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名著讀後感>

★《弟子規》讀後感

學問君 人氣:1.44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弟子規》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弟子規》讀後感

《弟子規》讀後感1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纔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纔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像畫畫,讓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發揮想象創作是不會創作出一幅優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憑着自己的意願任意胡爲,那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人生不會快樂。我也沒有接受過正規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習了弟子規後,我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真心希望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

算起來,真正意義上接觸傳統文化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其實,這麼算也不見得正確,因爲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語文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這句話,我是感受越來越深。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裏的人民哪裏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範。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範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爲兒童啓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現在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當今,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讀後感2

《弟子規》一直是我們實驗幼兒園對孩子進行教育的內容之一。現在社會,幼兒品德教育正逐漸被人們重視,品德教育不僅能提高幼兒的道德認識,使之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爲習慣,而且是一切活動正常進行的保證。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這使他們容易產生嚴重的以自我爲中心的心理。《弟子規》中這樣說“……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教育幼兒愛家人是十分重要的,在透過父母是怎樣孝敬老人來爲幼兒提供榜樣,激發幼兒的這種情感及行爲,在此基礎上培養幼兒愛他人和愛集體的情感。幼兒最喜歡扮演角色遊戲,他們相信角色的真實性,爲了讓遊戲順利進行下去,他們就必須控制自己,用角色規則要求自己。

因此,我們可以寓德於樂。爲了充分發揮幼兒在角色遊戲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集體意識,教師在組織幼兒開展角色遊戲時,首先要允許幼兒自由選擇,只有出自自己內在的需要和興趣而選擇的遊戲纔是真正快樂的遊戲。其次,要適時給予隨機指導。教師對幼兒進行隨機指導,不但不會影響孩子游戲的開展,而且更能激發孩子參與遊戲的興趣。幼兒在遊戲過程中有時會出現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內容,要幫助幼兒樹立是非觀念。

在進行品德教育時,由於較小的幼兒還處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他們對事物的理解力差,認爲別人做的都是對的、正確的,繼而去模仿,然後就形成了自己的認識和習慣,因此在活動中,教師應採用榜樣示範的方法。稍大一點的幼兒已形成對事物的初步判斷能力,但不很準確,這時需要成人給以提示、引導、鞏固、強化他們的正確想法。

在進行幼兒品德教育時,教師必須時常參與幼兒活動,與幼兒打成一片,瞭解幼兒思想、品德、行爲習慣的具體發展情況及個體接受能力。有針對性、有層次地幫助幼兒認識問題,抓住孩子存在的問題予以糾正,使之形成正確的品德、行爲習慣,才能更好地面向全體幼兒,實現品德教育的任務。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做到尊重幼兒瞭解幼兒的實際情況。注重多角度出發,多鼓勵幼兒,讓幼兒感受到信任與尊重。幼兒建立強烈的自信心。良好的同伴關係的建立促使幼兒相互學習,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我們爲幼兒創設了良好的教育環境,透過建立平等、自由、合作的環境,萌發孩子們愛集體的情感,讓幼兒體驗到集體生活的快樂。要加強與家長的思想溝通,使雙方加強了解,互相配合,互相合作。只有這樣孩子的良好道德行爲習慣才能儘快養成。

《弟子規》讀後感3

中國文化五千年源遠流長,從古時候起中國就作爲一個強國屹立於世界強林之中。“禮儀之邦”這個輝煌的稱號一直是中國獨有的標誌,而其中《弟子規》作爲一本傳世經典,不僅僅影響着古人,同時也影響着現代人;它不僅僅是一本啓蒙讀物,同時也是所有人規範行爲的經典讀本。

