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牧區學校佈局調整對民族文化的影響論文

學問君 人氣:1.57W

一、對家庭教育的影響

牧區學校佈局調整對民族文化的影響論文

家庭教育本身是一種文化,家庭的民族歸屬性決定了家庭教育與民族文化之間的部分與整體關係。一個家庭的生產生活方式及其對兒女的教育方式都與他們生活的自然環境、文化背景、價值取向、宗教習慣等有密切的關係。家庭教育不僅受民族文化的薰陶,反過來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起着關鍵作用。少數民族家庭裏的日常生產勞動、生活習慣、語言、飲食等無一不體現着民族特點。牧區蒙古族家庭里民族文化濃度遠遠高於城市蒙古族家庭。從小在牧區長大的孩子懂的蒙古族傳統文化習俗也遠遠比在城市裏長大的孩子多。然而,對牧區中小學進行佈局調整後,牧區孩子也不得不到城鎮讀書。離開了牧區、離開了草原就等於離開了蒙古族文化的搖籃。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在於不斷學習和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在牧區學校上學時,離家近的孩子可以每天回家,離家遠一點的一週也能回一次家;但是到城裏上學後他們一學期最多能回一兩次家。放假回家後,父母也想讓孩子好好休息或做作業,不讓其幹家務。這樣,孩子們不僅得不到父母很好的照顧和教育,而且參與生活勞動、學習民族文化的機會減少了。勞動教育起着關鍵作用,在勞動中孩子們能學會思考和創造。目前,在我國應試教育背景下,沒有一個學校肯空出時間讓學生們參加真正的勞動,只有在家庭生活中才能體現出勞動的價值。牧民最忙碌的接羔和打草時期在三月和九月,這正是孩子們開學離家的時候。因此,他們無法幫家裏勞動,也無法感受到父母的辛苦。

二、對民族語言的影響

民族語言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語言的傳承和演變過程中不僅承載着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還體現着該民族人民的性格和心理特徵。蒙古族是使用自己民族語言文字的少數民族之一。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蒙古語逐漸走向成熟與規範。居住環境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也會產生不同的語言文字。不同地區的蒙古語在發音和表達上有所區別。內蒙古自治區各盟市的蒙古語具有各自的特點。其中錫林郭勒盟的蒙古語被認定爲標準蒙古語。錫盟蒙古語的發音純正,很少摻雜漢語,使用率比較高。錫盟是以純牧業爲主的蒙古族傳統文化較濃厚的盟市。錫盟土地面積廣,人口稀少,牧民的孩子不能就近入學成爲他們的一種負擔。據瞭解,整個錫盟地區目前只有兩所牧區小學,其他的中小學都被合併到城裏。牧區孩子到城裏上學很容易接受現代化資訊,漢語水平大大提高,甚至日常交流都用漢語。現在,很多蒙古族學生在學習上感到吃力的不是漢語文課,反而是他們的母語——蒙語文課。在蒙語文閱讀、寫作、表達、語法等方面困難的學生越來越多,更可悲的是他們對此毫不在乎,認爲學蒙語沒什麼用。這關係到他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認同感問題。應用是語言的生命力所在。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廣泛使用的語言纔會得到更好的傳承。牧區學生來到城市讀書,減少了跟長輩用純蒙語交流的機會,也減少了認識和了解蒙古族風俗習慣、生產方式、生活用具的機會。因此,對於出現在蒙語文課本里的民族風俗習慣感到不理解。這也是導致他們對蒙語文課缺乏興趣、對民族缺乏情感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語言環境的改變也是蒙古族學生詞彙匱乏、表達能力差的原因。蒙古語的表達方式非常豐富,長輩們透過神話傳說、民間故事、詩歌、諺語等教育孩子。尤其是與老一輩居住在一起的大家庭裏,這種文化氣息會更濃。雖然老一輩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但是他們豐厚的人生經歷和從民間相傳下來的詩歌、英雄史詩、諺語等,都能潛移默化地豐富孩子們的語言環境。

