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名著讀後感>

讀紅樓夢有感通用10篇

學問君 人氣:1.88W

讀紅樓夢有感1

讀紅樓夢有感通用10篇

書,是精神的糧食,因爲他可以給人豐富的知識;我酷愛讀書,下面我就來談談我讀紅樓夢悟出的感受吧。

紅樓夢是曹雪芹嘔心瀝血大的鉅著,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讀完紅樓夢後,我的心裏久久難以平靜,不僅感嘆他的藝術魅力,更感傷於其中的各種人物命運。

紅樓夢主要講的是一個家族的興盛與衰敗。故事的男主角是賈寶玉,他是個性格柔中帶剛的人,因爲他從小生活在富裕的家境,周圍生活的全是女人。書中的女主人公是林黛玉——體質多病,天生猜疑,多愁善感的如水一般的女子。另一個與寶玉有着不解之緣的是人見人愛聰明才智的大家閨秀薛寶釵。賈寶玉的家人不怎麼喜歡性子直率不善掩飾的黛玉,卻對八面玲瓏的薛寶釵鍾愛有加。然而寶玉卻對這個林妹妹有着深厚的情感。可是最後家長卻用暗渡陳倉的辦法使得賈寶玉和薛寶釵成婚,得知此事的黛玉心灰意冷,悲痛而死。知道真相後的寶玉痛苦萬分,在完成家族使命——科舉考試之後便出家當了和尚。 賈府因家中出了個貴妃而興旺,最後,也因貴妃的病逝而中落。作者藉此諷刺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社會現象。同時也批判了那個時代父母包辦婚姻的社會醜惡。

紅樓夢就是這樣用優美的文字闡述了一個深刻的故事,然後留給我們無盡的思考。曹雪芹生動的人物刻畫,完美的景物描寫,豐富的詩詞以及扣人心絃的故事情節,爲這個故事添加這就是我愛讀紅樓夢的理由了斑斕的色彩,是讀者徜徉在智慧的海洋中。

這就是我愛讀紅樓夢的理由。

讀紅樓夢有感2

林黛玉並未能和賈寶玉在一起,當她得知賈寶玉將要和薛寶釵成親時,早已生病的她病情加重,認爲賈寶玉不再愛她,便永遠與世長辭。其實,她並不知道,這一切只是陰謀,這一切都是長輩們醞釀好的,寶玉並非不愛黛玉,他愛着,深深的愛着,他以爲與他拜堂成親之人就是他所愛的黛玉,可成親之後,他才發現,愛人不是心上人。只是,後悔也來不及了......

最終,賈寶玉和林黛玉沒有如願以償的在一起。

《紅樓夢》的故事讓我想到了著名的戲劇家莎士比亞的著名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愛多年,但父母和族人的仇恨始終不能讓他們在一起。他們歷經各種險阻坎坷,在一所小教堂裏對着神像發下海誓山盟。可朱麗葉最終還是被族人抓了回去,好心的牧師被他們至死不渝的愛情所感動,讓朱麗葉喝下假死藥逃了出去。在古老的城堡裏,羅密歐以爲朱麗葉真的死了,毫不猶豫地對着朱麗葉傾訴完最後的情話,自殺在朱麗葉身旁。而醒來的朱麗葉看到了死去的羅密歐,將匕首向自己的胸口刺去......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永遠流傳着,成爲不老的愛情經典。而《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和林黛玉他們的愛情同樣也是偉大的,唯美的!寫着,寫着,讓我想到剛學的紀伯倫的《浪之歌》裏的一句話:“愛情的真諦就是清醒。”對啊!如果林黛玉和羅密歐能在愛情之中清醒一些的話,或許她們的愛情命運不該如此!

