切代價。就是這種精神令我感到,就是這種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精神將我的的心融化。

沒讀到老人去世的情節時,心裏總會有種說不出的感覺,有點刺激人心,就這樣,海鷗的“父親”去世了,但是,這位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老人卻令海鷗成羣結對在他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這是令世人意想不到的啊,多麼瘮人的場面啊,讀到這裏我不禁流出了眼淚,這種情況,是誰也想不到的。一位平凡老人,死後卻引起海鷗這麼不平凡的關注。海鷗們像爲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當看到老人照片時,海鷗以爲相伴已久的老人又來看他們了,卻不料老人已故。老人遺像上的那種眼神,好像在注視着海鷗們,注視着與他相伴了多少個冬天的兒女們。他嘬着嘴,好像還在呼喚着:“獨角·老沙!”老人慈祥的面容是世人永不能忘的!

老人雖然已經去世,但我堅信,他這種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精神能永遠流傳下去!

讀《老人與海鷗》有感5

這些海鷗們,六千多隻海鷗都被老人起了名,老人都把他們記在腦海裏,就像自己的兒女,勝似比自己的親人還親。

一個月的退休金三百八十六,只給海鷗買餅乾吃,坐雞蛋餅乾。而你一個月唯一奢侈品是2毛錢一包的煙。

老人去世的時候海鷗爲老人守靈。老人與海鷗的情感比天還高,比的地遼闊。

讀《老人與海鷗》有感6

“當我們不得不去收起遺像的時候,海鷗們像炸了營似得朝遺像撲過來。他們大聲鳴叫着,翅膀撲的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纔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旋渦中脫出身來。”

這是老人與海鷗一文中的一段情節。讀到這裏,你是否會和我一樣流下眼淚?這篇課文講述了一位老人和海鷗的故事。老人沒有親人,每到冬天他就和海鷗相依相隨;這位老人一個月只有三百多元退休金,一半要給海鷗們買餅乾。他每天都要徒步行走二十餘里從城郊趕到翠湖邊,不捨得作五角錢一次的公交車,自己只抽三角錢的香菸。衣服,藍色布包,就連裝鳥食的大袋子都用的褪了色。

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必來。拿着裝滿鳥食的大塑料袋,趕到翠湖給海鷗餵食。這樣的日子以堅持就是十幾年呀!這位老人和海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不幸的事情發生了——老人去世了

我們把老人最後一次喂海鷗時的照片放大,帶到翠湖邊。海鷗們看見,突然朝遺像撲來,連聲鳴叫。過了一會兒,海鷗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後站成兩行他們肅立不動,像是爲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

讀到這裏,我再也控制不住感情的閘門,眼淚在一次流了出來!

從這篇美麗的文章中,讓我看到不如說是老人美好的人性,倒不如說是海鷗美好的品性。而更讓我激動不已的是,在這美好的人信與美好的品性之間相通着的東西——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共融,原來是那樣的美好,如此動人!

讀《老人與海鷗》有感7

我們在前不久,寫了一篇讓人流連忘返的文章--《老人與海鷗》。在《老人與海鷗》裏的老人每天步行20餘里,給海鷗送餐,與海鷗相伴。

說明了老人對海鷗的.喜愛之情,他還給各自的海鷗取了名:"老沙是腳上有環的。只有一隻角的是獨角腳……。

老人的動作是那麼的嫺熟,與海鷗之間是這麼的配合,這麼的默跡,這麼的和諧!

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翠湖喂海鷗。過了十多天後,老人突然去世了,他們把最後一張老人喂海鷗的照片發大,帶到翠湖邊上,突然一羣海鷗飛來,在老人的遺像前盤旋翻飛,連聲鳴叫。

海鷗一定是發現了十多年來天天與它們朝夕相處的老人與往常不一樣了。他們就用聲聲鳴叫呼喚老人,可以體會到海鷗對老人的思念。

本文描寫了一位老人天天徒步去喂海鷗,和他們嘻戲,老人去世後,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爲她守靈,讚揚了老人無私的愛護動物之舉,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幅人哦,和諧共處的美麗,畫面。

