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名著讀後感>

弟子規讀後有感

學問君 人氣:2.33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弟子規讀後有感

弟子規讀後有感1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纔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纔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像畫畫,讓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發揮想象創作是不會創作出一幅優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憑着自己的意願任意胡爲,那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人生不會快樂。我也沒有接受過正規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習了弟子規後,我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真心希望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

算起來,真正意義上接觸傳統文化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其實,這麼算也不見得正確,因爲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語文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這句話,我是感受越來越深。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裏的人民哪裏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範。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範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爲兒童啓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現在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當今,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弟子規讀後有感2

暑假期間我來到了圖書館看了《弟子規》一書,這本書每句話都很短,只有十二個字,但裏面的含義非常豐富,深刻的影響着我。

《弟子規》是教我們學生在家孝敬父母,外出和別人友好相處,在學校尊敬師長的行爲規範。從古代到現在,小學生們都在學習這本書。

《弟子規》一開頭就教我們首孝悌,次謹信,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要謹慎、講信用。接着就教我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和姐姐,哥哥平時基本上都做到了,除了有時我看書入迷了聽不到父母叫我的聲音。

父母養大了我們,我們小學生該怎樣孝敬他們呢?《弟子規》是這樣教我們的: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這句話的意思是:子女侍奉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感到暖和;夏天要讓他們感到涼爽。早晨起牀,要先向他們請安問好;傍晚回來了,要向父母報平安。

《弟子規》中的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這段話我不太理解,讀了更讓我感動的故事臥冰求鯉,我知道了如果父母疼愛我,我孝順父母,並不是一件難事;如果父母討厭我,我卻還能用心盡孝,那纔算得上難能可貴。

王祥是西晉時臨沂人,他的母親很早就去世了,他的父親給他娶了後媽。後媽經常虐待他,可是王祥覺得她是長輩,一直都很孝順她。

一年冬天,後媽想吃鮮魚,可到處都買不到。王祥只好跑到河邊,他就用自己的體溫融化堅冰。最終把魚帶回了家,後媽被王祥的孝心感動了。

王祥是一個孝順的好孩子!我也要做一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父母累了,我就給他們捶捶背捏捏肩;媽媽胳膊疼了,我就給她揉一揉;有好吃的東西就先讓父母嘗一嘗。當父母老了的時候,我也要天天給他們講故事,做家務;他們提出的問題我都會認真地回答。

《弟子規》教會了我很多很多,今後要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學生。

弟子規讀後有感3

讀了我們的國學經典《弟子規》,從這本書中我受到了許多啓發。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讓我感到十分慚愧。記得有一次,媽媽在染頭,不小心染膏進眼睛裏了,喊我幫忙。我卻只顧玩,很久才慢吞吞地應答。害得媽媽的眼睛得了眼病,打了好多天的點滴。現在想起來,我實在是太不應該了。要知道,媽媽頭上那一絲絲銀髮是因我而生的。“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清晨要早起,晚上要遲睡。人的一生很短暫,轉眼間從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個人都要珍惜此時的寶貴時光。我們所知道的魯迅先生,一生都在與時間賽跑。他在課桌上刻的“早”字至今還印在我的腦海中。地球上最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經常對助手說:“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要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就是我的座右銘,所以我會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做一個和時間賽跑的人。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做姐姐的要愛護弟弟,做弟弟的要尊重姐姐。姐弟之間能夠和睦相處,對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知道了這些以後,每次我有好吃的和好玩的東西,我都會惦記給我的小表弟留一部分的,從不一個人享用。家裏人都我誇我是個懂事的好孩子,媽媽也一直以我爲榮。在和表弟相處的時候,我還學會了寬容別人,學會了體諒父母。

“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無變。”出門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要通報一聲,以免父母掛念。平時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選定的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輕易改變。以前我去哪裏玩,都不告訴父母,回來的時候也不聲不響的。自從我知道了這句話後,決心改掉這個壞毛病,做一個讓父母放心的好孩子。

《弟子規》是一面鏡子,我每讀一句都能找出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啊!《弟子規》真是我的良師益友,我要發揚優點,改正缺點,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讀弟子規深有感,聖人指引我向前,尊老愛幼應在先,親情友情記心間,孝敬父母無怨言,兄妹和睦一家歡,家庭和諧國平安,爲國爲民做貢獻!

