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名著讀後感>

讀弟子規有感【熱】

學問君 人氣:2.44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弟子規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弟子規有感【熱】

讀弟子規有感1

今年的寒假,老師要求我們背誦《弟子規》。起初我在想,這個假期又不能痛快地玩了讀後感 ,然而當我拿起媽媽給我買來的《弟子規》時,我簡直留戀忘返了。

其中有這樣一句話“稱尊長,勿呼命;對尊長,勿見能。”它的意思是稱呼長輩,要懂禮節,不可直呼他們的名字;在長輩面前,要懂得虛心謹慎,不要炫耀才能。我讀完以後恍然大悟,自己平時根本沒有意識到也根本沒有做到這一點,今後我一定要尊敬長輩,禮貌對待他人。

還有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名叫黃香的小女孩,才九歲就開始幫爸爸媽媽做家務,而且還很孝順父母。天氣炎熱時她會用小扇子把席子扇涼了才讓母親睡;冬天天氣寒冷,她又會在父母睡前,把被窩躺暖才讓父母睡……黃香她小小 年紀就這麼懂事,懂得體貼關心父母。象棋我自己,真實感到慚愧,我現在雖然讀三年級了,卻還事事依賴爸爸媽媽,自己卻什麼都不幹,每天上學也是由爸爸媽媽接送,就連老師佈置的作業也是爸爸媽媽幫我檢查。想起這些,我不禁臉都紅了,以後我要向黃香學習,做一個懂事的、孝順父母的孩子。

讀弟子規有感2

作文一個大約一歲左右的小男孩,癱坐在一片廢墟中,絕望地哭泣!時代發展的要求,銳意進取,自強不息。先秦諸子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而不同”,這些名言的千古流傳,就凸顯了和諧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於是,我就先把碗碟和筷子放進盤子裏,滴了幾滴洗潔精,還真油膩呢,像泥鰍一樣在我的手裏轉來轉去?

首先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爲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爲,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爲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纔會從心裏面爲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 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透過閱讀《弟子規》,我感悟道理了很多做人的道理,當然光感悟還是不行的,還要有實際行動,還要有實踐的過程。

讀弟子規有感3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爲先”,一個人能夠去孝順父母,說明他有一顆善良、孝順的心,而《弟子規》中的“入則孝”正是表達了這種中心思想。

弟子規,說着簡單,想做到卻要花點功夫,孝順是什麼?是不是長大後有出息,不讓父母丟臉,爲了掙錢天天工作,沒時間去看望父母,就幫父母買個大房子,讓他們吃好,穿暖……這樣做纔算是“孝”嗎?不,不完全是的 。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就唱出了父母的心聲。其實父母最想要的是讓自己的兒女陪在他們身邊,讓溫暖隨身相伴,關心並照顧他們,並不是一個電話或一條短信可以替代的。我認爲這纔是“孝”的一部分。

讀了《弟子規》,我受益匪淺,從中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其中令我念念不忘的還莫屬於這一句“冬則溫,夏澤清,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回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我把自己與弟子規一比較,覺得自己與弟子規所說的差距很大。

想起舊事,我就覺得臉紅。冬天的時候,媽媽總在在我上牀前,將電熱毯加熱,讓我能直接感受到溫暖。有時媽媽忘了,我還會抱怨着讓媽媽開。夏天,天氣悶熱。爸爸媽媽總是將最舒適的地方讓給我,我也不相讓,我行我素。早晨上學,媽媽一次次地催我起牀,我卻把媽媽的話當耳邊風了。有時候,媽媽發火了,我還在埋怨的在嘀咕。直到自己感覺晚了,才很不情願的起牀。比起弟子規所講的,是不是正好相反呢?現在想起我的那些行爲,我的心裏就想打翻了五味瓶一樣,有種說不出的滋味。

弟子規,讓我改變了對事物的看法。本來,還以爲擁有了財富,就可以給家人無微不至的關懷。現在才發現,不管是貧是富,只要有心,想要孝並不難。

朋友們,讀讀《弟子規》吧!也許,他將會改變你的人生。

讀弟子規有感4

《弟子規》具體列舉出爲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和規範,是啓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家裏的這本是五年級時爸爸送我的。

裏面的《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衆》等我都可以背的滾瓜爛熟,它也給我日後的生活、學習都帶來不少幫助。它用最簡單的話闡述了最重要的道理:它教育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行爲謹慎,言語誠信,相處平等,親近有德。

