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名著讀後感>

《讀學前課程與幸福童年》讀後感

學問君 人氣:2.23W

童年時,我的幸福是與同伴一起玩踢毽子、跳繩子、跳房子,趴在牆根下用小木棍掏小蜜蜂,直到夕陽西斜,炊煙了了,便意猶未盡地喊道,明天再來玩。還有好多小玩意兒,現在都叫不上學名了。只要是能找到的,經過我們的手後都變成了我們玩的東西,如“碰酒瓶蓋子”、“拍火柴皮”、“滾彈子”、“鬥雞”、“踩高蹺”、“自制的滑輪車”。第二天一早,飯還沒吃完,碗一丟就飛出去玩了。

《讀學前課程與幸福童年》讀後感

幸福,是一個多麼抽象的詞啊!抽象得連哲學家也無法給他一個合適的定義與闡述。幸福,有時又是多麼具體的一件事啊!飢餓的時候能吃上熱乎乎的飯菜,寒冷時,能有一個遮風避雨的處所,這都是幸福!相比過去而言,現在的孩子無疑是幸福的。因爲他們衣食無憂,父母、家人對他們照顧有加。他們不用擔憂任何問題。父母、家人也認爲他們的孩子不用擔憂任何問題。相比過去而言,現在的孩子無疑又是痛苦的。因爲他們雙手被綁,頭腦被縛,靈魂失去了鮮活的東西。他們看不到湛藍天空的遼遠,他們觸不到曲折小溪的`清涼,他們聞不到自然大地的泥土芬芳,他們離“自然之子”之名越來越遠。

所幸的是,無論是學前教育的政策制定者、學前理論研究者,還是幼兒園課程的具體實施者,他們都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都想讓我們的兒童能夠更接“地氣”一點。畢竟,生活從來都是活生生的。生活不是按照考試大綱規定來考試,也不是按六十分來劃分及格線的。生活是有哭有笑、有苦有甜,也有悲歡離別,我們的孩子跟我們一樣,不管現在還是將來,都是在生活的海洋裏游泳。如果從一開始,就喪失了已經學會的游泳技能,最終會溺斃生活海洋之中。

課程,本身沒有任何意義,課程的意義取決於是否使幼兒獲得幸福與成長。

課程,尤其是幼兒園課程,不應只是高不可測,居於書本閣樓之上的東西。課程不應只是書本上的文字,更應該體現在幼兒生動的行爲與豐富的生活中。“一葉知秋”——從一片飄落的秋葉裏,孩子會猜,大概是有風吧;有的孩子會猜,大概是樹葉寶寶調皮吧;或許還有的孩子會猜樹葉還會回到樹枝上的。這一切的猜想,都比不過自然這個生動的課程。感受風的存在,感受風的大小,觀察秋冬的樹和春夏的樹的不同,誰敢說,這些活動能在一個文字課程裏實現,能在教室的方寸之間實現。

有人說,生活就是課程。要把與生活有關的各個方面,各項內容都與幼兒園的課程結合起來。給兒童提供可操作的烹飪材料及安全的烹飪空間,他們也能給我們意外的驚喜。給兒童開闢出屬於他們的種植園地,看着植物,從種子到秧苗,再到開花、結果、成熟,最後枯萎,讓他們能體驗生命的從無到有的驚喜,讓他們感受榮枯交替變化。給兒童準備專門的科學發現室,不是爲了培養未來的牛頓和楊振寧,只是爲了一種精神的培養,一種“科學發現”的精神。給兒童提供表演場所和道具、服裝,不是爲了排練某個成品的節目,只是爲了讓他們能更自由地、更多樣化地表達、表現自己。我們的孩子終究不是完美的人,但他們有權利追求併成爲一個完整的人。成爲一個完整的、幸福的人,需要成人的呵護與守候。

我想說,不是生活的全部內容都能成爲課程的內容,同樣,不是所有的課程都是有意義的。學前課程之於孩子來說,任何生活中有益於孩子提升經驗、體驗幸福與滿足的內容,都可以納入課程之中。正如杜威所說的,“經驗分爲有益經驗和無益經驗,不是所有的經驗都是有益的”。故而,即使是課程生活化的過程中,學前課程也應該注意到以下幾個方面:一、關注經驗的連續性;二、避免的經驗的無謂重複;三、注意剝離有害經驗。

泰戈爾曾說,幸福原本就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拋開塵世的喧囂與紛擾,找一片屬於自己的空間,真真切切地享受一份惟有自己知曉的歡樂。我想,童年的幸福,在於那一份自由空間的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