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補陽還五湯在中老年慢性病中的應用

學問君 人氣:1.26W

補陽還五湯出自於王清任《醫林改錯》,是治療中風後遺症的名方。目前中醫界應用已趨普遍。筆者在臨牀中對中老年人凡氣虛血瘀證之慢性病,用此方化裁辯證治療,每獲良效。特舉驗案6例於下:

補陽還五湯在中老年慢性病中的應用

1、腦梗塞恢復期及後遺症期

患者趙×,男,60歲,因反覆頭昏、眼花、四肢末端麻木2年,症狀加劇伴左側肢體軟弱無力2小時入心血管內科住院治療。經頭顱CT檢查後確診爲“右側腔隙性腦梗塞”。入院經西醫藥治療20天。病情穩定後出院轉我科門診治療。患者坐輪椅就診,神清,精神尚好,語言對答及吐字均正常,左側口眼輕度?斜,左上肢肌力Ⅰ級,左下肢肌力Ⅱ級,左側上下肢感覺及肌張力均正常,舌質紫暗,脈沉無力。予補陽還五湯加味:黃芪60g、,紅花10g、桃仁12g、當歸尾12g、川芎15g、赤芍15g、地龍15g、杜仲15g、桑枝30g、炮山甲10g(先煎)、水蛭6g、桂枝10g,每日一劑,水煎連服一個月,其間根據病情辯證均在補陽還五湯基礎上加減用藥。同時加用電針(頭皮針、體針)治療,每天1次,連續治療一個月。複查左上肢肌力Ⅲ級,左下肢肌力Ⅳ級,已基本能步行。

本病屬中醫“中風”、“卒中”、”偏枯”等範疇,多由於正氣不足,氣血瘀滯或陰血虧虛,筋失柔養,風陽內動所致。氣血虧損,脈絡腠理空虛,衛外不固,易致邪乘虛而入;氣虛血不升運,瘀血不能化行,痰濁壅塞滯留,多易致缺血性腦血管病變發生。故氣虛血瘀是本病的主要病機。現代醫學認爲是由於供應腦部的動脈粥樣硬化,使動脈狹窄、閉塞或在狹窄的基礎上形成血栓,造成局部供血中斷,繼而出現該腦組織所支配部位功能喪失的一系列症候。

2、椎動脈型頸椎病

患者黃××,女,54歲,因反覆頭暈、頭痛、眼花、耳鳴3年,加劇伴胸悶、噁心、乏力1天,有體位性摔倒1次,於2008年11月5日就診,查體可見神清,精神疲憊,舌質暗淡,舌苔白厚,脈沉滑無力。頸椎拍片結果提示:頸椎5-7有骨贅形成,椎間孔狹窄。經顱多普勒結果提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予補陽還五湯合二陳湯加味:黃芪40g、紅花10g、桃仁10g、川芎20g、當歸尾15g、地龍12g、陳皮10g、法夏10g、葛根20g、茯苓15g、白朮15g,連服5劑。複診時胸悶、噁心消失,其餘諸症減輕,效不更方,再進5劑,諸症消失,繼續上方去二陳湯20劑,每劑服2天,以鞏固療效,一年後隨訪,患者僅偶有勞累後輕度頭暈、眼花、頭痛。囑患者每半年服補陽還五湯加葛根10劑,至今病情未再復發。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及多發病之一,屬中醫的“眩暈”、“頭痛”、“虛勞”等範疇。其病位在腦,與心肝脾腎相關。在肝腎虧虛、氣血不足、慢性勞損等內外因素作用下,導致氣虛無力推動血行,則氣血瘀滯,經絡痹阻不暢,腦失所養,隨之出現一系列症狀。現代醫學認爲本病是由於頸椎間盤或頸椎退行性變引起失穩,機械壓迫或刺激椎動脈交感神經叢,而引起椎動脈痙攣狹窄,而另一側又失代償,從而引起椎動脈供血不足,出現相應症狀。

