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產業融合背景下農業旅遊發展模式論文

學問君 人氣:7.93K

一、產業融合背景下的農業旅遊

產業融合背景下農業旅遊發展模式論文

(一)產業融合與農業旅遊

在環境、科技、需求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使得原本具有明顯分界線的產業出現了一定的融合現象,這種產業融合使得各產業在產業發展方面相互作用、相互提高,實現了資源節約、產業進步的目標。從本質上說,農業旅遊也是產業融合表現的一種,即農業與旅遊業相互融合併延伸發展而形成的新型的產業形態,它包括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等。農業與旅遊業的產業融合,充分結合了兩大產業的優勢,擴大了旅遊產品的種類、數量與活動內容,不僅滿足了旅遊產業優化和廣大農民的生存發展需要,還實現了旅遊業、農業向新型產業化模式的轉變。根據國家旅遊局的最新測算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每年農業旅遊的遊客接待人數達到了3億人次,是全國旅遊總量的1/3,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爲359家,遍及內地31個省市自治區,涉及農業形態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見,農業旅遊正在成長爲一個新型的旅遊業增長核心點,爲我國農業、旅遊業的發展發揮着關鍵作用。

(二)產業融合背景下農業旅遊的背景因素

1、系統性思考觀的引入。

隨着人們對於系統性思考觀認識的不斷加深,人們更青睞於將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相關關係融合成一體來處理。農業旅遊的產生過程中,系統性思考觀在其中發揮了極爲重要的作用,從而加強了對內部產業創新、完善、升級的重視,從源頭上有效推動了產業融合的進步。換言之,系統性思考觀使得農業與旅遊業不再有着很深的界限,讓人們看到兩者之間的聯繫,最終實現了兩個產業的融合與發展。

2、旅遊資源觀的改變。

傳統的旅遊觀念是對山河大川等名勝古蹟的開發,這種思想制約了旅遊業範圍的拓展。時代的進步造就了新的意識的形成,人們對於旅遊資源的認識也不再僅僅侷限於自然山水和文化古蹟,開始走向所有能夠激發旅遊者興趣、提高旅遊者滿意度的旅遊資源,農業旅遊就是其中最具功能性的一種。在農業旅遊範疇內,農業勞作、田園風光、農產品加工等都屬於比較熱門的旅遊資源。在旅遊資源觀發生轉變的今天,農業旅遊價值逐漸突顯,對它的開發利用也越來越深入和廣泛。

3、農業改造的迫切需求。

我國的農業發展正面臨着人口數量大、剩餘勞動力多、農業收入低等多方面問題的困擾,農業改造的需求十分迫切。在這樣一個農村發展背景之下,農業旅遊的進行是改善農村經濟、農民收入、農業進步的較好選擇之一。農業旅遊的開展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農業產業鏈,加大了農產品的消費範圍,進而提高農業的價值和收益。

4、城鄉統籌發展的需要。

現如今,雖然我國城鄉統籌的理念早已提出,但是城鄉發展不協調的情況還十分普遍,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1年的前三個季度的城鄉收入之比爲2.77:1,城鄉收入差異較大的情況依然存在。而農業旅遊作爲促進農民增收的新型產業,帶來的益處則是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統籌的深入發展[3]。5、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在建國之初,人們的需求往往在於能夠吃飽飯、穿暖衣,然而隨着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人們的需求已經轉變爲對物質文化的熱衷。農業屬於有形消費產業,具有自然、休閒、恬靜的內涵,而旅遊業則屬於無形消費產業,它可以最大程度地滿足的人們對於自然、休閒、恬靜的滿足。總的'說來,這一市場需求的變化使得農業旅遊在產業融合背景下更好地發展。

(三)產業融合背景下農業旅遊的融合過程和變化

1、農業與旅遊業產業融合的過程。該過程實質上是利用農業的資源和旅遊的服務來促進兩大產業的融合。農業產業涉及市場調研、研發、生產、加工、宣傳以及銷售等多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有着自身的價值所在,不僅如此,與農業產業相關的農村生活與風貌也是農業資源的一部分。旅遊服務的加盟,使得農業旅遊的開展有了堅實的基礎,爲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2、農業旅遊融合產生的變化。總體來說,農業旅遊融合產生了諸多新變化,不僅產生了新的產業形態,還在產品創新、發展模式上得到很大的轉變。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的變化:第一,產業功能的多樣化。將農業生產的衆多內容囊括在內,滿足旅遊功能的充分體現;第二,產品結構的合理化。農業旅遊由城市的休閒產業向農村延伸和滲透,成爲城鄉和諧發展的重要銜接點;第三,產業增長方式的高效化。實現了傳統農業粗放型的增長模式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並添加了迴歸自然的內容,爲產業的增長打下基礎。

二、產業融合背景下農業旅遊新模式分析

(一)理論依據與形成原則

1、理論依據。產業融合背景下,農業旅遊新模式的構建主要涉及四個方面的理論內容,即產業融合理論、體驗經濟理論、現代服務理論以及系統思考理論。

其中,產業融合理論是農業旅遊新模式形成的核心理論;體驗經濟理論是以旅遊資源爲前提、以消費者的體驗需求爲導向、將表面活動與深層內容融爲一體的新的經濟形態理論;現代服務理論將農業、旅遊業與現代服務業充分結合,爲遊客提供原生態的旅遊服務理論;系統思考理論則爲農業旅遊的部分到整體、短期到長遠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要求農業旅遊的發展不能顧及長遠利益而破壞環境,應該實施可持續農業旅遊發展策略。