弟子規讀後有感4

入校兩年來,學校一直非常注重關於《弟子規》的學習,不久前,我還和媽媽一起去了瀋陽參加了春播行動——遼寧省弟子規培訓會現場。隨着自己的不斷學習,我對弟子規中的內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弟子規是對聖人孔子教育弟子言、行、舉、止的總結,也是爲人的道德規範,今天,我只想談談我對首孝悌的理解。首孝悌則分爲孝和悌,孝就是孝順,是爲人子女的規範,一個不尊重孝道的人,無論他的地位有多高,都不會受人尊重,當前社會中有許多名人都對孝道說過自己的見解。比如曾經有一位美國記者問過比爾蓋茨:“世界上最不能等的事情是什麼?”比爾蓋茨回答說:“世界上最不能等的就是孝順。”我們的習總書記在生活中也是一位孝子,即使在百忙之中也不忘陪伴父母,也不忘記親情。所以說,無論何時何地,孝道都受人重視的。

而表達孝道從很多方面都可以做到,我們有很多同學在家經常和父母吵架,有的同學因爲嫌父母嘮叨,所以經常不回家,不打電話,其實這些都是有違孝道的,弟子規中曾經說過,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出必告,反必面。意思就是說,父母的教誨我們應當耐心聽完,出行回家的時候都應當和父母說一下,出門在外,也應該時刻掛念着父母,這樣纔是子女應該做的纔是孝道。

悌既是指,兄弟之間,師生之間,長幼之間相處的道理。兄弟之間應和睦相處,做兄長的應該身先士卒,對弟弟關愛、友好,做弟弟的應該尊重兄長。即使兄弟之間出現矛盾,也不應該波及親人。

做學生應該尊重師長,不頂撞老師,上課是不應打斷老師講話,即使有問題也應該等老師說完再提出問題,學生應以勤儉爲準則,不應奢侈浪費。長幼之間應該相互尊重,晚輩不應直呼長輩姓名,吃飯、乘車、走路都應該讓長輩在前晚輩在後,吃飯時長輩先吃晚輩才能吃,乘車時應讓長輩或年幼的先坐,走路時應讓長輩走在前面,長輩站着的時候晚輩不應自己坐着,說話時眼神應該看着對方。

透過弟子規的學習,讓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明白了很多事理。

弟子規讀後有感5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讀起來朗朗上口的文章是我最近看的一本書——《弟子規》,讀完它,我頓覺深有感觸,先說一說我對《弟子規》的讀後感吧。

《弟子規》在總敘裏就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爲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衆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如果要說我最喜歡《弟子規》中的哪一段的話,我想就是“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了,這段話短短24個字,卻把“孝”這個字展現得淋漓盡致。

這句話意義深刻,告訴我們: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爲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

《弟子規》還告訴我們做人要講信用,“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就是說開口說話,誠信爲先,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隨便答應,至於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說話要恰到好處,該說的就說,不該說的絕對不說,立身處世應該謹言慎行,談話內容要實事求是,所謂:‘詞,達而已矣!’;不要花言巧語,好聽卻靠不住。奸詐取巧的語言,下流骯髒的話,以及街頭無賴粗俗的口氣,都要避免不去沾染。

看了《弟子規》一書,讓我明白自己與弟子規裏的標準差太遠了,以後要嚴格按照書中的標準來衡量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弟子規讀後有感6

最近讀了《弟子規》,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爲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爲,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爲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纔會從心裏面爲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再來是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最後是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爲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弟子規讀後有感7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德生活規範。而這本書的用意是要教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順父母、要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言語行爲中要小心謹慎,要守信用,要和大衆相處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好好學習。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非做不可,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學習其他有益的學問。這樣我們的未來才能經營良好的校風和家風!

《弟子規》這本書共有5部分,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入則孝】這一部分,主要講了,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侍奉父母要用心、體貼。父母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爲我們好的,我們應當聽他們的教誨,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傷心、生氣。【入則孝】說過一句話“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拖拖拉拉或找藉口推辭偷懶。說到這裏讓我想起了自己,以前爸爸媽媽吩咐我的事,總是不能按時完成,有時還找藉口推辭,爸爸媽媽批評我、責備我時,不僅沒有虛心接受錯誤,還強詞奪理,跟爸爸媽媽頂嘴,常常是父母傷心、生氣。現在想起來真後悔,真想對爸爸媽媽說一聲:“對不起,讓您們傷心了。”

《弟子規》這本書一共分了5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全面讓個人反省的鏡子,都是個讓人反省的指南針,能讓你看清你的不足之處。所以我們應該反覆認真地讀這本書,深入心內,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我們光明白是永永遠遠不夠的,還要在生活學習中行動起來,認真地實踐起來!