總敘“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中,包含衆多深刻理念,其中最基本的便是“孝”、“信”。所謂“百善孝爲先,萬惡懶爲首”,“孝”乃是我們爲人子女所要做到的最基本的。但隨着科技的不斷髮達,文明的高度進步。這些似乎正在悄悄地發生着一些變化。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弟子規》中講孝的。但是,縱觀大千世界,真正做到的能有幾人。就說我自己吧!“翊嘉,幫媽媽把垃圾拿出去倒了!”“啊?哦!”過了五分鐘,我纔去倒了垃圾。這時,媽媽便對我笑了笑。再看,我晚自習回到家,洗完澡,便對媽媽說:“媽,你去幫我把杯子的水換了吧!我要吃藥了!”媽媽則立馬放下了手中的事情,馬上去給我倒水了,當媽媽回來時,我卻連一句感謝的`話也沒有,把這當做了媽媽本來就該要做的事似的。現在想來,還真是愧疚啊!王祥都能臥冰求鯉,閔損也能勸和,我們卻連倒個垃圾也拖拉,真是慚愧啊!在我們真應該把這句話改成“子女呼,應勿緩;子女命,行勿懶”啊!唯有“孝”才能報答我們對父母的感恩,應時常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多多幫助親人,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人無信則不立”、“民無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都是講誠信的,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人如果失去了“信”,那人生必定會有缺憾!宋慶齡的故事,大家應該都知道吧!她在小的時候,就知道不能失信於人。從小具有優良品質的宋慶齡,長大後終成一代偉人,深受人們愛戴。所以,只有做一個誠實守信之人,纔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如一個失信於人還不知自責的人,只會被別人鄙視。

讀了《弟子規》之後,我似乎明白了很多事。這本傳世經典,還在深深地影響着一代代的人。它讓我們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好人,如何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所幫助、有所貢獻的人。

最後,再送給大家一句影響名人一生的名言——“讚美別人的善行,就等於自己在行善!”

《弟子規》讀後感4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如此奧妙深厚的大千世界發展至今,文化也傳承至今。而今,我慕名拜讀了這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弟子規》後,受益頗深。

有人說:“若是要成爲這天下第一強國,創造一個理想的先進國度,那就得回到一千多年前,學習中國孔老夫子的文化。”我想這句話是毋庸置疑的。中華上下五千年,那積蓄已久的力量。豈是這些後起的“小輩”可比擬的?這薄薄的《弟子規》並沒有多少重量,但這2千個字,卻有着不可忽視的力量。引導我們向善趨惡,這,便是中華文化的魅力。

自古以來,便是萬善孝爲先。老師長輩教導我們:父母將我們生之育之,十幾年如一日,不容易。我們要孝敬父母,切不可忤逆父母。我們聽着念着,也做着。可是,你是否有做好?是否也時時認爲父母養育我們天經地義?父母爲我們付出的一切是用來還前世的債?

不是的,這世間又有誰是欠誰的呢?父母照顧養育我們,只是因爲那血濃於水的情,並不是債啊。而我們孝敬父母,纔是天經地義的。人生在世,不過區區幾十年,父母與我們最親,給予我們的恩情也最深重,那,是怎樣都還不清的一份情!“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努力學習侍奉父母的禮節,把孝當作一項大事業,用心經營,用愛培育,不讓父母憂心勞心慮心擔心,才能立足於天地之間。

人們說:“孝乃小善。”那,何謂大善?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所以說,善良是人之天性,每個人都對大衆有顆關懷愛護的心。然而我卻認爲,善不分大小。無論好人壞人,聰明愚笨,富貴貧賤,種族國界,都一樣會給予,會感恩。付出的純是一片仁慈友善,不爲名利,毫無虛假。只是被現實的塵土所矇蔽,以致看不到那顆原原本本真真正正的心。《弟子規》教我如何“剔糟粕”。清洗靈魂,涅磐重生,重拾那顆純淨的心,從而人人爲善,這大概就是大善了吧!