讀紅樓夢有感3

綠竹斑斑漸黃昏,相思無寄幾度聞。寒塘至今度鶴影,冷月何時葬花魂。 ——題記

細雨斜織的夜晚,不喧鬧,只有那雨水與芭蕉碰撞的聲音,只有那千百竿瀟湘竹隨風搖擺的聲音。透過紙窗,黯淡的燭火閃爍,一女子在蠟燭旁持書靜看。“咳咳咳”一陣咳嗽聲打破雨夜的寂靜,隨後,依然是那淅淅瀝瀝的安靜,依然是單薄、孤獨的身影……

她就是《紅樓夢》中最柔弱,最多淚的瀟湘妃子——林黛玉。

“瀟湘館”是黛玉的住處。“一帶粉坦,數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掩映。”“有大株梨花並芭蕉”,而憂愁芭蕉與清高翠竹正與黛玉性情相符。

有人說黛玉就像寒冷的雪蓮,美麗卻孤傲,冰冷。可黛玉真是如此嗎?沒錯,黛玉有時說話帶刺,令人難相處,但她也有熱心的一面啊!就比如說,在香菱想學詩時,寶釵對香菱說學詩並無大用,不要過於認真,而黛玉不同,她認認真真地教香菱學詩,並把王右丞的全集借給香菱,讓她去揣摩,幫她分析詩句。可見黛玉比寶釵待人更簡單,純真。

黛玉就像那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子,詩如其人,她的詩也是超凡脫俗的。“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爲土玉爲盆。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將白海棠的素靜優雅寫到了極致。香帕墨跡,留下了“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識香痕漬也無?”的優美詩句。

一陣風吹過,樹上桃花吹下一大斗來,落的滿身滿地皆是花片。黛玉肩上擔着花鋤,花鋤上掛着紗囊,手內拿着花帚,收拾起落花,不由感花傷己,在花冢哭道:“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遊絲軟系飄香榭,落絮輕沾撲繡簾……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是啊,這紛飛的單薄花瓣,不正像黛玉孤苦的身世嗎?“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難道從這兒,曹雪芹就已爲黛玉的“紅消香斷”埋下伏筆了嗎?欠淚的,淚已還後,苦絳珠也該魂歸離恨天了吧!

如此簡單、如仙的女子,匆匆結束了她的一生,也許是凡間太多塵,仙子不屬於這“花柳繁華地,溫柔寶貴鄉”吧?

讀完《紅樓夢》黛玉的一顰一笑,一淚一喜都讓我難以釋懷。我讀黛玉,讀的是一種孤傲、一種氣質,一種絕俗,一種靈動。面對封建社會的枷鎖,黛玉以淚默默反抗,哭得像桃核一樣的眼中,充滿了與那個社會格格不入的,對愛情的追求……

黛玉仙珠,我多想更多的瞭解你……

讀紅樓夢有感4

昨晚第四遍完整地讀完《紅樓夢》,算來差不多對應少、青、中、老四個年齡段。期間還有無數次只問開頭,不及結尾的泛泛,就不足道也。

以前讀《紅樓夢》,讀就讀了,合上書,除了對裏面的詩詞多有青眼外,心中再無更多波瀾。說它是寶黛的愛情故事吧,其實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朝代,寶黛之間的交往僅僅發乎情、止於禮,甚至還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孩子氣,完全談不上纏綿悱惻、蕩氣迴腸的愛情。倒是認可它就是一部涉及琴棋書畫、詩詞歌賦、建築園林、烹飪藥理的百科全書。

昨晚當我看到最後一回,在一個乍寒飄雪的清淨渡口,寶玉光頭赤腳,身披大紅猩猩斗篷,笑着無言向賈政稽首拜了幾拜,與一道一僧相攜登岸飄然而去之後,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並悟出了答案。

曹雪芹爲什麼要把寶玉設計成一個富家公子?爲什麼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要把這塊頑石放到詩禮簪纓之族,鐘鳴鼎食之家去歷劫?爲什麼不是貧寒小戶?那是因爲放棄貧窮容易,放棄富貴艱難。

《好了歌》唱到: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宋真宗《勵學篇》勸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五更勤向窗前讀。

由是從古至今,天下士子或衆生將能出人頭地、榮華富貴作爲終極的目標。曹雪芹也不另外。所以他把寶玉直接放到人人夢寐以求的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耽溺。是想告訴我們,越難擁有的東西,越難堪破捨棄。

紅樓家們詬病,高鶚續的後四十回無論從境界還是語言,都不能與前八十回相提並論。但我覺得結局安排賈蘭中舉,賈赦、賈珍大赦,重襲爵位,寧榮兩府中興,還是頗有深意的。

寶玉了悟,紅塵一遊,不過是一曲金悼玉的紅樓夢,所以拋下一切回到來處來去處去的青梗峯下。而懵懂不知天機的賈家又開始上演新一輪的紅樓夢。

書外的我們似乎旁觀者清。其實,同處紅塵中的我們,何嘗不是一樣當局者迷?