《在家》

在家要善事父母,心中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爲先。在生活中不與父母頂嘴、吵架,體諒父母、熱愛父母、尊敬父母,最重要孝敬父母,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對父母最好的禮物。

《在社會》

在社會上要順從長上,能夠事兄長行爲謹慎,不可放逸,謹乃護神符。言而有信,信用是成功階梯的第一步,與朋友一起相處,要講平等博愛,愛人者,人恆愛之!“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在社會上如果人人都這樣,何愁沒有文明社會?何愁沒有和諧家庭?人人讓一步,社會就會變得與衆不同。

《在學校》

親近老師,尊重老師,以師事之,要跟她學習道德學問,仁者無敵!好好學習有益的學問,文以載道。讀書時,如果心中有疑問,就要隨時請教,以免越積越多,造成不必要的麻煩。“能親人,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親近品德高尚的人們,你會發現,原來社會不是冷酷的,還有陽光,只是以前沒有發現。用心感受,用愛奉獻,得到的會是整個世界的關心和愛護!

這些道理讓我受益終生。道德,讓社會更美好!文明,讓城市更清潔!在生活中彬彬有禮,別人會對你刮目相看,文明一小步,道德成長一大步!這是社會中人人都該重視的,是每個人文明行爲的標準。生活不是缺少真理,只是缺少發現。

讀弟子規有感5

當我輕輕翻開《弟子規》時,就如同步入一個神聖的知識殿堂。

《弟子規》告訴我們,先端正品德。那句使我“臉紅”的“冬則溫、夏則清”,讓我好好地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覺得自己確實有很大的差距。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不住父母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依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父母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爲我所做的`一切他們都覺得是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我,多囉嗦了幾句,我卻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現在想來,那多不應該啊!我生活在二十一世紀,卻成了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小皇帝”,比起同齡的“黃香”——一個在冬天幫父親暖被窩、夏天拿扇子把牀扇冷的孝順孩子來,我真是感到莫大的恥辱啊!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多虧了這本《弟子規》,使我受益匪淺,是他提醒了我,讓我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是他,喚醒了我,告訴我做人的道理;是他,告訴我將怎樣做好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過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

讀弟子規有感6

《弟子規》共有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分別是:總序、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衆、親仁、餘力學文等。

我已經讀完了前六個部分。知道了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做事要嚴謹,還要誠實、博愛,在做好以上這些事情的基礎上,還要去學習文化知識。

在外邊要尊敬師長,懂得長幼有序,並要學禮、懂禮等等。爲人處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誠實守信,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衣着要端正,說話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等。:人在世上要有一顆博愛的心,要愛天地萬物,愛萬物生靈,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更要親近有仁德之人,不誹謗別人,不強人所難等等。

今天,我就讀到了親仁這一部分,以後我會把剩下的部分全部讀完的,從我讀的弟子規當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優點,也發現了自己的不少缺點,我一定會發揚優點,改正缺點,按《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讀弟子規有感7

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可我從學了《弟子規》以後,我知道是父母的疼愛才會讓我要做什麼就做什麼,他們容忍我的傲慢。有好幾次,我和父母在一個房子裏看電視,每當不想看都將電視關了,從不問父母的感受。可是自從學習了《弟子規》中的“入則孝”之後,我不再耍小孩子脾氣,聽從父母的教誨,孝順父母。讀完後,我從中明白了許多道理。它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的規範。要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友愛兄弟姐妹、誠實守信。父母所喜歡的東西,要儘量去準備,父母所不喜歡的東西,要小心的去除(包括自己的壞習慣)。每次放學回家,都不主動寫作業,都要爸爸媽媽催個兩三遍纔回去做,完全缺乏時間觀念,把時間一點點的浪費了。我決心一定要改掉這個壞習慣,做一個讓爸媽值得讚許的孩子。讓我記憶猶新的是

“冬則溫,夏則淸;晨則省,昏則定。”意思是:“子女孝敬父母要體貼。冬天要讓父母感到暖和;夏天要讓父母感到涼爽:早晨起牀,一定要先看望父母。並向她們請安問好;傍晚回來了,一定要向父母報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說到就要做到,我相信我自己,永不放棄!讓我的父母過上美好的生活!做人首先要學會感恩,如果一個人連他的父母都不能感恩的話,那他做的事情難以得到認同。自從我學了《弟子規》,父母都誇獎我變乖了,這都是《弟子規》的功勞呀﹗學校:雲南省保山市施甸縣仁和鎮中心學校