我們若處處學着仁厚待人,天地間也將處處盪漾着愛的波紋。生活中的一切就像一面鏡子,你對他笑,他也對你笑,你對他哭,他便會對你哭。同樣,如若你溫情待他,他也是會善待你的。

孝者,無須像張堅那樣臥冰求鯉,無須像周文王、子路般時時牽掛。每天出門說一聲:“爸媽,我走了!”回家時說聲:“爸媽,我回來了。”讓父母安心,這便足矣。

善者,無須像佛祖割肉喂鷹,無須像黃帝嚐遍百草。只是每天對身邊的人一個微笑,多做一些“舉手之勞”,多一點寬容,多一點謙讓,這便足矣。

《弟子規》讀後感5

幸福源於感恩——讀《弟子規》有感幸福,是一個很美的詞,像花開一樣沒有聲音,可是卻讓人感動得流淚。

人們就像追求一切美好的東西一樣,也無悔地追求着幸福。而每個人都在追求着的幸福源於哪裏呢?是那片蘸着奶酪的麪包?還是那杯冒着熱氣的牛奶?真正的幸福源於我們的感恩的心。這是在讀了《弟子規》之後得到的感悟。《弟子規》教誨我們要懂得感恩,學會感恩。古語云: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當我們剛出生的時候,我們是什麼也不懂什麼也沒有的,我們只是帶着一具軀體來到了這個世界上,還有那呱呱的哭啼聲。我們人生中的一切所得一切幸福也都是父母給予的。只要我們去學學一門外語,我們就能體會當初父母教育我們講話的辛苦了;只要我們用自己的雙手掙一筆錢,我們就能體會父母爲我們的生活奔波的勞累了;只要我們去嘗試教育一個調皮的小孩我們就能體會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了。

我們有了父母的關愛本是幸福的,但只有當我們真正的去感恩了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閤家歡樂的幸福。要如何感恩呢?父母對我們的索求並不多,只是孝順,便讓他們覺得欣慰。《弟子規》所教導的我們的感恩方式也是簡簡單單的生活禮儀。家和萬事興說的也就是一家人互相敬重互相關愛的幸福。一個人若是連父母都不能贍養,不能尊敬的話,如何能對別人友善呢?那他就更不可能得到別人的尊敬和禮讓了。所有,我們首先要培養的就是感恩的品格,尤其是對父母的感恩。每天早上起來關心父母的身體是否依舊硬朗,吃飯時間關注他們胃口是不是還一如以往,晚上睡覺留意他們會不會因爲操勞過度而太疲憊,這些就是切切實實的感恩了。這些我們做到了嗎?如果做到了,那我們就是幸福的了。我們不但要感恩父母的善待,更要感恩父母的斥責。

虛僞之人常以笑臉相待,以阿諛奉承之語相贈,只有真正關心我們的人,真正爲我們好的人才會斥責我們的過失並幫助我們改正自己的缺點。有了父母的斥責,我們才知道什麼可爲而什麼不可爲,我們纔有了正確的道德標準和法律意識。因此,今天我們的成就最大的功勞就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在這個感激的過程中,我們也在用心地感受着生活的美好,所有這也是一種巨大的幸福。有父母的愛和養育是一種幸福,去感恩這種幸福本身也是一種幸福,幸福不需要尋找,只要用心去感恩,便已是身處幸福之中,而這份幸福恰恰是《弟子規》帶給我們的思考所得的。

《弟子規》讀後感6

盼望着,盼望着,終於收到了這本《最徹底的家庭教育方法-《弟子規》裏的教育智慧》。我按耐不住一睹爲快。

第二天上午,上完家長課堂的我又津津有味的捧讀起來。可能是太專注了,朋友拍拍我的肩膀上,“什麼好書呀?看你特上癮……”,我合起書來,讓她們看看書名,解釋說,“我剛開始看,挺有共鳴的。”

可能是“最徹底”“弟子規”“家庭教育”這些詞太搶眼了,朋友們熱議起來。

有的說國內的育兒書翻了不少,可有效期不長,有點說《弟子規》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就背過,就那麼回事,……我面帶微笑的望着朋友們,說,“這就是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咱們剛纔說的那些情況,前言開篇就講到了,我正按圖索驥找解決的辦法呢”,時間過得很快,該分開了,我答應她們,及時分享讀書體會。

(封面,讓人充滿閱讀慾望)

(《弟子規》版本很多,本書附錄全文,很貼心)