三、對民族心理的影響

由於各民族的歷史發展、地理環境、社會風尚、宗教信仰、語言文字等方面的不同,生產生活方式存在着差異,各民族的心理也往往表現出不同的特徵,他們的需要、情緒、價值觀、道德觀乃至能力、性格、氣質、興趣都會刻上特定的民族印記。蒙古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敬畏自然規律而形成的遊牧文化是草原文化的典型代表。草原文化蘊涵着誠實守信、團結合作的.精神,體現着開放性與包容性,是一種遵守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文明文化,也是當今社會促進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和加速社會現代化的強大動力。在長期的遊牧生活中,蒙古民族認識到自然規律,以天爲父、以地爲母、以草原爲家,逐水草而居。在衣食住行方面,他們以皮毛爲衣,以肉酪爲食,以氈廬爲居,以馬駝爲行。這種簡約的生活方式釋放出人的自由天性,孕育了蒙古民族坦誠豪爽、熱情慷慨、勇武剛毅、樂觀豁達等本真性格。而變化多端的生存環境和以畜牧爲產業的特徵使蒙古民族變得勇敢堅強、仁慈有愛。蒙古族的這些性格、氣質、價值觀等民族心理,只有在蒙古族應有的生產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自然環境下才能形成和發展。在牧區成長的孩子接觸的自然環境多、社會限制少、思想自由、想象力豐富。比起在城市裏長大的孩子,他們更勇敢、懂事、獨立、民族意識強。牧區學校撤併後,有些孩子一下子難以融入新的環境,相比城鎮孩子覺得自己“土氣”,得不到正確的引導會產生自卑心理。也有些牧區孩子從幼兒園起就在城鎮上學,他們形成的民族心理與城鎮孩子沒有很大的差別。

四、對傳統遊戲的影響

陳鶴琴說:“兒童的心理特點之一就是好遊戲和喜歡野外活動,遊戲是兒童的生命。”遊戲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有重要的影響。靈活多樣、內容豐富的遊戲對兒童的身心發展有着極爲重要的作用。蒙古族傳統遊戲是蒙古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族傳統遊戲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娛樂和強身方面,也體現在傳授生產生活知識、培養民族性格、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提高民族認同感等方面。蒙古族傳統遊戲種類多樣,主要可分爲:益智類(如:沙嘎、蒙古象棋、九孔等)、體育類(如:“男兒三藝”——摔跤、騎馬、射箭等)、語言類(猜謎語、繞口令等)、歌舞類(頂碗舞、筷子舞、擠奶舞等)。主要取材於大自然動、植物的蒙古族傳統遊戲不僅給孩子們帶來無窮的快樂,也會激發他們的智慧、勇氣、表達能力、合作能力等。在牧區長大的孩子對傳統遊戲並不陌生,他們的主要娛樂方式就是玩沙嘎、摔跤、騎馬、射箭、滑冰車等傳統遊戲。在戶外無拘無束的環境裏自由地玩耍,孩子們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但很多傳統遊戲到了城鎮狹窄的空間裏無法施展,學校也會考慮安全問題去阻止學生們進行過多的戶外運動。因此,民間傳統遊戲逐漸被現代化電子遊戲代替。目前,有些城鎮蒙古族學校開始注重民族文化教育,將蒙古族傳統文化引進學校教育教學當中。例如:學校建築設施凸顯蒙古族特色,開設摔跤、射箭興趣小組,民族用品展示等。但那些以教學爲目的的遊戲課遠遠不能滿足孩子們自由玩耍的慾望。

近幾年,出於多方面考慮,有些地方恢復或重建了牧區幼兒園和小學。這不僅給牧民孩子帶來就近入學的便利,還有利於蒙古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但是,對於很多已經撤併學校的地區來說,僅僅靠學校有限的民族文化教育是不能有效地傳承蒙古族傳統優秀文化的。因此,要靠家庭、學校和社會多方面的努力和積極配合才能既讓孩子接受到現代科學知識,又不失民族的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