《弟子規》它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它能讓我們明白人生許多道理,它還能教我們如何做一個有修養的人,如何做一個能受人尊敬的人。所以,這本書不僅僅是我一個人學習,我還要讓全世界每個家庭的成員都和我共同學習這本書,共同體會這本書,共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吧!

弟子規讀後有感8

讀《弟子規》做文明人作文剛開始我還有些害怕,由大人來點。700字作文明天是星期六,;聽着菜刀切到凳子上的聲音,我們都在底下暗暗偷笑。

《弟子規》只有一千多字,卻在現在這樣受歡迎,值得這麼多人去刻苦學習;《弟子規》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它的作者李毓秀生於康熙年間,卒於乾隆年間,是一個小人物,只是一個小秀才,他主要的活動就是教書,但他終生研究《大學》、《中庸》,他創辦了一個學校,叫“敦復齋”,當時非常受歡迎,被人們尊稱爲“李夫子”。因爲他經常和孩子接觸,所以寫成了一部書,叫《訓蒙文》,後來又經過賈有仁的修訂,才流傳至今。

一部並不古老,作者和修訂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書,卻引起這麼大的影響,是爲什麼呢?就是因爲它的主題也是中國的道理,中國的規範,主要就是說明:仁、孝、悌、愛。它三字一句,既押韻,又精湛。

衆所周知,一個社會的人民羣衆,如果行爲規範好,這個社會就會非常和諧,而要保持社會的和諧,就要學好行爲規範,每個人都要從小教育,而《弟子規》中最有概括力的就是這幾句話了: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現在的獨生兒女的教育問題是家長們最關心的,而有一些嬌生慣養的孩子在學習了《弟子規》之後,就懂得的感恩父母,這是因爲《弟子規》能告訴我們孩子們應該做的事情、懂得事情,告訴我們應該在:言行、習慣等方面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而這種習慣就是我們現在所需要的,我們現在就應該背《弟子規》、學習《弟子規》,每天背四到八句並不是什麼難事,到週末在把前幾天背的複習一遍,這也就是古人說的:溫故而知新。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學習《弟子規》吧!我們應該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讓我們一起:學弟子規,做文明人!

弟子規讀後有感9

“弟子規,聖人訓,守孝悌,次謹信……”我讀着清代文學家李毓的作品《弟子規》,心潮澎湃,深受教育。《弟子規》共分八個部分,首先《總敘》篇爲我們介紹了《弟子規》正文七個部分的題目。《孝》篇告訴我們如何孝敬父母;《悌》篇告訴我們要尊敬長輩,與兄弟和睦相處;《謹》篇向我們端正了日常行爲,要有一個好習慣;《信》篇教育我們要誠信待人。《泛愛衆》篇讓大家知道要愛護所有羣衆,不分貧富;《親仁》篇告訴我們必須要仁義,否則人品不好;《學文》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要有好的學習計劃、態度。這就是古代學生的“日常守則”。

社會上有很多專家、學者、商界精英一致認爲,《弟子規》不同於以往的膚淺理論,而是我國燦若星河的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目前還找不到一本書像《弟子規》那樣能有效規範員工的行爲舉止。 例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是指我們在工作中做事情不要慌張,忙亂就容易出錯;不要害怕困難,應知難而進,也不要馬虎草率,要認真對待。“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意思是指看見別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齊,哪怕同他相差很遠,只要堅持下去,慢慢地總會趕上,看見別人壞的行爲,就要自我反省,有的話馬上改正,沒有的話也要引起警惕。“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形形色色的大舞臺,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有着不同的角色,而唯一不同的是,無論扮演的是什麼角色,都要牢記《弟子規》中的訓戒,具備一定的素質,規範自己的言行,牢牢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特別是作爲一名教師,更應該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要肩負許多的責任,盡職盡責,全力以赴爲學校的發展壯大作出最大的貢獻。 《弟子規》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它能讓你明白許多人生道理,它能教你如何做一個品行端正的人,它會使你迸發出無限的感想!