能感覺到嗎,這本書的設計是古色古香的,文字的設計和紙張的色澤都很適合閱讀。這是一本真正從閱讀者角度考慮的書。

我決定讀後感分節完成。

觀點一:《弟子規》不是學的,也不是背的,而是做的。

P17《弟子規》裏的每一句話,都不是知識,而是力行的標準。家長要做的就是就是學一句做一句,句句在生活中落實。

我們常說孩子是面鏡子,如果你想讓鏡子裏的自己看起來,達到滿意,我們要提高教育的敏感度,給孩子們做個好樣子。家長不僅僅是一個稱號,更是一種事業。

主持人楊瀾在主持“家庭教育與國家軟實力”討論時,說國家的軟實力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價值觀,而孩子的價值觀就是在家庭生活的點滴影響下形成的。如果家長們還在抱怨傳統文化漸行漸遠,就觀觀自己做了什麼,家庭教育不是小事,是修身齊家治國的重要根基。我個人覺得家有男孩的父母更要清晰的認識到這一點。

觀點二:《弟子規》要全面解讀,教兒教女先教自己。字字要父母做好了,孩子不用教,自然會做好,《中庸》提到爲學的的幾個層次:“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孩子要想成爲一個真正的有成就的人,就需要經過一個爲學的過程,需要把學習和實踐結合,不斷學習,不斷實踐。家長學習育兒知識也是如此。

我很慶幸,在教育的路上,早早的遇到這本書,歡迎更多的家長和我共同品讀,交流,陪伴孩子成長。

《弟子規》讀後感7

讀了《弟子規》後,我明白了什麼叫尊老愛幼,什麼叫孝敬父母,什麼叫勤儉節約,什麼叫寬容大量……這一切一切,都是讀《弟子規》給我帶來的收穫。

當我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的時候,我想到了自己,媽媽叫我去晾衣服,而我卻慢吞吞地應了一聲“哦……等等!”然後又一頭埋在電視堆裏,要媽媽再三催促纔去晾衣服。這是多麼不應該啊!當我讀到“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的時候,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父母親有了過失,當子女的一定要勸諫改正,而勸諫的時候,絕對不可板着面孔,聲色俱厲,臉色要溫和愉悅,話語要柔順平和。假如父母親不接受我們的勸諫,那要等到父母高興的時候再勸諫。倘若父母親仍固執不聽,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親陷於不義,甚至放聲哭泣,懇求父母改過!對比起我自己,我真感到慚愧!爸爸媽媽批評錯了我,而我沒有做到“怡吾色柔吾聲”!只是板着臉孔跟爸爸媽媽講道理!當我讀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時候,我的臉"唰"地一下就紅了,因爲我時常爲了一點雞毛蒜皮的事跟弟弟爭吵,爸爸媽媽來勸我們不要爲了這點小事去爭吵,要和兄弟姐妹好好地相處,姐姐就應該讓弟弟,而我卻認爲爸爸媽媽偏幫弟弟,常常讓爸爸媽媽爲了我們而操心!現在回想起來,我真慚愧極了。當我讀到“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的時候,我知道了我們的時間是十分有限的,它可能會在你聊"QQ"的時候,偷偷地從鍵盤上流走了;可能會在你看電視的時候,乘機從遙控器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們盡情玩耍的笑聲中悄悄地滑走了……

《弟子規》給我帶來的實在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鏡子,使我看到了我在生活中的缺點,也使我下定了決心,指明瞭我追求的方向!

誠實守信、認真學習的人!

啊!我終於知道了老師叫我們讀《弟子規》的用義了——學會做人,做一個孝順父母、團結兄妹、珍惜時間。

《弟子規》讀後感8

《弟子規》是一本既古老,又時尚的讀物。其中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纔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有心人,纔會在今後的生活中,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賴,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叫你的時候,應該及時趕到;父母叫你去做一件事實,不能推遲;父母教你的時候,必須靜靜地聽;父母責罵你的時候,必須順着他們的意思。是呀,父母是把我們生出來。他給予了我們生命和無私的愛,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父母把我們撫養長大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我們時時刻刻,都要順着父母的意思去做,即使不能完成,也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它。