3、冠心病心絞痛

患者李××,男,65歲,反覆勞力性心悸、胸悶、乏力4年,加劇伴心前區陣發性壓榨樣疼痛2天,於2010年5月14日就診。患者病後平素常自服“複方丹蔘片”或“複方丹蔘滴丸”等藥,病情時發時止,此次發病後曾自服“速效救心丸”、“複方丹蔘滴丸”後症狀稍減輕。查體可見神清,精神差,面色恍白,舌質暗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心電圖提示有缺血性改變及心肌損害標誌,予補陽還五湯加減:黃芪40g,紅參10g(另燉),當歸尾10g,川芎12g,紅花10g,桃仁10g,丹蔘15g,地龍12g,鬱金12g,桂枝10g,細辛3g,瓜蔞殼15g,連服3劑,複診時已無心前區疼痛,但其餘諸症無變化,效不更方,再進7劑,再診時中度活動仍有症狀,繼續服上方5劑,自覺症狀消失,複查心電圖結果示:1.竇性心律。-T改變。上方去細辛、紅參,再進20劑,每劑服2日,再查心電圖結果正常。至今病情未再復發。

冠心病心絞痛屬中醫“胸痹”、“心痛”範疇,多因寒邪內侵,飲食不當,勞累過度,情志失調,年老體弱等因素致病。本病例患者乃年老體弱,元氣虛衰,無力推動血運,致氣血瘀滯,痹阻心陽所致。病理過程中,陽氣虛衰爲其本,氣滯血瘀爲其標,瘀血痹阻脈絡心竅則是本病的發病關鍵。治療上應用運氣活心、溫通心脈法獲良效。現代醫學認爲本病的發病機制主要是由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病變部位小血栓形成及冠狀動脈痙攣,少數是由於斑塊脂質浸潤急劇進展,使管腔明顯狹窄致心肌缺血及損害而出現一系列症狀。

4、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患者周××,男,68歲,於2009年2月23日就診。

患者有Ⅱ型糖尿病病史10年,伴四肢末端麻木刺痛,有襪套感,雙足踩棉花感,四肢末端時有灼熱感3個月,同時伴有口乾少飲,以夜間爲甚,大便乾結,3-4日一行。查體可見神清,精神疲憊,腱反射減弱,淺感覺減弱,舌質暗紅,苔薄黃,脈沉細弦。患者平素口服二甲雙胍片及格列吡嗪緩釋片,但血糖控制得不理想,現開始改用胰島素每日三次皮下注射,隨血糖水平定用量,同時予補陽還五湯加味:黃芪50g、當歸尾10g、川芎10g、赤芍15g、桃仁15g、紅花10g、地龍12g、雞血藤30g、生地15g、桑枝30g、牛膝15g、夜交藤30g、麥冬20g、木瓜15g、絲瓜絡15g,連服10劑,複診時查血糖已接近正常,以上自覺症狀稍有減輕,效不更方,再進20劑後諸症明顯好轉,血糖已降至正常,繼服15劑,每劑服2日,再診時諸症基本消失、血糖正常。囑患者以後每月服上方10劑,至今未再復發。

本病屬中醫學“血痹”、“麻木”、“痿痹”等範疇。本病是在消渴病氣陰兩虛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病變在四肢末端,氣陰兩虛爲本,瘀血阻絡爲標。消渴日久,耗氣傷陰,陰虛內熱,耗損津液,則血脈爲之虛澀而成瘀血。氣陰兩虛,血液化生乏源,執行乏力也生瘀血。氣陰兩虛,瘀血內阻,脈絡失養,故見肢麻等一系列症狀。現代醫學認爲本病是一種以節段性脫髓鞘爲主的多發性神經病變,又稱遠端對稱性感覺運動性多發神經病。其發病主要是因爲糖尿病致微血管受損及血流動力學異常造成的神經組織缺血缺氧;糖代謝障礙及組織氧化代謝增加致神經組織受損害,而出現一系列神經病變的表現。

5、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軟斑塊)