弟子規讀後有感10

《弟子規》是一部成書於清朝並廣爲流傳的兒童啓蒙讀物,目的就是要對孩子進行啓蒙教育,爲其將來成長和發展奠定基礎。它採納《論語·學而》篇中“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擴展,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形式進行論述,闡釋了“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爲人處世、求學等方面應具備的禮儀與規範。

作爲一部傳統道德教育著作的綱領,弟子規在現代人的生活中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與教育意義:

在我反覆品味這千餘字後,得到了一些個人的心得體會。

入則孝,爲人子女在家當尊敬長輩孝敬父母。

弟子規入則孝中,開篇便提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一段意在告誡我們,作爲子女,我們應當在日常生活中多去聆聽父母的建議,多爲父母考慮,應當保持一種恭敬的態度。作爲在叛逆期的我們青年人,總是認爲自己是對的,而忽略或是厭煩父母的嘮叨。這恰恰違背了弟子規認爲的,爲人子女應有的態度。仔細探討,父母雖不一定什麼都對,但是作爲子女,我們應當對生養我們的父母,保持一種感激的態度,就如弟子規所提到"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當我們在理的時候,不應該持有一種得理不饒人的態度,而應該靜心與父母商量探討,而不是持有一種"抗爭"的態度。這是該篇中我所感悟的爲人子女我們當有的態度。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弟子規又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啓示呢?弟子規有云:"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 業無變"這一段是在提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多考慮父母的感受,盡力去讓他們過的舒服安心,即便出門在外,也應當盡力讓父母不爲我們擔心勞憂。古代有黃香溫席,郯子鹿乳奉親,臥冰求鯉等等的例子,現實生活中,我們即便做不到如此,也應當盡我們所能去滿足父母心願,讓父母活得更加舒心。

出則悌,對待親人當懂得禮數尊老愛幼。

在出則悌中,大篇幅教育我們"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在面對親人長輩的時候,我們應當像對待自己的親父母,兄弟姐妹一樣。該篇大篇幅描述我們對待長輩應該持有的態度,以及所應有的禮節,在我理解中,是提醒我們維持家庭和睦的重要。作爲晚輩,我們有責任去維護家庭環境的和諧團結,所以纔會一再強調"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在這個高速化的時代,親情的味道已經略顯淡薄。或許從弟子規的出則悌中,我們能學到的就是一種維持家庭氣氛,促進家庭團結的方式和態度。

謹,出門在外,慎思而行有禮而爲。

弟子規謹中,全篇向我們敘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爲規範,比如"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等等這一系列的行爲標準。我們仔細想想,爲何作者要花大篇幅去列舉寫不清的規範行爲,而不是直接說理?在我看來,作者是希望我們醒悟,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放鬆自己,要嚴於律己,做到行爲端正。也許我們現代人會感覺不以爲然,但換個角度思考,像網絡上傳出的一些乞丐毫無顧忌的躺在公共場所的長椅上等行爲,難道不爲我們所厭惡嗎?那麼我們自己呢?規範的行爲讓人感到清爽,更可以拉近人與人的關係,一些在我們看來無所謂的行爲,比如清掃居室衛生,難道和那些乞丐有區別嗎?不得不說,在今日,在當下,弟子規仍然有太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信,人無信無以立足,有信者人恆信之。

"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信篇開頭便給我們當頭一棒,告訴我們說話誠信的重要,如果是謊言,與其說的再多不如不說。這裏所說的信,除了我們現在所理解的誠信以外,更是一種對於出事的良好態度的歸納。所謂信,是一種律己,一種戒驕戒躁。作者在這裏更多的是強調對真實,誠實的肯定,以及對於勇於面對錯誤的態度的推崇。在生活中,總是少不了爾虞我詐,作者在這裏繼承了一種儒家的仁愛思想,肯定人與人之間信任的重要性,而做到這樣的信任,更多的'是一種對於自己行爲負責,對於自己誠信的約束。所以,在當下,弟子規對於我們的勸誡仍然值得我們去思考,去學習和借鑑。

泛愛衆,仁義爲己任,天下可大同。

作爲一部儒家思想的典籍,在泛愛衆中,作者就寫道:"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開篇就把儒家的仁愛思想提出,告誡我們要成爲君子。這裏的君子,就是指儒家意義上的君子,他兼備對於大衆的仁愛,不輕慢窮人,不附庸權貴,嚴於律己,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友愛兄弟姐妹,彬彬有禮,張弛有度,爲人誠信可靠,並且能夠透過自己的行爲感化他人。其實從這裏開始,就是對於前文的總結,或者說對於達到前文要求後的形象的總體描述,讓人覺得有依可循,更是一種對於建立天下大同的理想社會的描寫憧憬。