凡人如我們,哪有機會夢遊太虛幻境知你我來歷?如何知道我們的前世、今生和來世?即使有一天明白這不過是一場夢,我們還是得在這夢中繼續做着,醒了也無處逃避。

讀紅樓夢有感5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它是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讀完這本書之後特別有感觸,來和大家分享一下。《紅樓夢》的作者是曹雪芹,又名《石頭記》等。小說講述了一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爲背景,賈寶玉,薛寶釵,林黛玉,三人感情故事爲主線,發生在清代封建社會的一些男男女女的愛情故事。

小說中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是主角,賈寶玉和林黛玉兩情相悅,但林黛玉的身子不太好,從小就進了榮國府。在榮國府裏,有幾次林黛玉都不顧一切的“懟人”,所以一些讀者覺得林黛玉小肚雞腸。在我看來,小時候的林黛玉和長大後的林黛玉都不像世人說的那樣小肚雞腸。她小時候不懂事,比較天真無邪,口不遮攔,便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所以在別人看來,她是很斤斤計較的一個人。大家都知道他來榮國府之後不久,薛寶釵也來到了榮國府。林黛玉心裏其實有點討厭薛寶釵的,因爲以前只有他一個人圍在賈寶玉身邊,突然來了個薛寶釵,她覺得很不舒服。但後來她慢慢的喜歡上薛寶釵,因爲薛寶釵像姐妹一樣對待她,得知她身體不好,就動用家裏的關係給他尋藥材。她後來也跟薛寶釵說過,之前她是很討厭薛寶釵的,但後來她慢慢的佩服薛寶釵,從這一點我覺得就可以看出來,林黛玉並不是個小肚雞腸的人。林黛玉是一個讓人感覺很清高,很孤傲的一個人,但她並不是這樣,由於父母比較早的離世,她並沒有夥伴,所以平時只能寫寫詩;由於身體不舒服,話也不是很多,就導致她在別人心目中和她本人的性格有點差距。金陵十二釵中首榜的兩個女子,我比較喜歡林黛玉,不怎麼喜歡薛寶釵。

薛寶釵是一個很圓滑的女子,做什麼在別人的印象裏都是很好的。但有一回裏,她在找林黛玉,不小心偷聽到了兩個丫鬟的談話,被那兩個丫鬟發現了,然而她並沒有主動的承擔責任,跟那兩個丫鬟說自己是不小心聽見的,而是說她自己看見林黛玉在這裏,自己剛剛來到,而林黛玉剛走。這就誤導了那兩個丫鬟,並且很討厭林黛玉。我覺得薛寶釵有點過分了,雖然人人都想在別人的心目中留下一個好的印象,但是我覺得她不能他人來成全自己。看完這一章後,導致我很討厭薛寶釵這個人物。

金陵十二釵中每一位女孩都有每一個不同的結局,林黛玉活生生被氣死、薛寶釵年輕守寡……或許,這就是每一個人不同的命吧。

這本小說是一本悲劇小說,故事情節如同一首哀婉悽傷的交響曲,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人生悲劇構成一個個不同音色的音符,所有的音符貫穿了人生的各個層面,曲譜上下都瀰漫着悽清幽怨的感傷情調。小說裏從主子到奴僕,從宮廷到民間,從成人到少年,無不具有着一段哀傷的愛情。或許正如小說第一回的絕句所述:“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讀紅樓夢有感6

論現代人之擇偶觀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讀《紅樓夢》有感。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裏埋。這首詩無疑是整個紅樓夢這出愛情悲劇的寫照。