讀弟子規有感8

誦讀中華經典,能讓我們意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能讓我們得到民族文化的滋養。

“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告訴我們要平等博愛大衆,親近有仁德的人。還有多餘的精力,就學習有益的知識。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告訴我們不要讓身體輕易受到傷害,讓父母憂慮。不可以做出傷風敗德的事,讓自己的德行受到損害,讓父母蒙受恥辱。

“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告訴我們借來的東西要及時歸還,以後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難。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告訴我們話說得多,不如說的少。只說該說的話,不要花言巧語騙人。不要說奸詐取巧的話。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告訴我們事情要加到別人身上之前,要反問自己喜不喜歡,如果連自己都不喜歡,就要立刻停止。

“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告訴我們如果不肯親近仁人君子,就會有無窮的禍害,因爲奸佞小人會乘虛而入,跑來親近我們,日積月累,我的言行舉止都會受影響,最終導致真個人生的失敗。

弟子規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要學習有益的知識、要孝敬父母、借來的東西要及時歸還、不要花言巧語騙人、不要和不肯親近仁人君子的小人做朋友。我的收穫很大。

讀弟子規有感9

我沒能做到。爸媽叫我,我都只應一聲而不過去;爸媽命我去做什麼事,我從來都是答而不做,偶爾會做。對爸媽的話都是愛聽就聽,不中聽就不聽,哪裏有恭敬可言,而且爸媽責備我的時候我都絞盡腦汁的找理由回答。

古人對自己的父母都那麼孝順,更何況我們呢?但我們現代人能做到的廖廖無幾,我決心從此按照《弟子規》裏的要求行動,我還要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四句話列入這學期的報喜鳥行動中,以此來鞭策自己。

讀弟子規有感10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爲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爲五個部份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爲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爲〈弟子規〉,是啓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很多人說現在的大學就是“由你玩四年”,“大學是墮落的天堂”。大學生從高中煉獄式的生活,一下解除了監督、管束、約束,獲得了空前的幾乎令人窒息的自由權,到了一切完全由自己規劃管理的國度,很多人面對這種情況驚慌失措,無法順應承擔。相應的表現就是:早晨七點起牀算早,六點起牀幾乎不可能,八點是正常,更有甚者,週末昏睡到十一二點,或是整天不下牀。熬夜成了大學生活的標誌,享受風習瀰漫整個校園。漸漸的我們的大學生越來越羸弱,喪失了夢想、拼搏激情的同時,也失去了基礎性的身心健康。漸漸的,我們的大學生越來越消沉,灰色成了校園心情主調,人生無趣人生沒有意義的論調也甚囂塵上,大肆瀰漫。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衍生的問題愈演愈烈。迎對問題的同時,一種呼喚,探索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聲音和努力也日益顯現出來。

我在這種背景下重讀了(弟子規),當然也是伴隨着“國學熱“,返回傳統的潮流,重讀文化經典作品,社會反思和尋求的浪潮是呼應的。也許大學生浮躁頹廢現象本身就是與社會整體性浮躁一脈相連的,就是社會現象的一部分。(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蒙學)等等傳統教育書目在教育界學術界輿論界紛紛拉開了熱帷,然而究竟要推崇到什麼程度,以怎樣的視角重新解讀,怎樣把握好度以適可而止,這仍是值得考慮商榷的問題,也是需要留待時間來解決的問題。

我讀(弟子規)有種重受教育的感覺。都說人是善忘的生靈,又是無知愚妄的動物,我們小時候接受學校教育的時候,一言一行,舉止言談都是有師長諄諄教誨,加以引導着的。規範不需要我們去尋找自來會向我們昭示。然而社會自以爲這種教育可以一勞永逸,刻印在我們意識裏,在今後將永恆的發揮作用。然而事實是我們越來越迷惘。道德規範意識越來越模糊。放任自流的結果是使我們一大部分人是非真理標準的混淆、模糊、失真。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小學生的道德修養要比初高中生的整體水平高,而學生的整體道德水平又比大學生高,大學生的比社會人員高,人的羣體道德修養隨着年齡增長而遞減。我們的倫理道德拯救迫在眉睫。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泛愛衆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爲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衆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還是讓我們在以後的生活中多聽聽(弟子規)的聲音吧!