親任,謹慎擇友,親賢而遠小人。

"同是人,類不齊,流俗衆,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短短四十八個字,作者就像我們展示了擇友的重要性。在擇友上,我們不能全憑自己的喜好,要分辨賢與妄。擇友就像喝茶,要學會分辨好壞。仁者就像是回味悠長的茶,也許你一時半會感覺不到他的好,但是隨着你與他的交集越來越深,你會從他身上學會有用的有益處的東西,得到無數的好處。而如果不慎與小人交友,你就會如同喝了一杯品質極差的茶,或許入口沁人,但回味只會是無窮的苦澀,你會發現自己只會擁有無窮的損失。

餘力學文,端正態度,謹慎選書。

在最後一篇中,作者講述了做學問的態度與要求:"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作者告誡我們,要想讀書,要先學會做人,我們仔細想想,一個只會讀書不懂爲人的人,終只能成爲一個書呆子,甚至可能會危害到社會。只有當行爲端正,品行規範了,才擁有做學問應有的條件。而作者隨後又告誡我們,在做學問時,要有着用功刻苦的態度,肯鑽研的決心與毅力,還要有良好的學習作風與習慣。其實這是淺顯易懂又容易讓人忽視的道理,擁有這些態度與要求,往往會讓我們事半功倍,不過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因爲自己的習慣與惰性而忽視了這些要素,往往變成吃力不討好的惡性循環。

弟子規所講的道理,正是聖人的訓誨,我們可以當成個人反省的鏡子與行爲的指針。然而,作爲一部受到程朱理學影響,被一些人批判爲僞儒學的典籍,我不得不說一下我對之的一些不贊同的觀點:

首先來說,弟子規是很明顯的一言論。它單純的提及善言善行對於我們的好處,而忽視了對於我們的壞處。例如入則孝的觀點,那我們反過來看,父母吸毒難道子女也該順從嗎?父母不孝祖母,子女也該學習之?父母投毒害人,子女難道也該無條件服從嗎?縱觀歷史,無數事實已經證明,光憑哭勸是無能爲力的。智者可以辨證取捨,愚者必然死執之。如此看來,弟子規難免有些片面化了,這種偏向恰恰與儒家所推崇的中庸,辯證的思想相違背,難怪會被稱之爲僞儒學。

再者,我認爲弟子規過於理想化,過於死板。作者嚴格按照封建的思想去規定了行爲的對錯,而忽略了現實的多變。在商業戰爭上,難道你不告訴競爭對手你的商業祕密,與其爾虞我詐就是錯誤的嗎?難道對身患絕症的病人隱瞞真正的病情是錯誤的嗎?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不同的角度,而弟子規明顯過於偏着,硬性規定了對錯的標準,導致了這部典籍在某些方面顯得迂腐落後。

然而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弟子規從目標上是希望培養優秀的人才,而它的觀點,大多數也是正確的,值得我們學習借鑑,從中感悟的。或許弟子規不夠變通,有些迂腐,但我們是可以變通的,我們可以從它裏面學習到中華傳承的美德與優良品質,可以從中自我反省得以昇華自我。

弟子規讀後有感11

一年級開始,我們班同學冼哲賢的姑姑給我們每人捐贈一本書,叫《弟子規》,從那以後我們的莫老師每天都要求我們朗讀《弟子規》。

弟子就是學生,規就叫規範。《弟子規》總共有67頁,我們現在學到了34頁“泛愛衆”,“謹”裏面說了:如果是無意中做了錯事,那就叫“錯”,如果是故意去做的,那就叫“惡”。如果錯了還不改,還要極力掩飾,那就是錯上加錯。我爸爸經常說:“有了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有錯還不改。”

我們的《弟子規》分八個不同的部分,分別是:總敘、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衆、親仁、餘力學文,這八個部分,具體列舉出爲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以及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一年級的時候我雖然背得流利,不過總是很慢,但現在我不僅背得快,還流利。當我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的時候,我不禁想起了自己,那一次,我正在沙發上津津有味地看電視,在看《超獸武裝》,媽媽就叫我去擦桌子,我說:“等一下,等一下,我馬上就去擦桌子,再等一下就播完了!”