細讀紅樓不禁爲寶玉和黛玉的悲慘愛情而惋惜心中也難免生出絲絲淒涼,同時透過對以賈府爲代表的封建家族沒落過程的生動描述,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會種種黑暗和腐朽,進一步指出了封建社會已經到了"運終權盡"的末世,並走向覆滅的歷史趨勢。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真實地再現了人物的複雜性,使我們讀來猶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樣真實可信,不僅賈寶玉,林黛玉這對寄託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連王熙鳳這樣惡名昭著的人物,也沒有將她寫得"全是壞",而是在"可惡"之中交織着某些"可愛",從而表現出種種矛盾複雜的實際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實",而這種真實也就難免不讓人將自身置於此書之中,領略其中的風韻。

然而有誰注意到薛寶釵在這悽婉動人的愛情背後心中流的種種辛酸淚。薛寶釵與賈寶玉可謂是金玉良緣從小就被認爲是天生一對,而似乎對這個寶姐姐少了些類似愛情的東西的寶玉卻對遠方來的林妹妹甚是喜愛,林妹妹天生長得令人憐惜雙眸中也飽含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思,讀後感《讀《紅樓夢》有感》。她不滿封建社會的種種規矩和寶玉總是不按常理辦事,這位林妹妹的驕縱多情在寶玉眼中也甚是迷人。薛寶釵似乎也看在眼裏,而她卻大不同於林黛玉,服從於封建禮節辦事老練圓滑,不該說的話絕不多說一句,是長輩眼中的好孩子。最終黛玉病死,寶玉出家,薛寶釵雖與寶玉成親而終只落得獨守空房,度過餘生,成了封建禮教的犧牲品。

在整個紅樓夢中,賈寶玉可以說是"說不得賢,說不得愚,說不得善,說不得惡,說不得正大光明,說不得混帳惡賴,說不得聰明才俊,說不得庸俗平凡"的一個角色,這也令後人難以對他有一個合適的評論。

如果說林黛玉是浪漫主義的代表,那麼薛寶釵就是現實主義的象徵,賈寶玉心向林黛玉所代表的自由戀愛的浪漫,身體卻被薛寶釵所象徵的封建禮教的現實束縛着。現代人也不過如此,我們往往一邊期待一段美好的愛情,一邊用柴米醬醋鹽將愛情綁上現實的鉛砣,因而現實中我們往往選擇寶釵而放棄黛玉,所以黛玉也只能落個葬花而吟,香消玉損的下場。

說起紅樓中的女人,不得不提王熙鳳,一個女強人。經營着即將破敗的大觀園,可以說是他支撐着大觀園最後的光輝。如果說林黛玉是嬌弱的丁香,薛寶釵就是隱刺的薔薇,那麼,王熙鳳就是帶刺的玫瑰。

可現實中,林黛玉式的人可以爲了愛情而辛苦自己,或是放棄自己的事業;而薛寶釵式的人卻只會把愛情當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擇手段得到愛情,絕不會因愛人的想法而退讓半步;王熙鳳式的人則是把愛情和事業放在一起,希望將兩者並重。那麼,現代人會選擇哪種人?

父母之命,或像賈寶玉一樣,成爲愛情的犧牲品,同時葬送了愛自己的林黛玉的性命;又或像賈璉一樣,不滿足於自己的家庭,不斷沾花惹草,讓王熙鳳十分沒面子;又或者……所以說曹大才子在紅樓夢中寫出的愛情觀,幾乎是代表了現代人的愛情觀,至於做出何種選擇,恐怕是隻有當事人才能決斷了。

讀紅樓夢有感7

我津津有味地讀着《紅樓夢》這本中國古典名著,雖然似懂非懂地讀着,但我還是愛不釋手。

《紅樓夢》這部不朽的名著出自着名文學家曹雪芹之手,它以獨特的手法傳神的勾膩出了每個人的性格特徵。特別是對每個人的肖像描寫,更爲精彩。作者善於把握人物的內心世界,捕捉傳神的動作,然後用精妙的語言描繪出來,堪稱絕妙!比如說《紅樓夢》第三回作者對王熙鳳、賈寶玉的肖像描寫,十分逼真。作者爲了讓王熙鳳“乖巧”、“潑辣”的性格特徵更突出,所以把她單獨介紹了出來。作者先讓王熙鳳在笑聲中出場,用未聞其人、先聞其聲的手法,給我們一種非同一般的印象。接着,作者透過對她華麗的裝飾、風騷的容貌,把王熙鳳這位嬌容華貴的少婦形象完美無瑕的展現在我們眼前。“一位年輕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面如桃瓣,目若秋波。”這就是曹雪芹筆下賈寶玉的外貌,讓人看了,一覺就是一個美男子。在作家的筆下,賈寶玉是一個自幼嬌身慣養,受老太太疼愛的富貴少爺。我透過深讀發現,賈寶玉的思想性格是不願受封建傳統,他厭棄對功名利祿的追求,他要求獨立,要求個性解放,以致在賈府居於“無人敢管”的特殊地位。