患者盧××,女,58歲,反覆出現活動後頭暈、眼花、頭痛、乏力3個月,加劇伴暈厥1次,於2010年5月13日就診,查體可見神清,精神尚好,舌質暗,苔薄白,脈沉無力。經頸動脈彩超檢查結果提示:雙側頸內動脈均有軟斑塊形成。予補陽還五湯加味:黃芪40g、紅花10g、桃仁10g、當歸尾10g、川芎15g、赤芍15g、地龍12g、蒿苯10g、雞血藤30g、葛根15g,每日一劑,連服一個月。複診,症狀明顯減輕。效不更方,再連服一個月後複診,症狀消失。複查頸動脈彩超兩側軟斑塊均縮小約一半。繼服上方,每二天服一劑以鞏固療效。連服3個月複查頸動脈彩超結果無異常。囑患者平時宜清淡飲食,適當運動。半年後隨訪無復發。

本病屬中醫學“眩暈”、“頭痛”、“厥證”等範疇。本案例中醫辨證分析主要屬本虛標實之氣虛血瘀證。由於氣虛推動無力,血運艱澀,瘀滯日久,而成血瘀。現代醫學認爲本病是在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產生的,斑塊堆積可造成血管內徑狹窄,使血流受阻。因其易損破裂,致斑塊脫落而極易致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及腦梗塞的發生,一旦發生腦梗塞,致殘率極高,危害性大,故對頸動脈軟斑的早期干預性治療就顯得非常重要。

6、老年性習慣性便祕

患者戴×,男,80歲,反覆便祕3年餘。於2010年8月19日就診。患者大便不幹硬,每3-5日一行,雖有便意,但無力排便,怒掙則汗出氣短,面白神疲,肢倦懶言,脘腹脹滿,食慾不振,舌質暗淡,舌苔薄白,脈虛無力。患者有腦動脈硬化症和冠心病病史。治療予補陽還五湯合補中益氣湯加減:炙黃芪50g、當歸15g、川芎10g、桃仁15g、紅花6g、黨蔘30g、陳皮10g、柴胡10g、升麻10g、白朮30g、山楂20g、枳實10g、炙甘草6g,每日一劑,連服一個月後排便正常,每日一行,食慾正常,無明顯不適感。半年後隨訪無復發。

習慣性便祕是老年人常見病及多發病之一,屬中醫“便祕”、“腹痛”等範疇。多因元氣不足,陰血虧虛,導致通降失調或腸道失潤,從而引起便祕,加之老年人因元氣虛弱,血行乏力,故有心腦血管病爲基礎多是氣虛血瘀型便祕。現代醫學認爲該病常因運動量減少,進食粗纖維食物減少而致胃腸蠕動緩慢所致。其不僅影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並帶來痛苦和煩惱,而且對心腦血管病等全身慢性病造成不良影響,甚則引發心梗、猝死、腦出血等嚴重不良事件,必須引起重視。

7、討論

補陽還五湯源於王清任的`《醫林改錯》,王清任擬“人體陽氣十成,分佈周身,左右各得其半”。若虧五成剩五成,十去其五則氣虧,歸併一側半身不遂,故創用補氣活血化瘀之劑,使氣足血行,瘀去絡通而“逐五”,氣行周身則“十全”矣。故王清任將其補氣化瘀之劑稱爲“補陽還五湯”。本方是治療中風後遺症的經典方藥,具有補氣活血通絡之功效,方中生黃芪重用,大補脾胃之元氣,使氣旺血行、瘀去絡通;當歸尾長於活血,兼能養血,有化瘀而不傷血之妙;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助當歸尾活血祛瘀;地龍通經活絡。補氣藥與活血藥相配,氣旺則血行,活血又不傷正,共奏補氣活血通絡之功。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補陽還五湯能改善微循環,提高組織耐缺氧能力[1]。改善血流變學的狀態,降低血脂,抗動脈硬化,抑制血液凝固,抗血栓形成及預防血栓再發[2];促進出血和滲出物的吸收,促進組織的修復和再生;增強免疫代謝功能,抗過敏反應或變態反應,增強組織細胞的興奮性、抗血小板聚集、降低纖維蛋白原[3];並可促進腦內原生物性神經幹細胞的生長、存活和向神經元及膠質細胞的分化,並與神經功能恢復成正相關[4]。因於以上研究結果及多年臨牀實踐,補陽還五湯對於中老年慢性病屬氣虛血瘀證者,均可辯證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