讀弟子規有感11

從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背讀《弟子規》了,直到現在,爸爸媽媽都以《弟子規》嚴格要求我,教會我許多做人的道理,而作爲一名剛剛上小學的我,就更應該好好讀讀《弟子規》,讓它成爲我們生活學習的好朋友!

《弟子規》這本書是每個人遵守的生活規範,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知道感恩父母,懂得尊重父母。爸爸媽媽爲了我們辛辛苦苦地工作忙碌着,而我們只有努力學習,並時常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來報答他們。

又一句“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是指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這樣才能更加深入的研究學問。

《弟子規》讓我真正的明白了許許多多的道理,讓我也漸漸養成了良好的日常行爲習慣,它也一定會使我努力成爲一個對班級、對學校、對社會有用的人。

讀弟子規有感12

暑假中,我在老師推薦下,讀了一本名爲《弟子規》的書,讀了這本書後,我才發現原來爲人處事也是有許多規則的。想要懂得其中的道理,《弟子規》一書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它也讓我明白了許多爲人之道。下面,我就來談談我的感受吧?

曾經,我總以爲像《弟子規》,《三字經》之類的書,全是小孩子看的,總覺得有些幼稚,自從看了內容之後,才覺得我曾經的想法是多麼可笑,多麼無知呀!

《弟子規》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窮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人生在世,品德並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後天的培養,從小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之後又教了我們“孝道”。

曾經,我是一個很不懂得孝道的人,經常與父母鬥嘴,經常跟父母打冷戰,經常回家不叫“爸爸媽媽”,也不問好,經常讓父母操心,總是抱着他們有一天會老還得靠我養他們的心態,總是認爲他們養我是應該的,總認爲他們很煩很囉嗦,總是埋怨自己家爲什麼沒有他人家那般好的生活條件,總是責怪,總是埋怨,可是當我讀了《弟子規》後,我明白了:我錯了,真的錯了,母親十月懷胎生我,然後養我,真的不容易,與他們鬥嘴,打冷戰,他們該有多傷心呀;回家不問好,他們應該有些失望吧?這時我又想起了母親曾說過的一番話:你要好好讀書,以後一定要有出息,我不求你養我,只希望你以後能過得幸福……寫到這裏,眼淚早已像斷了線的珍珠,一顆顆的從眼眶溢出,滴落在了地上,也滴落到我的心裏……

《弟子規》使我懂得了:我們無法選擇自己所在的家庭,當然也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是百萬富翁還是貧民,所以我們不能埋怨父母,家裏不富裕,那麼就需要好好學習;因爲父母給的只是背景,自己打下的纔是江山。

朋友,學習《弟子規》吧?它不僅可以提高個人修養,更可以使我們學會“什麼是孝道”。

讀弟子規有感13

讀一本好書,你會融入到美麗、善良、淳樸、真誠和快樂之中,讓人們的心在時間的見證下折射出本身的光彩、高雅的氣質和不卑不亢的風骨,在尋覓美的真諦的同時,去找回心靈的高尚和純真。胸懷坦蕩地送走每一個黃昏,迎接每一個清晨。歲月依舊,情懷依舊,一本好書,墨香醉心頭……

