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法學教育與職業准入制度的思考

學問君 人氣:1.81W

(一)調整法學教育格局,結合培養能力設定不同的教育目標

法學教育與職業准入制度的思考

第一,優化我國法學教育結構,根據院校自身的實際情況、教學資源,確立不同的教育目標。普及型的法律教育以普法爲首要任務,加強人們的法律意識、強化人們的法治觀念;實務型法律教育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比如,法律邏輯思維能力、法律推理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還培養學生一個或多個相關領域的基礎知識,如經濟學基本知識掌握的不好,就不能很好地處理民商法、經濟法類的案件糾紛;研究型的法學教育則以培養法學教育和法律研究人員爲目標,更傾向於法學理論的學習與科研能力的提升。因此,建議我國大專層次以及成人、在職性質的法律教育以加強人們的法律意識、普及法律知識爲目標;本科層次、法律碩士教育應以培養法律實務人才爲目標,既要學習現有法律制度還要注重應用能力的培養;法學碩士及博士研究生教育則以培養研究型人才和法學教育人員爲目標。第二,儘快建立對法學院有效的准入控制體系。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法學教育擴張擴招日益膨脹,已超出了社會需求量。面對400多所可以授予法學本科學位的法律院校系以及法學專業已經成爲所有文科專業中就業率最低的現實,建立對法學院系有效的准入控制體系,實現對法學教育有效的數量和質量規制,已刻不容緩。

(二)引入案例教學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

法律屬於應用型學科,不能僅停留在書本上,它要與實際相結合。要想很好的應用法律,就要具備分析法律的能力、概括法律事實的能力、多角度的說服力、縝密的論證能力等。按照這個標準,法學教育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

1.真正落實案例式教學。案例教學是先設定條件與問題或者引入實際案例,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主動思維,老師作爲引導者,與學生通力合作,在尋找解決問題方法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理解和掌握法律。目前,很多學校和老師都主張案例式教學,但大多將其作爲法學教育的輔助工具。

2.引導學生確立多個思維方向。一般法學教育都是從法官的角度看待案例,通常是假設你自己是法官你該如何處理這個案件,在我國的`法律環境中法官的職責是嚴格遵守法律,法官要探求的是法律的本意;而對於律師而言更重要的則是在法律的環境之下怎樣讓當事人的利益最大化。所以,法學教育中應讓學生們嘗試用不同角色來看待相同的案件,爲不同角色的利益找到最有利的解決方法。

3.授課教師要多元化。學院教師隊伍不要只侷限於有很高學歷的法學研究型人員,同時也可以邀請從事實務的法律工作者,如律師、法官、企業法務人員,來學校實務講座,每一個來自不同領域的法律工作者給學生帶來的都是不同的經驗與思考;同時學院也可以採取措施,增強本校教師的實踐能力,讓老師抽出一定的時間從事法律實務。

4.重新定位學生的實習課程,讓學生真正在實習中有所收益。實習課程是法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有效手段。學校要與實習機構及時進行溝通與協調,科學安排實習課程的時間,儘量減少或避免與各類考試的時間衝突。學校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實習基地,配備自己的實習指導老師,讓實習課程真正成爲法律專業學生的必修課。

(三)深化法律職業素養

教育法律職業素養具體體現在法律制度、法律行爲等所蘊含共同的理念和價值,這是法律得以真正實施的思想根源,還包括公平、正義等理念的信仰和對法治與法律的崇尚,這也是法治理念的內在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職業素養的形成與提升在法學教育中比單純的技能訓練更重要,所以法學教育特別是大學本科法學教育,最重要的並不是讓學生記住多少法律條文,而是讓學生在大學學習過程中形成一種法律意識,成爲一個具有法律職業素養的法律專業人才。法學教育是我國實現法治國家理想的前提,法學教育改革發展是我國法治建設的必然要求。幾十年來,我國的法學教育一直在尋找自己的出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已經取得了顯着進步,透過對我國法學教育目標的重新準確定位,透過案例式教學等科學方法的合理運用以及對法律工作者職業素養培育的深化,我國的法學教育必將擁有更加燦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