可是我過了很久,我仍然坐在那裏無動於衷,媽媽再三催促了好幾次,我才懶洋洋的坐了起來,還滿臉不高興,現在想起來還有一點慚愧呢!

還有一次,星期天的時候,我去普羅旺斯表演拉丁舞,我一直覺得那件衣服很難看,而且緊,又不舒服,於是我一直大聲抗議,媽媽說:“能穿就行了,幹嘛那麼挑剔呢?”我轉念一想:“《弟子規》上面說“衣貴潔,不貴華”,意思是穿的衣服在於整潔大方,而不在於華麗。”想到這裏,我終於不再挑剔了!

《弟子規》就像一面鏡子,使我看到了我生活中的缺點和不足,也知道了莫老師讓我們讀《弟子規》的用意了,因爲它可以教我們怎樣學習,怎樣生活,怎樣做人!《弟子規》真是一本好書!我喜歡!

弟子規讀後有感12

《弟子規》起源於清朝民間,它的作者李毓秀先生並不算很聞名,也不是當代大學者,他一生最高的學位只是“秀才”。在當時,秀才只能在私塾裏當老師,只能當“孩子王”,一般沒有多大的成就。可是,這位李毓秀先生,他在教孩子的過程中,彙集他大部分的精力,引用《論語》、《資治通鑑》、《世說新語》等書中的故事、句子,匯成了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一本書--《訓蒙文》。現在,說起《訓蒙文》是鮮爲人知的,可是一講到《弟子規》,那可就衆所周知了。《訓蒙文》是如何變成《弟子規》的呢?這不得不歸功於最後校訂的,也是《弟子規》的大功臣—賈存仁先生。《弟子規》經過這兩位先生之手後,便開始在民間流傳了。

現在大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就被父母寵習慣了,成了“小公主”、“小皇帝”,他們更應該學一學《弟子規》。只有讀懂、背過《弟子規》,我們才能從小樹立起一種規矩,才能懂得要孝順父母、講悌道,盡到做兒女的本份!

《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孩子應該對父母孝順;對兄弟姐妹要互相關愛,對同學、同事、朋友都要講求“悌”道;還讓我懂得了小孩子做事要謹慎,一旦說出口的承諾,就一定要辦到,即一諾千金;對任何人都要關愛;要有仁慈之心……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弟子規》最後強調的“餘力學文”,這也糾正了同學、家長的一個錯誤觀點,現在不少人總以爲好孩子是多才多藝,能說會道的那一種,當然,有才藝固然很好,可是,家長們忽略的往往是最重要的—對品質、道德的培養。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道德是生命之本”,現在,家長們讓孩子考一百分,學鋼琴、學畫畫,就是不注意孩子的品質道德,如果孩子品質不好,還不如什麼都不會,笨頭笨腦,至少這樣對社會的危害少一點兒。

我們不應該只拿成績、才藝、獲獎證書來評判一個人,這些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的品質!

我呼籲大家學習《弟子規》,學習怎樣做人,怎樣做“真人”!

弟子規讀後有感13

200年前清朝秀才李毓秀寫了1080個字的《弟子規》,作爲孔孟思想的重要內容,在“文革”浩劫中,《弟子規》遭到無理批判。今天我們應該重新認識到《弟子規》有它積極的一面。看似不起眼的一本小書,裏面卻蘊含着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大道理。

很多至聖至賢的大智慧在這本書中都有所體現。

《弟子規》首先教育我們孝順父母,恭敬兄長,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孝、悌”;繼而,又教育人們把對父母兄弟的孝擴大到社會,即“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進而教育人們要泛愛,“凡是人,皆需愛”,通篇講的是愛心,與墨子的泛愛有相通之處。

最後又告訴人們做學問的方法,提倡學習要和實踐相結合,與明朝哲學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一致,也與馬克思哲學的實踐論相符合。

書中有很多生活細節的提示,對人們日常生活幫助很大。

例如,“冠必正,紐必結,襪必履,俱緊切”這句訓示教育我們外出時衣冠齊整。例如在公司服裝不整齊的話,會被人覺得公司員工精神面貌很差;反之,如果大家都按照《弟子規》中所說,做到衣冠整飭,會讓人覺得公司檔次較高,管理完善。所以一個人的形象很重要。現在的社會,形象也可能決定前途。假若兩個人同時去面試,學歷一樣,其他條件差不多的情況下,一個面試者衣冠整潔,另一個卻不注重自己的衣着,大家覺得這種情況下老闆會選誰呢?