在我看來,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範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爲兒童啓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現在,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恰當的。特別是當今,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裏的人民怎麼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進代屢遭浩劫,它 在中國大地上還是有很強的生命力。

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容易,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教誨貫穿到生活中,落實在一言一語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只有這樣,這個社會纔會變得和諧,變成和平的世界。

我喜歡《弟子規》這本書,它使我悟出了幸福的真諦,澄清了我思想上的迷霧,爲過去的幼稚而感到無知羞愧,它還爲我改變了思考方法;把我帶進一個神奇的世界,帶入知識的海洋;讓我成功地取得自己夢寐以求的一切,讓我知道如何來處理自己所處充滿文化的環境。

《弟子規》讀後感9

像被上了發條的機器般的生活,遺忘已成爲我們的習慣,習慣永不回頭看已走過的路。而今天,我們卻被拉了回來,回過頭看我們曾經留下的印記。

——題記

五千年的文明古國,向世人演繹着不敗的神話在世人面前樹立着禮儀之邦的稱號,可是這一切都成爲過去,而今天,《弟子規》中所講述的禮義孝悌卻成爲我們現代人的追求,重新追尋禮儀之邦的佳話,檢討我們現在的行爲習慣。

《弟子規》中所講述的孝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一切以父母爲中心,就過最早的考經也說過“百善孝爲先”可見孝是多麼的重要啊。

在古時,我們有用“烏鴉反哺之情”來比喻人的孝心,講述一個人的孝情,以此來激勵我們。

大舜,處在一個極度壓抑的四口之家中,他承受着家人對自己的迫害,卻仍然怡色柔聲,希望父母有一天能改正行爲,經過一番努力,許多年後家人改了惡行,家變得和睦和樂。這是二十四孝之首的大舜,有純誠目有高度智慧的孝行,改變了頑囂的父母而今天的我們,把父母的叮嚀說成囉嗦,不能容忍父母對自己的一點小批評,父母不能滿足我們的需要時,就說父母的不是,我曾聽到過這樣一句話“爲什麼你不是當官的爸爸,而是一個農民,一個每月幾百元的工資的窮父親”在我看來他是在侮辱他自己。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社會也在向更高水平發展,可是我們爲什麼忘了那最初的自己?就連最基本的孝也變得那樣的難。

不僅是“孝”在退變,就連“禮”也開始瓦解。

《弟子規》中“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直”的簡介說道“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可知道禮的分重。

古人最注重禮節,禮節的周全是對對方的尊重,有敬意之禮,先人們一點點積累的名聲,響徹世界的“禮儀之邦”的代號——中國,卻漸漸地被我們一點點的拋棄。就在前不久,我看到書本上的兩三幅旅遊警示牌,那可是外國的風景區,在他們的警示牌用兩種語言寫着同一句語言:“請別亂扔垃圾”一種是英語,而另一種卻是醒目的中國字,可見我們的國人到他們那兒去旅行時,是多麼的不講文明,爲什麼總是忘記,真的是時間的巨輪滾動得太快嗎?我們一定要丟掉“禮儀之邦”的美好稱號嗎?

讀後《弟子規》我們感悟,我們反醒,我們應該重拾那已被遺忘的記憶,找回那最初的自己,我們將從我們身邊的小事做起,努力是我的信念,找回是我的目標。

《弟子規》讀後感10

想必大家都讀過《弟子規》吧,《弟子規》中主要講禮、孝、謹、敬、信、親仁等一些做人方面的道理。雖然《弟子規》中都是重要的真理,但我們卻沒有照做。比如“人不閒 勿事攪 人有短 切莫揭”意思就是:別人忙事不要打攪他人,別人有短處也絕對不要揭露出來,這是對人的一種尊敬。而現實生活中就有那種專門搗亂專門揭短的人,一點都不尊重別人。最近,我也在讀《弟子規》,讀到了一些關於“泛愛衆”的內容。

《弟子規》中有幾句話令我印象深刻——“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意思是;別人對你有恩惠,你要是時刻刻想着回報他;如果別人和你有仇怨,你應該及時求他人諒解。仇怨在心中停留的時間越短越好,而別人對你的恩惠要一直長存在心裏。既然很久以前古人就知道報恩、感恩,那現在社會的我們呢?