這就是讀完《紅樓夢》後,我學會的寫作知識,我今後一定會把這些運用到我的寫作中去。

讀紅樓夢有感8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十八世紀上半葉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社會生活,將其攫取、裁剪,再加以創造,《紅樓夢》這幅畫卷就這樣展現在我們眼前。一經問世就成爲“中國小說文學難以征服的頂峯”,是當之無愧的經典之作。

作者曹雪芹,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另外還有芹圃、芹溪、芹溪居士等字號。祖籍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出生在貴族家庭,年僅十歲的他親眼看到家庭遭受滄海桑田的變故,對封建統治的沒落命運有了切身感受。從1752年起,他終於揮灑出一部不朽的現實主義鉅著《紅樓夢》。

賈寶玉,榮國府的嫡派子孫,銜玉而生。爲女媧補天剩下的一塊靈石。從小淘氣異常,但其聰明乖覺處,百個不及他一個。賈寶玉是小說的核心人物。他聰慧異常,出類拔萃,但他不肯“留意孔孟之間,委身於經濟之道。”他是大家庭中的寵兒,但命運卻不由得自己做主,與林妹妹相契相知,抒發真性情真心意,卻被逼着娶了寶釵,終離了俗世,走入茫茫大雪。

林黛玉,前世爲三生石邊的一株絳珠草,受赤霞宮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願跟其下凡還盡眼淚。她絕麗脫俗,雅若天仙,雖然她是寄人籬下的孤兒,但她生性孤傲,心思敏感,才華橫溢,個性純真靈淨,說話率直有時卻也刻薄。她常懷隱憂,感物傷情;暮春時節,見落花飄零,就鋤墳葬花。最後黛玉淚灑百日,泣血而死,還了前世情緣,留下悠長的深思。

還有王熙鳳。她的出現處處吸引着衆人的眼光,她處事圓滑,眼觀六路,八面玲瓏;她陰險惡毒,心狠手辣,弄權奪勢。但這並不能用反面人物來簡單歸結,她是開心果,上哄得賈母其中寵愛,她又是脂粉隊裏的英雄,下管的婆婆丫鬟們服服帖帖。最終因她膽大妄爲,不給別人留活路,落得個疾病纏身、無力迴天的下場。

從王熙鳳這小小的一角,足以映射出封建貴族家庭的腐朽和道德淪喪,預示着中國古老的封建社會已經無可挽回的走向崩潰。

《紅樓夢》是中國文學和中國文化的永恆話題。西方有“說不盡的莎士比亞”的說法,據說原是歌德的話。在中國,《紅樓夢》也是說不盡的,已經說了二百多年,今後還要說下去。

讀紅樓夢有感9

"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這黛玉低吟着的'悲涼試句一直被古往今來的獨孤人士吟唱至今,這句詩出自曹雪芹的手筆,似乎也暗示着<<紅樓夢>>這部小說的悲涼結局和它之中蘊涵着的封建社會獨有的蒼涼和無奈。

記得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讀<<紅樓夢了>>,懷着一種壓抑的心情,小時候素來不愛讀書,那印象中大觀園的繁雜與喧鬧似乎就是兒時對<<紅樓夢>>的理解.寶玉的輕浮,黛玉的憂鬱,寶釵的大方,劉姥姥的和善,鳳姐的小家子氣,其他人物各自的輕佻,刻薄,總之,這本書只是記錄了晚中清時一戶人家的興衰史,當時,我是這麼理解的.

