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興”的文化溯源

學問君 人氣:1.49W

“興”的文化溯源

“興”的文化溯源


“興”的起源是中國詩論,也是中國文化中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歷代文論家和學者論述諸多。最早論及的是漢代鄭玄,他認爲“興者,託事於物”。後人的看法多受其影響。他們大都從物與情(客體與主體)兩方面考慮,雖然他們的論述具有辯證性,但總的來說,大都停留在只道其然而未道其所以然的泛泛而談的層面,尤其未能從歷史的、哲學的角度來探尋其深刻蘊涵。
對於“興”這樣一個意蘊豐富的美學範疇,光靠文獻學與邏輯學的考察顯然還遠遠不夠的。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不少學者指出,“興”凝縮了中國文化自古至今的元素,保留了原始藝術活動與藝術思維的因子,同時糅合了理性年代的藝術觀念。因此,從發生學、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將“興”作爲一個具體的歷史發展的過程來考察,思考“興”如何“起情而立”的深層心理根源,並從它起源的那個時代的各種意識形態之間的“邊緣”角度予以研究,以揭示其本質、具體發生過程以及它的產生給詩歌藝術發展所帶來的根本變化。

1.1  “興”的歷史生成與語義轉換
1.1.1  “興”的歷史生成
“興”是中國傳統美學中一個具有重要發端意義的元範疇,從漢代經學家的註疏到當今學者的著述,兩千多年來,有關“興”的含義的爭論一直沒有得到統一。因此,如果沒有一番細緻的考疏,要對它作進一步的闡釋是不太可能的。
我們知道,把“興”從日常語言提升爲美學或文學批評的規範概念的是西漢的經學家們。《毛詩傳》訓“興”爲“起也”,後來朱熹在《詩集傳》發揮了“興”作爲詩的“起頭”的意思,他給“興”的定義是“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於是“興”超越日常語言,甚至超越“六義”之一,而成爲《毛詩傳》的核心概念。由此,歷史上有關“興”的討論大多集中在《毛詩傳》的註疏,而《毛詩傳》中的“興”本身就不止一方面的含義,它能提供的遠不止一個根據,這就爲對它的各種不同解釋的共存留下了餘地。
事實上,至晚從東漢開始,便出現了“興”的種種含義,如興致、興情、興奮等詞組中的“興”。這類意義上的“興”被東漢至魏晉盛行一時的士大夫間的人物品藻所廣泛使用,並及時滲透到當時的美學、文學批評領域。顯然,“興”的這種意義不是直接從《毛詩傳》中滋生出來的,它自有其源。從文字學的角度來看,可能與“嬉”字通假相關;從美學的角度來看,則是當時文藝實踐的理論結晶。[29][P49]這就是說,我們有兩種含義迥異的“興”,它們糾纏在一起使問題變得更加複雜。然而,值得慶幸的是,古文字學家們從甲骨文中發現了“興”字。這就爲我們探索“興”的原初意義提供了真正的可能。
現代學者對“興”的研究可分爲兩個不同的層次:一種是把“興”理解爲一種修辭手法,一種是把“興”理解爲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從理論上來講,後者是前者的基礎,因爲一種修辭手法必須基於某種思維方式的基礎上纔有可能。
1.1.2  “興”的語義轉換
“興”的本義是“起”。有專家考證,“興”的繁體字爲“興”,甲骨文作“  ”。商承祚認爲它像兩人或多人共同擡起一件“  ”物。郭沫若進一步認爲這擡託之物是“  ”,意爲盤碟和盤旋,有環轉的動態因素。商承祚後來又考證出“興”的鐘鼎文爲“  ”,因在盤狀符號“  ”下面加上“ ”成爲“  ”,即“同”,由此得出“興”的本義是衆人合力舉物時所發出的聲音。《說文》解釋:“興,起也,從舁從同。同,同力也。”[30][P131]也指的是衆人合力的活動,這種活動也就是人世間萬事萬物的起源、發端、生成,後又用以特指文學藝術尤其是詩歌的發生,成爲詩歌發生的總稱謂。
劉勰《文心雕龍•比興》與孔穎達《毛詩正義》均有“興者,起也”之說。先秦孔子的“興觀羣怨”和“興於詩”中說的“興”都作“啓”“啓發”解,而“啓”通“起”。漢代“興喻說”指的是一種“感發志意”的方法。到了魏晉六朝,這樣一個動亂而傷感的時代,外物的變易榮枯常常能引發士人各種各樣的人生悲感,他們往往以一個“興”字來表達這種觸發的過程,如“感物興情”、“感物興思”、“感物興想”、“感物興衰”等。這些“興”大致皆爲“生”、“作”之意,也就是情感的生成過程,因而也便成爲作品的生成過程。劉勰《文心雕龍•比興》篇中曰“起情故‘興’體以立”,把“興”和“起情’緊密聯繫在一起。朱熹在《詩集傳》中給“興”的定義是“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31][P1]此外,今人葉朗也認爲“興”有感發興起之意,是因某一事物之觸發而引出所要敘寫之事物的一種表達方法。[32][P86]
古代文論中所說的“興”主要受漢代經學的影響,把“興”理解爲詩歌的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或創作方法。這種意義上的“興”的基本含義是隱喻。而作爲現代美學邏輯起點的“興”,更多的是指一種存在狀態。不僅是詩詞,整個中國古典藝術都十分強調這種狀態的重要性,即強調興髮狀態、審美體驗是一切藝術創作的基礎。在對“興”的不同義理的梳理中,我們發現,“興”至少可以區分出三種基本含義,而這三種基本含義剛好形成“興”義演化的三個歷史階段。
在先秦文獻中,“興”的基本含義是“起”。這也是“興”的本義。根據古文字學家對甲骨文“興”字的考證,“興”的這種本義原是指宗教祭祀活動中精神、情感乃至祭祀器具的上舉升騰。甲骨文“興”字形象地展現了主體進入宗教祭祀活動中的存在狀態,即巫在通神時的那種極度興奮、迷狂的狀態。

TAGS: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