當我讀到“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的時候,我知道了我們的時間是十分有限的。它可能會在人聊“QQ”的時候,偷偷地從鍵盤上溜走了;可能會在人看電視的時候,乘機從遙控器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人們盡情玩耍的笑聲中悄悄地滑走了……所以要珍惜每一分一秒時間。

類似的言簡意深的句子在《弟子規》中隨處可見,它就像是一位老師,真誠的告訴人們應該怎麼與父母朋友相處,怎麼與其他人相處。的確是一本令人受益匪淺的好書。

弟子規讀後有感14

學校要求我們每個人要背誦《弟子規》,我已背完了‘入則孝’‘出則弟’,爺爺聽着我背書,問我:“父母責,須順承”是什麼意思?我答不出來,因爲我只知道死背書。所以爺爺爲我借了這本有解釋,有故事的《弟子規》。從小我每個禮拜天去教堂,因爲耶穌就是愛,聖經裏有愛的教育,。爸爸對我說:“如果每個人都懂得愛,這個世界就會美滿幸福!”

《弟子規》裏有愛的教育,[泛愛衆]就播下了愛的種子,涌出了幸福的源泉,扣下了和諧的紐帶,打下了文明的基石。‘凡是人,皆相愛,天同覆,地同載。’我們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同一塊土地上,爲什麼我們不能相愛呢?

《弟子規》裏有‘信’的教育,外國人最講誠信,聖經也教導我做人要誠實。

《弟子規》裏有‘書’的教育,‘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教我要讀好書,不要迷戀網絡遊戲。

《弟子規》裏有‘親人’的教育,‘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告訴我要結交好朋友,才能長進。

《弟子規》裏有‘禮’的教育,如果養成每日‘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的好習慣,還會牙痛和傳染禽流感嗎?

《弟子規》裏有孝的教育,“父母責,須順承”嬌生慣養的我被父母寵了,昨天我寫字時,眼睛靠桌太近,爸爸責備了我一句,我就是不聽,還哭了。昨天我朗讀‘詞林採頡’,爺爺在旁邊監聽,我就不讓他看書本,爺爺說:“你不讓看書,我怎麼知道你讀得對不對呢?”可我就是不聽!

從小到大,爺爺奶奶,外婆外公,爹媽叔姨爲我付出多少,可我有孝順他們嗎?聖經裏說神喜悅順服的人,我順服了嗎?今後要做順服的孩子,我要聽長輩的話。

熟背《弟子規》!願中華美德流芳百世!

小學讀後感 | 讀一本好書讀後感 | 好書推薦

弟子規讀後有感15

先師孔子的“弟子規”讓我受益匪淺,上面寫的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道德品德的精髓,是我們必須做到的守則。

我今天就來說說“孝”孝對我們小孩子來說,就是要孝敬父母,父母,如果連這最簡單的都做不到,那這種人可以說是真正的“豬狗不如”了。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叫了你,不能裝作沒聽見,立即要應答父母。父母叫你做某件事,就要把所有的事情全部放在一邊,認認真真一心一意地做這件事,不可以偷懶。這是我們小學生最常見的問題,就是覺得父母的付出是應該的,“你們把我生了下來,就該照顧我!”,這是很多同學的回答。要知道,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對我們來說,父母就是我們的創世主!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在教育你的時候,不可以分心,要虛心接受父母的批評指責。要知道,父母永遠是對你們好的,不然他們爲什麼要生你們下來了?說句實話,在這點上我太倔了,老是煩父母,有待加強。

以上的兩句話是我們小學生最容易犯的毛病,上面這兩句話的要求是最低的,如做不到,當然就是對父母不敬,希望大家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下面這兩句是對物和做事的要求:

“事雖小,勿擅爲。苟擅爲,子道虧。”意思是事情雖然很小,但是不能自作主張地去做。如果去做了,就不合乎作爲子女的道理了。做什麼事情都有可能會做出不利,所以凡事都要先向父母稟告,父母考慮好了才能去做,以免照成不利。

“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意思是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要偷偷藏起來,如果這樣做了,會把親人的心給傷了。任何東西都不是我們自己的,都是父母的錢,如果我們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是弟子規的總序,大家要一節一節地讀弟子規,好好品嚐中華民族的禮儀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