可再仔細品讀之後,隨着見解的豐富,這本書在我心中,不僅只意味着一個純粹的俗氣的故事,它開始有了更深遠的寓意,那故事背後所揭示的那些不爲人知的悲傷與悽慘,也讓我領略到了曹雪芹這個懷才不遇的文學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觀念.

寶玉曾說:"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純潔,而在婚後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渾濁了."寶玉爲何有此感?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對當時社會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顧的現象覺得無比反感與憤憤不平麼?黛玉爲何生性鬱鬱寡歡,喜散卻不喜聚?因爲作者正是借這個悽慘美人兒所表達自己內心所受到的欺辱和對封建社會文人沒有自由所以心中悲傷,憂鬱的心境.而其他的像鳳姐之類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個年代猥褻小人的真實寫照.也有善良的主兒,如襲人,也如像前面所說到的尖酸小人,也有樂於助人,熱心,善良的一面,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發的片刻.然而,悲劇的色彩仍籠罩着這個美麗切極具諷刺意味的故事,那榮寧二府的家破人亡與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內心對社會的極度失望和那看破紅塵的一分灑脫與傷感,令讀者不覺爲之一顫.

雖說這本書字裏行間顯露路出的的社會的世態炎涼着實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長嘆,然而其中也有美麗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觀園中的一家人一同飲酒對詩,一同喜接春聯的熱鬧,開心,亦如寶玉面對黛玉時的那一份討巧與能言善辯,一家人在一起的溫馨,也使讀者在閱讀時嘴角不禁泛起一絲浮萍.其實,這也正是民間人家風俗與良好教養與中華民族豐富文化的真實寫照,然而越如此,結局變越顯得滄桑淒涼,越覺得不捨,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語言和矛頭也不會直指人們內心的最深處,如此傷感.

讀完<<紅樓夢>>,從那個壓抑封建的社會陰影中逃脫出來,長吁了一口氣,環顧四周,自己生活的環境至少能有讓自己長吁一口氣的空間,而當時的人們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錮,他們的心情又是如何呢?所以,每當讀完一遍<<紅樓夢>>,那在讀之前的緊張,壓抑,似乎都煙消雲散了,內心對苦難,艱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對夢想的追逐也越發執着.我們也理當爲了這而慶幸,我們生活在一個民主時代,在生活中,有艱苦,有困難,但那是人生歷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環境,觀念無關,但是,比起封建社會的人,我們至少有權利去戰勝他,我們有能力起戰勝他,我們有資格去戰勝他,這,難道不值得慶幸嗎?

靠在書架上的<<紅樓夢>>,靜靜地散發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憂,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熱的內涵;它,傳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傷。

讀紅樓夢有感10

濃濃的書香味,深深的寶黛情,無論是這封建制度下纏綿千古的愛戀,還是在開放英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皆是情深緣淺,歲月截止了它們的發展,卻吹不走它們曾存在的事實。

起初認爲這只是部寫封建社會家族興亡的書,儘管如此我還是不免關注到那“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王熙鳳。王熙鳳可算是賈府裏最懂賈老太太心思的人,甚是討賈老太太的歡喜,與寶玉及其他姐姐妹妹比起來她算是孝敬長輩的了。能夠把賈府這樣一個大家族的出出入入管理的井井有條讓人佩服。雖然賈璉不大成才,但她依舊恪守婦道,對於姐妹們開詩社什麼的也極熱心。她,就是這樣一位疾惡如仇,幹練的當家人。

待讀了第二遍,第三遍,慢慢讀懂了深深的寶黛情。腦海裏迴響着林黛玉的《葬花詞》:依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花依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那種悲到心底,掙脫不了的傷感,就像被萬箭穿心,肝腸寸斷的痛,詩,是她精神的寄託,是她情緒的表現。她那柔弱的背影令人疼惜,她的一顰一笑又是那麼的迷人。她心比天高卻做不到像蓮的“出淤泥而不染”依舊無法自拔地愛上了寶玉,她似乎不應是這個世界的人,最後香消玉隕。若說那賈老太太是很疼惜黛玉的,卻也不然。她鐵石心腸地將他倆分割開來,這大概都歸功於封建社會的傳統理念吧!導致寶玉最後看破紅塵,遁入空門。

一部《紅樓夢》,一個大觀園的故事,惹的多少人爲它淚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