讀《老人與海鷗》有感8

現代人因忙碌於社會的競爭與個人的生存,常常匱乏於與自然的和睦與親近。久而久之,自然在其心目中便成爲滿足其慾望的攫取對象。當你偶爾發現那些人與自然和諧之美好故事時,或許能夠使你暫時忘卻那人慾橫流的現實社會和那滿目創痍的自然環境。今天在小學六年級的一節語文課堂上,我便深深地沉浸在那美好故事的陶醉之中,心靈如被清泉滌盪過一般舒爽潤澤。 這篇題目爲《老人與海鷗》的散文,如同它的作者一般默默無聞,但它所講述的故事卻能讓人釋放那難以抑制的強烈感情。 在你不經意中去閱讀這篇文字的時候,首先印入你眼簾的是那位普通的老人:“他的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的褪了色。” 顯然,這是一位普通到“褪色”的老人。我不知道這老人的來歷,也不知道他的生活狀態,但是,卻從他的形態和所用物品上,看到了他的生活色彩——一種“褪色”的簡單與樸素,或許還有許多不爲人知的寂寞與清貧。他從二十多裏以外的城郊步行來到這翠湖邊,不是爲垂釣,也不是爲散步,“只爲了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 正是這個普通的老人,卻做着一件普通人未必能做的事。且看老人是如何爲海鷗送餐的。 “老人把餅乾丁很小心地放在湖邊的圍欄上,撮起嘴向鷗羣呼喚。立刻便有一羣海鷗應聲而來,幾下就掃的乾乾淨淨。老人順着欄杆邊走邊放,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 讀到這裏,使你不由的想到:彷彿老人不是在哺育一羣野生的、自由的海鷗,而是在餵養一羣家生的、籠養的鴿子。這些自由生長着的自然寵兒竟然能享受到只有籠中的家禽纔有的人類的待遇。此時,他和它們之間的距離只有“一步”之遙。我不知道其中的一隻海鷗是否曾經歷過來自人類殘忍獵手的攻擊與不懷好意的接近,但至少,那些能夠在老人身邊“起起落落”的海鷗,必定還信賴人類族羣的善意與美好。看來,人性的美好不僅僅要聽憑人類自己的判定,還需要聽憑自然界與其共生的其他物類的判定才更爲完整。 記得在自己很小的時候,每當看到秋高氣爽的天空中由北向南飛過的雁羣時,心中總會涌現出濃濃的與之爲伴的渴望與憧憬之情。因爲那像是與仙爲伴,甚至還比與仙做伴更令人陶醉和神往。而這個老人卻有幸能享受這人間的仙境。而仙境中的人總會迷醉於其中而忘卻人間的一切煩惱。 “在海鷗的鳴叫聲裏,老人抑揚頓挫地唱着什麼。側耳細聽,原來是親暱的變了調的地方話——‘獨角’、‘灰頭’、‘紅嘴’、‘老沙’、‘公主’…”。這裏,海鷗與老人的遙相互應已經遠遠突破了彼此間的語言障礙,他們的融合是那樣的親切與自然,形成了一幅精美絕倫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畫像!“嘖…嘖…海鷗聽到老人的喚,馬上飛了過來,把他團團圍住。”而那隻名叫“獨角”的海鷗竟然還在老人的呼喚下“飛過來在老人手上啄食”,如同家中被老人精心呵護的小孫女一般耍潑撒嬌。 當老人以“立刻生動起來”的眼神和他人述說海鷗“重情意…”的時候,我彷彿看到了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在以最大的包容心理解着現實人生中的種種醜陋與絕望,並以此來喚醒因慾望的壓迫而迷失情意的人們。而海鷗的每次離去,總會帶走老人的殷切期望與無限關懷之情。“老人望着高空盤旋的鷗羣,眼睛裏帶着期盼”。我想,在老人的期盼裏,不僅包含着與海鷗再次的相伴,更包含着對海鷗重情意這種美好品質的期盼。 老人的期盼原來是確切無疑的!他對海鷗的那份美好的感情,早已經被那“重情意”的海鷗受納,並在老人離開它們之際,竟以動人心魄、震撼人心的力量,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我們把老人最後一次喂海鷗的照片放大,帶到了翠湖邊。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羣海鷗突然飛來,圍着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與姿勢與平時大不一樣,像是發生了什麼大事一樣…海鷗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過了一會兒,海鷗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後站成了兩行。它們肅立不動,像是爲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當我們不得不去收起遺像的時候,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聲叫着,翅膀撲的那樣近…”讀到這裏,一種的難以名狀的激動終於溼潤了我的眼眶,我在爲老人的幸福而溼潤,更爲那些情意深重的海鷗們而熱淚盈眶! 從這篇美麗的文章中,讓我看到的毋寧說是老人美好的人性,倒不如說是海鷗美好的品性。而更讓我激動不已的是,在這美好人性與美好品性之間相通着的東西——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共融,原來是那樣美好,如此動人!

