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主流文化的“守土”責任

學問君 人氣:1.37W
 [內容提要] 文化生產方式的改變、主導傳媒形式的革新和新興文化形態的崛起引起了原有文化藝術生態格局的全面變化。大衆文化的表現形式、傳播方式和運營機制對主流文化形成衝擊和挑戰。面對文化市場化趨勢,主流文化迫切須要解決守什麼,怎樣守的問題。

      [主題詞] 主流文化 大衆文化 守土有責

主流文化的“守土”責任

      一

      主流文化是在文化競爭中形成的,具有高度的融合力、較強大傳播力和廣泛認同的文化形式。現代高新科技革命對人類當代文化的發展正在產生着以往所無可比擬的巨大影響。文化生產方式改變、主導傳媒形式的革新和新興文化形態的崛起引起了原有文化藝術生態格局的全面變化,封閉的、落後的、狹隘的文化和缺乏競爭力的文化,都將在文化市場中被文化消費者遺忘。一些曾經居於主導地位深受羣衆歡迎的 、十分紅火的文化藝術形式將逐步失去主導地位被邊緣化。一些傳統的文化形式經過現代技術的改造獲得了新的生命,而另一些傳統的、民族的文化將主要依靠國家保護以維持人類文化資源的生態平衡。在現代社會裏,一切關於思想文化的有效傳播、意識形態建設和文化經濟的實現,都只有透過和藉助於文化產業的規模和手段才能實現,因此,文化經濟的競爭背後實際上是國家和民族的綜合實力的競爭,也是民族文化從封閉走向開放,從文化敵視到文化融合,從文化輸入到文化輸出,實現文化雙贏。

      大衆文化既是主流文化的營養基因,又是主流文化異化的力量。在文化市場化過程中,文化的意識形態性可能有意無意地被人們忽略了,認爲大衆文化是消遣性文化,主要滿足人們一般精神需求,事實上,一個民族價值觀和道德文化都是透過大衆文化的傳承而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大衆文化用工業化的手段,以滿足人們好奇心爲內容傳播着人類共同價值觀念的同時,也渲染脫離現實社會的、違揹人類本性的和民族歧視的極端化傾向以誤導民衆。弱小的個人面對強大的、鋪天蓋地的、持續不斷的大衆文化只能從形式上的主動選擇到被動無奈的接受,久而久之大衆文化所渲染的、適合人們消極意識的價值觀念就有可能成爲社會發展的障礙。大衆文化傳播意識形態消極因素的強大力量,使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必須高度重視,所謂的國家文化安全問題就是指大衆文化傳播過程中對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形成的威脅。

      二
 
      “守土有責”是主流文化的歷史責任。在主流文化建設工作中有一種不良傾向,就是把大衆文化與主流文化對立起來,用主流文化排斥或遏制大衆文化滋生和傳播。主流文化強調“守土有責”所特別強調的,它也是近年來思想文化建設所面臨諸多問題的表現。 這裏的“土”就是陣地。由於對於具體的“土”的概念缺乏足夠科學的界定和把握,忽視了思想文化領域裏“土”的內涵和外延已經在形態上和本質上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的現實,固守傳統的思想意識、運營模式和管制手段。事實上,原來意義上“陣地”,如對報紙、雜誌、廣播、電視專營和審查,對主流文化的傳播採取傳達檔案、班組學習、集中教育、說服談心式思想工作,對大衆文化的滋生、傳播進行強制性遏制等等。這些手段和方法都因背離社會發展,遠離廣大羣衆而蒼白無力。面對文化市場化趨勢,主流文化迫切需要解決守什麼,怎樣守的問題。

      “守”就是保持主流文化的先進性和普適性。先進文化的大衆化和大衆文化的先進化的統一,是主流文化陣地得以鞏固的根本保證。主流文化建設堅持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與民族性和科學性的要求以及社會主義的方向,都是圍繞“大衆”主體,以服務於“大衆”爲出發點和落腳點地。只有在文化建設中使先進文化的特徵、性質和要求與“大衆”主體有機地融合起來,先進文化才能獲得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和環境。文化的主體是人民羣衆,大衆文化發展的程度直接影響甚至決定了一個社會文化發展的整體水平,它既是一個社會整體文化發展狀態和程度的標誌,也是一個社會的文化是否成熟的標誌,它爲主流文化的創新提供豐富的素養和發展動力。主流文化只有在深入到大衆的心理層面,才能反映出社會文化的主流和基本特點,才能被廣大羣衆接受並實現其功能和價值並引導和推動大衆文化發展方向。主流文化之所以成爲主流文化是因爲其形成和發展是一個自覺的漸進過程,主流文化具有了穩定性、連續性和統率性的特點是主流文化特有的文化自覺和文化生命力在市場競爭中的表現。

