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基於提升就業競爭力論說大學生職業化能力培養體系

學問君 人氣:2.65W

摘要:本文以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爲目的,在對大學生職業化能力進行理論探討的同時,結合企業對理科類、工科類、人文學科類、經濟管理類、藝術體育類大學生職業化能力的評價和需求分析的調研結果,嘗試確立符合市場、社會需求和大學生實際的大學生職業化能力構成要素。以此爲指向,探討大學生職業化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以切實推進大學生職業化能力提升。

基於提升就業競爭力論說大學生職業化能力培養體系

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爲社會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成爲高等教育機構探討的重要課題。影響大學生就業率的因素衆多,本文僅以職業化能力調查和研究爲切入點,透過對大學生職業化能力構成要素的分析,探討大學生職業化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希望對高校開展大學生職業化能力培養、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有所幫助。

 一、培養大學生職業化能力的緣由及意義

隨着高等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高校畢業生的數量不斷增大,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在畢業生深受就業困擾,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同時,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許多用人單位抱怨找不到合適的人,常常處於缺人待補的狀態。這種結構性矛盾導致大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出現“鴻溝”。究其原因:一是用人單位更爲重視大學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在市場環境下,用人單位從成本和效益出發,越來越多地要考慮到招聘大學生能否帶來更大的效益,而效益的產生源於能力。用人單位在重視知識技能的同時,把素質能力提高到更重要的地位。二是教育培養與人才需求相適應的有效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大學除了基礎知識教育外,如何根據市場的變化與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實用化教育明顯不足。大學生自身更是缺少主動適應市場的意識,因此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面臨着嚴峻挑戰。

目前,許多高校圍繞大學生就業問題,大都開展了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就業指導工作,但其內容和方法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理論多於實踐,說教多於操作,零散多於系統等,使得就業指導工作更多停留於表面,缺乏針對性。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既包括專業技能等智力因素,也包括素質、修養等非智力因素,還包括就業觀念等因素。就業競爭力的提升過程,是大學生提高思想意識並透過學習和各種實踐活動加深對素質能力的認識、理解、提高、運用的過程。這個過程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於學校透過系統培養大學生職業化能力,提高大學生職業化素養和能力。因爲即將走出校門面臨就業的大學生,最需要的是提高職業化意識,加快從社會人到職業人的轉化。職業化是提升人才素質的核心,它可以使大學生的潛能得到更充分的挖掘,提高職業競爭力,更好地適應社會和市場需要。因此,職業化教育是滿足用人單位、學校及大學畢業生三方需求的有效途徑。

二、職業化能力內涵分析

職業化是按照職業要求改造自我的過程,是個性發展適應共性的要求,將外在要求內化爲自我修養,努力追求成爲優秀職業人的歷程。真正的職業化,不在於幹什麼,而在於怎麼幹。因此,職業化既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動力、信仰信念,同時也表現爲對職業的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直至成爲行家裏手。

職業化能力是從事某種職業活動所表現出來的各種能力的總和。不是單一一種能力,也不是一個個毫不相干的能力的機械相加,而是各種能力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它不僅需要技能和知識等功能性、知識性能力,而且還需要其具有適應、應變等行爲能力以及內在價值觀、個人品質、工作動機等相關能力的支撐。

關於職業化能力的結構,國內外學者有不同的說法,其中兩種最具說服力。一是,職業化能力包括基本職業能力和綜合職業能力兩大部分。基本職業能力即勞動者成功地從事某一職業崗位所必備的能力,只有具備了這種能力纔有可能從事該職業的社會實踐活動。綜合職業能力是指具體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以外的能力,它是根據職業崗位的共同特點及要求所體現的共同的職業能力要求。二是,職業化能力由三大部分組成: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專業能力指勞動者的.基本生存能力,這一能力在強調專業的應用性和針對性的同時,還包括對新技術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職業的適應能力、質量意識能力等。方法能力指人們收集資訊、獨立學習、解決問題、制定計劃、決策、質量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社會能力指人們與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爲了使職業化能力培養體系更爲實際、更具有效性,我們在理論探討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了問卷調查、座談、訪談,調查大學生主要就業載體—— 企業對大學生職業化能力的評價及需求意向,從而確立大學生職業化能力構成要素,爲培養體系的設計提供依據。

三、大學生職業化能力調研

分析爲了解企業對大學生職業化能力的評價及需求,以及大學生對自身職業化能力的認知情況,我們透過以下三種方式進行調研:一是針對企業高層管理人員進行了問卷調研;二是就企業對大學生的職業化能力評價與需求分別召開了不同類型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座談會;三是爲了解大學生職業化能力自我認知評價對大學生開展了兩次抽樣訪談調查。具體調研隋況如下:

(一)調研內容設計

我們按照職業化能力構成原理及其結構分析,參考已有的研究結果,將職業化能力細分爲10個指標,作爲對大學生職業化能力評價的備選範圍。指標爲:身體條件(性別、身材、體能等)、心理素質(承受壓力的能力、情緒控制能力、性格氣質等)、學歷與學校名氣、所學專業以及在校成績、一般能力(團結協作能力、溝通能力、思維能力等)、職業意識(道德、敬業精神、成就欲等)、社會經歷(工作經驗、做過學生幹部、參加過其他社會組織的活動等)、職業資格與培訓經歷 (擁有汽車駕駛證、計算機等級證、勞動人事部門頒發的專業資格證書等)、專業技術能力(從事某一特定工作所需要的專業技能)和其他。

針對企業開展調研:一是我們清被調查者從上述備選範圍內選擇他認爲當前大學生最爲缺乏的職業化能力,目的是瞭解企業對大學生職業化能力現狀的評價。二是請被調查者按照理科類、工科類、人文學科類、經濟管理類、藝術體育類學科,從上述備選範圍內選擇企業最爲看重的職業化能力,目的是瞭解企業對大學生職業化能力的需求狀況。三是結合上兩項凋查,分析企業對5類學科大學生職業化能力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