讀《老人與海鷗》有感9

星期五時,老師帶領我們學完了《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我感觸很深。

首先,老師讓我們用一句話說出課文的內容“一位老人十多年如一日,每年冬天都去翠湖喂海鷗,當老人死後,海鷗爲老人守靈。”接着,我們又細細地品味了課文中的一些句子,如老人是怎樣愛護海鷗的、老人的偉大體現在哪些句子等,並一一做了旁批……

當學完這一課時,老師又讓我們看了《軍犬黑子》這篇課文,這篇課文更能體現本單元“動物也有自己的愛憎”這一主題。文章內容是:軍犬黑子的訓導員玩了一個遊戲,從中欺騙了黑子,黑子很生氣,從此不再信任所有的人。

從以上兩篇課文中,我學習到了:動物也和人一樣,有自己的愛恨情仇。我們應該善待動物,那樣的話,動物也會喜歡人類,動物和人類會成爲好朋友!

讀《老人與海鷗》有感10

今天,我們講了一節課,名字叫《老人與海鷗》,是第七小學的領導來到我們學校,參加“手拉手”活動。所以,我們班就將了這篇課文,我很喜歡。

這篇課文主要寫了老人生前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說話等事例,以及老人死後,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表現了老人對海鷗那份無私的愛,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感情。

這篇課文學完以後,我知道了老人與海鷗相伴,老人餵食給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跟海鷗親切地說話,體現出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老人死後,海鷗爲老人弔唁,在空中翻飛、盤旋,站在地上,肅立鳴叫,和那海鷗造成的白色漩渦,體現了海鷗對老人的震撼感情。正所謂老人對海鷗的情深深,海鷗對老人的意濃濃。充分表現了人與動物之間的美好親情、和諧共處的感情。

學會了這篇課文以後,我知道了人與動物之間要和諧共處,要有美好親情。我以後,也要愛護小動物,和它們和諧共處。

讀《老人與海鷗》有感11

《老人與海鷗》一文是根據人類學家鄧啓耀教授的《寂寞鷗靈》改編的。對於這篇文章,我也記不清自己讀過多少遍了,但是總覺得還沒有讀夠。文章講述了一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十幾年前,昆明化工廠退休老人吳慶恆在翠湖畔偶遇一羣北方飛到昆明越冬的紅嘴鷗。從此,老人與海鷗結下了不解之緣。每年冬季來臨,海鷗便成羣結隊地來到這裏,老人也像趕赴約會似的,每天到翠湖畔去喂海鷗,風雨無阻。他視海鷗爲兒女,給它們起名字,喂餅乾,照顧傷病的海鷗。久而久之,海鷗與老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鷗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後又肅立不動,像是爲老人守靈的“兒女”,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

文中寫道:“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餘里,從城郊趕到翠湖,只爲了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這是一個十分簡樸的老人,他天天步行二十餘里卻捨不得花一分錢坐公交車,可就是這樣一個勤儉的老人,卻捨得花自己每月308元退休工資的一大半,買4。5元一斤的餅乾喂海鷗,買雞蛋做餅乾喂海鷗。是什麼給了老人這麼大的動力?無疑,是老人對海鷗的無私的愛。

文中有老人喂海鷗的細節描寫:“老人順着欄杆邊走邊放,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從作者生動鮮活的描繪中,我們感受到老人的動作是那麼的嫺熟,與海鷗之間的配合是那麼默契、那麼和諧!海鷗有節奏地翻飛着雪白的翅膀,那場面既像一幅靈動的畫,又像一首美妙的歌。

文中還有老人呼喚海鷗名字的細節描寫:“在海鷗的鳴叫聲裏,老人抑揚頓挫地唱着什麼。側耳細聽,原來是親暱得變了調的地方話──‘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多麼樸實的名字!然而透過這一個個樸實的名字,我們看到的是老人對海鷗的親暱,對海鷗的愛。老人親暱而自然地呼喚着一隻只海鷗,就像在呼喚着自己的兒女。也許老人並不會唱歌,可一聲聲對海鷗的呼喚,不就是一首首動聽的歌曲嗎?