      “守”就是增強主流文化的產業性和擴張性。文化的競爭是沒有國界的,所謂“文化全球化”就是文化產業中的人才、技術、資本、資訊的全球流動和配置。外國文化資本、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將大量滲透和進入我國各種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我國文化產業的主體結構、所有權結構和市場結構將發生根本變化。這既是文明的交流,又是文明的衝撞、競爭和征服。主流文化必須超越時空界限,立足國家民族文化根基,瞄準國際市場空間,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文化傳播力量的大小與文化產業規模是正相關關係,倘若我們不能在文化產業領域裏積極參與全球化文化市場競爭,那麼,我們的主流文化的陣地就從有“土”難守變爲無“土”可守。       

      “守”就是主流文化的傳播手段和方式科技化、多樣化。在傳統社會中,主流文化大行其道的原因是它依附於國家意志和權力,以獨特的傳播手段和灌輸渠道,以標準的價值觀抑制其它文化的滋生和傳播。而文化的市場化趨勢促使文化傳播手段的科技化和多樣化。大衆文化的市場敏感性要求文化的快捷和多變。主流文化的公益性和普及性使之天然地缺乏市場主動和市場敏感,面對自主的文化主體和鋪天蓋地的文化資訊,主流文化陣地已失去了國家權力單純的、強制的有效保護,如果再失去現代化的傳播手段和形式多樣的傳播渠道,主流文化就會漸漸地在人民羣衆視線中淡出,其主流地位也自然而然地在一片“加強”的空談聲中喪失。

      “守”就是提高主流文化的親合力和整合力。長期以來主流文化都是以嚴肅的面孔、 居高臨下的氣勢和強制性的口吻教育人民羣衆;以教條式的、公式化的和僵化的思想禁錮人民羣衆精神文化需求;以高不可攀的道德追求和理想信念作爲衡量人們思想行爲的標準,不僅抹殺了文化的主體個性,也抑制了多種文化繁榮,阻斷了主流文化賴以生存的源泉,市場經濟造就了獨立的市場主體,培養了人們獨立思考和自主行動的習慣。經濟多元化催生公民社會,滋長大衆文化。主流文化依靠國家權力和政治運動去盪滌傳統文化,築起抵制外來文化思想長城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主流文化所提供價值觀和道德理念是溫和的、相容幷包的、人民羣衆普遍認同的、對國家和民族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前進動力,對其它文化具有親和力、融合力和整合力。如果人民羣衆懼怕或拒絕而不是自覺把主流文化看作是凝聚全社會精神理念,只能說明主流文化缺乏或者還不具備統帥、整合全社會的共同信念和精神實質。如果主流文化還沒有擺脫文化對權力依賴的習慣思維,還沒有養成走下聖壇,走進民衆,貼近民心,被民衆認同的文化自覺性,就不可能成爲國家和民族精神的支柱。

      三

      人民羣衆是文化的載體,所以說,文化只有被大衆認同併成爲全社會行動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準則,才能成爲整合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人民羣衆是主流文化傳承的主體,所以說,文化只有被大衆主動自覺的接受,才能轉化爲凝聚人心、穩定社會的精神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講,主流文化是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具有凝聚人心、穩定局勢和整合社會的歷史性作用。主流文化的生命力是與生俱來的,它在競爭中不斷強大的天性,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樣具有自身的、不以人們的意志而轉移的發展規律。由於文化的特殊功能,統治階級利用權力,壟斷文化、排斥文化和遏制文化的現象,幾乎伴隨着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使文化從凝聚人心走向凝固思想,從穩定局勢走向控制社會,從整合社會走向精神暴力和思想專政的武器。隨着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人的主體地位也已成爲共識,文化的生產力屬性才彰顯出來。它不僅瓦解了專制主義壟斷文化的根基,還大大加速了人類民主政治建設的進程。我們提出文化生產力,把相互交流,相互吸納,共同進步作爲保持民族文化活力,實現文化雙贏的指導思想,把文化產業作爲增強文化生命力的手段,把文化市場化作爲提高民族文化競爭力的戰場,即表明我們將適應文化發展的規律,挖掘主流文化的資源優勢,充分利用世界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契機,推動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

      主流文化“守土”的責任重如泰山。主流文化由於具有歷史的淵源、民衆的普遍認同和執政者權利的輔助,經常以統領者身份,採取固守陣地手法,思想觀念僵化、內容虛化、表現形式居高臨下,傳播手段粗暴單一,發展方式上呈現出權利化、內卷化的自殘走勢。面對文化傳播渠道多樣化和個性化的文化消費趨勢,主流文化顯得力不從心,難以應對,大有陣地喪失之感。大衆文化強大的、快捷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正是在廣大消費者感到熱鬧、好看、刺激、過癮的文化享受過程中實現的。大衆文化的表現形式、傳播方式和運營機制是沒有意識形態性的,而它所承載的文化傳播功能卻擔負着凝聚人心、感召民衆和傳承文明的重載。我們不能因爲大衆文化傳播與主流文化相左的思想觀念而阻斷其傳播通道,更不能因對主流文化形成衝擊而遏制其發展。主流文化只有深深地紮根於大衆文化鮮活的土壤之中,汲取民族的、大衆的、科學 的文化營養,才能成爲文化融合、文明傳承的中堅力量。

論文出處(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