2、形成原則。產業融合背景下的農業旅遊新模式的形成包含了基礎性、系統性以及創新性三大原則。首先,遵循產業融合等基礎理論,以此爲切入點,對農業旅遊模式的發展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與探討;其次,從系統理論爲出發點,多方面看待問題,促進農業與旅遊業產業融合良好;最後,實行創新的理念,爲農業旅遊提供一個嶄新的面貌,推動其新模式探索工作的進行。

(二)農業旅遊新模式的基本架構

產業融合背景下,農業旅遊發展的新模式必須要以產業融合爲基本理論,從產業融合的市場特點出發,從而推動產業優化、擴大創新力度,進而實現以農業、農村、農民、旅遊業爲結合體的城鄉經濟一體化。將農業與旅遊業充分融合,互相提高、互相進步,實現以農業資源爲內容,以旅遊業爲服務的新型產業發展模式。

(三)農業旅遊發展新模式分析

1、農業與旅遊業的相互融合。

農業與旅遊業兩大產業的相互融合是農業旅遊的本質特徵,必須要對其中發生的變化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進而針對變化而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第一,農業與旅遊業融合中產生了勞動人羣、勞動內容以及勞動地點的轉變,即勞動人羣由單純的農民轉變爲農民和城市居民,勞動內容由傳統的農事活動轉變爲農事和服務活動,勞動地點由鄉村轉變爲鄉村和旅遊地;第二,在認識到農業與旅遊業融合的轉變之後,保留其中的有效作用,消除不良影響,如保證人與人、自然的和諧相處,提高農業旅遊的環境設施、服務水平、活動內容等;第三,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實現產業整合。可以透過加強創意與資源、外觀與內涵、功能與表現、開發與保護、多樣性與特殊性等五個方面的統一性,來進一步推動農業與旅遊業的相互融合。

2、農業旅遊反哺農業和旅遊業。

一方面,農業旅遊大大促進了旅遊產業的結構優化,不僅將農業資源充分利用,還實現了產業旅遊的擴展;另一方面,農業旅遊推動了旅遊產業優化出新的形態,完成了要素的資源化、內容的豐富化、模組的緊密化。總之,農業旅遊爲農業與旅遊業兩大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與空間,拓展了它們的產業範圍。

3、農業旅遊背後的城鄉一體化。

從農業旅遊的未來發展前景來看,產業融合並不是農業旅遊發展的終點,而是一個平臺,一個促進區域經濟升級、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平臺。現如今,我國城鄉差異依然顯著,農業生產力不高、農村經濟能力不高、農民收入不高,形成了“三不高”的現象。所以,農業旅遊的發展需要從更長遠、更廣闊的眼光去看待,實現在農業旅遊發展的同時加快城鄉一體化的進程,進而推動區域之間和諧發展。例如,建立旅遊式的田園城市,就是完成產業融合下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4、農業旅遊的多元素融合創新發展。

農業旅遊是產業融合的結果,而產業融合則是創新的產物,創新是農業旅遊發展的不竭動力。在產業融合下的競爭日益激烈,必須要以多元素的融合理念,引領農業旅遊的創新發展方向,如豐富的活動內涵、拓展不同市場、提升消費檔次等等都可以作爲多元素融合理念的重要內容。此外,這種多元素融合創新發展的模式,使得農業旅遊相應地產生了諸多新的形態,促進了更多產業的融合與發展。比如說,農業旅遊可以在醫療服務上加以改善,建立田園療養管等;在藝術上創建展覽館,擴大藝術農產品的影響力;在教育上建立鄉村夏令營等,提高學生的自理能力;在生活上建立特色婚慶服務,爲遊客的新婚添加自然色彩。

(四)相關農業旅遊產業政策的制定

農業旅遊發展新模式的實施,需要相關產業政策作爲依託,良好的產業政策對其未來的發展將會產生極大的積極作用[4]。

第一,農業旅遊的發展必將資金支援政策放在首位,唯有資金充分,農業旅遊纔能有更快的提升,“三農”問題也可以順利緩解;

第二,農業旅遊離不開宣傳營銷政策的支援,不管是觀光農業還是生態農業,它們都需要更廣泛的市場氛圍作爲基礎,讓更多的人瞭解農業旅遊,吸引更多的投資商和遊客,實現發揮農業旅遊的作用;

第三,法律是農業旅遊得以生存發展的重要保證,它不單單保證了旅遊者的合法權益,還保證了農業旅遊項目的健康穩定進行,進而保證廣大農民的利益;

第四,對於農業旅遊來說,科學合理的評估體系,可以避免發生過度開發、過度破壞的情況,有助於農業旅遊發展的可持續性。

三、結語

總而言之,產業融合造就了今天的農業旅遊,農業提供資源,旅遊提供服務,兩大產業相互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新產品。這一產業融合背景下,農業旅遊的發展模式也處於新的變革當中,需要對農業旅遊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透過加強農業旅遊產品創新、合理佈局農業旅遊區域、加快拓展農業旅遊市場等方式,建立完善的政策保障系統,克服新模式中出現的問題,最終實現我國農業旅遊的廣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