現在,每一位來昆明翠湖公園的人都會看到這樣一尊塑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坐在水邊,面帶微笑,手捧鷗食伸向空中,紅嘴鷗在他手上、身邊翩躚環繞……這幅人與海鷗和諧相處的畫面是昆明市民自發捐款興建的。昆明滇池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原昆明化工廠)黨委書記楊怡侖說:“吳慶恆老人是一個平凡的人,可他有着強大的道德、精神感召力,讓人們爲之感動。他熱愛生命,保護自然,愛護海鷗!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老人堅守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公司爲‘海鷗老人’塑像捐款1萬元,也是對老人行爲的一種肯定。我們公司的效益並不好,但很多職工學習吳慶恆,都很熱愛公益事業,爭做昆明好市民。吳慶恆是是我們公司的驕傲。老人生前沒有得到應有的掌聲,但他若地下有知也會感到欣慰的。”

《老人與海鷗》一文中還有更感人的細節描寫:“……過了一會兒,海鷗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後站成了兩行。它們肅立不動,像是爲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海鷗也像人一樣有情感。它們急速翻飛後,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後站成了兩行,它們是那麼地嚴肅和安靜,也許它們知道老人再也不會來了,於是它們默默地肅立,好像在爲老人守靈。

當老人的遺像被我們收起時,“它們大聲鳴叫着,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纔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漩渦中脫出身來。”海鷗們的舉動又是那麼地讓人吃驚:所有的海鷗都大聲鳴叫着朝遺像撲過來,海鷗們是那麼捨不得離開老人,它們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達對老人的留戀與感激。它們用飛動的翅膀形成一個白色的漩渦——這是天宇間最珍貴的花圈;它們用聲聲鳴叫呼喚老人醒來——這是天宇間最動情的哀樂!每當讀到這裏,我的雙眼就會模糊。

每讀一遍這篇文章,我都有一些新的感受。但是,一直令我震撼的還是:動物是有靈性的,它們是我們親密的朋友。我們對它們所付出的任何一分感情,都能得到加倍的回報。正是因爲吳慶恆老人對海鷗有一種無私的愛,所以,纔有老人死後海鷗在他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的悲壯畫面。這是海鷗對老人最真摯的愛!文章語言樸實,平凡小事中包含深情。我每讀一遍這篇文章,都爲人與動物之間有這樣真摯的感情而動容。

讀《老人與海鷗》有感12

悲傷的音樂輕輕流淌,老人孱弱的身軀印在孩子的腦海,海鷗悲傷的鳴叫響在耳畔……那種令人悲痛的、無言的愛留給學生太多太多。音樂使得孩子更能體會到文字中流露的情與愛;音樂恰當地表現出那一幅幅令人悲傷的畫面。課文中容納的人文精神隨着音樂的響起刻在了孩子的欣賞,體現在孩子們的朗讀中,主題“愛”也因此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上學時,總以爲語文重在分析、品讀,其實不然。如果能在語文課堂中恰當地使用音樂,我想也許不需要任何語言去表述,音樂聲中早已將文字的精神容納其中。

讀《老人與海鷗》有感13

這篇課文透過描述老人生前喂海鷗、與海鷗親切地說話等事例,描繪了一位每一天步行二十餘里,從城郊趕到翠湖來給海鷗送餐的普通老人。這位老人看似普通,但卻做出不尋常的行爲。

課後,我查了一下資料,得知這位老人是社會的草根階層,每月的退休工資只有300多塊,僅夠維持他生活,但“海鷗老人”——吳慶恆爺爺卻慷慨地拿出一半,給海鷗買食,而自我唯一的奢侈品是兩毛一盒的金沙江牌香菸。