透過觀察,我發現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不知感恩忘恩負義的人;這次別人幫你找到了丟失的錢包,下次別人向你借錢時,你卻連理都不理她(他),這種人就叫忘恩負義。雨果說:“卑鄙小人總是忘恩負義的,忘恩負義原本就是卑鄙一部分。由此說明忘恩負義的人就是一個卑鄙小人,你願意當一個卑鄙小人嗎?大家都不願意,那就做一個學會感恩的人吧!

學會感恩,是做人的一的很重要的真理,古今中外,那些大名鼎鼎的人物有哪個不會感恩的?孟子小時候厭學貪玩,他的母親就剪短織到一半的布,爲此教育孟子,結果孟子長大以後爲感恩母親成了著名的教育思想家;愛迪生也感恩母親對他兒時的精心教導,長大成了一個出色的發明家

看,這麼多人都知道感恩,我們從小當然也要知道、學會感恩。從感恩父母開始,父母一直含辛茹苦地把我們養大,最要感恩的當然是自己的爸爸媽媽。俗話說“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報母恩。”父親每天起早貪黑地出去工作養家,母親每天忙忙碌碌的照顧我們。可知父母每天爲我們是多麼的勞累,所以我們要感恩父母。從現在看是努力學習,長大報國報父母。

每個人都要學會感恩。要讓不會感恩的人學會感恩,要讓學會感恩的人感恩別人,要讓每個人都在感恩中成長。

《弟子規》讀後感11

《弟子規》那本金色的小書,短小而精悍。傳承着中華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凝聚着一輩輩人。

那一個笑聲與淚水交織的夏天,別了母校,剛摘下紅領巾,滿帶稚氣的我考上了華泰。剛開學,學校就發了一本小小的書——《弟子規》,還要全文背誦。剛開始,我只是應付着讀着。一天早上,家中停了電,出於無聊,我隨手拿起那本小書看了起來。漸漸才發現它——《弟子規》的內容如此精彩。

我讀它、品它,學會了許多爲人處事的道理,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規》中的《入則孝》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爲先讀了弟子規中的的《入則孝》後,讓我感到十分慚愧。原以爲爲父母做幾件家務事就是“孝”了,現在才發現其實什麼是“孝”我一點都不懂。反而,父母對我百依百順,照顧到家,我想要的東西想方設法的滿足我,還反倒覺得父母爲自己做的是理所當然,甚至有時候他們對自己過於擔心還覺得他們很煩,討厭他們。我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記得有一次,吃飯的時間到了,媽媽喊我吃飯,而不聽話的我卻始終沉迷於精彩的電視節目中不肯離去,媽媽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應付,等到爸爸媽媽都吃完了,我也沒有去。等到節目結束了,我有感覺肚子餓了,走出房間一看,桌上已沒有飯菜了。我氣憤極了大喊:“媽媽,我要吃飯,怎麼沒有了呢?”媽媽急急忙忙的從房間走出來:“沒有了!你要吃飯?我給你去做。”於是媽媽急匆匆的爲我去做飯……。而我還在埋怨着…。現在回想起來我真是太不應該了

父母爲我們做得太多太多,當我們蹣跚學步時,是他們用他們溫暖的大手緊握你的小手;當我們生病時,是他們將我們擁入他們暖和的懷抱;當我們學習遇到困難時,是他們爲我們耐心的講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們對我們無私的付出。你們發現過嗎?他們頭上已悄悄爬上歲月的痕跡——因我們而生——那一絲絲銀髮……

感恩父母,他們只需要你以後過得好就好,他們只需要你在他們工作勞累時在他們耳邊輕輕說的那一聲:我愛你們。

品讀《弟子規》,品讀《入則孝》,實踐《弟子規》實踐《入則孝》。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做人基本準則——《弟子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