閱讀是一種心境,在經典中聆聽高山流水、花開花謝,暢想海闊天空,沐浴明媚的陽光,沖淡憂傷與惆悵。閱讀爲我們帶來了新鮮的空氣,使我們的心靈鮮活起來。

流星在夜空無聲的劃過,成了靈魂深處最美的瞬間。生命的夜空定有顆顆耀眼的明星,指引着我們前進的方向,直到生命旅途的結束,那便是知識,便是文學,便是經典。

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教導學生爲人處世的規範,做到與經典同行爲友的《弟子規》。《弟子規》是人們的生活規範,是儒家的基礎,人性的基礎。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爲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爲五個部分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爲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爲《弟子規》,是啓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從古時起中國就作爲一個世界強國屹立於世界強林之中。從大漢王朝到大唐帝國;從縱橫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到復興盛世的當代中國,歷史的巨輪無聲的向前滾動着,物是人非,唯一不變的是“禮儀之邦”這個輝煌稱號,它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國家,更是一個偉大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高尚品德!而談到對此作出巨大貢獻的“功臣”,我首當推崇《弟子規》。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開篇第一段即點名主旨:首孝悌,次謹信。“百善孝爲先”,在中國古代,一個人只有孝才能在社會上立足,只有對父母親人以孝禮相待,他的名聲和社會地位纔會被世人所承認和接受。古時評論一個人品德如何,首當其衝要考察的便是其爲人和孝道,這與當代是大不相同的。幾乎凡是古之賢人的傳記,在其個人介紹中總會有這樣一句“性至孝”,可見“孝”是古代評點人好壞的重要依據。在古時候,即使你身份顯貴、腰纏萬貫、位居高官,假如你不孝,同樣會被世人所不齒。北宋有官員名叫李定,爲謀高官厚祿瞞母喪不報,其行爲實屬大逆不道,爲世人所鄙夷。古人是很重“孝行”的,因此說“首孝悌”。一個人只有對父母孝順,他的內心纔會有感恩,纔會對社會有好的作爲。所謂“謹信”即做事謹慎、誠實守信。“人以信立其本處其世”,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人如果缺失了“信”,那也就證明他的社會生命宣告完結,“人無信則不立”。縱觀《弟子規》,全篇體現了兩個字即“孝”與“信”,這也是今人的立世之本。短短千餘言爲後人留下爲人處世的金玉良言,真有春秋筆法之遺風!教人以孝爲先,以信立身,在這個以利爲主的物質社會就像吹進一陣輕風給人們帶來了耳目一新豁然開朗的感覺,孰不知這就是人的本性呢?!這大概也就是《弟子規》的現實意義所在吧!

一本本經典讓我們成長,看懂人生中的花開花落,我已停不下成長的腳步。

讀弟子規有感14

自從讀了《弟子規》以後,我知道人生需要考慮的很多,演員表演出一個鮮活的人物很容易,但在生活中做一個心靈純潔,沒有私心的人卻很難。這無疑是因爲戲可以反覆琢磨,人生的機會卻只有一次,戲是虛構的,生活纔是真實的。《弟子規》中的一詞一句,都組成了一個完完整整的道德系統,貫徹了小學生的生活。做爲小學生,就更應該學習《弟子規》,在其間感受聖人的諄諄教誨。

“首孝悌”,就是說要孝敬父母,尊敬別人。行孝是爲人子女之本分,好多人往往注重將事情做得好大,好想要做到像“臥冰求鯉”一樣偉大,而有些人則是把孝敬父母當做工作一樣對待,之所以時不時看望父母,是因爲怕別人說他望恩。而《弟子規》恰恰是要我們從細節入手,做到孝心常在,絕不是一時的思想。再就是尊敬長輩,一個人如果對長輩都喪失了尊重,對其他人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了,當然,他所做的事也很難被別人認可,支援。

“次謹信”,告訴我們要小心誤入歪門邪道,對邪僻之事絕勿問。還要有信用,一個人,一個公司,甚至是一個品牌,有了信用,人民纔會相信你。世界著名的“海爾”品牌,不就是靠誠信才被人信任的嗎?

“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說的就是與人交往要平和,要寬以待人。多與有仁義的人交往,向他們學習,獲得更多的知識。如果這些做完了,還有力氣,就學習其他的知識。在生活中,就是要取長補短,向身邊的人請教,虛心一點,不懂就問。

學習《弟子規》,將聖人的教誨融入生活,融入學習。尊敬他人,虛心請教,獲得更多的知識。這些不就是小學生要做的嗎?《弟子規》這一文化瑰寶,這一學習方向,在歷史長河中永遠璀璨。我們在學習中也在完善自我,樹立起正確的觀點,思想也有了昇華的過程。

孝敬父母,愛周圍的人,信任別人,虛心請教,這個社會才更加和諧。

讀弟子規有感15

它還要求我們說話要文明,講信用,與大家相處要平等博愛。讀了《弟子規》,我受到很大教育。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叫你的時候,要迅速回答,不能遲緩,父母叫你做事的時候,要立刻去做,不能偷懶不做。

讀到這句話,我就想起一件事情來。有一天早晨,我正在看書,爺爺讓我下樓幫他拿報紙。我想繼續看書,便隨口回答道:“等一會兒吧。”爺爺見我不願意,就自己下去拿了。

聽到爺爺關門下樓的聲音,我隨即想起《弟子規》上的這句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覺得非常慚愧,想到白髮蒼蒼的爺爺每天幫我們買菜、燒飯,有時還要接送我上學放學,卻從來沒有說過一句推辭埋怨的話,想到這裏,我更慚愧了。我以後一定要改掉這個壞毛病,做一個更聽話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