多麼平凡而偉大的老人啊!他的這顆愛護動物的心不正是咱們很多人所沒有的嗎?當我讀到“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時,我頓時淚如雨點,我被海鷗對老人的那種令人震撼的感情所打動了。而在老人去世後,他必須還牽掛着他的鷗羣!這位老人做了平常人所做不到的事情,這不正與那些只爲眼前利益,隨意獵殺動物的人們構成了鮮明的比較嗎?我以前在網上看過這樣一件真人真事;在廣西的思恩鎮某個果園,有一個護林員,他有1條狗,他對狗十分愛護,有一天,護林員正在除草,就在此時,1條毒蛇向他撲過來,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他的小狗猛地撲過來,與毒蛇進行搏鬥,最後,它們同歸於盡了。看完這個故事後,我的心靈受到了嚴重的震撼,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動物也是有情感的,也是會知恩圖報的,只要你對它好,他也必須會對你好。“任何降臨在動物身上的命運終究也會降臨在人類身上。”咱們不能再傷害了所有動物之後才感到後悔。

讓咱們行動起來,善待、愛護動物,與動物和諧相處,讓他們的心和咱們一齊飛翔!

讀《老人與海鷗》有感14

一位年老的爺爺餵養了海鷗十多年,每年冬天早晨都步行二十餘里從城郊趕到翠湖餵養海鷗。老人每月的退休金只有308元,卻有多一半的錢用在海鷗身上。從城郊到翠湖的路費雖只有一元,他卻總也捨不得用,總是省下來爲海鷗買小餅乾吃。

後來,老爺爺去世了,人們帶着老爺爺的遺像來到翠湖邊,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羣海鷗衝過來,圍着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像是發生了什麼大事。它們還爲老人守靈,兩排海鷗分別站在遺像兩邊,不停哀叫。後來人們把遺像帶走,海鷗們卻向遺像飛過來,不願人們將遺像帶走。

這位老爺爺的品德是多麼高尚呀!愛護動物,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親人、兒女,這不正是老爺爺的高尚行爲嗎?而海鷗們似乎也懂得老人的行爲,每天與老人作伴,這不正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精神嗎?我們難道不應該向老人學習嗎?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對動物好一些,動物也是有自己的思想的呀!他們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風景線,只有與他們和平相處,世界纔會變得更美麗,變得多姿多彩。如果世界上沒有了動物,那麼最終人類也會滅亡。讓我們行動起來,呼籲大家愛護動物,不要總想着自己的好處,愛護我們的朋友!

讀《老人與海鷗》有感15

第一天上語文課,我拿着嶄新的語文書隨便翻了幾頁。第一課《老人與海鷗》對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讓我深受感動。

《老人與海鷗》講的是:一位貧窮的老人每天步行二十餘里,數十年如一日的愛海鷗,給海鷗餵食。老人死後,海鷗做出了許多不尋常的反應,在老人的遺像前守靈。

讀了課文,我被這位老人的事蹟所感動,老人十多年,一到冬天,每天都走二十餘里爲海鷗送食。據說這位老人的工資每月只有三百零八元,他生活節儉,唯一的奢侈品是二毛錢一包的香菸,可是她對海鷗出手大方,給

海鷗買四塊五角錢的餅乾,他對海鷗就像對待親人一樣。

雖然老人充滿愛心,可是社會有許多人沒有愛心。有些人爲了賺錢,不惜違返法律,捕殺國家保護動物。

人類啊!醒一醒吧,只有咱們愛戴動物,動物纔會愛戴我們。就像我們的地球母親,假如我們少開幾次車,多環保一下,少用塑料袋,多植樹,不破壞樹木,這些都是我們應該環保的。你看現在,咱們的地球母親,空氣

到處污染的很壞。只要我們環保些,地球也會善待我們。經常騎自行車,就可以減少咱們的空氣污染數量,這都是咱們力所能及的。

動物其實和人是一樣的,你只要善待它,它就會善待你。

其實,我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

有一天,一隻小狗失足落盡的河流中,圍觀的人很多,但是,沒有一個人願意救小狗,可憐的小狗在作無謂的掙扎,突然,一位年輕小夥子,跳入河流中,救起了可憐的小狗。

從此,不管主人怎樣攆它,它都不走,之後,它和主人成了最好的朋友。

人間處處有真情,它躲在了角落裏,等待着我們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