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美的本質探討

學問君 人氣:6.24K
美的本質探討
美的本質探討 內容提要:美作爲人類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種屬性,本質上是一種關係屬性,是一種非物質性的客觀存在。這種存在,與人類意念正方向指向有關。人類既是美形成條件中兩種客觀存在中的一方,又可作審美的主體。美在主體之外,不是主客觀的統一。將美界定爲關係屬性,可最終揭開美的本質和審美現象的謎底。分析意念正方向指向和美的構成關係,可闡釋美及美的觀念的形成及其變化與異同。
關鍵詞:關係屬性 意念正方向指向 高度和合 一身而二任
目前,美學界對美的本質尚無一致的結論。因此,關於美的本質的探討,依然還有必要。
探討美的本質,先要明確什麼是事物的本質。就客觀性來說,本質是事物之所以成爲自身的獨有的規定性(或曰特有屬性的集合);就人的認識來說,本質是對這種獨有的規定性的正確反映。這種反映形成概念,需用定義表述。根據邏輯學的原則,定義應符合“被定義項=種差 鄰近的屬”這一公式。其中的“種差’,即是在“屬”中顯示獨有的規定性的最經濟的表達形式。尋求美的本質,質言之,也就是要尋求美之所以成爲美的質的獨有的規定性。美,作爲一種存在,其區別於他事物的規定性是獨有的,所以,我們所尋求出的美的本質,也應該是唯一的。
有學者認爲,美的本質不可能有終極結論,因爲人對事物的認識是永無窮盡的。本文不同意這種觀點。誠然,人對物質的有無窮層次的事物,認識永難窮盡,永無終極。但是,人對“鎖定”的事物對象的某一層面、某一性質,對事物間的非物質性存在,如成分結構、長短輕重等等,認識是可形成終極結論的。美,作爲可找到固定層面(參見後表)的一種事物的屬性,具有自身穩定的質的規定性,當人們排 除其詞性級次變動不居的干擾把它置於本原的事物屬性的角度進行觀照時,其本質是能被最終揭示的。
本文認爲,美在本質上是事物的一種關係屬性。下面,分四個部分來探討。
一 首先,我們對美的本質進行初步的推導。
美是怎樣形成的呢?不難想見,善惡美醜的形成,無一不和人類的價值取向有關。善惡,主要形成於心理動機與倫理道德有關的對象:吻合人類倫理道德正價值取向的,謂之善;違逆人類倫理道德正價值取向的,謂之惡。美醜,主要形成於感性特性與情感喜惡有關的對象:吻合人類情感喜好正價值取向的,謂之美;違逆人類情感喜好正價值取向的,謂之醜。可見,善惡美醜都是對象因與人類的價值取向有關而形成的屬性(邏輯學上亦稱屬性概念),即關係屬性。美,本質上就是事物的一種關係屬性。
關係屬性,是筆者新提出的概念。這一概念,既不等同於“關係”,也不是源自於洛克的“第二性質”,更不是關係雙方的“中介物”,而是與內部屬性相區別相對舉的概念。本文認爲,事物常見的直接屬性(第一層面屬性),有兩大類:一類是事物不與他事物相關即能獨自具備的屬性,如金質、圓狀等等,可稱之爲內部屬性;一類是事物與他事物相關形成的屬性,如大、合、甜、典型等等,可稱之爲關係屬性。美同大、合、甜、典型及前面所列舉的醜、惡、善等等一樣,是事物的一種關係屬性。
顯然,美不可能是“美的對象”本身,也不可能是內部屬性。如果美是內部屬性,就無法解釋內部屬性沒有改變的同一事物,有時是美的對象,有時卻不是美的對象。由此可以推斷,美只能是事物與另外的存在相關而形成的關係屬性。
美會是事物與何種存在相關形成的關係屬性呢?如前所述,這種存在就是我們人類。我們人類,也是不以人的感覺意志爲轉移的客觀存在。以往,有許多學者認定美與人類存在有關,但通常只把二者看成主客體的關係,而沒有意識到美的形成需要兩種“客觀存在”。狄德羅雖提出了“美的關係”說,但論及人與美的關係時,強調的就只是喚醒的察知關係。①其實,客觀的美如同兩個物體形成的“大”、“合”一樣,其存在不依賴於主體人的察知。
TAGS: