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名著讀後感>

讀《紅樓夢》有感(通用15篇)

學問君 人氣:1.58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紅樓夢》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紅樓夢》有感(通用15篇)

讀《紅樓夢》有感1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這是《紅樓夢》的開卷詩。《紅樓夢》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悽美愛情故事爲主線,講述了封建大家庭由興到衰的故事。文中,林黛玉和賈寶玉同爲封建叛逆者,他們追求自由,追求境界,追求純潔的愛情。可卻都成了那個莊嚴禮教下的犧牲品。紅樓夢裏彙集着各式各樣的女人:王熙鳳,心狠手辣、機關算盡。襲人,卑躬屈膝、忠心不二。薛寶釵,恪守婦道、八面玲瓏。史湘雲,心直口快,爽朗天真。賈迎春,膽小怕事、軟弱無能。林黛玉,生性高潔,尖酸刻薄。他們是那個時代下各種女人的縮影。

在榮國府那個大染缸中,黛玉一直保持着高潔的本性,卻不如已經被“污染”的寶釵受人所喜。其實,最開始看紅樓夢的時候,我也不喜黛玉而喜寶釵。寶釵溫柔體貼,善解人意。而黛玉則無病呻吟,太過孤傲。可隨着年齡的增長我的心境也產生了變化。寶釵如同牡丹,富麗堂皇任是無情也動人。可牡丹終究從骨子裏透着豔色和俗氣。正如寶釵,城府太深,八面玲瓏,豆蔻年華就心如雪洞一般。他的冷香丸能解熱毒。這熱毒,便是世俗之毒。黛玉如同芙蓉,清雅高潔,超凡脫俗,可卻鮮有人能讀懂。她們的詩也如同人一般,寶釵的詩含蓄渾厚,黛玉的詩風流別致。各有各的好。寶釵極善籠絡人心,贏得一致稱讚。她與賈家的長輩一樣,推崇士子爲官之道和封建禮教。世俗的毒已經深深烙在了她的骨子裏。黛玉則是一個反叛者,只可惜她一個弱女子,最終只能成爲犧牲品罷了。

《紅樓夢》,折射了那個社會的人性黑暗面。

讀《紅樓夢》有感2

在五一小長假裏,我用兩天時間用心讀完了《紅樓夢》。

以前,我曾看過幾眼紅樓夢,但覺得不好看,所以並不細看,就扔在一邊了。過了好久,直到老師佈置了一個摘錄四大名著好句的作業,我就挑了紅樓夢開始看了起來。一開始,我感覺不太好看,後來讀着讀着發現越來越好看。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各具各的特點,性格。

大概內容是這幫的:“賈寶玉有一個表妹叫林黛玉,她很愛哭,但很有才華,棋書畫樣樣精通。她和賈寶玉很談得來,經常一起玩耍,兩小無猜。只是後來,黛玉沒有和寶玉在一起,年紀輕輕就死去了,我感到心裏一陣悲傷,很爲他們惋借。薛寶釵是寶玉的表姐,很受大家的歡迎。她說話、做事很有分寸,和大家玩得來,後來,在鳳姐的詭計下,嫁給了寶玉,但是也害死了黛玉。

看了《紅樓夢》以後,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很佩服曹雪芹,他可以寫出這麼好的作品,把裏面的人物寫得那麼栩栩如生,好像就站在我面前。我要向他學習,練好作文基本功,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讀《紅樓夢》有感3

兩本沉甸甸的、散發着油墨清香的《紅樓夢》擺在面前,我與媽媽相視而笑:這個寒假我們母女要一塊兒看《紅樓夢》。

對我而言,《紅樓夢》是文學顛峯之作,雖斷斷續續地看過幾段電視劇,平日也多提及書中的“寶哥哥”、“林妹妹”,但對於原著,卻至今未完整地讀過。總以爲大家之作高不可測,平平小輩不能徹悟其意,因此不願細細地通讀。媽媽“聊發少年狂”的理由很新奇,她在一個節目中看到一個與我年齡相仿的女孩對《紅樓夢》瞭解很多,頓生羨慕之意,於是決定和我一起看《紅樓夢》。

經典果然不凡,兩本手捧在手裏,明顯的沉重感,我有些擔心:“咱能看完嗎?”媽媽笑了:“咱們慢慢看。”於是我們就向《紅樓夢》“開戰”了。

最初我們的勁頭兒都很足,一有空兒就捧着看,因此每天都能看好幾回。記得老師說過這本書的前5回,對於理解整部書很重要,應當作重點來看,我也提醒了媽媽,於是我們在前5回上,花了較長的一段間。隨着春季的臨近,家裏越來越忙,讀書的時間被擠的少之又少,而且與看電視、玩遊戲、找同學玩這樣豐富的假日活動相比,安靜地看書似乎成了最不可理喻的事,在娛樂大潮的衝擊下,我們的讀書活動漸漸被荒置了,有時一天也看不了一頁內容。

有一晚,我拖着玩了一天的疲憊的身子準備睡覺,忽然瞥見了桌子上的《紅樓夢》。這本幾天前我還癡迷其中的書如今安靜地躺在那裏,與這節目的歡樂與躁動格格不入。我靜靜地拿起它,同樣的厚實;翻開幾頁,熟悉的內容:它一直都沒變!我忽然明白:這喧囂的世界,節日在變,歡樂在變,但一本書不會變,它內在的文化知識是長盛不衰的。一本書可以享受追捧,也可以容忍冷漠,無論你何時想讀,它都可以安靜地做你的朋友,最冷靜的朋友。

第二天,我對媽媽說:“我們繼續看《紅樓夢》吧。”媽媽笑了:“這些天咱們都把這事忘了。”於是閒暇時分,我們母女又捧起了《紅樓夢》。

兩代人同讀一本書,自然會有不同的感悟。黛玉的孤高冷傲,寶玉的頑劣多情,寶釵的精於世故,當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呈現在我們面前,我們母女間也有了新的交流話題。我喜歡寶黛之間的純真愛情,認爲薛寶釵是這份美好愛情的“第三者”,而媽媽則以她更成熟的眼光來看待這場愛情,她認爲賈寶玉和林黛玉都不夠成熟穩重,黛玉的性格過於孤傲,即使沒有薛寶釵插足,寶黛也不一定有結果。可能這就是因爲年齡和閱歷的差異而形成的不同認識吧。

可是我們也有相同的觀點,比如在看待賈政教育寶玉的問題上,我們都不反對這樣的教育模式,都以爲這樣的教育完全沒有尊重孩子,一味地責罰、辱罵只會導致兩代人的隔閡越來越深。

不覺間假期就要結束了,雖然沒有讀完《紅樓夢》,但這次讀書的最大收穫並不是對《紅樓夢》有多麼透徹的理解,而是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這個多變的時代中,一本書是你永恆的朋友。

讀《紅樓夢》有感4

“兩彎似蹙非蹙眷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初見黛玉於一出舊版紅樓夢的熒幕上,這身嬌體弱的林妹妹,憔悴,卻又如此的楚楚動人。因這金陵十三釵之首的林黛玉,我開啟了這本《紅樓夢》。

書中初見林黛玉,竟覺平平無奇,無寶玉般傳奇身世,也無鳳姐般“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驚豔,可愈讀愈發覺林黛玉之楚楚動人。

黛玉初入賈府,只是個六歲的孩童,待到豆蔻年華,與寶玉朝夕相對,這對青梅竹馬也產生了非凡的情愫,書中多處展現了這兩人的愛情,一些小細節也讓讀者感受到從書中溢出的甜蜜:黛玉因寶玉與寶釵二人配着相同的紅麝串子而吃醋,嬌斥寶玉爲“呆雁”,在寶黛二人嬉戲間,寶玉編出個典故逗黛玉開心,說這香芋是果子,而那鹽課林老爺家的小姐纔是真正的香玉呢,由此來調侃打趣黛玉。每每看到這樣的情節,相信衆讀者也會和我一樣,會心一笑。這寶黛二人吟詩作對,嬉戲打鬧,不正是美好愛情的最初的模樣麼?也是今無數情竇初開的少年少女心向神往的模樣吧?

“閒靜似嬌花照水,行動似弱橋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這便是寶玉口中的神仙姐姐——林黛玉。每每於大觀園中,飲酒、賞花、吟詩、作對,黛玉總是才氣逼人、藝壓羣芳,訴風雨歌樓之詩情畫意;嘆枯草落葉之悽清悲涼;吟花謝花飛之溫柔幽情。黛玉如同一個天生的詩人,與生俱來的娟雅脫俗的氣質,偏偏古時“女子無才便是德”。黛玉一身才氣,難爲紅顏薄命,一生多愁善感,也難逃寥落憂傷、孤苦無依。

黛玉寶釵同爲金陵十二釵之首,也許,大多數人較爲鐘意於寶姑娘,善於人情世故,卻不顯庸俗,一個溫婉大方的大家閨秀,論家事,論背景,保待遇,黛玉不及寶釵。論性格,彷彿也那寶釵更討人喜愛。黛玉比寶釵多的,可能只有多愁善感與那一身嬌弱的身子骨了吧,可寶二爺就偏偏癡情於這樣的林姑娘。

大觀園中人來人往,而黛玉始終是一個外姓的孫女,家中無權勢,無可依靠的親人,府中無人可傾訴之知己,僅芳心暗許寶玉,而寶二爺他又偏偏是一個紅塵風流子,只得嘆道“無盡頭,何處有香丘。”

要說黛玉短暫一生中悲慘命運的一點幸運,就只能是寶玉了,遇見這麼一個風流且專一的公子,在偌大的天下中得一人牽掛,被人呵護,雖短暫,但也幸福。一位絕色俏佳人,一位翩翩美少年,應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卻不能雙宿雙飛,忠貞不渝的愛情終究不敵這世間腐敗黑暗。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

一朝春盡紅顏花,花落人亡兩不知。”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爲有處有還無,假假真真便爲紅樓。黛玉一曲葬花吟吟到最後卻終成了自己的結局,感慨這紅樓也不過是夢一場。

讀《紅樓夢》有感5

我國四大名著《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先不說前面三個有無看過,有無興趣。光是最後的《紅樓夢》早早引起了我的興趣。借初中寒假,借來了這本書並且在幾天之內看完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結局,是個名副其實的悲劇。

《紅樓夢》以林黛玉、賈寶玉的愛情故事爲主線,以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爲背景,濃縮了整個封建社會的時代內容。裏面有着大量的人物,關係複雜一個不小心便會全盤打亂。書裏的詩,每一篇都有着無限趣味,詩意濃濃,讓人止不住讚歎,這也彰顯了人物的文采。

書裏,“黛玉香魂隨風散”這一回讓我印象最爲深刻。寶玉在娶親時,黛玉正好去世了。暴雨那邊的喜樂聲和黛玉所在的瀟湘館的哭聲成了鮮明的對比,相比之下,黛玉那邊更顯淒涼。黛玉在那一章,僅在那一瞬,生命之花凋零,告別了寶玉,告別了賈府,告別了這個世界。黛玉的人生是淒涼悲慘的。我爲她感到些悲傷,但也有些高興。悲傷的原因很簡單,這麼一個才女就這麼離開了。從“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到“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不論是《葬花吟》還是《海棠詩》;不論是《詠菊》還是《菊夢》。無論是哪一首都蘊含着她的才華。詩,就像她美麗的靈魂,像她精神的寄託。每一次看到她的詩,總有一種一把鋒利而尖銳的刀深深插入心中,悲傷的感情在心中迴盪。而其中的《葬花吟》像萬箭穿心般疼痛。高興,那也是有理由的。我認爲死對她來說不像是一個悲傷的結局,更像是一種解脫。病痛的折磨,與寶玉成不了眷屬……這一系列的事情無不把她折磨的遍體鱗傷。與其被折磨的遍體鱗傷喘不過氣還不如以死爲解脫,沒有病痛,更無心痛。對她來說也是一個好的結局。黛玉的死也算應了《葬花吟》中的“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有死必有悲,黛玉的病弱身子也早就註定了她此生必定悲哀悽慘。那一瞬,黛玉的“花”,落了。她的魂,伴風而散。這一章,把我的情感牽引到了悲傷的頂點。悲傷多不如惋惜多,雖然她與寶玉不能終成眷屬。可至少,她解脫了……

《紅樓夢》描繪的生動形象,一字一句,一言一語,無不牽動着讀者的心情,好似完全融入其中。這也是曹雪芹的厲害之處了吧。

《紅樓夢》,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悲劇。

《紅樓夢》,是一個含笑的悲劇……

功!他時時刻刻嚮往自由,他是無罪的,他確實應該自由!在安迪自由後,領走了典獄長的錢。就以貪污,謀殺的罪名把典獄長告上了法庭,典獄長最後也開槍自盡了。

試問,要是沒有安迪對自由的追求獄努力,他,能成功嗎?

其中,安迪與瑞德的一處對白一直在我心中醞釀。安迪:“世上有些地方是石牆關不住,在人的內心,有他們管不到的東西,完全屬於自己。”瑞德:“你指什麼?”安迪:“希望。”瑞德:“朋友,我告訴你,有希望才危險。希望能把人弄瘋,希望無用,你最好認命。”沒錯,希望能把人弄瘋,安迪就是這樣,心中懷有希望,拿着一把小鐵錘挖向成功,在常人看來這是瘋狂之舉,希望是有用的。

只要常懷一顆希望的心,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也終會找到溫暖的海港。夢想不是說實現就能實現的,哪怕你的夢想十分荒唐,也要去努力。王俊凱說過:“如過夢想有捷徑的話,我想,那一定是堅持。”如今,他和另外兩個搭檔也成爲人氣高的少年組合。他們也曾失敗過……想要成功得有方向,想要成功就要堅持,想要成功那就不能言敗。

努力吧!說出自己的夢想!去爲它奮鬥!

讀《紅樓夢》有感6

《紅樓夢》開篇第一回,或許便是小說拉開前的縮影。《甄士隱夢幻識通靈賈雨村風塵懷閨秀》是第一回的回目。假如沒有興趣讀完全部,會不會以爲甄士隱與賈雨村便是書中的主角?哪有什麼賈寶玉的影子啊。這回小說,沒有說到賈府的故事,只有一個夢,甄士隱的一個夢。一個神話故事引發的引子,在姑蘇閶門十里街人情巷葫蘆廟旁展開。

這位甄士隱老先生算是當地望族,家中人不多,老兩口只養了一個女兒。家中有一些傭人使喚。老先生在一個炎熱的夏日午後,夢見了神祕的一僧一道,帶着一塊刻滿了字的“通靈寶玉”,他請求看看,只看到了通靈寶玉四個字,更多的字卻是一個沒有看到便跟着僧道兩人到了太虛幻境牌坊前。那塊玉被討要回去。他想跟進幻境,被響聲驚醒,依舊還是熱熱時光。這夢很有想象力,是真的嗎?

被驚醒了的甄士隱,轉臉看到奶媽抱着他的女兒,粉妝玉琢的小英蓮。這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孩子。自己抱過來了。正好這時又過來一僧一道。他那個浪漫的夢,被驚醒時忘掉了大半。這時候好像第一次遇到僧道。僧,癩頭跣腳;道,跛足蓬頭。假如誰在生活中看到這樣的僧道,肯定不會多看一眼。和尚看甄士隱抱着孩子,居然大哭起來:“施主,你把這有命無運、累及爹孃之物,抱在懷內作甚?”這樣的瘋話,又有誰願意聽?甄士隱,書中說將真事隱去之意。這個下午發生在甄士隱身上的事兒,哪一件是真的?

後來,甄士隱還有更多的意想不到不得不接受。轉年到了正月十五,家人帶着孩子出去看燈,不曾想將孩子丟了。家人逃走了,留下甄士隱夫婦每日痛苦。又過了兩個月,隔壁葫蘆廟炸貢品,居然失火。大火燒掉了甄士隱的所有家產,兩口子無奈投奔岳父母。那個名叫封肅的老丈人,可能是風俗所致,對女兒女婿不甚好。他甚至半搶半騙地掠去了女婿家變賣田產的銀子。真是人情紙薄!

傷心失意的甄士隱,眼看活不長了。某天,他一個人拄着柺杖閒溜達,竟然又看到一個跛足道人。那道人瘋癲落脫,麻屣鶉衣,口內念着幾句“不是好,就是了”的言詞。這段話到是合了萬念俱灰的甄士隱的心境。甄士隱與跛足道人對上了話,還自告奮勇地爲那些“好、了”作注。註解完畢,跟着跛足道人揚長而去。

這是甄士隱的故事,真事隱去的故事。甄士隱走了,甄家娘子只得在孃家苦熬歲月。新任太爺上任了。這位太爺名叫賈雨村,曾經潦倒地寄住在葫蘆廟裏被甄士隱救助過。賈雨村一表人才,不同於甄士隱的老邁年高。他心懷大志苦於沒有銀子。甄士隱的幫助,給了他龍回大海鳥飛天空的機會。如今,賈雨村回來了。而賈雨村再沒有機會報答他的恩人甄士隱。賈雨村的表演,明明是世相,放在今天同樣有市場。作者偏偏說是假語村言。

甄士隱的退場與賈雨村的登場,可見得真,真的很難。唯有假,才能活躍,才能步步高昇!甄士隱和賈雨村,是兩個人的故事。後面徐徐拉開的大幕,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的故事,是真還是假?

讀《紅樓夢》有感7

能幹,精明,漂亮的王熙鳳一直是大觀園裏的焦點人物,每一起重大的事件都少不了她的影蹤,她是賈家最後一個管家,但同時也是一個最大的貪污犯。

可以這樣說,王熙鳳的第一次貪污是從送葬秦氏在鐵檻寺開始的。

讀《紅樓夢》有感8

從《紅樓夢》問世至今二百年以來,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等人都成了人們熟悉的人物。人們爲賈寶玉嘆息,爲林黛玉流淚,對王熙鳳又愛又恨。開啟《紅樓夢》,就是開啟了一個熙來攘往的人物世界,而最能吸引人們目光的,還是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這三位主人公。

在《紅樓夢》的大觀園中,有兩個人想做“變性手術”,一個是探春,另一個就是寶玉。究其原因,正如寶玉自己所說的那樣:“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清爽,見了男子便濁臭逼人。”這在封建社會是一種叛逆,但在寶玉看來,除了少女們的純潔可愛能使他尊敬和愛悅之外,生活中再也沒有什麼事物值得他獻出青春和生命了。並且他只求過那種隨一心一所一欲的生活,在他心中,人只有真善美、假惡醜之分,而沒有高低貴賤之別,所以他纔敢於向當時儒家的道德標準挑戰。潘知常教授曾美名曰:“賈寶玉是中國的第一個‘亞當’。”從某些方面看,寶玉的這種性格反應了人性解放、個性自一由和人權平等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淚美人”林黛玉賺取了讀者太多的眼淚。她清靈清麗而又多疑多妒的性格和氣質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和寶玉一樣,她也是封建社會的叛逆者。黛玉的生活是愛與美的世界,從至純至美的“黛玉葬花“這一情節可以看出,她非常愛護生命、珍惜生命,她的多愁善感也藉此被曹雪芹渲染到了極至。

林黛玉的才氣的確過人。但是她不知道當時社會需要“無才便是德”的賢良女性。賞風月、做詩詞不過是貴族小一姐無聊消遣和多餘的點綴,更別說讓女子自一由戀愛了。所以寶黛的愛情雖然天真、無邪,但卻註定是一個悲劇。敏一感多病的林黛玉也註定無人可以依賴。於是她懷着純潔的愛和對塵世的悲怨,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實現了“質本潔來還潔去,不叫污掉陷渠溝。”的誓言。

薛寶釵則是一位封建道德禮法的自覺恪守者。天資聰穎的她知道自己無論有多大的才幹,在這個男權社會中無論怎樣反抗,最終都要以失敗告終,所以她養成了一種罕言沒語但卻八面玲瓏的個性。他寬厚隨和,豁達大度,幾乎得到主子奴婢所有人的肯定。她不僅人緣好,才智也高,以爲典型的“女夫子”。但是,她明白“女子無才便是德”,於是便經常把自己的才幹掩藏起來,把一切希望都寄託在未來夫婿身上。無奈,賈寶玉無論如何也停不下她的話,所以,在議婚的時候,她開始低頭不語,後來暗自垂淚。可見,賈寶玉也不是她理想的人選。

《紅樓夢》全書描寫了以反抗封建思想爲主的人物和故事,批判了封建統治集一團一的無能。也許,曹雪芹做夢也想不到當年禁止發行的《紅樓夢》在今天是這樣的紅火。

讀《紅樓夢》有感9

我自小知道,《紅樓夢》是我國衆多古典文學作品中的一朵奇葩,但卻從未認真讀過一遍。幾天前在書架上看到了,就取下細看。

開始有點兒看不懂,但過一會兒就被它吸引住了,一上午都在抱着書看,有的時候還讓媽媽讀兩章。大觀園裏的生活都讓我們一家三口不住地感嘆,他們真是閒得沒事幹!整天就是吟詩作賦、遊玩享樂。他們開詩社,猜燈謎,品茶賞菊。也難怪林妹妹整日身子不好,什麼事也沒有,整天胡思亂想,不有病纔怪。我喜歡看熱鬧的章節,比如劉老老進大觀園啦,湘雲寶玉雪地裏烤鹿肉啦,即景聯句啦,讓我十分感嘆他們家人整日玩兒鮮的,家中富裕。很多時候我還會纏着爸爸媽媽問這問那,結果搞得父母都開始和我一起探討《紅樓夢》中人物名字的寓意、人物之間的關係和人物的命運,又在我家掀起一股“紅學熱”。有一天早上,爸爸竟對我說,他昨天晚上一夜都在琢磨《紅樓夢》,連做夢也都夢見了《紅樓夢》中的場景。這真是“夢中夢”了。

開始看時,我都是邊看邊笑的。可越往後,我就越發笑不出來了。當我讀到,林黛玉獨自病死在瀟湘館時,我忍不住爲林妹妹掬了一把同情淚。看到後來,寶玉來到黛玉生前所住之處,觸景生情,失聲痛哭時,書前的我不禁再一次落下淚來;當我返回來,又讀一遍太虛幻境的曲子《枉凝眉》,曲中的“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和“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讓我不禁癡想:“閬苑仙葩”是指黛玉,“美玉無瑕”自是寶玉,可這“水中月”、“鏡中花”又是什麼意思呢?難不成,是暗示後面二人的情誼終是像這水中月、鏡中花一樣,都終究是觸不到的虛空嗎?我越想越覺得傷感,不僅爲林妹妹臨去時冷清無依,更爲寶玉得知黛玉死訊後的悲痛與後悔。當故事即將結尾,眼見迎春、鳳姐、老太太、鴛鴦等人一個個撒手而去,寶玉、惜春也看破紅塵出了家,想起當年,那麼富貴興旺的寧國府榮國府,最後竟弄得七零八落,怎不令人嘆息!這部《紅樓夢》,它講述的已不僅是寶玉、黛玉的愛情悲劇,它講述的,是整個寧榮府的興衰,是寧榮府的悲劇。若它僅是講述愛情,也不會獨成一個學派,有那麼多人去研究這部書。開始,我看不懂那些詩詞,後來一對照,那“金陵十二釵”人物也能猜得八九不離十。

哎!我不由得嘆氣:這些女孩子們,本該安安穩穩地度過一生,卻都被牽進這事事非非中。第一百二十回,才弄明白,原來都只是“假語村言”罷了!這樣一想,原來這悲歡離合,陰晴圓缺,都只是一個故事罷了!如此想來,不由心酸。一切不過是世人筆下一紙文字,不過是一場長“夢”而已……

如今,我終於懂了那四句讀來令人心生感慨的詩句: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言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誰解,其中味……

讀《紅樓夢》有感10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這是《紅樓夢》的開篇。許多年來,讀過不少的書籍。中國的四大名著是我最早看的,而紅樓是我看的最多遍的。

第一次看紅樓,那是在五年級的時候。那時覺得看紅樓“天日無光,百般無味”。當時的我也就只有在百般無聊的情況下才會翻幾頁,當時的我沒有手機,看書是我唯一的消遣。由於對知識的缺乏,我也就只是翻了一遍,就連大致的內容都沒明白。彼時的我認爲主角都是要被人喜歡的,所以,我看好寶玉和黛玉之間的愛情。因此我不喜歡寶釵,認爲她就是破壞別人感情的惡毒女人。所以,看到結局的時候,是有點失望的。

第二次看紅樓,距離第一次看也有一段時間了,那一年我初二。當時無意中看到了,秉承着對書的熱愛,我很認真的讀了一遍。剛開始沒看懂的時候,我有一種想要放棄的衝動,但我還是堅持了下來。到了後來,越看越順,漸漸的也就沉迷於其中有點無法自拔了。這時的我,不再看好寶玉和黛玉之間的愛情。我覺得黛玉有點小心翼翼,嫉妒心強;寶玉與當時的男子無異,都有一顆色心。我喜歡寶釵的率直,好人緣;欣賞王熙鳳的精明能幹。

現在再看紅樓,我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就像許久未見的老朋友。這次看紅樓我是帶着我小小的私心的。自古有孔夫子韋編三絕。毛澤東主席也曾說過,不讀五遍紅樓都不算是一個真正的中國人。我帶着將紅樓讀五遍和研究紅樓的目的'又將紅樓看了一遍。

似乎每一次看紅樓都能給我帶來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認識,讓我有不同的理解。

先說說寶玉吧。從紅樓裏,我讀到了寶玉的叛逆。林黛玉進賈府的時候,

《西江月》提到:“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爲偏僻性乖張,哪管世人誹謗!富貴不知樂業,窮困難耐淒涼。可憐辜負好韶光,於國於家無望。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絝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他行爲偏僻乖張,是封建社會的叛逆者。他喜愛讀書,卻厭惡八股文不讀正經書,他喜歡“移人心性”的“雜書”。他對僕人沒有主僕限制,直接打破了封建秩序。他認爲“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我便覺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因而喜歡混跡在脂粉堆裏,喜歡與女子玩鬧。他對丫鬟們處處庇佑,“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說完寶玉,就不得不說一下林黛玉了。林黛玉敏感多疑,任性,小心眼。她父母雙亡,寄養在祖母家,即使有賈母的疼愛,她也認爲她“寄人籬下”形事帶着一種小心翼翼。她多愁善感,我一些小事而獨自垂淚。這一點從她葬花可以看出。花謝花飛,明明就是一種自然現象。她卻聯想到了人生的悲歡離合,聚散無常。她爲落花流淚,引寶玉爲知己。她的內心讓人捉摸不透,時而又表現出來。她深愛着寶玉,卻又不能表白,她在寶釵出閣之日,焚稿斷癡情,最終死去,卻沒能了卻自己的心意。

對於寶釵,我向來是不喜歡的。但對她的評價褒貶各一半,不能說她好,也不能說她壞。薛寶釵是一個封建禮教的守護者,但同時也是一個被封建勢力迫害、毒害的受害者。她爲人處事不像林黛玉一樣,真情流露,常常深隱心機。她熟諳世故,城府極深;這會做人,處處討好賈母。就如她生日時,賈母要她點戲,她依着賈母素日的喜好說了一遍,又將賈母喜吃的甜爛之食當做自己喜吃的食物說了出來,結果賈母更加喜歡她了。她秉承着不關己事不開口,一問搖頭三不知的處事原則,的確比黛玉酸刻薄的話語,更令人喜愛。

王熙鳳是曹雪芹塑造的一個比較成功的反面形象。她集中體現了封建階級的貪婪,兇殘,惡毒,陰險狡詐的階級本質。這個可以從曹雪芹描寫他的才能,淫威,貪婪,僞善的側面細節可以看出。但我又不得不說,王熙鳳是《紅樓夢》裏面我很欣賞的一個人物。王熙鳳的出場,“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令我印象深刻,放在了心裏。我欣賞王熙鳳的才能,精明能幹,卻對她的陰險狡詐和狠毒不敢恭維。王熙風因賈璉調戲了她,毒設相思局,不可謂不狠毒。她二十歲協理寧國府,只一想遍概括出了五件寧國府的“風俗”。第一件是人口混雜,遺失東西;第二件,事無專執,臨期推諉;第三件,需用過費,濫支冒領;第四件,事無大小,苦樂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縱,有臉者不服鈐束,無臉者不能上進。以及寧國府中都總管來升聞得裏面委請了鳳姐,將下人們聚集起來訓話,讓他們說話做事都小心些,不要把老臉丟了。“那是個有名的烈貨,臉酸心硬,一時惱了,不認人的。”可見王熙鳳也是個厲害的,且有才能。從王熙鳳弄權鐵檻寺,可知她的貪婪舞弊。再說秦可卿死前託夢給她說,“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登高必跌重”、“樂極生悲”、“樹倒猢猻散”,而王熙鳳想的卻是“有何法可以永保無虞”。秦可卿又說,“盛筵必散”,然後又贈了王熙鳳兩句話:三春過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而王熙鳳到後來依舊貪圖享樂,未曾把秦可卿的話放在心裏最終導致了賈府的敗落。就如那判詞裏說的: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後性空靈。家富人寧,終有個家亡人散各自奔騰。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好一似盪悠悠三更夢。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呀!一場歡喜忽悲辛,嘆人世終難定!

“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曹雪芹的《紅樓夢》,塑造了非常多性格迥異的人物。他們都有各自的心思,但不管怎樣不是封建社會下的產物,被封建社會所毒害。他們有的平安的度過了一生,有的,在半路就夭折了。《紅樓夢》一書主要寫了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以及賈寶玉和薛寶釵的婚姻悲劇。作者細緻的描寫了悲劇發生的全過程,造成悲劇的全面、深刻的社會根源。

讀《紅樓夢》有感11

“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在一抹斜陽中,風靜靜吹散了地面上的落花,你款款微笑,淺淺低吟着。是你,林黛玉,你的葬花、癡戀讓我深深震撼。

紅樓,恰似一場夢。黛玉卻用短短的一支筆在這一頁紙上寫出了一個人生,其上有花朵,映射出黛玉的悽美愛情,其上有淚花,哭出黛玉的悲慘人生。

黛玉和寶玉的愛情大概是從合讀《西廂記》時開始萌芽的。他們的愛情在這喧囂、富貴的賈府裏顯得多麼純潔、令人嚮往,但生不逢時的愛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詞。黛玉性子裏獨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對世俗的不xie一顧,使她在當時社會中顯得如此特立獨行,卓爾不羣。

衆人皆講你性格太傲,看不起一切。可我認爲你對男子的厭惡,不畏衆人言語,你的詩情畫意、靈秀慧黠,都是你獨特的標誌。你就如一朵潔傲獨放的木蘭,始終執着自己的那份清純,仍如碧玉那般盈澈。所以你對寶玉的愛太過於細膩、深切,但你的身世和處境卻讓你不得不壓抑自己的情意。

世俗皆知你是賈母的外孫女,即使你帶着富貴的光環,但也改變不了你寄人籬下的事實。這也註定了你多愁善感的性格,孤苦無依的命運。還記《葬花詞》中:“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兩人愛情因葬花升溫,也因葬花破碎。黛玉錯疑寶玉,悲痛欲絕,以一詞《葬花吟》發泄內心的壓抑。與其說黛玉在賈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造成了她的悲劇,不如說是黑暗愚昧的封建扼殺了她與寶玉的愛情。

封建社會的黑暗,造就黛玉一生的悲愴。在命運面前,黛玉選擇了最不可挽回的方式,爲生命演繹最悲愴的美麗。在安排面前黛玉以一種抗拒的姿態,在她身心俱疾的大觀園裏,不可挽回的隕落。你的病逝,寶玉的無奈,只剩一隻名叫八哥的鸚鵡靜靜地凝望着。

但是細細想來,對於黛玉而言,死亡也許是一種解脫,也許愛情在短暫的瞬間是美麗的,浪漫的。但一切就如落花絢爛一時,終罷成了封建社會的陪葬品。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紅樓,終究是一場讓人懷念與嚮往的夢:猶記朵朵桃花落地時,那最悲愴的美麗……

讀《紅樓夢》有感12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說到辛酸處,荒唐愈可悲。由來同一夢,休笑世人癡。”這是中國四大名著之首紅樓夢開篇詞與結尾詞。說來也是可悲,一本紅樓夢,盡顯人間的心酸。

紅樓夢中真的是一部人間“奇”書。

說它奇,也非是,說它俗,也不然。這本書把人世間的庸俗與理想世界的奇幻相結合,奇中有俗,俗中有奇。曹老把這兩者很完美的給攪和在了一起。卻又找不着破綻。

他究竟是從那個地方入手來把這兩者混合的呢?說來很簡單:夢。

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飲了仙茶“千紅一窟”(千紅一哭)喝了仙酒“萬豔同杯”(萬豔同悲)。還聽了仙曲《紅樓夢》。一曲紅樓,暗示了賈府與十二金釵的結局。只有看完全書再返回此章一讀,方懂曹老一片苦心。每讀到這裏,我都不禁感嘆,人生的結局真的不是世人所能預料的。

而夢醒之後,賈寶玉還是那個賈寶玉,那個任性的少年。並沒有因爲一夢改變自己。此處又從夢中的奇轉爲現實的俗。

另外,很多的夢是託夢。秦可卿託夢鳳姐要小心“水滿則溢,月滿則虧。”晴雯託夢賈寶玉說她要死了等等。

其實,除了寫出來的夢,還有一些隱藏着的夢。螃蟹宴、海棠社、桃花社,多麼美好的生活!結果到了紅樓夢末期,林黛玉枉凝眉,淚盡而逝;薛寶釵終身誤,孤身至終。王熙鳳聰明誤,機關算盡。十二金釵,沒有人有好下場。

人生一世,離開後不終是一無所有嗎?人離世後,終究和來到這個世界那時候一樣,什麼都帶不走。一切,純潔如初。

虛幻一世,夢醒之時,萬物皆空。只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讀《紅樓夢》有感13

開始讀《紅樓夢》,我還挺小的,那原因倒也挺可笑的。那時,幾乎所有我身邊的人都會哼上一句“天上掉下個林妹妹”,要是問大人這話出自哪裏,得到的回答總是:“你還小,這裏頭的事情你還不懂。”我不甘於一直得到這個答案,便拿起書架上的古文版的《紅樓夢》似懂非懂地讀了起來。因爲書中許多字詞都不瞭解什麼意思,所以讀到一半就沒有什麼興趣了,便扔到了一邊。

再讀紅樓,已經是12歲了。當時是學校佈置的閱讀任務。我不情願地拿起那本被我拋棄已久的書,再細細一品,竟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從此對紅樓越來越着迷,到達了一種癡迷的程度。

初讀紅樓,我與冰心奶奶的想法一樣,賈寶玉的女聲女氣,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人厭煩。甚至給我的一種明瞭的感覺是:在紙上白話,浪費資源,既沒有《西遊記》的傳奇,也沒有《水滸傳》和《三國演義》的打殺場面,真的沒有想到這部書竟然可以歸人四大名著之一。但隨着年齡的增長,我才嚐到“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那種無法用言語表達的苦。對於林黛玉的哭哭啼啼又有了一種更深切的悲哀。

紅樓裏,最引我注意的莫過於林黛玉。黛玉是個生性嬌弱的女子,沒有寶釵的落落大方,沒有李紈的粗粗咧咧,正像寶玉所謂?心較比於多一竅,病如西施勝三分。“也許,她因病而死是我早已預料到的後果。我沒想到一個人從小到大受人關心疼愛的她死時,沒再見到賈母、王夫人、寶玉,人變得可真快。死神的到來,使黛玉的悲劇終結,對於她來說是不幸的。但對於作爲讀者的我來看這很好。很好。因爲她死去後,不會再爲落花悲哀,不會再爲傳情的手帕興奮。也不會再焚書哭泣。有人說黛玉最後是被氣死的,的確,她是含恨而終。可我反對這種說法,黛玉自幼多病,本身註定的後果,又怎能改變呢?我想,“含恨而終”只是黛玉無辜死去的最佳原因吧!

我喜歡紅樓夢,喜歡那種朦朧的淡淡憂傷,喜歡那種夢幻般的感覺,喜歡其中那一個個風格迥異、冰清玉潔、蕙質蘭心的豔麗少女。

我喜歡黛玉緊蹙的娥眉,我喜歡晴雯直爽的性格,我喜書山歡探春的才華橫溢,我喜歡金釧兒的堅貞不屈。

但是我也相信通往命運終點的途徑是可以透過努力改變的。可能有人會問:命運看待我們,就好像頑童看待蒼蠅。既然我們的宿命已經被註定,那爲何還要去努力爲了人生的目標而奮鬥呢?人們正是透過對命運的抗爭來實現人生中不同的經歷和體驗,也只有透過對命運無謂的抗爭纔可以體現出人的尊嚴,顯示了自己存在的價值。對於歷史的長河來說,每個人都只是河裏一個小小的浪花。婉轉綿延,迭起不息的樂韻。而我們都會最終匯入歷史的長河中去,去完成自己在此過程中的任務,那裏纔是我們的宿命所在。

讀《紅樓夢》有感14

疫情期間,我宅在家裏讀了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的原著。

《紅樓夢》講述了賈寶玉和林黛玉兩位青梅竹馬的少年,在大觀園中悲悲喜喜數十年的事。賈元春嫁給了皇帝,賈珠死了,賈元春省親,造海棠詩社,寶釵嫁給賈寶玉,林黛玉身亡……。

林黛玉一生一肚子文章,博學多才。她爲了還賈寶玉的恩情,每天都哭數十次。因爲病總隨身,不常出去走動。聽丫頭說,寶玉要娶寶釵,一時心急,吐血身亡。

賈寶玉,因爲出生時嘴裏含着一塊寶玉,所以取名爲賈寶玉。他一生不好學,只要一有空就非得去黛玉那兒不可。

《紅樓夢》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十三回:賈政因聽寶玉最近做了這麼多壞事,很是氣憤,說:“拿寶玉,拿木棍,拿索子捆上!”便叫丫頭找寶玉。這時寶玉可着急了,找不到一個丫頭,突然只見一個老婆子來了,便跑來跟她說:“老爺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緊!要緊!”可這老婆子卻聽成了:”老爺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跳井跳井!”寶玉見她耳聾,就失望起來。只見賈政來打寶玉了。寶玉咬着牙忍着痛,過了一會面白氣弱,身上全是血。王夫人和賈母都痛哭起來。

讀了這篇文章,讓我知道在古代的小孩是怎麼讀書,看哪些文章,還有家裏平常的穿着……。我感受到了古代人,富人的歡樂與窮人的痛苦,也感受到古代科技發展和現代科技發展的區別。

讀《紅樓夢》有感15

一次偶然的邂逅,我翻開了《紅樓夢》,紅樓——多好聽的名字,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時,就已經愛上了它,可我沒想到,困難接踵而至:文言文,生僻字詞,註釋……把我和它分開了,沒耐心的我輕易地放下了它,後來這本書就被表姐借走了,我也漸漸淡忘了它。

時隔兩年,我又一次和它相遇了,它在書櫃的頂端,一擡頭就能看見,封面上:一位絕色女子,正用手捧着鮮花,旁邊一位公子拿着書坐在旁邊,畫面是如此唯美。

我滿懷期待,重新開啟這本《紅樓夢》,書香氣息迎面撲來。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於是,我認識了林黛玉。她,讓我深深的震撼,寶黛空前絕後的愛戀,流傳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貶。常聽人說黛玉“愛使小性兒”,甚至“心胸狹隘”,可我卻不這麼認爲,黛玉哪一次生氣不是因爲寶玉,這背後,只因她太在乎寶玉了,她愛的深,愛的切。黛玉的心思太細膩,就連寶玉也體會不到,寶玉不該到來的問候會被她駁回,兇兇的,狠狠的,卻是無心的,只因她太難過,而只能用詩來發泄心中積愁的情感。記得他葬花時念的詩:“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花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她當時,是多麼難過啊,就像那條被割了尾巴的啞巴美人魚一樣疼,一樣痛……

記得賈母說過一句話:“我的三個丫頭倒都是好的,就那兩玉兒最‘壞’。”寶玉和黛玉是淘氣嗎?是不聽勸嗎?不,不是的,只因他們青梅竹馬、互爲知己,深深相愛,可他們這樣美好的愛情卻被腐朽的封建大家族扼殺了。最終,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黛玉死去,寶玉出家,寶釵守寡,釀出了一場愛情悲劇。

相傳,黛玉本是一株絳珠草,她化爲人形,來到凡間就是爲了報答主人養育之恩,待她淚水哭乾的一日,也就是她死去的一日。她哭泣,只因爲她太委屈,她是無助的,是悲慘的。她和寶玉的愛情,在那樣殘酷虛僞的封建社會,是不能夠自己做主的,她對寶玉太癡情,她一生無限傷感,臨終前都還在喊道:“寶玉,寶玉……”然後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

整本書看完後,內心卻依然波瀾起伏,是是非非,恩恩怨怨,讓我感懷不已。一部《紅樓夢》,它是聲聲控訴,封建思想毀了多少有情之人。我有幸成長在一個美好的新社會裏,生活在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裏,我一定要惜福,刻苦學習、放飛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