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虛擬與現實:對“網戀”現象的理論分析

學問君 人氣:1.08W
虛擬與現實:對“網戀”現象的理論分析
虛擬與現實:對“網戀”現象的理論分析  問題的提出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現代資訊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特別是互聯網的日益普及,使現代社會越來越進入“網絡時代”。隨着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作爲人類以往從未體驗過的一種新的生存模式,開啟了“虛擬世界”的大門,改變了人類的生存方式和實踐活動本身。就婚姻、愛情而言,隨着網絡成爲新的戀愛載體或者工具,“網戀”,不僅成爲“E時代”的時髦話題(例如,“網戀,你今天談了沒有?”,“愛情也可以下載,網戀是下載來的異性朋友”等),而且直接衝擊着傳統的“面對面”互動的戀愛方式,對人們的生活方式、道德觀念、制度倫理造成深刻的影響。
  到目前爲止,學術界對“網戀”現象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吳淑鳳,2000;陳露,2000;伍一俊,2000;朱家驄,2001;楊國華,2001;周麗,2001等)。概括地說,前人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文學角度的研究,主要涉及對一些“網戀”故事進行感性的描述分析;二是哲學角度的研究,主要從“網戀”對傳統道德倫理的衝擊方面進行分析;三是心理學角度的研究,主要涉及對“網戀”者精神、心理需求的分析;四是犯罪學角度的研究,主要對發生在“網戀”過程中的越軌、犯罪行爲進行分析;五是社會學角度的研究,主要涉及對“網戀”者人際互動關係方面的分析。
  前人的研究在對“網戀”現象進行分析時,往往較多地傾向於案例和數據方面的實證性研究,較少理論分析。即使有理論分析,其理論也往往顯得不夠明確和沒有形成系統性。另外,前人的研究大多對“網戀”持道德評判的立場。本文試圖透過跨學科的角度,綜合運用社會學的“戲劇論”和經濟學的“對稱交易論”,對“網戀”現象進行理論分析,而且儘量爭取做到不帶感情色彩、保持理論分析中的價值中立。
    “網戀”的定義與類型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資訊中心(CNNIC)公佈的第九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01年12月31日,中國內地的連網計算機已達1254萬臺,上網人口達3370萬人。據21CN的網上調查顯示,近40%的網民有過“網戀”的經歷。儘管21CN的'調查數據可能不能完全科學、客觀和準確地反映現實生活中“網戀”者的數量,但是作爲伴隨互聯網而迅猛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社會現象——“網戀”,越來越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卻是不爭的事實。不過,到目前爲止,學術界還沒有形成一個有關“網戀”的權威的、受到廣泛認同的定義。筆者認爲,要想對“網戀”進行相對科學、客觀和有效的定義,首先需要明確“網絡”、“戀愛”及其之間的關係。
  “網絡”簡單地說,就是一種基於互聯網技術的電子資訊傳輸網。其本質是一種更廣、更快、更豐富、更互動、更低成本的資訊交流工具。網絡在把人類生存的範圍和深度從物理世界向一種網絡化的虛擬世界加以極大地伸延和擴展的同時,也縮短了人們相互之間交往的時空距離,從而把世界連接成一個前所未有的“地球村”。網絡使得世界各地的人們可以輕鬆地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迅捷方便地交流思想和情感,交換資訊、商品和服務(馮鵬志a,2000)。
  “戀愛”簡單地說,就是異性之間進行愛情、情感和精神交流的過程。一般來說,隨着時代的變化,戀愛的方式也在發生着相應的變化:從封建時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革命年代”的“紅色戀人”、“愛人同志”,再到改革開放初期的“廣告徵婚”、“婚介熱線”(周宛潤,2000),一直到目前網絡時代的“網絡戀愛”、“E代情緣”。
  至於“網絡”與“戀愛”之間的關係,筆者認爲,戀愛的方式因時代、觀念和技術的變遷而異。在現代網絡社會,現代人往往面臨着“兩難”:一方面,激烈的競爭(巨大的工作壓力、快節奏的工作方式和高流動性的工作職業等)往往使得他們筋疲力盡,無暇顧及其“終身大事”;另一方面,基於生理本能需求和心理歸屬感,往往又使得他們火熱、瘋狂地追求愛情、情感。而網絡作爲最新的交流技術,以其資訊傳遞的瞬時性、廣泛性、超時空性、虛擬性、符號互動性等特點,極大地滿足了現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需求,成爲現代人交流、戀愛的“理想”工具或載體。由此,“網戀”可分爲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